新华网(记者 傅人意)从上个世纪40年代,炭精画在海口兴起,仅在海口新华路、中山路一带,每天就有十多位画师揽活。到1980年代中期,多达二十几人的画师队伍活跃在一条老街上,炭画行业曾鼎盛一时。如今,在数码相机风靡的冲击下,从事炭画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炭画这门传统技艺正在式微。
然而,炭画的传承之火在韩翠琼这个“炭画世家”中没有熄灭。从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到她的儿子叶保龙,三代人对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术炭画已经守护半个多世纪。
“人生易老相不老,西施当年花容貌。”在海口中山路骑楼老街的炭画工作室里,韩翠琼时常和来买画的街坊、游客说起这句话。在她的理解中,炭画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活儿,还是一种有“人情味”的艺术:它让人追忆岁月这个“小偷”偷走的年少与稚气,它凝聚了青春时光的眉清目秀,它让人遐想藏在眼角里深深浅浅的皱纹中的故事。
11月15日上午,迎着清晨的阳光,韩翠琼像往常一样,从海口新华北路的家中走到中山路骑楼老街新的临时炭画小木屋工作室里,将支架撑开准备迎客。
情感的维系
三代人共同守护炭画
从上个世纪40年代,炭精画在海口兴起,仅在海口新华路、中山路一带,每天就有十多位画师揽活。到1980年代中期,多达二十几人的画师队伍活跃在老街上,炭画行业曾鼎盛一时。如今,在数码相机的冲击下,从事炭画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炭画这门传统技艺日渐式微。
然而,炭画的传承之火在韩翠琼这个“炭画世家”中没有熄灭。从父亲韩冠平,到儿子叶保龙,三代人对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术炭画已经守护半个多世纪。
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曾是海口市工艺厂的职工,早年就在老街以画炭画为生,2005年去世,从事炭画60余年。儋州白马井的吴华老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在海口出差并到访韩冠平的画室。“那时候韩冠平所画的人物像真的是栩栩如生,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女主角王晓棠,画得真的很传神!”
韩翠琼记忆中的父亲,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借着昏黄的灯光,抽着烟,在卧室里一画就到天亮。第二天,若又有人来买画,父亲就一直躲在房间里埋头画画不出来。
“文革”时期,韩冠平靠着画画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毛主席、雷锋、救人英雄王杰等人的画像都在他的笔下生辉,有时还靠帮忙画琼剧舞台的背景画布、木偶剧背景画布,甚至画一些户外广告补贴家用。
当年看琼剧是老海口人最时尚的消遣。韩冠平就是给琼剧舞台画人工布景的人。韩翠琼说,那时他家住在一间20多平米的平房里,父亲把布景布挂在墙上,架着梯子站在上面画。父亲画素描,她和兄弟姐妹拿着刷子上色,一家人有说有笑。“在海口老街一旦家里有老人贺寿,或逢年过节,也有子女来给家里的老人画张炭画,老街上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挂着炭画。”韩翠琼说。
“但是现在这门生意很不景气,年年都在走下坡。我们家是三代人都画炭画,在街坊邻居中小有一些名气,还能接到一点订单。但是老街这一带的几个画炭画的有的年迈去世,有的已经转行了。”叶保龙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方面家里挂炭画的传统在慢慢消失,买的人少了,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厂家都不再生产炭画的原材料炭精粉,如果靠画炭画维持生计,太艰难了。
的确,这是一个赚快钱的年代。在韩翠琼和叶保龙仍坚持这项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艺的背后,更是一种不愿意舍弃这个手工艺的情感。
在最困难的时候,韩翠琼也动摇过要不要放弃。“但是,我们一家九个姐妹,就靠父亲画炭养活我们,我对这门手艺心存感激。我希望这门手艺能流传下去。”在叶保龙上小学的时候,韩翠琼发现儿子对画画也有一定的天分,便将他送往各地跟随名师学艺,希望这样的一门手艺能薪火相传。
慢工出细活
炭画里的人情味
前年春节,一个美国回来的华侨带着女儿专门来到店里找韩翠琼画画,画完后,和韩翠琼说了句“good”。“他说我的画作代表了海口老街的文化,希望能画出小女孩扎着辫子的活泼模样,这是数码相机所不能体现的。炭画确实是一门有人情味的艺术,是属于手工艺者的艺术。”韩翠琼笑着说。
的确,作一幅炭精肖像,只需要3—4个小时,但要画一幅生动的肖像炭精画,需要一周的时间。
在这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工作室里,一个画夹、一把椅子、一块橡皮擦、一盒炭精粉,还有几支炭铅笔、擦笔,就是韩翠琼作画的全部工具。
