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炭精画
12月09日

中国炭精画世界自贡俱乐部


分类:俱乐部 | 超过 人围观

中国炭精画世界自贡俱乐部欢迎你!
  
  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炭精画官方QQ交流群(腾讯QQ群号:330233164),欢迎热爱炭精画艺术的朋友踊跃加入!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QQ交流群!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长期选拔地区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证书,并为主任发放工作经费,辅导主任在贵地开拓炭精画市场。
  
  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世界自贡俱乐部!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世界 自贡俱乐部 
10月07日

《达州广播电视报》:民间炭精画的坚守者陈向阳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达州广播电视报讯(记者 曾玉)随着数码相机、电脑的普及,炭精画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但是,在达城钟楼附近有一个向阳炭精画馆,那里挂着许多的炭精画,行人路过那里,就能看见许多栩栩如生的画像。这些画像就出自画师陈向阳之手,他至今仍坚持为人们绘炭精画画像,而且一坚持就是20年。那么,在数码照片流行的今天,炭精画选择了如何生存呢?近日,本报记者面对面采访了陈向阳。
  
  简陋画室孕育精美炭精画
  
  一走进向阳画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满满一墙壁的炭精画,里面的人物或高兴或严肃,或端庄或洒脱,各具神态。屋子的正中间是一盏在大白天依然开着的节能灯,很亮,灯泡正下方就是陈向阳的画架。画架上有两个大夹子,用来夹住纸张,还有一个小夹子夹住人物的照片。纸张上的人物头像的轮廓已经基本成型,只剩用毛笔蘸上炭粉饰刷上去了。
  
  陈向阳很不好意思地说:“太简陋了,没怎么收拾。”一边说一边把画架及相框放到旁边,他站起身之后,记者注意到地上散落着大量的毛笔,约有三四十枝。向阳解释道:“那是用铅笔把轮廓画好之后上炭粉用的,如果毛笔的尖被磨平了基本上就不能用了。所以20年的时间里数不清买了多少毛笔。”
  
  墙壁上的有些画还没有裱上框架,可以看到画好的炭精画和泛黄的照片放在一起。向阳师傅指着泛黄的照片说道:”顾客送来的照片都是一寸大小的带花边的古老照片,保存得好的,五官能看清楚,还有好些照片是非常模糊的。”向阳师傅正在画的是一个儿子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母亲的照片,模糊不清。很难想象它是如何被还原成一幅五官清晰兼具神采的炭精画。
  
  只见向阳师傅拿起画笔,左手拿着小照片,右手拿着铅笔,坐在节能灯下的画架前。向阳师傅看一眼照片,铅笔就在画纸上轻轻扫过,如蜻蜓点水一般擦过画纸。笔和纸接触后发出沙沙地响声。很快,向阳师傅凭借多年作画的经验还原了照片中的人物模样。然后他拿出一个装有炭精粉的小管子,拆开包装,把炭精粉倒进右手边的一个类似砚台的物体里研磨,使炭粉更加均匀。这时向阳师傅弯下腰,从刚才那堆毛笔里拿起了满满一把毛笔,蘸上炭粉轻轻地刷上去。他说:“刷的时候尤其讲究,只能由浅入深,浅了可以补点炭粉,但是深了就是不行。”向阳师傅根据不同情况,变换着使用不同型号的毛笔。三个小时过去了,一幅精致的炭精画就完成了,画面里的妇人笑得很慈祥。
  
  痴爱炭精画二十年如一日
  
  陈向阳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长大之后也做过其他生意,但是发现都不如画画来得让人舒心和高兴,所以他还是选择了画画。为什么又是炭精画呢?向阳师傅从小学习的不是炭精画,“专业院校是不会教授炭精画技法的,它存在于民间,我是因为喜欢才慢慢琢磨出来的。”
  
  20年前在当时的达城大操坝旁边,向阳师傅开始了它的绘画事业,他用画笔在20年的炭精画生涯里为很多人完成了心愿。
  
  他回忆说,在一个冬天里,一位神情十分憔悴的年轻女子走进店里,一直没说话,后来把捏在手中的一张黑白照片递给他,低低地说了一句:“师傅,麻烦你画一下。”向阳师傅一看照片中的人是个老妇人,应该是女子的母亲,告之下午来取。画好之后,他坐在店门口等。那个女子看见了向阳师傅手里的画,一下子就跪到在地,手抚摸着画,哽咽着,话也说不出来,好半天才喊了一句“妈!”过了好一会儿,女子抹干眼泪站起身,对站在一旁的向阳师傅说:“谢谢!看着这幅画我就觉得看到了妈妈,她今年年初刚刚走,谢谢您了!”说着说着,女子又哭了起来。向阳师傅连忙安慰说:“没什么,你满意就好,不要太伤心了。”
  
  说起这段往事,向阳师傅还沉浸在当时的气氛里,“真的很感动,那个女子实在太伤心了,看到画像就跪着哭,还把我吓了一跳。”
  
