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资讯台
10月15日

《吉林日报》:透过名人眼睛看世界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吉林日报讯(记者 徐冠一)粗糙画纸上覆盖着精细的炭粉,画者用棉花和油画笔精心勾勒,这里是脸部纹理,那里是逼真的发须。有时只需要一天,一幅名人粉墨画就会诞生,带着传神的双眸凝视现实的世界。
  
  在长春市西安大路一间普通工作室里,四川画家张松柏的脚下散布着棉花和油画笔,面前是一小幅栩栩如生的黑白孔子像。在他的画室里,整整齐齐摆放着10余幅名人画像,他们都拥有明亮的眼睛,却因为神态各异,从而拥有了各自的生命。张松柏告诉记者,目前,沙湾郭沫若旧居收藏了一幅他创作的郭沫若肖像画,现在他正在努力为某地孔庙创作“七十二贤”。
  
  用炭粉在画纸上作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精画、炭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小支流,他来源于国画,又区别于国画。其表现形式属单色绘画范畴,采用的是独特的块面干粉揉色运笔方法,重在写实并以人物为主要传情对象,主要工具为擦笔、药棉、橡皮。张松柏介绍,由自己独创的“粉墨画”灵感来源于此,但他将油画笔作为主要画具,因此在人物传神化处理方面,更具艺术探索力。据了解,张松柏的“粉墨画”创作过程中,因为不需要调水,只采用黑色炭粉,从而使作品不易氧化,而且经过特殊处理的粉墨画,可以永不褪色,百年如新,从而使粉墨画具有珍贵的保存价值。
  
  令张松柏痴迷粉墨画的缘由还在于,粉墨画让名人栩栩如生地诞生在自己的笔下。早在2006年3月,由四川乐山文化局举办的“世界名人肖像粉墨画”巡展,为张松柏的名人粉墨画打开了一扇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张松柏从2001年就潜心创作的名人肖像画作,终于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公众视野。据他介绍,从2001年,自己就通过《世界名人手册》、《100名人排行榜》等资料,创作了100余幅名人粉墨画。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对于此类画作的发展,在画坛上被认为是“民间艺术登不上大雅之堂,没有市场”。对此,张松柏并没有过多表达看法,他更相信自己笔下的人物,“这些名人肖像,不同于炭精画仅靠资料来临摹,我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灵感,可以说与资料比起来,画本身的创作成分更多些。”记者在他的画室里看到一幅孔子像,其手势与以往的孔子肖像有些不同。张松柏告诉记者,这幅画是自己在经过详细考察后,以自己的手为模板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的。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吉林炭精画 
10月14日

《南方都市报》:“浪迹天涯是很惬意的事”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南方都市报讯(记者 刘杰)中山东路,有一个老者,身材清瘦,看似平凡的他,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10岁开始痴迷画画,19岁得著名画家关山月指点,27岁开始闯荡江湖,40岁来到惠州,在中山东路上画像18年,他就是凭画笔行走江湖36年的炭画艺人严一航。
  
  ■对话
  
  感觉今生无悔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外流浪30多年,是否有过悔意,感觉过得不好?
  
  严一航(以下简称“严”):没有。我认为流浪也是一种生活,浪迹天涯,苦中作乐,是一种很惬意的事。
  
  记:在外这么多年,很少回家,是否会想念孩子、家人?
  
  严:刚开始会,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出来卖艺,也是为了生存,为了多挣些钱养家糊口嘛。
  
  记:如何评价自己的人生?
  
  严:很值得,在外画像,将艺术给了别人,将快乐留给了自己,也感觉给社会做了些贡献。
  
  担心技艺失传
  
  记:你现在的炭画生意怎样?
  
  严:仅能勉强糊口。随着照相业的发达,现在画像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也感觉到画像这门艺术在逐渐走向没落,甚至可能慢慢消失。
  
  记:既然如此,你想过收徒弟吗?
  
  严:想过,问题是现代青年很少有人喜欢学炭画;即使有人心血来潮,来学几天,但很快又放弃了。此前,曾免费收过几个徒弟,但都没有学出师就走了。他们多是来惠州的外地打工者。
  
  记: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技艺传给子女?
  
  严:他们也都不喜欢!(惋惜表情)
  
  记:如此说来,等到有一天你老去了,你的技艺也就失传了?
  
  严:说实话,我也为这个问题发愁;如果有人诚心想学,我仍愿意免费收徒。
  
  “干不动了”就还乡
  
  记:今年你已经60多岁了,有没想过回老家生活?
  