“炭画人物脸部的特写最重要,橡皮的作用在这里就凸显了。你看,它可以修线条,调光线,调比例。鼻子是脸部光线最亮的地方,要耐心地在这个地方调光。”韩翠琼介绍,她和父亲的画法都属于传统的九宫格画法。首先在照片上划格,根据比例,从眼部画起,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人像轮廓,最后用炭粉涂抹。
韩翠琼说,炭画造型全过程可分为轮廓造型与明暗造型两大部分,其中轮廓造型主要是整体定位,落笔要轻,然后进入局部深度刻画阶段,揉粉的时候以笔尖粘少许炭精粉,在其它白纸上试过轻重方可落笔,笔含粉的色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大的明暗关系画好后,可以进入最后的深度刻画和整体的调整,调整要用不蘸粉的排笔、蘸粉的排笔和炭铅笔、橡皮等交替灵活运用其间。
紧跟时代潮
在传承中创新
“父亲总是说,我画的人物水肿一样,像风像雾又像雨,我画了20多年了,还是画不好。”韩翠琼说,自幼她就在海口工艺美术室里看父亲画画,父亲说,这个活儿不是谁都能做的,你给别人画像,画得不像就是不行,要耐心,不求快。在韩翠琼的眼里,用炭精粉画的人物肖像,黑白分明,柔和细腻,层次丰富、色泽持久,也是炭精粉画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
但是今年32岁的叶保龙,对于炭画的传承与创新又有着新的看法。“炭画要画得像,是过去外公和妈妈这一代人的看法和喜好,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喜欢这样的风格。”
“苹果手机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用?因为乔布斯在创新。我时常和妈妈讲,我们不能坐着等,要主动创新。”叶保龙已开始在行动了。叶保龙将炭画与素描结合,以速写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打破了原有炭画的呆板,让人物肖像更有活力。
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有一张画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一个棕色长发女孩,双眼含情地望着远方,嘴角上扬的一抹淡红张扬着青春的气息。这是一个国外女孩来海口老街旅游时,叶保龙用新画法给女孩画的画,但是因为行程紧凑女孩没有来取画。“倒是放在工作室里展示后,不少年轻游客都问能不能给自己也画一张这样的画。”叶保龙笑着说,“现在看来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我的画法。未来希望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做出既能传承技艺又符合时代潮流的炭画。”
“我不打算以画炭画来维持生计,实在太艰难了。但是赚钱不赚钱是其次,我们只是希望这个手工艺传承下来,让大家知道,海口骑楼老街有这样的一门老手艺。”叶保龙说。
新华网(记者 杜宇摄)今年77岁的陈德年老人,是安徽省合肥市一名退休美工。1993年退休后,他开始尝试用炭精在丝绒上作画,而创作的主题只有一个——毛主席。
在陈德年与老伴居住的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有一间近20平方米的客厅,储藏着他20年来创作的200多幅毛主席的肖像画。
闲暇之余陈德年还会创作以毛主席为主题的版画,“画到今年我已经完成了120幅版画。”
秋千网讯(记者 叶红)您了解炭精画吗?作为“中国民间美术”,很少有人了解这门艺术。为此,记者采访了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
“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张智华老师说,“‘民间美术’与‘工艺美术’组成‘民间造型艺术’,即‘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讲,‘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搞清楚了概念,就能明白‘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
福州晚报(记者 赵铮艳)一桌一椅,一盒炭粉,几支画笔,坐在街边,从日出画到日落。路过台江洋中路的行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简易的小画摊:悬挂着“画像”招牌以及一幅幅逼真的黑白人物肖像,画中有老一辈政治家,还有平民百姓。这些画像就出自七十高龄的林瑞富之手。至今他仍在为人们绘制炭精画像,他的坚持已经长达46年。
纸打九宫格凭寸照画像
25日上午,在洋中路一家艺术馆门口的小走廊,一张小桌子上放着长短不一的画笔,旁边的盒子里装着炭精粉,林瑞富正对着一张黑白照片,在打上九宫格的画纸上一丝不苟地描摹着。“干这一行需要极大的耐心,对照相片上的人像一笔一笔小心地作画,任何细节都不能遗漏。”林瑞富说。