  正是向阳师傅高超的绘画技法帮助女子完成心愿。他说照着照片画不难,难的是没有照片也要画。
  
  有一位顾客的年纪很大了,他想要一幅父亲的画像。但是父亲走得早,而且没有照片,他找来了二弟,因为亲戚们都说二弟和父亲长得最相像。向阳师傅接了这个活,他仔细端详着顾客和他的二弟,一个老父亲的形象成形于头脑中。三个小时之后,顾客看到了画中的人连连称赞,“师傅好手艺啊!这和我父亲一模一样!”这样的活向阳师傅后来也接过好几次,给已故的革命烈士画像,或者是通过顾客的描述来画,这些考验的都是作画人的眼力和基本功。凭借潜心研究和琢磨,向阳炭精画得到了顾客的广泛赞誉。
  
  对话陈向阳:心的坚守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相机,炭精画的生意一度受到冲击。“在暗室里洗照片用的是专业的药水,如果药水一旦失效,洗出来的像就会慢慢褪掉,所以不能保存很长的时间。”向阳师傅拿出顾客送来的照片,有的已经十分模糊了。“但是照片的好处就是可以拍摄下眼下的东西,最高兴的最快乐的一闪而逝的都可以拍下来。”渐渐地数码相片占据主流,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电脑弄出来的东西快,但是比照片来说更加短暂。”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们挂在外面的画有多久了?好像一直挂在那里的。
  
  陈向阳(以下简称陈):开始的时候到晚上会取下来,后来就没有取过了。很多年了,没有褪色。主要是因为碳元素很稳定,上色之后不容易脱落。
  
  记:您说炭精画是民间艺术,专业院校不教授,那您收过徒弟吗?
  
  陈:以前是收过几个,但是没有一个学成的,所以后来就没再收徒弟。
  
  记:技巧很难掌握吗?
  
  陈:不难掌握,而是要静下心来。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心浮气躁是不行的。以前收过一个,他来的时候下定决心要学会出师,因为他家里的条件不是太好,但他又喜欢画画,我们这个炭精画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养家糊口没有问题。他当时住在我这里,吃住不收钱,每天就努力学习。可惜只坚持了大概一年半,他每天就在质疑什么时候能学成。我告诉他不能着急,慢慢来,特别这种民间艺术,手把手地教,必须教到位,少了一点点都可能影响以后的传承。但是最后他还是没能坚持,外出打工去了。我觉得很遗憾,他有天赋,如果能再多一点耐心就好了。
  
  记:其他的年轻人学习的时候更短?
  
  陈:是啊!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主要是没能沉醉于这门艺术。
  
  还有就是有一部分人觉得炭精画难登大雅之堂,不能称之为艺术,但是我觉得它就是一门艺术,一门民间艺术。艺术都是平等的,不能说谁高级一点谁低级一些。或许社会上有这样的一层认知,来这门前转一转的学生不多。
  
  记:心中应该还是有些遗憾吧?
  
  陈:那是肯定的。当初走上这条路是因为喜爱,又画了20年,投入了所有的心血,心中的那份难舍之情是越来越深,担心找不到徒弟。
  
  记:你会一直坚持下去吗?
  
  陈:会,因为喜欢。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再苦再累都能够坚持。
  
  记:现在的生意好吗?
  
  陈:有些时候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但是20年来顾客的口耳相传,客源还是比较稳定的。并且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炭精画的生意主要是受数码相机的冲击,炭精画本身只能是黑白两色,缺乏色彩变化。数码照片可以使色彩斑斓。但是炭精画有特殊用途,有很多人希望给已经逝去的亲人画上一张,可以负责的说,这样的工作就只有炭精画才能办到。
  
  记:时下手工制作的东西都很受追捧,或许人们的观念会发生变化。
  
  陈:有这个可能。以前炭精画受到过照片的冲击,后来人们发现照片不耐久,之后我们的生意有了些起色。
  
  记:你们的生意似乎反映了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喜好的变化。你会固守这个行业吗?
  
  陈:传统行业和科技不是格格不入的,比如现在我们就在做陶瓷画。顾客把照片拿来,我们经过处理和高温烧制,可以把照片烙印到陶瓷上,这样也能保存很久。这个陶瓷画就是利用了电脑技术。
  
  有的时候想来,科技发展对我们的冲击也在情理之中,总是越发展越好,但是我们自己还是觉得手工的,精雕细琢的东西在情感上更加厚重更加持久。
  
  采访结束,陈向阳师傅应记者的请求在巷子口的画架前照了一张相。那天很冷,虽然出着太阳,但凛冽的寒风催生出的寒意让人瑟瑟发抖。在科技浪潮汹涌的今天,手工技艺的非时尚生存空间。显然令人有些惋惜,但是手工制作时的那份心意却是机器批量生产无法代替的,那份厚重和情意是一针一线一笔一画密密交织出来的。顾客们带着期盼之情而来,想得到的是对亲人的缅怀,如此的深情厚谊也许只能用心才能承载。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像陈向阳 炭精画 炭精画像 感光瓷像 炭画 炭精艺术相 炭精像 黑白炭精像 
10月04日

秋千网:中国炭精画官方网站为何备受欢迎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若近)日前,记者获悉中国炭精画官方网站备受欢迎。
  
  记者连线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进一步了解到,中国炭精画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采用金“十”字思维,从横向和纵向,开设有10多个板块,应用国际运作理论,更好服务于炭精画爱好者。
  
