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福州炭精画
12月09日

《福州日报》:老林的黑白世界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福州日报讯(记者 曾艳
  画了一辈子的人像画,眼看着这门老手艺要失传了,71岁的林瑞富怎么也想不到,临了,居然有小徒弟慕名而来拜师学画。
  年轻人迷上了老手艺
  小徒弟叫李宇欣,今年14岁,是福州二十中的学生。一直对画画很有兴趣的她在姑妈的介绍下,找到林瑞富的画摊,想跟他学画人像。问她为什么不去外面众多的美术培训班学习,她笑笑说:“老师画得很好,跟他学也一样啊。”
  李宇欣是见识过林瑞富的画功的。十余只毛笔,一张一寸照片,一个放大镜,磨上两三天,一张栩栩如生的人像画就画好了。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是光影的变幻、明暗的处理,无不老到。细细看去,一根头发、一条皱纹、一个老人斑都跟照片上分毫不差。李宇欣最喜欢的是老林的那些大幅伟人画像。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一个个就像活了一般,伟人的神韵、气度,都被一一把握,刻画得精妙。
  这些更是勾起了李宇欣的兴趣,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都去画摊跟老师学习,不分周末,风雨无阻。有时,周围人声嘈杂,安静的李宇欣也能不为所动,安心画自己的;小伙伴约她一起出去玩,李宇欣每次都拒绝,她知道,要想学好,就要心无旁骛。
  一个多月下来,李宇欣画的人像画也像模像样,有几分神韵了。
  与炭精画一同起起伏伏
  林瑞富的这些人像画叫炭精画,以炭精粉绘画,重在写实,富有立体感,可以达到和照片相媲美的效果。因为碳精性状稳定、附着力强,画出来的人像细腻逼真,易于保存,永不变色。
  在照相技术普及之前,拍照是件奢侈的事,炭精画是常见的古老民间艺术。谁家有老人去世,都要请画像师给老人画一张炭精画遗像,以作永久纪念。林瑞富就是在那个年代迷上了炭精画。
  林瑞富生在闽侯尚干的农家,从小喜欢绘画。那时,替人画像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他觉得,要是自己能画,不但可以发挥兴趣爱好,还能够为家里减轻负担。
  24岁时,他找到台江中洲岛的一位有名的画像师,想学艺。谁知,这位师傅已经收了几十个学徒,加上年事已高,他不愿再收徒了。林瑞富不想放弃,每天都跑去求师傅。师傅看林瑞富确实有兴趣,便提出“画张画给我看看”。此前,林瑞富虽然没有学过画,但凭着自己钻研,也有两下子。于是,他画了一张马,师傅一看,眼睛一亮,高兴地答应:“好,我就最后收你一个了!”
  这段拜师的经历,让林瑞富颇为自豪,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出师后,林瑞富就靠着这门手艺,开了个画像铺,养活了一家人。
  让林瑞富更自豪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卖出去的一张“天价画”。那是在林瑞富开始尝试画伟人画像后不久,他照着搜集来的毛主席参加庐山会议的照片,画了一幅“毛泽东庐山会议图”。这幅图画得非常逼真,长宽都有一米多,看起来颇为壮观。在店里挂出来后,一位在杨桥路开玻璃店的女老板一眼就看中了,指明要买这幅画。林瑞富有点不舍,就随便开了个价:“120块。”谁知,女老板爽快地说:“我不要画框,110块。”
  110块,在当时可是天价,够一家人用上好一阵子。交货前,林瑞富特意给这张画拍了张照片,照片至今依然摆在画摊上。
  几十年过去了,摄影技术和电脑绘画的普及,让炭精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间的炭精画像人也越来越少。如今,一张人像画,仍然只卖百余元,客人却零零星星,画像的生意早已无法负担生活。孩子们都劝林瑞富别画了,在家安享晚年,但他闲不住,仍然每天出摊,寄居在洋中路一家艺术馆门口。
  永不褪色的炭精画
  林瑞富的炭精画,让很多人称绝。因为他不仅画得像,还能帮人把画画全了。很多客人都是为家里的已故老人画像,照片年代久了,残缺不全,不是少了耳朵,就是少了眼睛,林瑞富都能凭着经验给补上。“我把画补好了,就让客人自己看像不像,像就拿走。每次客人都非常满意。”林瑞富笑着说。甚至有美国华侨找到林瑞富,让林瑞富给自家五兄弟一人画一张,他说,这画放一辈子也不会褪色,能让后代永远记得这个大家庭。
  从“小林”画到“老林”,林瑞富身边不乏围观的、喝彩的、欣赏的人,唯独,少了学艺的人。
  早年,林瑞富精力旺盛,觉得不需要学徒;到后来,林瑞富又觉得招了徒弟养不活;到如今,他再想教学徒,就无论如何也没人学了,这门手艺眼看着就失传了。
  李宇欣的出现,仿佛这黑白世界的一道曙光。
  林瑞富非常用心地教这个小徒弟:先画好格子,用铅笔轻轻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用自制的毛笔蘸取炭精粉来描绘明暗层次、人物面貌、衣服质地……哪里画得不像,哪里层次不够,林瑞富都会一一帮小徒弟纠正。
  为了方便小徒弟练画,林瑞富还精心为她做了一套画具:放大镜、画了格子的塑胶纸、粗细不一笔尖剪成各种形状的毛笔……林瑞富拨弄着自己的那套老工具,感慨地说:“这几支毛笔,都是当年师傅送给我的,我用了一辈子。”他说,自己为小徒弟做的这些画具,也希望她能用一辈子,希望她能把炭精画传下去。
  

