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回顾和欣赏上世纪曾风行一时、于普通百姓家居和大街小巷墙头随处可见的‘张贴美术’——包括商业月份牌海报、年画、宣传画等——来反思我们的社会,回顾我们现代文化一些现象的缘起和由来,并且思考儿童世界背后的时代观念和成年人的价值理念对其的影响。”听上去就很吸引。
上午10点,记者叩开王宇清先生的门。
王宇清,前媒体人,近现代月份牌广告画、新中国年画和宣传画研究与收藏者。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
年画中有胖娃娃,也有清秀宝宝
记者:您这个关注点挺独到。
王宇清:我实际上意在从儿童的角度谈时代,儿童跟重大事件是有关联的。
我的收藏主要是“张贴美术”。这是我提出的概念,就是贴在墙上的年画、月份牌、宣传画、海报这类,每个画种有交集又稍微有点不同,于是总体提出一个词叫“张贴美术”,因为都得张贴嘛。
我的藏品从新文化时期始,最早的是1915年(民国四年),太古车糖公司出的一张贺年广告,很漂亮。正好到现在时间跨度是100年。
记者:里面有孩子吗?
王宇清:有,是随大人游园的儿童。这种其实也算年画了。
记者:一般人听“年画”,容易联想到的是杨柳青那些胖娃娃、胖鱼,不知道还有这么清秀的。
王宇清:新文化时期的年画主要是两个源头:一个是商业源头,民国时期上海、天津以及东北大城市都有的商业美术,就是“月份牌”;另一个,政治源头,就是从延安那个系来的,由抗战以后根据地那种木版年画发展而来的新年画。这两条脉络到1950年“新年画运动”时就结合在一起了。
1949年11月,沈雁冰他们向上面打报告,毛还有周都批了,搞了一个“新年画运动”。运动大概持续了三四年,等于是对美术界一个整编。各种画家、各个画种,无论是油画的、版画的、国画的,一律都画这个年画。
记者:那像画《三毛流浪记》的张乐平什么的,那算漫画了。不在您这个系列里吧?
王宇清:三毛不算。张乐平漫画特点比较明显,但他的画我的收藏里也有,新年画运动里他也画《娃娃唱奇迹》,“玉蜀黍三尺七,娃娃把它当马骑”;“做跷跷板的大豆荚,当小船的西瓜皮。”
记者:民国丰子恺画里那种儿童,涉及吗?
王宇清:丰子恺的漫画都属于小画幅的,做插图什么的。出的集子也是小幅的,而我收藏的是贴在墙上的。
记者:大致明白了。
王宇清:我是慢慢从收藏当中,发现儿童很有意思。儿童是中国年画中重要的一类题材,它也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中国传统上的“童子”;一个是从佛教,“花生”,就是“莲花儿”。这样两个结合在一起的。“胖娃娃”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种,各个年画产地都有胖娃娃这种画。
记者:一般都寓意一种祝福或祈望吧?
王宇清:对。中国人对孩子,一直都有比如“早生贵子”这种祝福的文化传统,这是民间对题材的一种喜好。新年画必须跟民间趣味达成一种结合。
民国张贴画中,孩子代表生活美好
记者:大家印象里,民国时期月份牌画都是《良友》杂志那种美女。
王宇清:我收藏的民国张贴画中,妇女儿童也是一块。比如说女士和童子、母亲和儿女,抱着小孩,或者被一群小孩簇拥这种的。早期它肯定是作为广告出现,形象代言嘛。后来独立出来了,有纯欣赏性、纯装饰性家居的那种。
在这种画中,孩子代表生活美好、希望的一面,多用那种比较写实的炭精擦笔画法——用炭精粉先擦出轮廓体积,然后再用水彩罩染、铺色,出来那种柔和、光润的效果,特别适合表现女士和儿童。
像这一张,是上海那种比较富足家庭的小孩过元宵节,旁边牌楼上写着“幸福之门”。阳光活泼、运动范儿的小男孩,穿西式的摩登童装,也有穿中山装式的、穿海魂衫的,穿小皮鞋,带宠物小狗。这是民国儿童形象的一个完型,就是民国的理想儿童是这样子的。小孩经常是大人愿望的投射。
记者:这种画风到延安怕不太合适了吧?听说那边因为画材所致,大家都改画木刻了。那些画里的儿童会是什么样?儿童团?王二小?