记者将画像与照片对比,一眼看去,画像就是放大版的照片,再细一看,画像感觉更柔和。“这些画像都是比对寸照画的,省得被画的人要在这里一坐大半天。”谈起画像,林瑞富如数家珍。他介绍,这叫炭精画。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普通照片放久了容易发黄褪色,炭精画不容易氧化,只要保存妥当,可以上百年不褪色。
想为家减负中洲岛学艺
林瑞富告诉记者,他生在闽侯尚干的农家,从小喜欢绘画。过去,替人画像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他想,要是自己能画,不但可以发挥兴趣爱好,还能够为家里减轻负担,于是他决心拜师学艺。
林瑞富回忆,当年台江中洲岛上有几位出名的画像师。他向其中一位师傅表明学艺的决心,刚开始师傅不愿收徒,但他软磨硬泡了三天,师傅见他有毅力,加上画画功底还不错,就破例收他为徒。由于学习比别人刻苦,一个多月后,他的炭精画人物肖像就画得惟妙惟肖,师傅让他“出师”。
有了这门手艺,林瑞富便学着那些街头艺人,走街串巷为人画肖像,46年就这样过去了。林瑞富说,他常到福州各乡镇村落间行走,在需要画像的人多的地方便多逗留几日,借宿在主人家。今年初,他在洋中路附近租房,“寄身”在艺术馆门口摆起画像的小摊。
一天不作画老林就难受
在旁观看林瑞富画像的“老福州”介绍,画像很受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青睐,过去,每家厅堂或多或少悬挂着亲人的画像。福州画像店最辉煌的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改造前的文化宫、横街一带,有不少传统画像铺。如今,画像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行当已经日渐式微了。福州的画像铺已经寥寥无几。
“过去,大家难得去照相,都是请画师画像。那时盛行炭精画,每天来画像的人络绎不绝,一张画像卖1。5元,算是价格不菲。现在数码相机普及了,画像生意不好做,年轻人也没耐心学这门手艺。”谈到画像的前景,林瑞富略显无奈。
不过,林瑞富还是表示,炭精画已经融入他的生活,现在一天不动笔作画,就觉得很难受。每天早上9时到下午5时,他都会守在摊位上做活,没顾客时,就静心创作些人物、花鸟画,日子过得还算惬意。
南方都市报(记者 黄若近)老城的气息,不只来自于那些老房老街,更是源于那些老物。老物却不只是物,它们代表的,是一个个的传统行当。在如今整齐划一的工业文明面前,很多传统行当和手工业显得不合时宜。
然而当我们走过老城,看到那老艺人手工竹扎的鸟笼,戴眼镜的先生慢慢描摹的炭精画时,内心总有一种孩子般的欣喜和见到老友般的亲切。这种感情自然而生,或许是因为这些老物,老行当曾经深入我们先辈的生活,带着他们的记忆,已然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
云南网(记者 欧阳静)
“立春”时节,记者慕名来到位于浙江东阳的“东方卢浮宫”,如同来到了阿里巴巴的宝库,叫声“芝麻开门”,无穷的宝藏呈现在我们面前……
惊世宝库:东方卢浮宫
走进大门,一个黑色雕花清代大鼎呈现在面前,下刻“诚信鼎”几个字,意寓“诚信”是东方卢浮宫的精神核心所在。在诚信鼎后方,放着一个硕大的地动仪,它上面斑驳的绿色显示了年代的久远。
“卢浮宫”宽大的大厅金碧辉煌首层里悬挂着许多世界总统、首相、国王、历代名人和艺术家的大幅墨粉画人物肖像,挂满着整个首层大厅。沿着旋转楼梯登上二楼,二楼的第一间即进入东方卢浮宫董事局主席张纯良硕大的办公室,眼前景象绝对令人惊讶,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稀世珍宝、大型玉器雕件、田黄、古代大型珐琅彩瓷、古典珍宝不计其数,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一个藏宝阁。
接着,张总的助手领我们到各个陈列室一一参观,我们得以大饱眼福,叹为观止,万分震撼,东方卢浮宫现藏有书法大家王羲之(东晋)、孙过庭(唐代)、怀素(唐代)、米芾(北宋)、蔡京(北宋)、唐寅(明朝)、邢侗(明朝)、尤求(明朝)、乾隆(清朝)巨幅的书法作品,以及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黄宾虹近代等大师的书画作品20多万幅;藏有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历代青铜器、玉器、瓷器、雕漆制品、明清家具、恐龙蛋、金缕玉衣、远古化石、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包括佛像、神像、人物像、唐三彩、各类标本等古董文物艺术品40余万件。
这里的古董文物大都经过权威专家考证;现代画作都是当代著名画家的经典作品,在数量上、质量上堪与法国卢浮宫相媲美。
这些珍贵的收藏犹如一本精美的百科大典,收藏的价值达数百亿元。而汇集、收藏这些文物艺术品的就是东方卢浮宫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张纯良先生。
三十多年来,张先生怀着对华夏远古文化的崇敬,对古今珍宝进行大量收藏、传承、弘扬,殚精竭虑、倾其毕生智慧、心血和财力,上罗稀世珍品、下揽泰斗翰墨。是因为他怀有一个梦想:我要建一个“东方卢浮宫”,全方位地发展艺术文化产业、让全世界的艺术家们象去巴黎卢浮宫朝圣一样,也来我们的“东方卢浮宫”朝圣!