已有 1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福州黑白世界 福州炭精画 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 
11月27日

《福州晚报》:七旬老人用炭精画守望黑白世界46年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福州晚报(记者 赵铮艳)一桌一椅,一盒炭粉,几支画笔,坐在街边,从日出画到日落。路过台江洋中路的行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简易的小画摊:悬挂着“画像”招牌以及一幅幅逼真的黑白人物肖像,画中有老一辈政治家,还有平民百姓。这些画像就出自七十高龄的林瑞富之手。至今他仍在为人们绘制炭精画像,他的坚持已经长达46年。
  
  纸打九宫格凭寸照画像
  
  25日上午,在洋中路一家艺术馆门口的小走廊,一张小桌子上放着长短不一的画笔,旁边的盒子里装着炭精粉,林瑞富正对着一张黑白照片,在打上九宫格的画纸上一丝不苟地描摹着。“干这一行需要极大的耐心,对照相片上的人像一笔一笔小心地作画,任何细节都不能遗漏。”林瑞富说。
  
  记者将画像与照片对比,一眼看去,画像就是放大版的照片,再细一看,画像感觉更柔和。“这些画像都是比对寸照画的,省得被画的人要在这里一坐大半天。”谈起画像,林瑞富如数家珍。他介绍,这叫炭精画。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普通照片放久了容易发黄褪色,炭精画不容易氧化,只要保存妥当,可以上百年不褪色。
  
  想为家减负中洲岛学艺
  
  林瑞富告诉记者,他生在闽侯尚干的农家,从小喜欢绘画。过去,替人画像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他想,要是自己能画,不但可以发挥兴趣爱好,还能够为家里减轻负担,于是他决心拜师学艺。
  
  林瑞富回忆,当年台江中洲岛上有几位出名的画像师。他向其中一位师傅表明学艺的决心,刚开始师傅不愿收徒,但他软磨硬泡了三天,师傅见他有毅力,加上画画功底还不错,就破例收他为徒。由于学习比别人刻苦,一个多月后,他的炭精画人物肖像就画得惟妙惟肖,师傅让他“出师”。
  