王宇清:也有。解放区、根据地那个时期的作品,相关题材有儿童团,还有儿童劳军这种。然后还有娃娃戏——由娃娃来演绎大人政治上这种题材,或者其他一些模拟大人的戏,类似过去京剧里娃娃来演大人那种戏码。
记者:这个懂,现在春晚不老有吗?一堆小包公什么的。
王宇清:对,类似这样。还有像娃娃做游戏公审蒋介石、打美帝,用娃娃来演绎这种大人题材。这是从木版画那个系统来的,重大题材,政治性的。
这种画法到了建国后,就用于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人,表现的都是生活类的题材,或者说用歌颂新生活的方式来跟新时代结合。
记者:都是“歌颂系”?
王宇清:也有些“儿童政治学”,这是我的说法。比如说我有一幅画,一群穿着各种民族服装的小孩在搭积木,搭的是一个大楼,还有小孩推着一个小车要开向大楼,它叫《快乐大家庭》。其实这就是大的一个政治——“民族团结”,用娃娃做游戏的方式来表现大的主题。
还有一个“儿童经济学”。比如大跃进,儿童画里也有反映。儿童在做游戏,搭的是“跃进门”,搭大烟囱,还有玩具车上搭着一个车那么大的萝卜。这我称之为“儿童经济学”,就是用儿童去对经济上的“成就”进行呼应。
这都相当有时代性,它是和时代紧密结合的,时间性非常强,和当时政治的动向、主题,经济的动向、主题,包括社会上一些新的发展,都是紧密联系的。
男孩都拿小飞机,那时飞机代表很现代、很科技
王宇清:那种纯粹表现儿童生活的也有。像儿童做游戏,捉迷藏、老鹰捉小鸡,那时候的童子戏,都是很好的画,画得很漂亮、祥和、温暖。像
这幅,儿童在滑滑梯,这木马真是用木头做的,你看那个时候的摩天轮。
记者:那会儿就有摩天轮?
王宇清:有啊,这不画就证实了这个事吗?这就会让我们对历史的刻板认识改变。这画的是上海,1953年的版,摩天轮那时候就有了,不过是老摩天轮,人力的。
记者:有意思。感觉民国那会儿的年画还比较多对城市生活的表现,新中国就越来越多对农村生活的表现。是不是后来的城市生活比较单一?
王宇清:也有。
记者:就是工厂什么的吧?
王宇清:对。不多。对生活本身的描述少了,都是在工作、在建设。看这幅《新中国儿童乐园》,已经是新中国了,可上面的孩子看着还是好“民国”。这就是画家把月份牌的那种画法带到新中国了,正逐渐地被改造。
时代的演进从很多画的细节里能看出来。比如讲座里我要谈到的——“从孩子围着大人转”到“大人围着孩子转”的时代。你看民国这个,三个孩子围着大人;50年代的,一群孩子围着大人,五个孩子,当时一家五个孩子是标配。
记者:画里孩子们手里的玩具有意思,男孩都拿小飞机。
王宇清:那时候飞机代表很现代、很科技。你看这幅,小男孩拿着飞机,小女孩在打玩具电话,背景有鸽子,当时最有名的顺口溜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生活的写照。
这一幅,从题目就直接出来,《和平与幸福》。男孩身上穿着小海魂衫,那时候孩子想当海军,想当解放军,女孩儿呢拿着一个苹果,这是一个平衡。既是画面的平衡,也是意识形态的平衡。苹果是象征和平、平安。
那些画里其实都挺有看头。
记者:新年画里很少出现小动物,尤其宠物。
王宇清:民国时期的经常会有。新中国也有,我收的年画里也有比如玩具啊、小动物啊,但是越往近越没有。
记者:出现鸽子也是用来寓意和平的,就像小女孩手中的苹果。而不是作为生活内容存在的。
王宇清:也有。只不过还是那个特点,越往近越没有了。
50年代出了很多非常漂亮的画
王宇清:1954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建国五周年,出了很多非常漂亮的画。
这幅《谁的成绩好》,你看,有画中画,画得相当讲究。这是蒋兆和画的。蒋兆和民国就很有名了,《流民图》就是他画的,而且他有一个弟子现在很有名,范曾。
记者:哦,这么大家后来也画这类的画?
