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南方炭精画
10月14日

《南方都市报》:“浪迹天涯是很惬意的事”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南方都市报讯(记者 刘杰)中山东路,有一个老者,身材清瘦,看似平凡的他,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10岁开始痴迷画画,19岁得著名画家关山月指点,27岁开始闯荡江湖,40岁来到惠州,在中山东路上画像18年,他就是凭画笔行走江湖36年的炭画艺人严一航。
  
  ■对话
  
  感觉今生无悔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外流浪30多年,是否有过悔意,感觉过得不好?
  
  严一航(以下简称“严”):没有。我认为流浪也是一种生活,浪迹天涯,苦中作乐,是一种很惬意的事。
  
  记:在外这么多年,很少回家,是否会想念孩子、家人?
  
  严:刚开始会,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出来卖艺,也是为了生存,为了多挣些钱养家糊口嘛。
  
  记:如何评价自己的人生?
  
  严:很值得,在外画像,将艺术给了别人,将快乐留给了自己,也感觉给社会做了些贡献。
  
  担心技艺失传
  
  记:你现在的炭画生意怎样?
  
  严:仅能勉强糊口。随着照相业的发达,现在画像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也感觉到画像这门艺术在逐渐走向没落,甚至可能慢慢消失。
  
  记:既然如此,你想过收徒弟吗?
  
  严:想过,问题是现代青年很少有人喜欢学炭画;即使有人心血来潮,来学几天,但很快又放弃了。此前,曾免费收过几个徒弟,但都没有学出师就走了。他们多是来惠州的外地打工者。
  
  记: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技艺传给子女?
  
  严:他们也都不喜欢!(惋惜表情)
  
  记:如此说来,等到有一天你老去了,你的技艺也就失传了?
  
  严:说实话,我也为这个问题发愁;如果有人诚心想学,我仍愿意免费收徒。
  
  “干不动了”就还乡
  
  记:今年你已经60多岁了,有没想过回老家生活?
  
  严:没有,我喜欢现在的生活。孩子们也都劝我回去,但我现在还能自立,不想增加他们的负担。
  
  记:哪你打算什么时候告老还乡呢?
  
  严:那就等到干不动了吧。
  
  记:那老伴不牵挂你吗?
  
  严:每年春节我都接她来惠州过年。
  
  对于自己的流浪生涯,虽然有过很多辛酸经历,严一航却感觉非常充实。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名雅号——“浪天”,取意“浪迹天涯”。
  
  学艺:结缘大师关山月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山东路,在这里见到了正在给人画像的严一航。尽管严一航行走江湖36载,历经沧桑,且年过花甲,但他依旧精神矍铄,作画时沉稳、专注的表情让人肃然起敬。他的“档口”非常简单:一家店铺外的露天街道是他的“画室”,店铺的外墙上挂着他的几幅样板画,墙下是一张桌子,上面搁着一口箱子,箱子里是一些纸笔,箱子上是他的画板,除此之外还有两把椅子。
  
  谈起自己的人生旧事,严一航一脸的平静。严一航是阳江市阳春人,自幼家庭贫寒。1956年,10岁的他开始痴迷美术,每天他都要画上几张。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当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关山月下放到严一航就读的春湾中学。“看了关先生画的画,我很激动,就跑到他那里,说要跟他学画画,关先生很高兴,鼓励我好好画画,好好学习,将来考到广州美术学院去。”尽管关山月未给严一航太多专业方面的指导,但却是他给了严一航进入美术殿堂的信心和希望。
  
  痴迷:每天画画父母痛骂
  
  1968年,严一航从当时的阳春劳动大学毕业。但他却“好逸恶劳”,常人一天出三次工,而他却只出早晚两次,中午就呆在家里画画。看到儿子每天中午不出工,尽画些人头像,父母对此很愤怒。
  
  母亲骂他道:“你每天都画些死人头,能当饭吃啊?”父亲更是暴怒,骂他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69年,严一航结婚了,但他还是痴迷炭画。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顶住家人的反对,在家苦苦“修炼”。三年里,他不断地练习炭画,一拿到笔就画,没有笔他用树枝画,没有纸就在地上画。1972年,他完全放弃了生产队的劳动,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画像生涯,也开始了他36年的江湖艺人生活。
  
  闯荡:走到惠州不想走了
  
  1980年,严一航走出家乡,决定赴海南闯一闯,以寻找新的出路。严一航谈到当年赴海南时的情景,感慨地说:“当时去的时候,就提了一个小小的工具箱,箱子里除了纸笔和几张样板画就是几件换洗的衣服了。就凭这个箱子,我走遍了整个海南岛,但那时的日子还是蛮苦的。”
  