  有了这门手艺,林瑞富便学着那些街头艺人,走街串巷为人画肖像,46年就这样过去了。林瑞富说,他常到福州各乡镇村落间行走,在需要画像的人多的地方便多逗留几日,借宿在主人家。今年初,他在洋中路附近租房,“寄身”在艺术馆门口摆起画像的小摊。
  
  一天不作画老林就难受
  
  在旁观看林瑞富画像的“老福州”介绍,画像很受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青睐,过去,每家厅堂或多或少悬挂着亲人的画像。福州画像店最辉煌的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改造前的文化宫、横街一带,有不少传统画像铺。如今,画像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行当已经日渐式微了。福州的画像铺已经寥寥无几。
  
  “过去,大家难得去照相,都是请画师画像。那时盛行炭精画,每天来画像的人络绎不绝,一张画像卖1。5元,算是价格不菲。现在数码相机普及了,画像生意不好做,年轻人也没耐心学这门手艺。”谈到画像的前景,林瑞富略显无奈。
  
  不过,林瑞富还是表示,炭精画已经融入他的生活,现在一天不动笔作画,就觉得很难受。每天早上9时到下午5时,他都会守在摊位上做活,没顾客时,就静心创作些人物、花鸟画,日子过得还算惬意。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福州炭精画 
09月04日

《福州晚报》:京榕残疾人书画、手工艺术作品展在台江万达举行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福州晚报讯(记者 刘文利)12日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2日,一场名为“心手相连,情暖榕城”的京榕残疾人书画、手工艺术作品展在台江万达广场举行,吸引众多市民观看。
  
  福州残疾朋友身残志更坚
  
  此次活动由福州市肢残人协会主办,北京市残疾人书画家协会、北京市东城区肢残人协会、福建谷雨公益服务中心协办。
  
  2日上午,记者在手工艺术作品展区看到,展台上摆着众多精美作品,有剪纸、编织、寿山石雕、漆线雕、十字绣等。
  
  来自福州的残疾朋友张敏,带来了自己的十字绣作品和手工编织作品。张敏原先在医院工作,2000年产后因高烧致残,高位截瘫,2005年学习十字绣,并在团市委、省肢协、福建YBC办的帮助下开设商店,走上创业之路。在现场,张敏坐在轮椅上穿针引线,展示十字绣的制作过程。
  
  在书画展区,一幅幅作品旁写着创作者的名字和经历,让人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残疾朋友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
  
  来自福建南平建瓯的郑华梅,自小双臂僵直,手部残疾,但她经过自己的努力,用脚作画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现场,她用脚趾夹着毛笔,创作字画作品,而她带来的梅花图,更是吸引众多市民的眼球。
  
  展区的一组炭精画作品,同样吸引众多市民关注。画中人物惟妙惟肖,风景气韵深远,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憧憬与追求。这组作品的作者是来自连江的黄舒达。在他12岁的时候,因医生误诊,脊椎受损,导致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卧床40余年。截瘫卧床期间,他一边忍受病痛折磨,一边自学炭精画。
  
  北京残疾朋友带来30件作品
  
  在活动现场,来自北京的4位残疾人书画家也受到关注。
  
  北京市残疾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孙成义说,此次来榕,他带来北京15位残疾人书画家的作品,共计30件。在展会上,他参观了福州残疾朋友的书画和手工艺术作品,每一件优秀作品都让他兴奋不已。
  
  孙成义带来北京无臂书画家刘京生的作品。1978年,刘京生在工作中被高压电击伤,双臂高位截肢,遂发奋以书法求新生。他1985年入北京市书法家协会,1987年加入世界口足画家协会,1994年入北京画院进修,1999年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学习。他的作品曾在美国、日本、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展出。
  
  在现场,北京的书画家和福州的书画家同台切磋技艺,互相留赠作品。孙成义说,京榕两地残疾人书法、绘画、剪纸、编织等工艺作品同台展出,既展现他们的精巧作品,又展现作品蕴含的精神价值,同时让他们真正认识自我,拓宽就业渠道。
  