王宇清:也画。当时就没有画别的画的,唯一画的就是年画,大家用各自方式全在画年画,这就是刚才说到的1950年新年画运动。说新年画意义非凡就在于——从1950年到1953年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里,它这个阶段是“官窑”。有专门的出版社,专门做年画出版。它是专门的一块儿,所有的画家都在画这个,集中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包括李可染、蒋兆和。之后他们才又各归各的行,比如画油画的回去画油画。其中还包括大量民国过来的画家,比如李慕白,这是一个特别有名的月份牌画家,画小孩、女士画得特别棒。这幅《慰问最可爱的人》就是他画的。
记者:嗯,看这些女孩子的裙子。有人就说现在青春片为什么拍不好看,都穿那种校服能好看才怪。
王宇清:是。你看这些好像是比较朴素,但是它有变化,通过裙子有变化。
这个是动物保护题材。《不要捉蝌蚪》,也是1953、1954年的画。那时候孩子的课余生活比较丰富。我父辈那一代小时候还有儿童自己管理的水电站,在北海,是儿童自己管理的。他们还做实验,搞野外的生物考察。
记者:对,那会儿好像什么都有小孩的。哈尔滨还有个儿童铁路。
王宇清:对,4公里的,公园绕一圈。
这是《我也爱劳动》,孩子穿小工装裤,修小板凳。这是那时候的教育方式,身教。现在是大人不干的事儿让小孩儿干,大人本身违反规则,却让小孩儿去遵守。
这张画是1958年的,孩子的玩具是当年的一些建设模型,轮船、坦克。这也是大人对他们的期许,但孩子也爱玩这游戏。孩子不爱玩你也没法让他接受,他是跟你互动的。小孩特别爱模仿大人,为什么这些能上画?就是他们在模仿大人。这些还都是表现儿童生活的。后来这种就没有了。
记者:这张开始“打美帝”,一个雪人也要搞成美帝,一群孩子在打这个美帝。
王宇清:这时候已经是60年代,政治气氛已经比较浓了。雷锋出现了,1963年毛主席给雷锋题词。解放军越来越成为儿童画中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个时候离战争时代还不远,而且周围也是“列强环伺”,跟印度还打过一场战争,所以和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命题。
这张是70年代的。不是赖宁,这会儿还没有赖宁呢。这讲的是阶级斗争、抓特务。这是《牢记阶级仇,永远干革命》,也是70年代,从这个服装,还有红小兵的臂标可以看出来。红小兵是70年代的。70年代初是戴这个标的。后来这标没有了,就只有红领巾了。
记者:画面越来越满,里面的孩子看上去越来越丑。
王宇清:首先这时候的年画,很多已经不再是美术大家来画了,越来越多一般画师的作品。
另外画面为什么满?早期很多画都有比较写实的场景。到60年代,很多场景就取消了,或者场景更多只是做一个环境;再之后70年代的,就算有场景,也变得更加概念化。比如说一幅画里边,它有很多不同季节的,甚至是不同时空,它给集中在一幅画里。
写实,是客观的一种呈现,相对来说更尊重现实。而一个更加政治化的东西,与它对应的就是权力在重新安排。为什么50年代写实更多?那个时候还尊重很多客观的、传统的或者说现实的东西,到“文革”的时候这种东西更为意识形态化,意在通过一些观念去组合,进行支配,重新安排。这是不一样的。
记者:所以,画里面是孩子,但其实真的应该大人们都来看一看。
王宇清:嗯。这是我提供的一个角度。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炭致广大,
精微传神!
画美人生,
像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Powered By www.tanjinghua.com ,Theme By 中国炭精画世界 Please respect the author to keep this link。
www.tanjinghua.com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资讯爆料QQ:791541679 | 关于我们 | 内容说明 | 作者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