这种理想、这种事业,是何等的雄心!是何等的豪言!是何等的气概!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说的,更不是每一个人所能做到的。
张纯良先生倾其毕生心血与财力收藏、集聚、发掘、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以及古董文物行家、名作泰斗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原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了解张先生的事迹后,亲切接见评价道:你是有文化的热心人,有文化的人也做不了你这样的大事!并欣然题词“尽心弘扬民族文化、竭力振兴国画艺术”。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接见张纯良时说:“早就听说中国有个东方卢浮宫,藏有代表东方文化的许多精品,真了不起,不愧是惊世之举。”。
2003年8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参观“东方卢浮宫”后,深感震惊:东阳这么小的地方,居然有如此藏龙卧虎之人,挥毫题词“世界之最、千古之最”!
投资艺术的企业家
与共和国同龄的张纯良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张山坞村,那是个非常贫穷落后的村落。为了贴补家用,他16岁就外出打工,拉过风箱打过铁,干过搬运工,做过泥水匠……
七年后,他回到家乡,在乡砖瓦厂当上了供销员。当时煤价很高,煤源十分紧张。就在同行都为无法获得廉价、大量的煤源而叫苦不迭时,他从有关科研人员那里捕捉到一条信息:煤渣可代替煤烧制砖瓦。因为每公斤煤渣尚余3000多卡的热能,若在泥土中加入适量煤渣,在烧砖时“外内夹烧”可大大节约燃煤。他还率先发现了衢州化工厂和福建三明化工厂这样的用煤大户,所废弃的大量煤渣,本来就要花钱请人清运的情况,他迅速想办法使这两家厂成为自己的煤渣供货地。
从一个月几节车皮到60节车皮,从一个化工厂到多处煤渣供应地,从一次雇用10多个装卸工到100多个装卸工,从乡砖瓦厂一个接货单位扩展到60多家砖瓦厂接货……张纯良吃尽万般苦,终于成了富甲一方的“煤大王”。
1990年10月,随着改革的深化,有关领导找到这位“百万富翁”,请他承包挽救农村能源建设服务公司。这是家集体企业,公司资产仅有10万元,但亏损却已达30万元之多。正想干番大事业的“煤大王”随即走马上任。他动用多年的积蓄和家产,在原公司的基础上筹建起“东阳市能源总公司”,更积多年经商的经验和10多年闯荡江湖的胆略,以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的眼光,先后办起了煤气供应站、节能设备厂等六家经济实体。当年即不但填补了原企业的亏损,还盈利30多万元。第二年,公司一举成为全省农村能源系统的龙头企业。1993年,伴随着年底创利税560万元的目标已提前实现,张纯良又着手酝酿成立集科工贸一体的浙江金灿集团公司。
如果说在这之前,张纯良最大的兴趣、乐趣就是办企业的话,那么1993年底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则使一切发生了变化。
这天,张纯良和朋友相约一起去看望一位外商。张纯良准备了四条中华烟、两瓶茅台。而朋友带的是一幅金华籍画家画的山水画。他不禁哑然失笑,问朋友这怎么拿得出手?
令张纯良大跌眼镜的是:面对他的“重礼”,外商只是颌首“thankyou!”了一下,可当朋友把国画展开时,那老外竟眼睛发亮,连声说了四个“OK”,张纯良懵了。他读懂了眼前这幕:在老外的心目中,他的“重礼”远不及朋友的一张“纸”分量重。一个念头随之闪现:书画果真有价!商机自然无限。他决定藏画增值。
1994年初,听说北京有人要出售张大千、徐悲鸿的画。张纯良和爱人徐云珍,携百万元巨款赶往京城。左请右托,曲曲折折,他们耗资百万元终于购得了三幅“大师”的墨宝。为防被盗受损,夫妻俩把“墨宝”展平压在床底,白天不敢外出,夜里不敢入睡。让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小心翼翼地抱回的“大师真迹”,请人一鉴定,竟然全是赝品。
整整100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沮丧、懊恼、愤怒……一齐涌入心头。张纯良心疼得好几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在哪里跌倒,我就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我就不信这个邪!”张纯良说:他是个“大老粗”,肚里没墨水,出门受人骗。但他可以请天下的画家、名家到东阳,到家里来,当场作画,眼见为实,那就假不了了!