  当天下午,残疾人艺术团、聋哑学校、动起来轮椅俱乐部、市盲人太极拳队、市聋协腰鼓队、福州志愿者等,共同登台互动演出。此外,现场还举行两地名家及残疾人手工艺作品义拍活动。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福州炭精画 东南炭精画 炭精画手艺 
08月17日

阳光巢:老街里的炭精画师傅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阳光巢讯(记者 陈晋)这是一家没有招牌的老店,坐落在福州文化宫对面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仅有几平方米大的画馆,却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炭精画。15日下午,当记者来到陈师傅的画像馆时,他正在细心地为顾客修改刚完成的作品。
  
  海外华侨慕名而来只为求得一幅炭精画
  
  看着墙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像,心中的崇敬感油然而生。2012年是陈腾师傅入行的第23个年头,提起心爱的炭精画,他的心头五味杂成。
  
  陈腾师傅从17岁开始,便跟随师父张震坤学习炭精画。在照相技术还不普及的年代,炭精画像的生意还不错,加上陈师傅的天赋和勤奋,不久,他就在横街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炭精画店铺。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横街,只剩他仍坚持着在这破旧的小店里以画为生。一个放大镜,一盒炭精粉,数支毛笔再加上一张素描纸,这就是陈师傅作画时的全部“行当”。
  
  陈师傅说,从事炭精画,必须是个素描好手。他指着墙上的画像说:“这些都是以前临摹相片画出来的。”在欣赏之余,情报员不经感叹,虽然照片和画像上的人物一模一样,但炭精画里的人物看上去更加的舒服、柔和。
  
  “画像的精妙之处,就是让大家看不出这幅画有丝毫的涂抹痕迹。”陈师傅说,“一般的相片放久了都会泛黄,但炭精画却能保存100年之久。”
  
  来找陈师傅作画的大多都是老福州人,也有不少从海外回来探亲的华侨。拿着颇具历史的老照片让陈师傅临摹,每一张都寄托着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福州传统手艺面临失传
  
  由于炭精画在民间多是取代照片,作为遗像使用,所以跟陈师傅打交道的大都是家中有变故的事主。陈师傅面对的,往往是生活中阴郁、沉默的一面。
  
  “刚有一位顾客来取画像,是她父亲的遗照。”由于经常帮人画遗照,且多是对着照片临摹。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找炭精画师作画很晦气,加上数码时代的来临,陈师傅明显感觉生意暗淡了许多。
  
  在陈师傅的印象中,曾今的炭精画可谓风靡一时,单单横街一带,就有数家炭精画馆,而今就剩下他一人独撑着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
  
  不过能坚持到现在,陈师傅也十分欣然,“电脑也不是万能的,很多特殊照片,最终还是要由炭精画来完成,而且很多老福州也喜欢炭精画。”
  
  陈师傅忙碌时,都会早早来到铺子里,稍作收拾,就坐在椅子上,左手拿放大镜,右手执笔开始一天的活计。他说临近春节生意会有些起色,一天能接上两三单。“平时一天有一单生意就不错了,在淡季,有时候一周都接不到一单子活。”
  
  为了让这门手艺留下,陈师傅的小店经历了三次拆迁,换了四个地方,最后搬到这条小巷子里,虽然有些隐蔽,但租金便宜,靠着“以画养画”维持着生计。
  
  陈师傅曾经收过好几个徒弟,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陈师傅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和他同样对炭精画热忱的年轻人,让这门手艺一直流传下去。
  