  严一航在海南并没有遇到什么好运气,于是自1982年开始,他就辗转于三水、肇庆、中山、顺德、东莞、南海等地。
  
  1985年,严一航的脚步走到了惠州。严一航来到惠州并没有奢望能在这里找到好的运气,也没打算在此常祝当时来惠州只是抱着“路过就进来看看”的心理。但是,他来了惠州,就没有再走。他笑着告诉记者:“跑了这么多年、那么多地方,累了,不想再走了。”
  
  严一航先是在水门路给人画像,在那里他画了5年。1990年,他来到了中山东路,见这里热闹,就在街边挂了几张样板画,支起了他的画板,开始给路人画起像来,这一画就画了整整18年。
  
  严一航在中山东路度过了18个春秋,他见证了这里的每一次发展和变化。指着马路对面,严一航说:“那个‘红馆’以前是惠阳影剧院,桥头那个塔下面以前是惠阳县政府……”
  
  遗憾:叹息后继无人
  
  严一航从1972年开始外出闯荡,至今已整整36年,36年过去了,严一航没有发财,依然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孩子们都不在他的身边,甚至连老伴也在老家,严一航犹如狂风中一片飘飞的落叶,迟迟不肯归根。
  
  严一航平静地说:“我的四个孩子都长大成家了,钱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只是我喜欢炭画,喜欢这个行当,一个人在惠州生活惯了,暂时还不想回去。”
  
  严一航告诉记者:“现在画炭画的都是些老画师,等我们这一辈人作古,只怕是后继无人啰。”对此,严一航感到很遗憾。他一生研
  
  习炭画,深感其重要性,他说:“炭画不褪色,保存时间比长。打英冲洗、喷绘的图像都远不如炭画。”但知道这些的人很少,想学这门手艺的人就更少了。
  
  ■亲友眼中的严一航
  
  儿子:很理解父亲
  
  严一航一生养育了4个孩子,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其二儿子严力在东莞做货车司机,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他。
  
  严力说,父亲常年在外漂泊,很不容易。年轻的时候,他靠画画养活一家人(爷爷、母亲、四个孩子),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想让他回家,老人却已养成了漂泊生活的习惯,宁肯一个人在外卖艺受苦,也不想回老家农村生活。
  
  “尽管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海南了;一直没有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给我们的照顾不多,但我们理解他。家里情况不好,他也是没办法,也是为了我们才不停地在外奔波的。我们兄妹几个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吃了很多苦,但他长年在外吃的苦头更多……”
  
  邻居:佩服他的技艺
  
  跟严一航画摊相临的是一家茶叶店,据该茶叶店一位老员工黄先生讲,从严一航将画摊设在这里,他们已经做了十几年的邻居。他很佩服严一航的技艺。在惠州,除了严一航的画摊外,还有其他几家;在他看来,其他几家画得都没有严一航细腻、逼真。
  
  “有活干活,没活的时候,严一航就到我们茶叶店喝茶。”黄先生说,十几年来,他们相处得很好,严一航免费给他画像,他给严一航免费茶喝。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南方炭精画 
08月16日

《南方都市报》:流浪老画匠,网友牵挂你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南方都市报讯(记者 田飞)他是一名炭精画艺人,在惠州街头漂泊12年,他年过花甲,依然贫困潦倒,他帮别人画遗像,却担心自己终老之后,连送终的人都没有。
  
  不经意间,他在本地论坛上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很多网友开始寻找他。现实世界中,他依然孑然一身,没有因为受虚拟世界的瞩目而有所改变。他渴望返回故里,却始终凑不够微薄的路费。
  
  在网上,这名流浪的老画匠被称为“孤独的灵魂”,甚至没有一个网友知道他的名字叫胡辉。
  
  楼主:为他拍照次日难寻
  
  “路过南坛的老街,转角处看到一位老画匠在用炭粉精细地刻画着一张头像,画纸上的人像与照片中人如此相像,让人不禁为之感叹。”9月6日,西子湖畔论坛网友西小欧以《孤独的灵魂———流浪老画匠》为题,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自己在街头拍的一位老画匠的作画过程。
  
  西小欧说,聊天中得知画画的六旬阿伯是湖南常德人,来惠州已经十多年,孤独无亲。西小欧说,他答应给老画匠拍一张照片,但是第二天却在原来的地方找不到老画匠了。“由于这几天忙,也没再兜过那边。阿伯的几张相片还在我手中,总想着能将相片归还与他。假如我再遇见他,将继续更新此文。”西小欧在网帖最后写道。
  