憋着股气,也憋着股劲的张纯良说干就干了起来,他斥资五六百万,在东阳市区买下一家破产企业,把部分厂房装修成作品陈列馆,再腾出部分厂房和房子,作为巨幅作品创作中心和中小型画室及大型裱画场所。于是,“东方卢浮宫”诞生了。张纯良向全国画家发出邀请:可提供行、食、住一切费用,再另付一定报酬,欢迎风格各异的画家们到东阳来挥毫泼墨。
为了肩负起中国美术家们的期望,他要做一个真正投资艺术的企业家。这使得他有段时间成了腰缠万贯的穷光蛋,连妻子看病住院也没有钱……
可是就凭一位企业家要将全国的书画名家请到东阳,这谈何容易!在一段时间里,张纯良陷入了两难选择。
一方面,他倾其所有,如痴如醉,近乎疯狂地邀请画家、接待画家,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效益;另一方面,邀请书画家,接待书画家,付一定的报酬,这又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这基础必须依靠企业的发展来支撑,来保障。
怎么办?面对两难选择,张纯良变得异常“吝啬”起来:当东阳许多企业家一再更新轿车,坐上了“凌志”、“宝马”、“奔驰”时,他却仍坐着自己那辆已行驶了10多年的“桑塔纳”;10年前就曾一口答应给儿子买辆轿车的父亲,变成了“再说”、“再说”,现在则干脆一口拒绝;在妻子的记忆深处,有一年,张纯良几乎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为了节省开支,每次外出,张纯良早出晚归,总是抓紧分分秒秒办完事,争取能连夜赶回东阳。他说:哪怕省下一夜宾馆钱,也可以多买几张宣纸……
勤俭节约,于小户人家而言不失为度日良策,而对张纯良,对东方卢浮宫来说,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有大的难处!1997年底,张纯良和妻子迎来了一个极为艰难的冬天。
这年冬天,金灿集团与东阳市政府合资开发建设的八达水电站,已到了第三个年头。造电站,回报周期长,虽已投入了6840多万元,但仍未见效益。而年关到了,许多工程款要结算,许多工资要支付……
这年冬天,全国各地的画家比往年更多地来到了东阳。有许多在全国各地大专院校任职的画家干脆决定把整个寒假都投在东方卢浮宫。这使得张纯良每天都要应付巨大的开支,光2米×5米、398元一张的宣纸,因同时挥毫泼墨的画家多,每天就耗费30多张……
即便缺钱,他也不能在画家们面前表露出任何愁容,他必须故作轻松、自信,必须用笑脸迎来送往面对现实……
怎么办?“纯良,那么多藏画、大画,卖掉几张不就能解一下燃眉之急了吗?”有不少朋友劝他。
是的,张纯良拥有祝枝山、石鲁、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许多名人的字画,每一幅都可以卖个高价。但是,“文革”浩劫,多少名家字画毁于一旦;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又有多少名家字画流失海外。这些似大海捞针好不容易收藏到的大师真迹,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岂肯轻易出手?
是的,张纯良拥有一批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中国画。但他清楚许多画家为什么愿把自己的巨幅作品留给他,因为张纯良告诉画家们,他要建造一座“东方卢浮宫”。他已答应画家们,会把所有的作品都保存到艺术圣殿剪彩的那天,供世人观赏、瞻仰。他要信守诺言。
如果说一开始还纯粹是出于兴趣、保值、增值,后来因藏画所付出的心血,所饱尝的酸甜苦辣,使张纯良对中国书画的情感得到升华的话,那么,作为一个精明而又不乏远见的企业家,现在,有一个更为宏伟的蓝图又在他心中酝酿。
张纯良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作为一个收藏者,作为一个投资者,他当然也想到过卖画。但是,决不是现在。在目前国内尚未有一个企业真正地投资艺术,国内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市场的情况下,他决不会步当前中国书画市场许多急功近利者的后尘……
张纯良的执着也感动了他的爱人。在丈夫最困难的时刻,她把自己整整400万元的私房积蓄全部拿了出来给丈夫救急。面对亲朋好友的议论,她说:“不管怎么样,我都认了。纯良毕竟不是把钱花在花天酒地上。再说,当年嫁给他,他只是一个农民打工仔。我本来就没想做什么富婆。”她无怨无悔!