  手记
  
  看着古老而陈旧的画馆,墙上挂满一幅幅鲜活立体的人物像,记者不禁回忆起当年的台江横街,它几乎浓缩了福州市井风貌的所有特色:扎蒸笼、匝桶、绣戏衣、制乐器、青草摊、当铺、理发店、酒铺,一般福州风味小吃锅边糊、扁肉摊、葱肉饼,甚至棺材铺应有尽有,称得上是福州市井风俗大观园。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这条街上曾有4家炭精画像馆,大多历史悠久,成为老街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今,这个福州曾经的商贸聚集地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唯留一位炭精画师傅的小店位于老街巷口处,仅几平方米的小屋却摆满了精美耐看的炭精画。倘若你不留心,还未能发现这闹市中的一片宁静。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师傅 福州炭精画 炭画馆 
08月17日

《福州日报》:炭笔绘就坚强人生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27日,黄舒达侧卧着,用炭笔在纸上一笔一笔地勾勒,神情专注。因为胸部以下瘫痪,40多年来,他就是这样蜗居在斗室中,寂寞地画出了一幅幅正渐渐失传的炭精画。
  
  一支画笔陪伴苦难人生
  
  黄舒达的家在连江县百凤花园中。因为瘫痪,他每天只能画1小时,普通的一幅画要历时半个多月才能完成。
  
  黄舒达的人生充满了不幸。
  
  12岁时,因为医生误诊导致脊椎受损,推出手术室时,黄舒达陷入昏迷,几次在鬼门关徘徊,医生甚至断言:“这个孩子活不过一个月。”好容易抢救回来,胸部以下都失去了知觉。清醒过来时没,他撕心裂肺地喊:“我的腿啊,我的腿啊!”他永远失去了迈步行走的权利。
  
  躺在床上,黄舒达既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担寂寞的啃噬。有一回,母亲的同事上门看他,劝他去学炭精画,将来好自立。这是一种利用炭粉、擦笔、药棉、橡皮为绘画工具的民间绘画形式,融写实和艺术为一体,以前主要用于替人画像。
  
  一个人的时候,黄舒达就找了照片用铅笔临摹,但怎么画也画不像。“弟弟,你去帮我看看,人家的炭笔是怎么做的”“给我拿一张炭精画,我研究研究”……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学着别人,把毛笔用棉线扎起来,露出尖尖的一小撮毛,蘸着炭粉在纸上比划,又拿着别人的成品,自己推究作画的过程、笔触轻重等。
  
  慢慢地,他入门了。“大概过了三四年,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画得像那么回事了。”黄舒达说,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自己浑然忘记了生活的苦难。因为长期侧向一边作画,他左侧的脸上被压出了一块块斑。
  
  这一画,断断续续画了40多年。这个过程中,身体状况不佳,他经历了几次生死考验,但只要拿着画笔,他的人生就一直充满了希望。
  
  家人给他撑起一片天
  
  从瘫痪起,黄妈妈就一直照顾儿子。黄妈妈年纪大了后,这个接力棒又被黄舒达的姐姐、弟弟、弟媳妇、侄子们接过。
  
  “为了让弟弟活下去,我们前后找了10多家医院,给他针灸、按摩。”姐姐黄宜萍说。长期卧床后,黄舒达身上长了褥疮,也是妈妈、姐姐帮他长期上药、擦洗。为了让病人有舒适干净的环境,弟媳杨秀芳经常要钻到床底,趴着把地板拖干净。去年,黄舒达大便干结,腹大如斗,姐姐忍着恶臭,帮黄舒达把大便抠出来。
  
  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黄舒达一直和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
  
  在黄舒达床前有一张桌子。这既是他的画桌,也是一家人的饭桌、麻将桌。怕哥哥感觉冷落,一家人都围在黄舒达的床前吃饭。弟弟黄宜恒带朋友回来搓麻,也会拉上黄舒达一起酣战。
  
  “家人对我很好。”一路被家人保护着,黄舒达没有病人的阴郁,笑起来也十分开怀。在亲情的滋养中,他心无杂念地在艺术的殿堂中徜徉。尽管当初为生计学画,但他现今都没有卖过一幅画,最后都送了人。
  