  1、规范化:
  
  1)、名称:正式命名为“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
  
  2)、功能: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
  
  3)、特点: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
  
  2、原创性:
  
  目前开设有:炭原点、画之声、艺人汇、作品馆、问学堂、学友园、工具店、标签处、读者墙、乱弹间、繁體版,等。这些板块从内容上来看,全面、细致、准确。不仅具有系统性,而且极具创意。
  
  3、实用性:
  
  较好地普及了中国炭精画常识,对于中国炭精画研究提供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而且拓展了中国炭精画创作视野和市场渠道。
  
  作为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炭精画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10月03日

《陇东报》:马宏勋人物画惟妙惟肖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陇东报讯(记者 徐向钊)记者在西峰区广场路遇上一炭精画老艺人。75岁高龄的炭精画老艺人马宏勋,坚持从事炭精画制作50多年。
  
  马宏勋老师傅,是一名炭精画老艺人,以画人物画为主。他的作品惟妙惟肖,尤其伟人画像更是传神精美,深受群众欢迎。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陇东炭精画 陇东炭精画像 炭精画 
09月28日

《汕头特区晚报》:汕头老伯绘制炭画 创作热情不减当年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汕头特区晚报讯(记者 张烈华)不少老汕头人都知道红砖楼旁有个专业绘制炭画的,门口悬挂着洪妙、姚璇秋、三毛等人像炭画。这位画画的老伯叫李绍明,虽然年近耄耋,但对炭画的创作热情仍然不减。“文革”期间他的数十幅画作被当作封资修产物被红卫兵没收,转而画毛主席像,当年曾经画过一幅高达4米高的毛主席像。如今,林伯宝刀不老,不久前绘制了一幅成龙的炭画惟妙惟肖,一些远在东北、上海、香港等地的人们还特地请李伯为他们的长辈绘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精画老人 中国炭精画 炭精画之乡 
09月27日

《海峡导报》:六旬老人郑德鸿为漳州老行当四处奔走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海峡导报讯(记者 沈华铃)黄昏的老街里,有节奏的嘭嚓声,漫天飞舞的棉絮,这是有人在弹棉花;一根炭笔,一张白纸,画出惟妙惟肖的黑白画,这是有人在画炭精画……这些快要淡出人们视线的老行当,让年近六旬的郑德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年来,他四处奔走,寻找漳州的老行当,又用相机和笔,将一个个老行当拍成照片、写成文字。他向省长信箱和政府部门反映漳州老行当亟待保护的现状,得到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回复,肯定了他的努力。
  
  对此,漳州市图书馆馆长、闽南(漳州)生态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张大伟说:“传统手工技艺的命运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奔走一年寻找漳州老行当
  
  郑德鸿是老漳州人,见识过诸多漳州老行当。但是,有一天当他在与老友们聊天时,却发现,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似乎在瞬间已经无影无踪。
  
  “这些老行当背后,是传承了几百年的漳州民间文化。”去年年底,郑德鸿萌生了寻找漳州老行当的念头,并在媒体开设专栏。今年农历正月,他偶然从中山公园南门路过,发现有人在那里打拳卖膏药,这是他几十年没有见过的,他意识到,这是真正的漳州老行当。
  
  在他不懈的寻找和努力下,一个个漳州老行当浮出水面。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老行当,郑德鸿查找了很多资料,从该行当的历史查起,再到如今的状况,反复核实。
  
  漳州老行当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这一年来,郑德鸿通过报纸、电视报道了三十多个老行当,总共128篇次,分别为:打拳卖膏药、竹器、车木、刻印、打铁、竹编、醮灯、石碑雕刻、弹轧棉被、铁线笊篱、蓑衣、漳绣等等。
  
  郑德鸿高兴地说,这些报道是对漳州老行当的记录,也将为保护这些传统文化提供有力的依据。
  
  面临失传向“省长信箱”求助
  
  郑德鸿说,老行当历史悠久,但因种种原因,如今却面临失传,如何让这些老行当得到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为此,他又写下《漳州部分传统手工技艺面临消失亟待保护》,先后向“省长信箱”及有关政府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漳州正在打造文化古城,但如果没有传统手工艺支撑,必黯然失色。政府应将这些老行当的保护列入日常管理,并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郑德鸿说,“政府可以采取提供场所免租金的方式作为对老艺人的补贴,在旧城区开辟老行当一条街,让这些濒临消失的老行当入驻。始兴北路(府埕)是老街区里较可行的地点,因其历来就是传统小吃的集中地,而目前基本空置。可一半作为传统手工艺制作点,一半作为传统小吃点。这样,外地游客来漳州时,就可领略到漳州传统文化的精彩,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
  
  除了寻求政府保护,郑德鸿对一些老行当传承人提出建议:改变思路、改进包装、提高知名度等等,另外一些特色项目,应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得到保护。
  
  部门回应分析现状,加以保护
  
  郑德鸿反映的情况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回复说:“对于您的反映建议,局领导十分重视,要求工作部门和专家对漳州市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及保护进行分析。”
  