为这无怨无悔,徐云珍付出了代价。因忧劳交加,1998年春节期间,她糖尿病再度发作,有段时间连看病住院都没有钱……
构想艺术圣地“东方卢浮宫”
艺术熏陶、影响、改变了他;他也感染、影响、甚至改变了别人。画家们说要感谢他;他说要感谢画家。究竟该谁感谢谁?!
张金林是湖北山水画研究会和湖北省长江美术馆的秘书长。当他接到张纯良的邀请时,也曾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张总裁只不过与许多收藏书画的企业家一样,将收藏书画作为投资,看中的无非是书画的升值空间而非艺术价值,无非比只知拿着钱,到处找项目的企业家多了一点投资战略眼光而已。
但当张纯良把藏品陈列室打开时,面对画的海洋,画的世界,张金林的心尤如被电击一般,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一位农民企业家竟会拥有如此丰富的书画作品、书画精品,竟会把藏画作为一项事业搞到如此巨大的规模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张金林的思维瞬间清晰并骤然定型,他突然明白了他自己为什么有那种深深的感动和莫名的冲动!这位在东南亚书画市场闯荡多年的画家,多少年来一直痛感虽然东南亚各国国画市场正在兴起,但国画艺术的发源地我们中国却至今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中心、大书画市场。他突然懂得了自己其实一直在苦苦地寻找一位真正具有艺术产业化思维的企业家。现在,这个企业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于是,他不仅在东方卢浮宫留下了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鄂西印象》,更留下了自己的整个身心。他不提任何条件地主动要求留在东阳,愿帮助张纯良一起营造全国最大的美术活动中心、东南亚最大的艺术市场“东方卢浮宫”。
张金林留下来不走了。要走的许多画家,也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张纯良、对“东方卢浮宫”的敬意和支持。
时下,在许多地方,在许多拍卖会上,画家们的画是以尺论价的。但在东方卢浮宫,几乎没有画家为自己的画与张纯良讨价还价。世俗的一面在这里得到洗礼与升华,画家们说他们自己都感到奇怪,在这里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创作出自己的精品,检阅一下自己是否具备实力,自己的画能否在这里站得住脚。
北京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深为感叹地说:为了使中国画在国外市场能真正受世人所关注,多少年来,他一直渴望能有一位像张纯良这样的企业家,能放眼艺术品市场这个领域,真正投资艺术。为了支持张纯良,更为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达,他提议,可以以中国画研究院的名义召集画家……
长期请画家上门作画,原来作为陈列展览室的场地已经捉襟见肘了。据统计,当代国内画坛名家近几年来在东阳共留下巨幅作品8000多幅,其中50米长以上的长卷有2000多幅,创国内外收藏巨幅中国画之先河。张纯良说,如果把所有的藏画沿着马路挂起来,可以从东阳到上海一个来回还绰绰有余。
由于市政拆迁,以前的破产企业厂房被拆除了,张纯良只得把自己经营的一个9000多平方的大酒店关掉,作为“东方卢浮宫”最初的作品收藏地,由于场地和条件限制,很多字画只能在地上一层层地堆放着,经受虫蛀雨霉的侵蚀,张纯良看到就觉得心痛。
为了请画家作画和收藏艺术珍品,张纯良关掉了自己的很多家企业,实业规模大幅缩水,“东方卢浮宫”靠个人力量支撑难以为继,必须走文化艺术产业化的道路才能继续发展,正式建造“东方卢浮宫”迫在眉睫!