  观众:多人见过他帮忙寻找
  
  动人的叙述,加上照片上专注中透出窘迫的老画匠。帖子很快热起来,网友们都在期待得到老人家的最新消息,关注“楼主将老人家的照片送去了没有”。一些网友则帮忙寻人,回帖汇报老画匠不时更改的位置。“他就在麦当劳右边那条街往下走三十米!”“那里听说不给摆了,他现在在旅游大厦对面,一中前面。”“我今天看到他了!他艺术家的气质很吸引我的注意,他就在南坛这间建行的对面那里摆摊,当时在跟人家下棋呢!”
  
  更多的网友被唤起了记忆,原来老画匠在惠州市区流动摆摊多年,很多人对他都有印象。他已经成为这座城市里“熟悉的陌生人”。网友seamk007说:“我早知道了,他住紫西岭的,他以前就在住的那里画画,现在他都在路边画。”网友CandyLW对老画匠的记忆则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那时,他经常看见老画匠在南坛长寿路一带摆摊。网友乐乐园也表示,“对这个老伯太熟悉了,虽然没和他说过话,但是每次出去都几乎看见他,南坛这边的人可能都见过吧,他在这里很多年了,我昨天也看见他了。”
  
  不少网友也在感慨他的身世,并对他的处境表示担忧,有人担心城管赶他,有人担心他的未来,正如网友猩猩点灯所说:“66岁的独身老人,他的未来谁来照顾?想想要是有一天倒在某个角落,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认识。”
  
  历经近三个月,现在仍有网友陆续跟贴送祝福、寻问进展,而楼主西小欧与老画匠是否得以再见,也成了一个小小的谜。
  
    
  寻访:最怕是生病一天吃两餐
  
  按照网友的指引,11月23日下午,南都记者在南坛南路找到了这位老画匠。一个铁架子支在身后,架子上挂着齐白石的画像,老画匠端坐在小凳子上,认真地作画,一旁则是简陋的台子,上面摆放着各式作画工具。
  
  老画匠名叫胡辉。当记者向他转述了网友们对他的关注后,他淡淡地笑了笑:“谢谢大家的好意,我还好。”他表示,自己这段时间一直都在这里,“希望不会再搬走了”。
  
  胡辉表示,他在惠州和湖南老家都无亲无故,虽然生活艰难,但勉强还能自食其力,也不想去政府的救助站。
  
  老画匠胡辉喜欢称家乡湖南常德安乡县为“故里”,一说起故里,声音就有些哽咽。胡辉还调侃说自己还有另一个名字,叫“胡穷”,“我现在最怕的是生病,平时有点小病都不舍得抓药吃。”
  
  胡辉说,他一天只吃两餐饭,早上不觉饿,因此不吃早餐,午饭和晚饭都是在租住的小房间里面自己做,都是煮点米饭,就着一盘小菜。前段时间菜价上涨,让这个没有任何保障的老人家很是担忧,“我怕有一天会断炊。”
  
  知多:炭精画日渐式微
  
  由于炭精画富有立体感,易于保存,而且可以达到和照片相媲美的效果,因此在照相技术普及之前,许多地方都以炭精画取代照片作为遗像使用。一般是以逝者生前的照片为基础,在一个坐标系里用相似形的原理逐格放大绘画,最后就会得到一张与小照片几乎一样的大幅炭精画。不过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少能看到炭精画了,偶尔在城市的一角或者一些小地方还能在丧葬用品店里看到炭精画的民间艺人。胡辉告诉记者,现在摄影技术很普及,大家都很少出来找人画遗像了,生意也越来越难维持。
  
  对话:月均收入不到500元
  
  南都:你在惠州很多地方摆过画像摊,很多网友都说见过你。
  
  胡辉:是的,我在水东街、水门路和长寿路都摆过,今年相对固定在南坛南路这边。
  
  南都:为什么挪来挪去呢?这样对画像生意应该影响不好。
  
  胡辉:没办法,有各种客观因素吧。比如水东街拆迁了,我总得离开。有时候城管不让摆摊了,我也得离开。最好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档口,这样就不用风吹雨淋,也不用担惊受怕。但是谈何容易,对我这个一点积蓄都没有的人来说。
  
  南都:那顾客怎么找你呢?
  