  该回复肯定了郑德鸿的努力:“您对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保护十分关注,投入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并撰写了数十篇有关‘老行当’的报道文章,使许多隐身于市井的‘濒危品种’显现出来,呼唤社会关注。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提供的材料和线索,对于文化工作部门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信息,具有参考价值。”
  
  回复还称,这些老行当手工艺,大部分属于非遗,理应得到保护,只要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履行必须的程序,可以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
  
  漳州市图书馆馆长、闽南(漳州)生态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张大伟还专门为郑德鸿所反映的漳州老行当写了一篇文章——《春风中的期待》。
  
  “传统手工技艺有以实用为主的生产技能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可供欣赏之用的工艺美术价值,它独特的工艺和艺术魅力能否继续存活于民间,不仅受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也取决于现代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和作为。”张大伟在文中说,随着一个个老行当被报道出来,他相信推进漳州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工作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09月20日

秋千网:寂寞的炭精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徐立文)坊巷纵横的漳州老街,铺面林立,为数不多的几间传统老店就聚集在这里。打铁、画像、修钟表钢笔……有了老店的点缀,老街才有这般古朴风情。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行当正逐渐退出百姓生活,老店老行当该如何创新、传承,这是一个问题。
  
  午后,阳光微曛,延安南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陈松年的画像店依旧冷清。
  
  陈松年坐在伟人、故人、娱乐明星的画像中间沉静地泡着茶。对于记者的到来,他一点也不感到诧异。这两年,访问小店的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记者们所好奇的恰恰是他所烦恼的。看到记者举起相机,他淡淡地说:“拍这个没用,这门手工艺已经赚不到钱了。”
  
  陈松年的父亲曾是漳州工艺美术厂的职工。画像店原本是漳州工艺美术厂的一个营业部,后来工艺美术厂倒闭了,画像店就由公家单位转为私人经营。陈松年算是子承父业,但他一开始并不愿意从事这行。“我以前是漳州玻璃厂的工人,1996年工厂倒闭,我下岗了。有段时间也四处打工,但是赚不到什么钱。后来我父亲就让我跟他学这行,好歹也能把这间店继续开下去。”
  
  炭精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重在写实,具有形象真实准确、光线自然柔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等优点。在以前主要功用是遗照放大和旧照修复。从前在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把先人的遗像挂在厅堂上,寄托哀思,以示孝敬。那个时候照相馆还很少,细腻逼真的炭精画成了照片放大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城里人已不时兴在家中显眼处挂先人的遗像,再加上照相机、照相馆的普及,拍照越来越方便,炭精画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陈松年告诉记者,现在来光顾生意的主要是乡下人。画一幅炭精画,要两天时间,画像加相框才收几十块钱。有时一星期都等不到一个客人。单靠画画是维持不了生活的,所以小店还兼营复印、扫描、晒图等业务。“一个月的收入刚刚够生活开销。”陈松年的爱人原本是漳州工艺美术厂做棉花画的,早几年也下岗了。陈松年感慨万分:“现在做手工艺的都吃不饱。”
  
  陈松年闲时常画些肖像练练笔,此时他的案头放着的是尚未完成的孙中山先生肖像。只见他把样稿(台湾某品牌香烟烟壳)夹进特制的放大镜中准备作画。陈松年解释说,炭精画最重要的是精确,所以要用放大镜明察秋毫。“画得不像就没人要了。”说着,他对照放大镜,在稿子上涂抹起来。不一会儿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就跃然于纸上,双目炯炯有神,领口笔挺,透着一股威严。陈松年虽是半路出家,但他觉得炭画并不难学,只要有耐心坐得住,细描慢绘,很快就学会了。可是,陈松年没打算把这门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学这个没用。学国画、油画什么的还有点前途。”对于画像店的未来,陈松年也没有长远的打算:“现在这店面是自家的,不用付店租,勉强撑得下去。等到这儿折迁了,我就不做这行了,租不起店面。”
  
  陈松年七十六岁的老父亲至今还期待着这门手工艺能够发扬光大。但直到记者采访结束离去,画像店除了三两个来复印的外,再没有其他顾客了。
  
  传统手工艺注定是寂寞的,生活早已改变了模样。某一天,当我们只能在回忆中追寻这些古老画面时,是否会留下一声叹息?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09月07日

中国新闻网:繁华都市中感受东莞老街浓浓百年韵味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中新网讯(记者 陈艺兰)有“东莞老街”之美称的振华路是莞城著名的老街之一,这里曾是东莞商贸的集散地。与有着千年历史的莞城相比,老街不应言老,但它也已历经近百年岁月。在繁华大都市的包围之下,老街虽然依旧从容淡定,却也透露着几分孤独和寂寞。
  
  历史,在四季的轮转中,有的被彻底遗忘,有的被永远定格,而有的虽历经岁月蹉跎,却也难得一泓生命的清泉,穿着历史的衣衫矗立于现代文明之中。
  
  骑楼:透过建筑触摸历史的痕迹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二十世纪初期,这种集商业与住宅为一体的建筑风靡我国岭南一带。岭南的骑楼,是通过融合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演变而成的。这种骑楼城被认为是岭南文化特征的“活化石”,承载着近代岭南的商业及民俗文化。东莞骑楼是岭南骑楼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今完整保留下来的已经是寥寥无几。
  