“东方卢浮宫”迎来文化东风
由于在收集、保护、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张纯良先生被推选为全国政协九届五次、十届一、二、三、四次会议特邀代表,全国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副会长、九届浙江省政协委员、东阳市十二届人大代表、金华市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他热衷于弘扬民族文化,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为建设东方卢浮宫的事业奔走呼号。
2003年,“东方卢浮宫”报经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正式批准注册。谋划已久的“东方卢浮宫”终于进入筹建阶段。2003年5月18日,经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牵线,应北京市大兴县的邀请,张纯良拿出了一份在大兴县构建“东方卢浮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报告的前面,是他写的一篇题为《创办‘东方卢浮宫’,为繁荣发展民族艺术事业出力》的文章。文章中,张纯良写道:“我没有文化,更不是什么艺术家、评论家。但我走到这一步,我想为维护民族艺术做点有益的事情了。我想做一个举世无双的艺术收藏大家,要为中国和世界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特殊的贡献。我一定要把‘东方卢浮宫’建成,使它成为东方世界最大的书画市场,全国最大的美术活动中心,要让全世界的艺术家们,像去巴黎卢浮宫朝圣一样,来朝圣‘东方卢浮宫’,朝拜中国艺术之圣!”这是何等的雄心,何等的豪言,何等的气概!
张纯良对自己的事业前景有坚定的信念。他说,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总值已超过工业生产总值,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像美国,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少数行业,在国际上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
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了它的国际竞争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是人类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东方卢浮宫经过多年的收藏、整理、挖掘、宣传,虽然已有北京、桂林、杭州等多个城市邀请前去共商发展大计,但由于项目占地较广、耗资较大,建造“东方卢浮宫”的计划还是搁浅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为新时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正是将“东方卢浮宫”打造成举世无双的“东方卢浮宫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绝佳时机。北京、上海、陕西、广西、江苏以及浙江省内的一些城市纷纷前来邀请谋求更大发展,东阳市委、市政府更是力促就地发展。
张纯良经过多少年的不懈“坚持”和产业调整,现已拥有巨大的经济基础等条件,大展身手,跨步发展东方卢浮宫的条件已经成熟。
东方卢浮宫拟乘着“十二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通过实行“收藏、鉴定、拍卖、流通、产业”的五联动,尽快实行“收藏”向“产业化”的转变,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整体要求,“一个园区”(东方卢浮宫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大基地”(东方卢浮宫国际文化创意基地;国际古玩藏品字画交易基地;商业及生活服务配套基地)、“十大中心”(国际展览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国际研究中心、大师创作中心、权威鉴定中心、顶级拍卖中心、美术学院与高端培训中心、古玩及字画交易中心、旅游休闲娱乐中心、名家泰斗高端会所中心)的宏伟蓝图已经构成,以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为依托;以“信誉,是东方卢浮宫的生命;求真,是东方卢浮宫的灵魂;奉献,是东方卢浮宫的追求”为宗旨;以园区为载体;以展览、交流、研究、创作、鉴定、拍卖、古玩及字画流通、名家泰斗高端会所、画家公寓、美术学院、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为基础;以展示交流创作流通、休闲度假旅游为支撑,打造一个宽阔的高端文化平台,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生活高品位之需要。立足世界高度,对产业进行集聚,拓宽产业群,拉长产业链,把东方卢浮宫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做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第一大文化产业品牌,扩张经济总量,充分彰显历史文化的内涵,使东方卢浮宫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一个泰斗云集、大型展览、名师创作、权威鉴定、顶级拍卖、全面交易、休闲旅游等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
在目前东方卢浮宫总计60万件古董文物字画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互联网技术、视频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建立一个门户网站、一个特色艺术文化资料库、二个互动平台、三个系统全方位地展示并打造东方卢浮宫艺术殿堂的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东方卢浮宫的艺术魅力、让艺术文化为更多的人群服务!同时计划建立“东方卢浮宫”文化基金会,集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东方卢浮宫。
总之,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思路、高度、模式来推动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为中华五千年的悠久灿烂文化走出国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台,最后使之成为能够与法国卢浮宫相媲美的东方艺术殿堂。
“不建成“东方卢浮宫’,我死不瞑目!”,掷地有声的话语,蕴含了一个企业家为弘扬祖国文化,发展文化事业的满腔热血与豪情壮志。在国民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在国人文化素质、文化自信亟待提高的状况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看好张纯良先生的文化事业,况且文化事业不仅仅属于个人,还属于全民族全社会的事业,更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帮助张纯良先生实现“东方卢浮宫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宏伟蓝图。
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有智之士、有才之士、有资之士”,共同打造“东方卢浮宫”美好的明天!