  严:没有,我喜欢现在的生活。孩子们也都劝我回去,但我现在还能自立,不想增加他们的负担。
  
  记:哪你打算什么时候告老还乡呢?
  
  严:那就等到干不动了吧。
  
  记:那老伴不牵挂你吗?
  
  严:每年春节我都接她来惠州过年。
  
  对于自己的流浪生涯,虽然有过很多辛酸经历,严一航却感觉非常充实。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名雅号——“浪天”,取意“浪迹天涯”。
  
  学艺:结缘大师关山月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山东路,在这里见到了正在给人画像的严一航。尽管严一航行走江湖36载,历经沧桑,且年过花甲,但他依旧精神矍铄,作画时沉稳、专注的表情让人肃然起敬。他的“档口”非常简单:一家店铺外的露天街道是他的“画室”,店铺的外墙上挂着他的几幅样板画,墙下是一张桌子,上面搁着一口箱子,箱子里是一些纸笔,箱子上是他的画板,除此之外还有两把椅子。
  
  谈起自己的人生旧事,严一航一脸的平静。严一航是阳江市阳春人,自幼家庭贫寒。1956年,10岁的他开始痴迷美术,每天他都要画上几张。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当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关山月下放到严一航就读的春湾中学。“看了关先生画的画,我很激动,就跑到他那里,说要跟他学画画,关先生很高兴,鼓励我好好画画,好好学习,将来考到广州美术学院去。”尽管关山月未给严一航太多专业方面的指导,但却是他给了严一航进入美术殿堂的信心和希望。
  
  痴迷:每天画画父母痛骂
  
  1968年,严一航从当时的阳春劳动大学毕业。但他却“好逸恶劳”,常人一天出三次工,而他却只出早晚两次,中午就呆在家里画画。看到儿子每天中午不出工,尽画些人头像,父母对此很愤怒。
  
  母亲骂他道:“你每天都画些死人头,能当饭吃啊?”父亲更是暴怒,骂他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69年,严一航结婚了,但他还是痴迷炭画。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顶住家人的反对,在家苦苦“修炼”。三年里,他不断地练习炭画,一拿到笔就画,没有笔他用树枝画,没有纸就在地上画。1972年,他完全放弃了生产队的劳动,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画像生涯,也开始了他36年的江湖艺人生活。
  
  闯荡:走到惠州不想走了
  
  1980年,严一航走出家乡,决定赴海南闯一闯,以寻找新的出路。严一航谈到当年赴海南时的情景,感慨地说:“当时去的时候,就提了一个小小的工具箱,箱子里除了纸笔和几张样板画就是几件换洗的衣服了。就凭这个箱子,我走遍了整个海南岛,但那时的日子还是蛮苦的。”
  
  严一航在海南并没有遇到什么好运气,于是自1982年开始,他就辗转于三水、肇庆、中山、顺德、东莞、南海等地。
  
  1985年,严一航的脚步走到了惠州。严一航来到惠州并没有奢望能在这里找到好的运气,也没打算在此常祝当时来惠州只是抱着“路过就进来看看”的心理。但是,他来了惠州,就没有再走。他笑着告诉记者:“跑了这么多年、那么多地方,累了,不想再走了。”
  
  严一航先是在水门路给人画像,在那里他画了5年。1990年,他来到了中山东路,见这里热闹,就在街边挂了几张样板画,支起了他的画板,开始给路人画起像来,这一画就画了整整18年。
  
  严一航在中山东路度过了18个春秋,他见证了这里的每一次发展和变化。指着马路对面,严一航说:“那个‘红馆’以前是惠阳影剧院,桥头那个塔下面以前是惠阳县政府……”
  
  遗憾:叹息后继无人
  
  严一航从1972年开始外出闯荡,至今已整整36年,36年过去了,严一航没有发财,依然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孩子们都不在他的身边,甚至连老伴也在老家,严一航犹如狂风中一片飘飞的落叶,迟迟不肯归根。
  
  严一航平静地说:“我的四个孩子都长大成家了,钱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只是我喜欢炭画,喜欢这个行当,一个人在惠州生活惯了,暂时还不想回去。”
  
  严一航告诉记者:“现在画炭画的都是些老画师,等我们这一辈人作古,只怕是后继无人啰。”对此,严一航感到很遗憾。他一生研
  
  习炭画,深感其重要性,他说:“炭画不褪色,保存时间比长。打英冲洗、喷绘的图像都远不如炭画。”但知道这些的人很少,想学这门手艺的人就更少了。
  
  ■亲友眼中的严一航
  
  儿子:很理解父亲
  
  严一航一生养育了4个孩子,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其二儿子严力在东莞做货车司机,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他。
  