  胡辉:这也是我担心的原因,所以我轻易不会挪动地方。在一个地方做熟了,总有一些人知道你。一般是客人带上照片,留下电话,我画好了就到对面公用电话给他们打过去,通知来取画像。
  
  南都:一个月大概可以画几幅画像?收入多少?
  
  胡辉:前几个月稍好点,一个月可以画5张像。这个月到现在,也只画了两张。平均一个月不到500块。
  
  南都: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胡辉:既然问到此事,我就说一下。我现在是漂泊天涯,从1998年来惠州已经12年了,都没有回过一次故里。虽然无妻无子,故里也没有什么亲戚,但还是最想回去看看。因为一直凑不够路费,所以这么多年都没有回去过。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南方炭精画 
08月15日

《南方都市报》:满纸尘灰炭画人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南方都市报讯(记者 龚萍)开相馆、画炭画、卖烧瓷画……从广西来东莞生活的18年间,40多岁的杨贵森一直坚守在振华路。同样,上世纪80年代因工作关系从广州搬来东莞的李世明,画炭画也是一画就20多年。受电脑科技的冲击以及莞城旧区改造等因素的影响,炭画相生意大不如前,不少艺人纷纷转行或关店。振华路上目前仅剩4家炭画店,李世明和杨贵森至今还见证着炭画行业在莞城的兴衰。
  
  90年代有10多家画馆
  
  “杨叔,帮忙看下我的店铺。”昨日上午,人来人往的莞城区振华路上,杨贵森抬头看了看隔壁手机卡店的小伙子,爽快地点点头。
  
  小伙子口中的杨叔才40多岁,18年前他就开始在振华路上开店卖炭画。在他印象中,90年代是莞城炭画行业的繁荣期,振华路最多时曾有10几家炭画馆,“90年代中期的生意最好,一幅炭画或烧瓷画最少都要200元,我一天都能接好几单活。”说起那时的情景,杨叔至今仍津津乐道,“90年代我曾下到各个镇,下乡画画五六年,认识了很多顾客。”3年前,中堂一名顾客辗转多次找到了他,“一定要我给她画幅画才肯离开。”
  
  而在振华路35号,李世明在一栋向朋友借来的老房子楼梯口摆上桌椅,陈列出画好的炭相,旁边挂着“画炭相”三字招牌。李世明的画室是那排老房子的楼梯,楼梯两侧挂满了他20多年来的作品。一眼望去,毛泽东、邓小平,邓丽君、巩俐,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最多的是毛主席相,加上档口正中的那幅,一共是10幅。
  
  来找李世明画炭相的除了本地莞人外,还有香港、新加坡等外地人,甚至还有一对外国人来找他画结婚照。“你看这幅,12年了,主人还没有过来取相。”李世明指着一幅1996年画好的人像说。
  
  坚持不用电脑“偷工”
  
  李世明说,画炭相不似普通画像简单,除了炭精使画像能长久保存外,精细的技艺才是炭相经久不衰的关键。相比50元就能打印出的画像,炭相动辄三五百元的高价令这一技艺渐渐被人们冷落。但李世明认为,“虽然现在电脑技术发达,什么像都能做出来,但是传统的炭相是永远也不能淘汰的!”
  
  “画炭相就像洗衣服,要经过一二三遍的程序。”因此,一幅普通的炭相,也要画上三四天。李世明画像时,除了戴上老花眼镜外,还拿了一个放大镜,他说这样才能画得分毫不差。
  
  李世明坚持的是工艺,杨贵森坚持的是良心。杨贵森表示,除了手工外,很多画炭相的人也会借助电脑,“那样确实是快很多,但我能不用就不用。”他说,用电脑画出来的炭相跟手工的表面上没区别,但防潮性会弱很多,“用电脑和手工都是一样的价钱,我偷下工,感觉像是在欺骗顾客,良心上过不去。”
  
  不愿让下一代再学炭画
  
  画炭相除了用心还要用脑,非常人想象中那么简单。昨日下午,6岁的小婷随妈妈经过振华路看到李世明画画时,嚷嚷着跟妈妈说:“爷爷怎么画得那么好,我也好想学!”李世明摆出一副师长的样子,告诉小婷:“那你一定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哦!”画久了,他的眼窝经常痛,有时候连太阳穴都痛得不得了,因此,他经常要靠喝鸭肝汤来缓解。
  
  这样的经历,使杨贵森也不愿让下一代再接手这一行业,“没多大出息,挣不了什么钱。”杨贵森表示,自己是这么多年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无法放弃,但为了孩子的将来,不能再让他们走自己的老路。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南方炭精画 都市炭精画 炭画人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