  老街两旁的建筑都是具有岭南风格的骑楼式建筑,楼下多为商业所用,跨出界面的骑楼能为前来选购商品的顾客防雨遮阳。这里商铺林立、古色古香,大都伴随着老街一起成长,有东莞第一家新华书店,有经营半个世纪的钟表店,八旬老人守候六十载的古玩行,有五十年历史的小吃店,还有草药店,大量的镜画店、照相馆、画像馆等,形成了东莞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商业街市。
  
  炭精画∶感受民间艺术家笔下的悠然
  
  在振华路老街两旁,沿路走去,可以发现这里有很多照相馆和画相馆,大都历史悠久,成了老街一道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风景。尤其是炭精画,在这个信息技术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一种全手工作画,极其耗时耗神的艺术创作还依然在这里活跃,总会引起几分激动的情绪,或是自然地对作画人产生几分敬仰。
  
  狭窄的店铺门口,一位年近花甲的老画师,手执毛笔,时而蘸取炭粉,时而凝神注视照片,正在认真作画。据介绍,画师作画的对象大都是已故的老人,孩子在自己的长者离去之后,会请画师画一幅黑白炭画以供纪念之用。偶尔也有不少欣赏炭画艺术的青年人带着自己的照片前来求画。
  
  “往日老街的人流比现在多,找我作画的人也多。”看老街的今天,忆起这里的往昔,画师流露出几分无奈。虽然现在老街的人流渐渐变少,生意不及以前,但他依然早上七八点开门作画,傍晚五六点关门回家,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对这份职业的执著坚持。
  
  古玩店:历经六十年岁月的洗礼
  
  生活在老街的人们,几乎都知道在振华路72号,有着一个年过八旬却还异常矫健的老人,还有他苦心经营六十年的红光古董老店。也有很多人知道,他的祖先是蒙古人,他姓祁。
  
  老人的店面大概有六七平方米大小,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古老的玉坠、手镯等玉器。已经不那么光亮的玻璃橱柜里面还有一些老式的钟表、铜制器皿、陶瓷摆设、各式眼镜。橱柜上一部老式的收音机声音依旧响亮。一个算盘,黑色的珠子几经磨损,依稀能看见岁月留下的印迹。老人家亲自用粉笔在红色布块上写上“红光老店,各种商品又平又好,勿失良机”,是红光老店的招牌宣传。
  
  解放初,祁老便创立了自己的红光古董店,扎根在老街将近六十年,尽管年岁已高,还是亲力亲为打理店面的生意。“除非这双腿走不了,就不做了。”祁老半开玩笑地拍拍自己的双腿说。
  
  老街人物∶无法割舍的恋恋情怀
  
  生活在老街一带的人们,尤其是老人家,大都在这里居住了一辈子。尽管这里不比对岸繁华,甚至日渐冷清,但他们仍对老街怀着恋恋情怀。
  
  初冬的午后,老街两边商铺的门前总会有三三两两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大都是一些已经退休的老人,闲暇之余看看街市,晒晒太阳、聊聊茶余饭后的话题。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老人表示,一辈子生活在老街,对老街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时间一久,便离不开这里。
  
  东莞老街,就是这样令人难以释怀,让人在现实的喧嚣中获得一份宁静和温馨。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中华炭画 中国炭精画艺术 炭精画 
09月03日

人民网:炭画老艺术家李中华的炭画人生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人民网讯(记者 陈晨)在霞山逸仙路段,有一处被市民称为“炭画街”的地方,最多时竟有六七个专为群众画炭画的业主。其中,有一位年近50多岁的老人叫李中华,他自小喜爱艺术精于炭精画制作。
  
  据李老说,他来自于化州区新安镇,自小喜爱艺术,受几代家人的传统影响,尤其钟情于炭画艺术。在农村读中学时,面对贫穷的家境他就懂得勒紧裤腰带用节衣素食的钱买来便宜的颜料学素描。而当他得知我市吴川的炭画知名度颇高、家家都有老人的炭画相时,就独自一人跑去拜师。高中毕业后,有志的他一边在农村劳动,一边坚持每晚在煤油灯下学炭画。春来秋去,年复一年,他从未放弃对炭画艺术的热衷。
  
  学有成就
  
  执着的追求,终使他学有成就。七十年代中,乡村兴办起了粤剧团,剧团领导看中了他这位有志的青年,让他画布景。这可是让乡下人羡慕的有本事的活啊!可他,仍未甘于这块小天地,他闯到了当时的粤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湛江市区,先是在赤坎区的民主路、南华广场等处为人画相谋生,1979年就转到了当时霞山最繁华、最热闹的民治路,20多年里,都在那里为人画像。
  
  在这条路上,他在风雨交加之中磨练自己的艺术,诚诚恳恳地为无以计数的市民作画。据他说,平时,在找他画像的顾客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家人特别是老人别世了,需画遗像而来找他的。但他都急人所急、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满足顾客的需求,从不推辞。20多年来,他平均每天不少于画一幅,尺寸从两寸到36寸不等。他的画,不仅形似、逼真,更绝的是,他经常根据顾客的描述(无实物对照)画出令顾客满意的画像。因而,请他画像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
  
  名人港台人士请他画像
  
  前些年,广东电视台拍摄吴川籍的民主革命时期张炎将军的电视剧,经人推荐,找到他请他为电视剧作画张将军之像,还请他画蒋介石之像。
  
  台湾地位显赫的彭令占他先生,早闻他的炭画不错,莅临湛后专门拜访了他,并请他为其仙逝老人作画。这画,是凭口述画出来的,让彭先生拍案称绝!
  