  最小的侄子在黄舒达的画桌边长大,耳濡目染下也对美术发生了兴趣。在他的指点下,小侄子从小就在各类书画大赛中获奖,并于去年考上了中国美院。
  
  希望炭精画得到传承
  
  黄舒达早期专攻黑白炭精画,渐渐涉及风景、花鸟,后来又转向彩色炭精画,所用的炭笔也越来越丰富。刚涉及彩色炭笔画时,他常把握不准炭粉用量,经常用色过厚,他就多放一点或少放一点,一点点慢慢试验。
  
  最近,黄舒达的炭精画渐渐在连江小城里有了些名气。
  
  2010年的元宵,黄舒达的炭精画参加了福州残疾人手工艺品展示公益活动,他的一幅名为《虎啸山林》的炭精画被省市领导表扬,他的画作因此渐渐为人所熟识,并让人们重新注意到炭精画这个生僻的画种。
  
  “姐姐,你也去学吧。”得到别人的认可后,黄舒达更起劲了,不断怂恿姐姐学画,希望能把这门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
  
  虽然当初别人说他活不过一个月,但黄舒达硬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对绘画的不懈追求活过了40多年,黄舒达和炭精画之间,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福州炭精画 
08月02日

《东南快报》:最后的炭精画老店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18岁开始学炭精画的陈腾很担心这门艺术会失传

 

 

东南快报讯(记者 王慧敏)这是一家没有招牌的老店,坐落在福州文化宫对面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小店仅有几平方米大,却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炭精画。当我们走进这家店时,一位中年师傅坐在桌前,用毛笔蘸着炭精粉埋头作画。
  
  这位作画的师傅名叫陈腾。“我这家炭精画店,是福州最后一家了。”说这话时,陈腾心头五味杂陈。
  
  陈腾的父亲是一位山水画画师,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18岁那年,陈腾开始学习炭精画,师从福州著名画像师张振坤,这一画就是23年。
  
  一个放大镜、一盒炭精粉、毛笔数支,再加上一张纸,这就是陈腾作画时的全部行头。
  
  小店内一幅幅人物画像栩栩如生,“这些画都是用炭精粉画的,画出来的人非常逼真,可以保存很久,100年都不会褪色。”陈腾说,来这找他的大多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福州人,还有不少从台湾、新加坡和美国回来探亲旅游的人,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拿着颇具历史的老相片让他画,每一张画像都饱含着客人的感情。
  
  上个月,有一位80岁的老人找到陈腾,带来了他父母的结婚照和他父亲30岁左右时的单人照。
  
  “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连母亲的面都没见过。可是这两张照片破损得很厉害,他希望我把他们画下来留个念想。”陈腾说,像这样的客人很多。
  
  不过和过去相比,现在店的生意已经差很多了。“很多人都以为炭精画是专门为死者画的,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这门手艺。其实炭精画是一门艺术,如果观念不改变,这个行业肯定撑不下去,我不希望我是这门艺术的最后一个继承人。”
  
  快过年了,店里的生意好了些,找陈腾画画的人也多了起来。他给自己定了工作时间,除去吃饭,从早上9点一直画到晚上10点半,一天能画上一到两幅画。
  
  “以前一天能接上五六单,现在就数清明和过年时最忙了,好的时候一天能接上两三单,平常一天能有一单就不错了,淡季的时候经常几个星期都没有。”说到这个,陈腾不免伤感起来。
  
  为了让这门手艺留下,小店经历了三次拆迁,换了四个地方,最后不得不搬到这条小巷子里,虽然隐蔽了些,可是租金便宜。陈腾靠着“以画养画”维持着生计。
  
  “师傅当时收了30多个徒弟,现在就剩我一个还在继续画,现在干这行不景气了,也没人愿意学,我曾经收过几个徒弟,可是都没能坚持下去。”
  
  他还有一个心愿,有一天能开一个画展,把自己和师傅留下的画作陈列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炭精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福州炭精画 炭精画馆 炭精画老店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