华龙网讯(通讯员 杨姝婧 唐洪琼)一支炭笔、一块画板、一张凳子,家住锦天康都的居民廖洪模有一手画炭精画的绝技,看过他作品的人都称赞他的画比照片还“真”。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被收藏家们热捧。日前,笔者对廖洪模进行了采访。
喜爱止不住学习的脚步
走进廖洪模的家,墙上挂着的两幅“照片”十分抢眼。如果不是主人指点,几乎不会有人看出这两幅“照片”竟是画作。画面上小孩儿头发上晶莹的水珠、明亮的眸子;老人飘逸蓬松的胡须、深邃的眼神,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看不出一丝雕琢的痕迹。这两幅作品就是廖洪模引以为傲的炭精画。
今年64岁的廖洪模手上绝活很多,一双巧手,停不下来。“从小我非常喜欢学习手工艺,根雕、炭精画都是我的爱好。十五年前,我在云南的一个地方出游,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位会画炭精画的老画师,就经常到老画师的家里拜访学习。久而久之,老画师被我的勤奋好学感动,将自己炭精画的手艺全部传授给我。回到家里以后,我一直也没停止练习,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我的画架,能静下心画一整天。”
探索炭精画世界里的精髓
笔者发现,一个木质画架,一盒炭精粉,一个放大镜,一堆画笔,再加上一张157克素描纸,这就是廖洪模作画用到的全部工具。他单独的一个小房间里,一幅幅炭精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彩色炭精画,更多的是黑白的,有人物、花鸟、山水,视觉上给人细腻、柔和的感觉。
“我的作品一般都送亲朋好友,社区有时候拿去展览。”廖洪模向笔者展示最得意的一幅炭精画,并仔细地介绍作画的方法:“炭精画使用炭精粉为主要材料,主要以擦、揉为主要技法,是用油画笔沾上炭精粉在纸上描绘的绘画方式。用炭精画出的画可以保存几百年不褪色。画炭精画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细心。一幅2尺长的炭精画需要专心致志画上3、4天才能完成。
希望民间工艺继续传承
“由于炭精画这门技术只在民间流行,历来以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所以只被少数人所掌握。现在在一些正规的美术院校没有专门的课程,在市面上也很少有这方面的书籍和资料。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翻拍、扫描、电脑制作成为时尚,炭精画似乎已经成为多余的‘奢侈品’”廖洪模不无遗憾地表示。
说起炭精画的传承,廖洪模感慨颇深:“画炭精画需要很深的基本功底,是个吃功夫的事儿。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我担心炭精画这门手艺失传。每次想到这一点,就感到非常可惜。如果有人愿意学习,我可以无偿教授。”
“炭精画”名词解释
“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称“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商报讯(记者 若近)日前,记者了解到炭精画官网——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改版以来,受到广泛欢迎。
炭精画官网(tanjinghua.com)创建于2010年4月28日,2013年7月25日全面改版;改版后的炭精画官网,受到祖国各地及海外炭精画爱好者的广泛欢迎,网站流量一路飙升。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炭精画是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长期为炭精画爱好者提供原创炭精画作品、炭精粉、画具、教材,还包括炭精画(素材)照片,及免费辅导,以及炭精画的新鲜资讯。
秋千网讯(记者 若近)炭精画像是我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炭精画像的原料主要是炭精粉,炭精粉的主要成分是碳,由于化学元素碳在常温下其性质稳定,碳里面没有含水,不会同空气中的化学成分其化学反应。因此炭精画像长期悬挂也不会变色、褪色、脱色,最适合于人们制作画像留念。
阳光巢(记者 大山)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艺术效果非常奇妙,不仅细腻动人,而且永不褪色,广泛适用于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特别是绘制巨幅作品,独具艺术美感,令观赏者久久驻足。文学教育工作者、中国作文教育专家与先行者——新阳光作文教育(zw100)创始人、《中国炭精画技法》作者、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张智华老师为普及这门濒临绝迹的民间美术,创办了“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专业从事中国炭精画研究、创作、教学与推广,并创建了中国炭精画研究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填补了书画界又一项空白,更为视觉艺术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炭精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炭精画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还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据了解,柳州市目前的炭精画师只有寥寥数人,这门手艺在柳州已经将近绝迹,炭精画作为一门民间艺术,需要艺人坚守下去,才能让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
《乒乓世界》(记者 大舒)“10月18日”是中国著名乒乓球选手孔令辉的生日,特以“炭画孔令辉”为题纪念。
孔令辉,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世界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有“乒乓王子”之称。历年来在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男单排名中位居前列。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大满贯”得主。2006年正式宣布退役,任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教练。2013年正式担任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总教练。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炭致广大,
精微传神!
画美人生,
像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Powered By www.tanjinghua.com ,Theme By 中国炭精画世界 Please respect the author to keep this link。
www.tanjinghua.com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资讯爆料QQ:791541679 | 关于我们 | 内容说明 | 作者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