  1987年,一位香港中年男子到湛江旅游,发现他的炭画手艺不差,就请他为想像中的已不在人世的老父画像。面对着就要离湛的香港同胞,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解项“任务”,让这位同胞不知如何感谢为好,只有拿出比原先讲定的多出10倍的港币给他,但他没多收。第二年,这位同胞又专程带夫人到湛找到画了夫妇俩的相。
  
  生命不息画不止
  
  作为游子,他如今已定居湛江市,妻子和孩子也都入户湛江。他的画艺精神,已感染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如今就读于郑州纺织学院,学美术设计专业;而就读于市20中的小儿子,所作的画获得了全国少年展银奖。
  
  笔者都询问了不少求他画画的顾客,他们都说他的炭画工艺好,价钱合理,为人诚恳;而一些外地人说,他们是慕名到湛江来找他的。
  
  李中华,一位农民的儿子,凭着对画艺的钟爱和从不放弃的对中国民间工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已成了湛江市知名的炭画专业工作者。笔者问他准备画到何时方休,他答道:炭画,我国民间画艺的宝贵的遗产,既然我钟情于她了,除非我拿不起笔了,否则,我要一直画下去。”正是这位酷爱艺术精于炭精画的老人一路艰苦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即将被消失的炭画文化。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人民炭精画 炭精画人生 炭精画 
09月02日

《淮安日报》:每天有事做我就开心——访炭精画老艺人于宪龙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淮安日报讯(记者 金鑫)在市区东大街的入口处,有一家画像馆,店主是位七旬老人——于宪龙,他有一手让人称赞的炭精画绝活,老人也是一位新闻名人,从中央到省、市的各级媒体都对他进行报道过。
  
  4月25日上午,记者走进了于宪龙老人的画室,于老的画室里很简陋,除了一张伴随他多年的画桌和临时搭起的铺板床之外,就是墙上挂的画像了,门面周围的墙上挂着他的得意之作。有伟人也有电影明星,让人看了不由得记起过去的岁月。
  
  或许是见惯了媒体,于老对于记者的突然造访,并不感到意外,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和记者搭话。于老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77岁了,上世纪50年代到南京学的炭精作画,学成之后就到原花街55号安营扎寨,靠画炭精人像为生,这一画就是五十多年。
  
  于老告诉记者,最初东大街上有三四家画像馆,可后来人家都陆续关门转行,就他还独自坚守。不过,随着照相机、数码技术普及的冲击,画像这一行业生意是每况愈下。因为一般的老照片,用数码都是可以处理的。“好几天接不到活是正常的。”于老说,因为干这行赚钱少,所以学的人也不多,现在市区就他一个人做炭精画像。
  
  不过,炭精画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一些受损严重、发黄、陈旧的老照片,数码技术就无法复原,这时候就需要于老的炭精画技艺了。因为炭精画具有不变形、不褪色、易保存等特点,一些爱好黑白照片的人,也会特意找到于老来画像。
  
  于老告诉记者,他没有其他爱好,不打牌、不赌博,“一天有事做,就说明我还有用,我就很开心了。”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淮安炭精画 炭精画 
09月01日

炭精画的工具材料有哪些?


分类:问学堂 | 超过 人围观

关于黑白炭精画的工具材料,大家并不十分清楚,但学习炭精画,首先又必须要熟悉了解工具材料和它的性能、特点、用途、购置与加工。
  
  一、工具材料与性能用途
  
  1、画纸
  
  画纸选用上好的绘图纸、水彩纸,用其作画容易上色,有柔和细腻、层次丰富、黑白到位、立体感强等特点。水彩纸(用细腻面)有较好的透明效果。优质的素描纸也可用。
  
  画纸要求白洁,有韧性,粗细厚薄适当。忌光、粗、薄:光而不易上色;粗致画面枯涩不匀;薄且经不起反复修改。
  
  2、画笔
  
  画笔一般挑选大楷羊毫毛笔五支,大、中、小号水粉画排笔各一支(大号可用柔软毛刷),HB绘图铅笔一支,大号羊毫毛笔一支即可(参见图19)。
  
  大楷羊毫性能是笔触柔和细腻,饱满圆润,使用前需加工成由尖实到秃软的各种笔锋(详见工具材料的购置加工),并把它们编序为1至5号笔,这5支是绘画的主要用笔。排笔特点是笔触刚柔相济,深沉厚重,主要用在描绘大块深黑色和涂刷背景。HB铅笔仅用于打格和勾廓。大号羊毫(用清水浸泡散开,干后当扫帚)专门扫除画面尘埃。
  