  严力说,父亲常年在外漂泊,很不容易。年轻的时候,他靠画画养活一家人(爷爷、母亲、四个孩子),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想让他回家,老人却已养成了漂泊生活的习惯,宁肯一个人在外卖艺受苦,也不想回老家农村生活。
  
  “尽管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海南了;一直没有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给我们的照顾不多,但我们理解他。家里情况不好,他也是没办法,也是为了我们才不停地在外奔波的。我们兄妹几个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吃了很多苦,但他长年在外吃的苦头更多……”
  
  邻居:佩服他的技艺
  
  跟严一航画摊相临的是一家茶叶店,据该茶叶店一位老员工黄先生讲,从严一航将画摊设在这里,他们已经做了十几年的邻居。他很佩服严一航的技艺。在惠州,除了严一航的画摊外,还有其他几家;在他看来,其他几家画得都没有严一航细腻、逼真。
  
  “有活干活,没活的时候,严一航就到我们茶叶店喝茶。”黄先生说,十几年来,他们相处得很好,严一航免费给他画像,他给严一航免费茶喝。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南方炭精画 
10月14日

《广州日报》:忆逝者,画幅炭像寄哀思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广州日报讯(记者 陈枫
  
  清明节将至,借着市民祭奠亲人高峰期的到来,在珠三角地区流传多年的老手艺——炭画像又火爆了起来。用炭粉寥寥几笔,即可还原亲人的音容笑貌,炭像和瓷像也成了祭奠亲人的好方式。在佛山,还活跃着这么一个从事炭画像、瓷画像手艺的群体。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进这个群体,探寻这门老手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炭像铺子里的古老艺术
  
  这几天,杨萍的炭像铺子也比往常忙碌了许多,这几天她每天都要接到10多单生意,基本上都是准备在清明祭祖时为先人制作瓷像的。
  
  刚好有一位张槎大富的居民想为自己的先人绘制一副炭画像,他手头上只有逝者的一张身份证,但这并未难倒杨萍。只见蘸着炭粉的毛笔在她手中左右挥动,寥寥数笔,人物的轮廓尽现,接着,换用一根细一些的毛刷来调整画面的明暗度。仅仅过了半个钟头,一副炭像半成品便诞生了。
  
  一张6寸的炭像,配上一个黑木框,等一两天的工夫可以取货,价格约100元,瓷像的价格比炭像贵30~50元。
  
  杨萍说,在她的老家江西景德镇,老人家过生日时都会画像,寓意添福添寿。但到了佛山,这一套却根本行不通。佛山本地人几乎都是在老人去世之后才会拿着老人生前的照片来做遗像,这跟广东的风俗有关,一时半会儿也改变不了。
  
  42岁的“老艺人”
  
  杨萍今年虽然只有42岁,却是景德镇陶瓷技法传人,学习陶艺却有30年了,是真正的“老艺人”,在佛山炭画像制作圈子中也小有名气。她的炭像、瓷像铺子可能是景德镇的陶艺人在佛山的唯一一家店。
  
  清明节即将到来让炭画像生意火爆了许多,但暂时繁盛的背后掩盖不了行家的落寞。杨萍昨天表示,在数码照的冲击下,炭画像已日渐式微,如今来做炭画像的人并不多,年轻人更少,主要还是回头客,有时候整整一个月也没几单生意。也只有在清明节前后,炭画像艺人才能感受到几分作为艺术家的自豪。
  
  如今做这门老手艺,最大的快乐就是通过画像来表达人们对亲人的缅怀,因此,在制作炭画像时如果人物的表情不是很丰富,她会对他们的表情进行修饰,如添加上淡淡的微笑,让他们的家人看着舒心。“让他们的亲人看着照片就能产生亲人并未远去的亲切感,抚慰在世的人的情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杨萍说。
  
  小资料:
  
  在古代,炭画像是权贵家庭尊奉家长的象征;到近代广东,它又成了后世追忆亲人的一种精神归属;如今,炭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品。炭像最火的时候是辛亥革命之前。当时,炭画像作为一种营生手段,曾繁极一时。炭画像在当时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留洋学生学习西洋画技法后纷纷在广东开“写真馆”,用炭粉画像,画一张逼真的肖像画往往要一二百两银子,是十足的奢侈品。康有为、张之洞等名人据说都在广东画过炭像,尤其是南粤名人康有为曾多次要求画师为他做炭画像,可以说是这一民间艺术的铁杆拥趸。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广州炭像 
10月13日

