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网讯(记者 徐立文)坊巷纵横的漳州老街,铺面林立,为数不多的几间传统老店就聚集在这里。打铁、画像、修钟表钢笔……有了老店的点缀,老街才有这般古朴风情。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行当正逐渐退出百姓生活,老店老行当该如何创新、传承,这是一个问题。
午后,阳光微曛,延安南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陈松年的画像店依旧冷清。
陈松年坐在伟人、故人、娱乐明星的画像中间沉静地泡着茶。对于记者的到来,他一点也不感到诧异。这两年,访问小店的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记者们所好奇的恰恰是他所烦恼的。看到记者举起相机,他淡淡地说:“拍这个没用,这门手工艺已经赚不到钱了。”
陈松年的父亲曾是漳州工艺美术厂的职工。画像店原本是漳州工艺美术厂的一个营业部,后来工艺美术厂倒闭了,画像店就由公家单位转为私人经营。陈松年算是子承父业,但他一开始并不愿意从事这行。“我以前是漳州玻璃厂的工人,1996年工厂倒闭,我下岗了。有段时间也四处打工,但是赚不到什么钱。后来我父亲就让我跟他学这行,好歹也能把这间店继续开下去。”
炭精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重在写实,具有形象真实准确、光线自然柔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等优点。在以前主要功用是遗照放大和旧照修复。从前在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把先人的遗像挂在厅堂上,寄托哀思,以示孝敬。那个时候照相馆还很少,细腻逼真的炭精画成了照片放大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城里人已不时兴在家中显眼处挂先人的遗像,再加上照相机、照相馆的普及,拍照越来越方便,炭精画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陈松年告诉记者,现在来光顾生意的主要是乡下人。画一幅炭精画,要两天时间,画像加相框才收几十块钱。有时一星期都等不到一个客人。单靠画画是维持不了生活的,所以小店还兼营复印、扫描、晒图等业务。“一个月的收入刚刚够生活开销。”陈松年的爱人原本是漳州工艺美术厂做棉花画的,早几年也下岗了。陈松年感慨万分:“现在做手工艺的都吃不饱。”
陈松年闲时常画些肖像练练笔,此时他的案头放着的是尚未完成的孙中山先生肖像。只见他把样稿(台湾某品牌香烟烟壳)夹进特制的放大镜中准备作画。陈松年解释说,炭精画最重要的是精确,所以要用放大镜明察秋毫。“画得不像就没人要了。”说着,他对照放大镜,在稿子上涂抹起来。不一会儿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就跃然于纸上,双目炯炯有神,领口笔挺,透着一股威严。陈松年虽是半路出家,但他觉得炭画并不难学,只要有耐心坐得住,细描慢绘,很快就学会了。可是,陈松年没打算把这门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学这个没用。学国画、油画什么的还有点前途。”对于画像店的未来,陈松年也没有长远的打算:“现在这店面是自家的,不用付店租,勉强撑得下去。等到这儿折迁了,我就不做这行了,租不起店面。”
陈松年七十六岁的老父亲至今还期待着这门手工艺能够发扬光大。但直到记者采访结束离去,画像店除了三两个来复印的外,再没有其他顾客了。
传统手工艺注定是寂寞的,生活早已改变了模样。某一天,当我们只能在回忆中追寻这些古老画面时,是否会留下一声叹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