  选用画笔,要求性能特点、大小宽窄、粗细软硬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
  
  3、炭精粉
  
  炭精粉呈黑色,是绘画的颜料,有颗粒和粉末两种。粉末可直接使用,颗粒要在色碟中用排笔捣成粉末后方能作画,它们二者黑度纯正有光,表现力丰富,特别是颗粒更能获取极理想的色泽效果。炭精粉若一时难以买到,就应加工自制(详见工具材料的购置加工)。
  
  4、放大镜
  
  放大镜是专门用来放大图像(照片)的,要倍数合适,使用方便,有脚架支撑为上。画肖像大多是以相片作为参照样件,人物镜头往往很细小,肉眼不易看清,那就要借助放大镜,把它架置在照片上,使图像放大,清晰易辨。
  
  5、九宫格
  
  九宫格也称放大格,是专门用它来“罩”住相片、给参照物定格的,有塑料和有机玻璃几种制品,不论选择哪种,都须格子方正一致,格线清晰,格片高度透明。如九宫格暂时不好购买,可用手机液晶保护膜替代(详见工具材料的购置加工)。
  
  6、分规
  
  分规仅用于打格前的“定点”,要求结构严紧,两端铁尖直且锐。如若结构不牢,在操作时难免会上下左右活动,定点就不可能规范,当然也就打不出好格子。只有格子精准,才能为勾画人物轮廓奠定坚实基础。如果一时没有分规,用三角尺和铅笔按比例直接在画纸上定出点来也可。
  
  7、皮擦
  
  皮擦以质地柔软为佳,一般挑选美术、绘图皮擦。画炭精画,皮擦不仅只用来修改画面、拭去赃物,还有充分表现描绘对象的许多妙用。为了便于操作,皮擦须加工成不同形状的两小块(详见工具材料的购置加工),另备一大块,共编为1至3号擦,1号适修细微部;2号宜改稍大面;3号用于大块调整和擦净画面及白边脏污。此外,用1、2号来描擦花白或淡灰头发、胡须、毛绒衣帽、饰物高光等,都能获得极佳的质感效果。
  
  8、三角尺、直尺
  
  三角尺是计量和画格用的,应选35厘米有机玻璃尺。因它透明,有韧性,加之成90度,大小适宜,故计量、画格方便。直尺用于计量及裁边划纸,挑50厘米有机玻璃尺即可(三角尺不能用来划纸,以免边壁受损)。
  
  9、木板
  
  木板置两块,9厘米X12厘米一块,50厘米X60厘米一块,要求质地结实,平整方正,厚薄适当。小木板为相片的托底板(以白色为好),将参照物平放在木板上,用九宫格罩住,再用铁夹从四周把参照样件牢牢固定起来。大木板是专作划纸用的垫板。
  
  10、铁夹
  
  需备夹口约5厘米,有力度的铁夹六个,用来将参照物紧紧夹在九宫格和托底板中间,不让其上下左右移动。铁夹还用于描绘对象的悬挂。
  
  11、裁刀
  
  裁刀一般选有节段、能推伸收缩的钢片美工刀,它刀口锋利,经久耐用(钝了折掉前段可继续使用)。这种刀裁(划)纸,切橡皮,削铅笔等,操作起来效率高。
  
  12、色碟
  
  色碟是为盛装绘画颜料所用,挑直径10厘米左右,平滑光亮,圆形餐用瓷碟亦可(色碟内的颜料不用时需加盖,谨防灰尘渗入)。
  
  13、木砂纸
  
  木砂纸或砂布均行,备8厘米X12厘米大小,砂粒粗细合适为宜,专作磨尖、磨净皮擦之用。
  
  14、纸条、纸块
  
  纸条纸块用绘画纸的余料即可,纸条备3厘米X40厘米两条。描绘画面边缘时,用其隔住周边(应一边一边地进行),控制炭精粉涂出画外,使画面与白边截然分开。纸块备15厘米X25厘米一块,仅为绘画时揉色、试色所用(为了方便操作,纸块应放置在画桌右上方,将色碟压住纸块上端)。
  
  15、镇纸
  
  镇纸需两块,要方正平整,大小在香烟盒的一半以内,铁块或大理石块均可,起镇压作用。磨橡皮擦时,将它镇住木砂纸上端;描绘画面边缘时,用它压住隔纸条两头。
  
  16、笔筒
  
  笔筒置两个,专为装放画笔所用,选高在12厘米,直径8厘米左右,比较厚重的圆柱形瓷质笔筒为佳。
  
  17、隔布、抹布
  
  隔布备30厘米X30厘米一块,以质地松软为好,在描绘画面上半部时,将它平铺于下半部,使自己的手、腕、肘与画面隔开,以免损伤画纸或弄脏画面。抹布用于保持绘画工具及画桌的洁净。
  
  以上介绍的工具材料,都是作画不可缺少的。使用工具材料,也有各人喜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并不断总结经验,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作用。还要一提的是,所有工具材料,须经常保持干燥、洁净,不然,使用时将会影响画面效果。
  
  二、工具材料的购置加工
  
  1、购置
  
  炭精画所需工具材料,在当地较大文化用品商店购置为好,这些店里规格齐全,品种繁多,容易买到。像荣宝斋、书画苑或类似店铺,务必也去看看,很多工具材料,或许在那里也能购到。
  