《信息时报》:绘下连接天堂的最美画像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邓根国的儿子邓静远,没有继承父亲画炭画的职业,但还是选择了和画画有关的职业,曾经画过漫画,现在是一名动画编剧。这是邓静远给父亲画的一张工作漫画,他说,“父亲画画时就是这样可爱。”
  
  信息时报讯(记者 何剑辉
  
  用手中笔触,为每一位逝者绘下最美画像,是炭画师邓根国58年来的梦想。尽管在仓前直街这个巷角,68岁的他,显得那么不起眼。
  
  在清明时节的绵绵细雨中,笔者倾听了他的故事并邀您分享。向生命致敬,向逝者致哀。
  
  行业没落不传子
  
  邓根国的父亲,是一位炭画师傅,58年前在沙河开了一间炭画店,当时只有10岁的他开始协助父亲画炭画。父亲负责画人像,他负责画衣服。
  
  那时的相片容易褪色,因此有百年不褪色承诺的炭画得到了大家的青睐。特别是居住在沙河一带的军官们,都喜欢找到邓根国父子画炭画相,然后寄给老家的亲人。军官太太们也喜欢邓根国父子的手艺,纷纷前来画相。她们一般会要求画得比真人漂亮,邓根国父子也乐意满足。
  
  1960年,15岁的邓根国已可以独自完成一张炭画。那年,邓根国初中二年级还没念完,他就和几个朋友合伙在高第街租了店铺,做起炭画生意。不过没几年,由于各种社会因素,他被安排到永汉南街服务站工作,画过标语、做过包装、挖过防空洞。私底下,他也利用闲暇时间“炒更”接一些炭画活。
  
  1982年,邓根国自己用木板钉了张桌子,开始在仓前直街街口重操旧业。邓根国说,“那时生意不错,朋友间我的收入算高,所以喝茶一般是我请客。不过现在基本上每个月也就一两张,赚回来的钱也就够闲时喝个茶。这已是个没落的行业,因此我没让儿子学这个,他是个做动画的。”
  
  为逝者留最美面容
  
  只要没下雨,早上10点半左右,在仓前直街就能看到邓根国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前,埋头画着炭画。时而有路过的人问一下,“画得好像啊,画一张要多长时间?要多少钱?”邓根国说,“我这是全手工的,不会褪色的。不像外面在电脑打印件上涂炭粉的,过一阵子炭粉都掉了。16寸的画一张要8到9个小时,250元一张。”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邓根国接到的炭画生意基本都是已故之人的画像。有台湾商人要为已逝父母画像的、有村长为祠堂祖辈画像的、有归国华侨为祖父母画像送到外国的……
  
  每次接过逝者的照片,考虑到逝者家属的心情,邓根国都不会主动问逝者的身世。有人会侃侃而谈,他就仔细听着;有人会一言不发,他就仔细画着。
  
  这一天,一位小伙子拿着一张母亲年轻时的一代身份证给邓根国。小伙子说:“这是母亲最漂亮的照片,清明快到了,我想让您画一张母亲的遗像。”邓根国接过小伙的照片,小心地夹在铁皮夹上,量度好比例,拿起画笔,开始埋头画着那位最美的母亲。
  
  炭粉淡淡地、慢慢地,一层接一层扫在画纸上,又一个属于天堂的美丽面容,在那已经58年的笔触下,渐渐重现。
  

已有 1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最美画像 
10月13日

《羊城晚报》:画张炭像祭先人 街头老铺生意旺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羊城晚报讯(记者 邝穗雄)清明时近,广州市内为先人制作炭像以作纪念的生意又红火起来。
  
  市内传统手工炭像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大新路一带。还有大南路、北京路、长寿西路、文昌路、晓港路等有零星制作店铺。昨天记者看到,大新路美的炭像店朱先生刚制作好一件炭像,包好交给主顾。
  
  炭像分单相、双头等,最贵的不过一百几十元,毛利不高。而制作炭像要多道工序,一般纯手工制作得几个小时。
  
  近年,传统风俗有所恢复,尤其是今年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些店一天接到十多宗生意,有些公共墓园主动来联系批量制作。
  
  朱先生说,制作炭像历史悠久。西洋画传入广州以后,广州出现了所谓的“写真馆”,主要是画炭粉肖像。据说当时画炭像是高级消费,画一幅动辄200两银子。炭画不需要特别的工具,几支笔、一盒炭粉、一张纸就可以开档,但绘画技巧就需要时间历练。
  
  解放前,大新路是广州炭像的集中地,但到了现在只剩下不到10家。这些手工基本都是家族相传,在当代照相机和电脑画像的天下,仍有部分钟爱传统工艺的客源。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羊城炭像 
10月12日

