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讯(记者 黎明)在厚街镇新兴路,一栋建筑外墙上挂着一个特别显眼的炭画,画面上是栩栩如生的孙中山像,上面还留有联络电话。这就是炭画师傅杜国光的“招牌”。他在厚街画炭像为生已有28年。恐怕耽误年轻人的前程,他从不收徒弟。
炭像可百年不褪色
杜师傅介绍,炭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只需炭粉、铅笔、毛扫等普通工具,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事物,真实感可与照片媲美。除了常见的黑白色,炭画还能画成彩色的。“要画出照片般的真实感是急不来的。”杜师傅说,要在照片上比划,根据比例,在纸上勾勒出人像轮廓,最后用炭粉涂抹。炭粉涂抹是最重要一步,也是最讲究耐性的一步,画中的光影明暗效果完全要靠炭粉多少来表现。作画十分费神,一幅画要一两天才能完成。
“如果不受潮,不被虫蛀,炭画可以保存100多年不褪色,一般的照片十几二十年就泛黄了。”杜师傅说,因为炭画有保存时间长、立体感强、色调层次分明、细腻逼真等优点,曾很受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喜爱。
10岁起自学炭画
杜师傅说,他与炭画结缘已有50多年了。他自幼喜欢绘画,10岁起,村里有老师傅画画,他就在旁边看;帮家里干完农活后,找来图片或人物肖像临摹,慢慢掌握了炭画技巧。1980年,杜师傅来到了厚街,以画炭像为生。每天,他带上一盒画具、几张白纸、几幅炭像样板,到各村落的市场、街道摆摊画像,画真人,画相片,或到市民家中去画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早出晚归。“钱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杜师傅回忆,当年每幅画只收两三块钱,最高的也是五块钱。
杜师傅介绍,以前在厚街有好几个同行,在鼎盛时期还有不少外来画师不时“捞过界”来揽活。随着一些造诣较高的本地画师去世,其他人转行,现在“常驻”厚街的画师也许只剩下杜师傅一人。
有时半月都无生意
“十年前还每天有人光顾,现在生意很不稳定,有时一两个星期才画上一幅。一张炭画收入在150-300元,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辛苦。”杜国光说,年青一代喜欢用数码相机,不喜欢黑白分明的“古老”效果。大多数顾客还是老年人,他们拿来的多是自己年轻或结婚时的照片,或在清明、重阳前后拿来先人的照片求炭画。但与以前相比,这样的顾客越来越少了。
杜师傅说,有些青年来找他拜师学艺,但他从不收徒弟。他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浮躁,容易半途而废,加上炭画面临淘汰,他恐怕耽误年轻人的前程。就连自己的儿子孙子,杜师傅都没把手艺传给他们。“以前有很多机会干别的,但就是放不下炭画。”杜师傅平淡地说,他只能坚持下去,直到无法动笔。
南方都市报讯(记者 龚萍)开相馆、画炭画、卖烧瓷画……从广西来东莞生活的18年间,40多岁的杨贵森一直坚守在振华路。同样,上世纪80年代因工作关系从广州搬来东莞的李世明,画炭画也是一画就20多年。受电脑科技的冲击以及莞城旧区改造等因素的影响,炭画相生意大不如前,不少艺人纷纷转行或关店。振华路上目前仅剩4家炭画店,李世明和杨贵森至今还见证着炭画行业在莞城的兴衰。
90年代有10多家画馆
“杨叔,帮忙看下我的店铺。”昨日上午,人来人往的莞城区振华路上,杨贵森抬头看了看隔壁手机卡店的小伙子,爽快地点点头。
小伙子口中的杨叔才40多岁,18年前他就开始在振华路上开店卖炭画。在他印象中,90年代是莞城炭画行业的繁荣期,振华路最多时曾有10几家炭画馆,“90年代中期的生意最好,一幅炭画或烧瓷画最少都要200元,我一天都能接好几单活。”说起那时的情景,杨叔至今仍津津乐道,“90年代我曾下到各个镇,下乡画画五六年,认识了很多顾客。”3年前,中堂一名顾客辗转多次找到了他,“一定要我给她画幅画才肯离开。”
而在振华路35号,李世明在一栋向朋友借来的老房子楼梯口摆上桌椅,陈列出画好的炭相,旁边挂着“画炭相”三字招牌。李世明的画室是那排老房子的楼梯,楼梯两侧挂满了他20多年来的作品。一眼望去,毛泽东、邓小平,邓丽君、巩俐,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最多的是毛主席相,加上档口正中的那幅,一共是10幅。
来找李世明画炭相的除了本地莞人外,还有香港、新加坡等外地人,甚至还有一对外国人来找他画结婚照。“你看这幅,12年了,主人还没有过来取相。”李世明指着一幅1996年画好的人像说。
坚持不用电脑“偷工”
李世明说,画炭相不似普通画像简单,除了炭精使画像能长久保存外,精细的技艺才是炭相经久不衰的关键。相比50元就能打印出的画像,炭相动辄三五百元的高价令这一技艺渐渐被人们冷落。但李世明认为,“虽然现在电脑技术发达,什么像都能做出来,但是传统的炭相是永远也不能淘汰的!”
“画炭相就像洗衣服,要经过一二三遍的程序。”因此,一幅普通的炭相,也要画上三四天。李世明画像时,除了戴上老花眼镜外,还拿了一个放大镜,他说这样才能画得分毫不差。
李世明坚持的是工艺,杨贵森坚持的是良心。杨贵森表示,除了手工外,很多画炭相的人也会借助电脑,“那样确实是快很多,但我能不用就不用。”他说,用电脑画出来的炭相跟手工的表面上没区别,但防潮性会弱很多,“用电脑和手工都是一样的价钱,我偷下工,感觉像是在欺骗顾客,良心上过不去。”
不愿让下一代再学炭画
画炭相除了用心还要用脑,非常人想象中那么简单。昨日下午,6岁的小婷随妈妈经过振华路看到李世明画画时,嚷嚷着跟妈妈说:“爷爷怎么画得那么好,我也好想学!”李世明摆出一副师长的样子,告诉小婷:“那你一定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哦!”画久了,他的眼窝经常痛,有时候连太阳穴都痛得不得了,因此,他经常要靠喝鸭肝汤来缓解。
这样的经历,使杨贵森也不愿让下一代再接手这一行业,“没多大出息,挣不了什么钱。”杨贵森表示,自己是这么多年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无法放弃,但为了孩子的将来,不能再让他们走自己的老路。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炭致广大,
精微传神!
画美人生,
像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Powered By www.tanjinghua.com ,Theme By 中国炭精画世界 Please respect the author to keep this link。
www.tanjinghua.com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资讯爆料QQ:791541679 | 关于我们 | 内容说明 | 作者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