  此外,液晶保护膜在手机店,放大镜在照相器材商店,木砂纸在油漆店,色碟在瓷器餐具店,还有炭精粉在网上均有销售。
  
  2、加工
  
  A、炭精粉加工
  
  炭精粉如一时不好购买,可用炭精棒、炭精条(文化用品),将其捣碎碾成粉末代替,也能获得不错的画面效果。
  
  B、画笔加工
  
  根据炭精画作画特点,大楷羊毫在使用前要进行加工。方法是:用合成胶水(文化用品),先将笔毛根部表面薄薄涂糊一层,等胶水干后,再按此法重复加涂三次,目的是把笔毛根部箍紧,不得让其散开。
  
  涂胶应按毛笔编序留出长短不同的笔锋:1号留出0.4厘米;2号留出0.7厘米;3号留出1厘米;4号留出1.3厘米;5号留出1.6厘米。待胶水完全干后,还要将5号这一支笔的笔尖,用清水泡开再晒干才能使用。
  
  除1号、5号笔外,其它三支需用剪刀将笔锋剪去若干:2号剪去0.1厘米;3号剪去0.3厘米;4号剪去0.5厘米。这三支笔锋应有一定的柔软度,它既不同如1号那样坚实,也不致5号那样松散(见图19)。1至4号用久了,笔锋就会变秃变粗,1号即成2号;2号变为3号;3号当作4号,仍可继续使用,只是1号需要另再添置。
  
  C、皮擦加工
  
  皮擦备三块,分为1至3号(3号是一整块,不需加工)。1、2号加工方法:先把橡皮切成2厘米X1厘米有适当厚度的两小块,再将一端切尖削薄,在木砂纸上磨成扁锥形,一块稍尖细,称1号擦;一块略粗秃,为2号擦,分别用两支鸭嘴笔(文化用品)夹住皮擦上端作为把柄,操作起来就更方便,更容易掌握。
  
  以上加工并非是唯一的方法,可根据具体实际,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只要行之有效地充分发挥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使操作简便快捷,能有更好的绘画效果,采用其他方法都是可以的。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工具 炭精画材料 炭精画 
08月21日

《内江晚报》:“穷孩子”的奋斗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江晚报讯(记者 唐璜)他是农村里出来的,过去家里很穷,但他吃得苦,自学得一手好画,这也为他赢得了好口碑。他还无私帮助他人,带动下岗女职工在十字绣艺术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日前,记者在东兴区西林大道一十字绣装裱店内见到了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他向记者讲述了他曲折的人生经历。
  
  1
  
  他叫王利,今年42岁,老家在东兴区平坦乡。虽然在偏僻的农村长大,但他与同龄伙伴不一样的是,他天生爱画画。
  
  他回忆说:“小时候读书时,我就爱画画,开始不懂画画还是门艺术,但运气好的是,我家附近就有位美术老师,我就跟他学画素描及炭画。由于父母没有文化,他们认为我成天画画是‘不走正道’”。面对家人的不理解,王利内心很苦闷,“虽然家穷,但我天生心气高,不愿放弃理想,我应该继续学画画,有了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怕。”就这样,他便利用一切有利时间,瞒着父母跟老师学画画。
  
  初中辍学后,王利开始外出打工,但因为穷别人瞧不起他,加之他个性强,便辞掉工作,一个人怀揣着画笔,身上带着借来的200元现金,背井离乡来到云南,开始了摆摊画像的创业生涯,那年他20岁。
  
  2
  
  “刚开始摆摊现场画像,大家都图稀奇,引来不少过客。”王利回忆说,那阵炭画对许多老百姓是件新鲜事物,每天围着看画画的人很多,有些人挤不进来,还爬上树来观看。正是这段时间,他认识了一位同行师兄,也是画炭画像的,两人经常走在一起,一高一矮,常常引来不少回头客。
  
  王利说,起初生意好了一阵,大家看稀奇看够了,后来慢慢就冷下来了。他思考后认为,造成生意冷清的关键原因还是技术不过硬。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又拜师学炭精画半年时间。之后,他又到云南摆摊画像,生意越来越红火,“生意好时,每天能接三至四张画,后来开店专门画炭精画像,这一画就是整整16年。”
  
  3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挡不住归家的愿望。有一年,王利回到老家内江,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心把自己的炭画技术展现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之后,他开始在内江画炭画及附带装裱。让王利意外的是,来画像的人很少,而找他装裱十字绣的顾客则非常多。
  
  一次,一位客户无意间建议说:“你画画技术这么好,还不如在十字绣上创业,免费教我们大家来学和裱画。”一句话,让王利茅塞顿开,调整了创业走向,从此跨入十字绣领域,用一针一线串起自己对色彩、构图的独特审美,同时赢得爱好者们的赞赏。一位摆烟摊的下岗女工在王利指导下,她的一幅十字绣作品在网上获得大家赞赏的同时,也为她下岗自谋生路打开了渠道。
  
  王利的创业路越走越宽,从一个穷孩子到个体老板,从漂泊他乡到回归故里,从中走过的路无论怎样艰辛,在他内心有个信念始终支撑着他:“一个人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技术、文化,这样才有生存立足之地。”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内江炭精画像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