阳光巢:炭精画培训班在宜昌开课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阳光巢讯(记者 杨木)昨日,炭精画培训班在宜昌成功少年文化专修学校开课。
  
  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宜昌成功少年文化专修学校开办炭精画培训班,教学内容有:炭精画入门、工具制作与运用、作品创作技巧、炭精画美感等。学期50天,杨太守老师亲自教学。本次招生人数为39人。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宜昌炭精画培训 
10月11日

秋千网:百度搜索“炭精画” 相关结果破三万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杜云)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称“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常用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也可绘制人像,其特点是“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登陆百度(http://www.baidu.com/)搜索“炭精画”,找到相关结果约36200个;炭精画官方网站(http://www.tanjinghua.com/)上线之日,百度“炭精画”找到相关结果仅为28110个;更多人正在了解和认识炭精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百度炭精画 炭精画结果 炭精画世界 
10月10日

阳光巢:炭精画被各大搜索引擎争相收录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阳光巢讯(记者 刘冰)“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记者登陆百度、360搜索、谷歌、必应、soso搜搜,等各大搜索引擎,均有收录“炭精画”,收录词条包括“炭精画”、“中国炭精画”、“炭画”、“炭像”等,其点击浏览量均在10000IP以上。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搜索引擎 
10月09日

新华网:民间美术“炭精画”即将淡出我们的视线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新华网讯(记者 殷丽云)日前,炭精画家于宪龙为记者展示为一名老战士复原好的炭精画。现年78岁的于宪龙家住江苏省淮安市,他1958年到南京学习炭精作画,学成回来后便以画炭精人物画为生。迄今为止,于宪龙画过的人像作品达1。8万余张。
  
  据于宪龙介绍,虽然现在业务少了,但他还是以画室为家,重复着早已习惯的画像人生。他说,“我没有其他爱好,不打牌、不赌博,一天有事做,就说明我还有用,尽力为别人挽留一些记忆。”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又名炭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小支流。炭精画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素描所具有的线条排铺明暗调子,且有更强的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具有不变形、不褪色、易保存等特点,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记者了解到,炭精画这一艺术瑰宝即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新华炭精画 
10月08日

内蒙古晨报:炭精画兴起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蒙古晨报讯(记者 毛毛)我们对炭精画或许还不太熟悉,但是现在它却被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所青睐。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炭精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炭精画是因它所用的原料——炭精粉而得名的,炭精粉是天然的矿物质,因为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不会与空气发生氧化作用而褪色。炭精画多用干粉画的,不存在干燥后会爆裂、起块的现象。只要装在玻璃框里与灰尘隔离,就能长期保存。对于想收藏绘画作品但又怕保存困难的人来说,选购炭精画作品一定没错。
  
  在黑与白之间体现炭的韵味,无论是人物、景物,还是动物,都能精细的把他们刻画出来,炭精画的精妙之处便在于此,在大师们精雕细琢之下,炭精画把事物最传神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体现着民间艺术与现代时尚的碰撞,让黑白呼应的艺术品传达着别致的意义。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蒙古炭精画 
10月07日

合肥在线:炭精画师坚守画棚30年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合肥在线讯(记者  王子
  
  委身棚子一画30年
  
  见到孙斌时他正在门口的桌子边坐着画像,表情肃穆而专注。与其他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室不同,他的画室还摆满了许多殡葬用品。同样与其他画者不同,他描摹的对象不是石膏而是一张小小的照片。“这个叫做炭精画。”他说,他的画面是黑白的,以人物的肖像为主,逼真而富有层次感。
  
  “我做这一行快有三十年了。”孙斌今年48岁,老家在巢湖。不善言谈的他,说话时透着憨厚与朴实。“画像是一个传统行业,在没有照片的时候,画像是很风靡的。”
  
  十六七岁的时候,孙斌一次外出办事,恰巧路过一家画像店,当时就觉得这个生意他也能做。于是他就进到店里想向老板买些画画的工具。
  
  “你也会画画?”老板问,并且还当场就让孙斌画一幅出来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凭着以前画画的功底,老板当场就要收他为徒,而且让他就在自己的店里工作。当然老板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为了防止他学会了之后会撒手单干,要求必须干满三年并先交三百块钱押金。
  
  “那个时候三百可不是个小数目,城里人的平均工资也就四五十块,但为了手艺,家里人硬是卖了粮食让我学习。”孙斌说。
  
  孙斌学徒没到半个月,师傅就敢撒手让他单独干活了。那时一幅画像通常卖8块钱,而他能分到2块。因为家里缺钱,3年中他也一直想着能够出来单干。“后来才知道,单干也不容易。”
  
  孙斌把挣的钱全部都给了家里,等他学满出来,手上是一穷二白。于是出来后他开始给别人写广告字赚钱,“后来一个修鞋店的老板同意把一间棚子租给我做画室,从此我吃住都在这个棚子里。”由于开始时手上分文没有,他只有依靠朋友出钱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就四个大字“孙斌画像”。
  
  曾是家里的摇钱树
  
  “所幸的是牌子一挂就有生意了,由于没有桌子,我开始在椅子上画像。”孙斌说。直到大约半年后,他才凭着手艺渐渐稳住了生意,并辞去了写广告字的工作,专门从事画像。
  
  后来适逢道路改造,他不得不搬离赖以栖身的棚子。这时附近一个专做殡仪服务的美术工艺厂看他手艺不错,于是便请他加入,在那里他依然专职画像,如此又呆了四五年,直到后来工艺厂拆迁,他便搬到了如今寿春路边的巷子里。
  
  虽然经常倒腾地方,孙斌的画像生意却也还算顺畅。在他看来自己的路子算是没有选错,凭着画像的本事,他的收入一直不错。
  
  “我的画终于也可以卖到8块钱一张了。”孙斌回想起20多年前的情景,脸上仍闪耀出自豪。“一天平均能画2幅,收入还是很不错的。”他说,“而那时一般人的收入在40-60元之间。”虽然收入可观,但他始终牵挂着家里的父母,更忘不了家里人卖粮助他学画的一幕,每月都要把挣的钱寄回家。在农村,孙斌有哥哥妹妹,后来他们陆续成家时,孙斌的钱帮了不少的忙。因此,孙斌的母亲戏称他为“家里的摇钱树”。
  
  北京客人慕名求画
  
  “画像通常都是对着照片临摹,它使用自己的工具,比如放大镜和九宫格,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将照片上的图像按照要求的尺寸放大。”他说。
  
  凭着近三十年的从业经历,“孙斌画像”在合肥的画像界里也是一个老字号了,他的画像通常都令客人十分满意,更有人从北京专程慕名而来请其画像。
  
  “画像并不仅仅只是对着照片画,还有一种叫做诉说画像。”孙斌说。“比如要画一个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的人,他的亲属就可以通过诉说讲出这个人的样子,一边讲一边画,只要讲得细致画得就好,最终画出来的往往跟客人描述的相符。”
  
  “还有一种画像叫做修谱画像,就是人们修家谱时用的画像。虽然也是要用嘴告诉说怎么画,但是却还有其他的要求。修谱画像一般都是大半身或者全身,还分文像和武像。文像就是表现得文质彬彬像个官员或者读书人,武像一般都是骑大马挎大刀。”孙斌笑着说。
  
  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诉说画像和修谱脸谱,这可是他的绝活。“曾经有一个北京客人专门找到我,让我给他画一份修谱画像,那就是一幅武像,样子先按照他说的画了出来,然后还配了一匹大马和一把大刀,客人看了非常高兴,说不愧是名不虚传,不枉我从北京专门赶来。”
  
  继续坚持画像之路
  
  数码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画像生意带来巨大的冲击。虽然现在已经被逼委身狭窄的巷子里,孙斌觉得自己的这条路还是要一直走下去。
  
  “现在人们要画像直接就到冲印店,很少送到这里来了。”孙斌的妻子说。她告诉记者,摄影技术冲击了手工画像,很多人拿着照片想要画像,往往也会首先询问冲印店,冲印店这时就把单子接下来,然后再交给孙斌这样的画像师来做。
  
  经冲印店转接过来的定单,显然要比自己直接接单挣得少些。
  
  现在孙斌画一幅像大约200来块钱,“明显没有以前好了。”孙斌说。
  
  城市经济的发展早已让这份依靠手工技艺的传统行业显露疲惫。但是孙斌依然相信他的手艺不能被完全取代。
  
  “画像永不褪色能够永久保存,还有一些不能修复的照片也要靠画像来实现。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他说,“这个干了几十年的手艺也总不能说丢就丢了。”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合肥炭精画家 
10月07日

《达州广播电视报》:民间炭精画的坚守者陈向阳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达州广播电视报讯(记者 曾玉)随着数码相机、电脑的普及,炭精画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但是,在达城钟楼附近有一个向阳炭精画馆,那里挂着许多的炭精画,行人路过那里,就能看见许多栩栩如生的画像。这些画像就出自画师陈向阳之手,他至今仍坚持为人们绘炭精画画像,而且一坚持就是20年。那么,在数码照片流行的今天,炭精画选择了如何生存呢?近日,本报记者面对面采访了陈向阳。
  
  简陋画室孕育精美炭精画
  
  一走进向阳画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满满一墙壁的炭精画,里面的人物或高兴或严肃,或端庄或洒脱,各具神态。屋子的正中间是一盏在大白天依然开着的节能灯,很亮,灯泡正下方就是陈向阳的画架。画架上有两个大夹子,用来夹住纸张,还有一个小夹子夹住人物的照片。纸张上的人物头像的轮廓已经基本成型,只剩用毛笔蘸上炭粉饰刷上去了。
  
  陈向阳很不好意思地说:“太简陋了,没怎么收拾。”一边说一边把画架及相框放到旁边,他站起身之后,记者注意到地上散落着大量的毛笔,约有三四十枝。向阳解释道:“那是用铅笔把轮廓画好之后上炭粉用的,如果毛笔的尖被磨平了基本上就不能用了。所以20年的时间里数不清买了多少毛笔。”
  
  墙壁上的有些画还没有裱上框架,可以看到画好的炭精画和泛黄的照片放在一起。向阳师傅指着泛黄的照片说道:”顾客送来的照片都是一寸大小的带花边的古老照片,保存得好的,五官能看清楚,还有好些照片是非常模糊的。”向阳师傅正在画的是一个儿子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母亲的照片,模糊不清。很难想象它是如何被还原成一幅五官清晰兼具神采的炭精画。
  
  只见向阳师傅拿起画笔,左手拿着小照片,右手拿着铅笔,坐在节能灯下的画架前。向阳师傅看一眼照片,铅笔就在画纸上轻轻扫过,如蜻蜓点水一般擦过画纸。笔和纸接触后发出沙沙地响声。很快,向阳师傅凭借多年作画的经验还原了照片中的人物模样。然后他拿出一个装有炭精粉的小管子,拆开包装,把炭精粉倒进右手边的一个类似砚台的物体里研磨,使炭粉更加均匀。这时向阳师傅弯下腰,从刚才那堆毛笔里拿起了满满一把毛笔,蘸上炭粉轻轻地刷上去。他说:“刷的时候尤其讲究,只能由浅入深,浅了可以补点炭粉,但是深了就是不行。”向阳师傅根据不同情况,变换着使用不同型号的毛笔。三个小时过去了,一幅精致的炭精画就完成了,画面里的妇人笑得很慈祥。
  
  痴爱炭精画二十年如一日
  
  陈向阳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长大之后也做过其他生意,但是发现都不如画画来得让人舒心和高兴,所以他还是选择了画画。为什么又是炭精画呢?向阳师傅从小学习的不是炭精画,“专业院校是不会教授炭精画技法的,它存在于民间,我是因为喜欢才慢慢琢磨出来的。”
  
  20年前在当时的达城大操坝旁边,向阳师傅开始了它的绘画事业,他用画笔在20年的炭精画生涯里为很多人完成了心愿。
  
  他回忆说,在一个冬天里,一位神情十分憔悴的年轻女子走进店里,一直没说话,后来把捏在手中的一张黑白照片递给他,低低地说了一句:“师傅,麻烦你画一下。”向阳师傅一看照片中的人是个老妇人,应该是女子的母亲,告之下午来取。画好之后,他坐在店门口等。那个女子看见了向阳师傅手里的画,一下子就跪到在地,手抚摸着画,哽咽着,话也说不出来,好半天才喊了一句“妈!”过了好一会儿,女子抹干眼泪站起身,对站在一旁的向阳师傅说:“谢谢!看着这幅画我就觉得看到了妈妈,她今年年初刚刚走,谢谢您了!”说着说着,女子又哭了起来。向阳师傅连忙安慰说:“没什么,你满意就好,不要太伤心了。”
  
  说起这段往事,向阳师傅还沉浸在当时的气氛里,“真的很感动,那个女子实在太伤心了,看到画像就跪着哭,还把我吓了一跳。”
  
  正是向阳师傅高超的绘画技法帮助女子完成心愿。他说照着照片画不难,难的是没有照片也要画。
  
  有一位顾客的年纪很大了,他想要一幅父亲的画像。但是父亲走得早,而且没有照片,他找来了二弟,因为亲戚们都说二弟和父亲长得最相像。向阳师傅接了这个活,他仔细端详着顾客和他的二弟,一个老父亲的形象成形于头脑中。三个小时之后,顾客看到了画中的人连连称赞,“师傅好手艺啊!这和我父亲一模一样!”这样的活向阳师傅后来也接过好几次,给已故的革命烈士画像,或者是通过顾客的描述来画,这些考验的都是作画人的眼力和基本功。凭借潜心研究和琢磨,向阳炭精画得到了顾客的广泛赞誉。
  
  对话陈向阳:心的坚守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相机,炭精画的生意一度受到冲击。“在暗室里洗照片用的是专业的药水,如果药水一旦失效,洗出来的像就会慢慢褪掉,所以不能保存很长的时间。”向阳师傅拿出顾客送来的照片,有的已经十分模糊了。“但是照片的好处就是可以拍摄下眼下的东西,最高兴的最快乐的一闪而逝的都可以拍下来。”渐渐地数码相片占据主流,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电脑弄出来的东西快,但是比照片来说更加短暂。”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们挂在外面的画有多久了?好像一直挂在那里的。
  
  陈向阳(以下简称陈):开始的时候到晚上会取下来,后来就没有取过了。很多年了,没有褪色。主要是因为碳元素很稳定,上色之后不容易脱落。
  
  记:您说炭精画是民间艺术,专业院校不教授,那您收过徒弟吗?
  
  陈:以前是收过几个,但是没有一个学成的,所以后来就没再收徒弟。
  
  记:技巧很难掌握吗?
  
  陈:不难掌握,而是要静下心来。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心浮气躁是不行的。以前收过一个,他来的时候下定决心要学会出师,因为他家里的条件不是太好,但他又喜欢画画,我们这个炭精画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养家糊口没有问题。他当时住在我这里,吃住不收钱,每天就努力学习。可惜只坚持了大概一年半,他每天就在质疑什么时候能学成。我告诉他不能着急,慢慢来,特别这种民间艺术,手把手地教,必须教到位,少了一点点都可能影响以后的传承。但是最后他还是没能坚持,外出打工去了。我觉得很遗憾,他有天赋,如果能再多一点耐心就好了。
  
  记:其他的年轻人学习的时候更短?
  
  陈:是啊!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主要是没能沉醉于这门艺术。
  
  还有就是有一部分人觉得炭精画难登大雅之堂,不能称之为艺术,但是我觉得它就是一门艺术,一门民间艺术。艺术都是平等的,不能说谁高级一点谁低级一些。或许社会上有这样的一层认知,来这门前转一转的学生不多。
  
  记:心中应该还是有些遗憾吧?
  
  陈:那是肯定的。当初走上这条路是因为喜爱,又画了20年,投入了所有的心血,心中的那份难舍之情是越来越深,担心找不到徒弟。
  
  记:你会一直坚持下去吗?
  
  陈:会,因为喜欢。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再苦再累都能够坚持。
  
  记:现在的生意好吗?
  
  陈:有些时候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但是20年来顾客的口耳相传,客源还是比较稳定的。并且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炭精画的生意主要是受数码相机的冲击,炭精画本身只能是黑白两色,缺乏色彩变化。数码照片可以使色彩斑斓。但是炭精画有特殊用途,有很多人希望给已经逝去的亲人画上一张,可以负责的说,这样的工作就只有炭精画才能办到。
  
  记:时下手工制作的东西都很受追捧,或许人们的观念会发生变化。
  
  陈:有这个可能。以前炭精画受到过照片的冲击,后来人们发现照片不耐久,之后我们的生意有了些起色。
  
  记:你们的生意似乎反映了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喜好的变化。你会固守这个行业吗?
  
  陈:传统行业和科技不是格格不入的,比如现在我们就在做陶瓷画。顾客把照片拿来,我们经过处理和高温烧制,可以把照片烙印到陶瓷上,这样也能保存很久。这个陶瓷画就是利用了电脑技术。
  
  有的时候想来,科技发展对我们的冲击也在情理之中,总是越发展越好,但是我们自己还是觉得手工的,精雕细琢的东西在情感上更加厚重更加持久。
  
  采访结束,陈向阳师傅应记者的请求在巷子口的画架前照了一张相。那天很冷,虽然出着太阳,但凛冽的寒风催生出的寒意让人瑟瑟发抖。在科技浪潮汹涌的今天,手工技艺的非时尚生存空间。显然令人有些惋惜,但是手工制作时的那份心意却是机器批量生产无法代替的,那份厚重和情意是一针一线一笔一画密密交织出来的。顾客们带着期盼之情而来,想得到的是对亲人的缅怀,如此的深情厚谊也许只能用心才能承载。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像陈向阳 炭精画 炭精画像 感光瓷像 炭画 炭精艺术相 炭精像 黑白炭精像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