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培训教材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资讯台 - 《聊城晚报》:城市里最后的画像人
10月20日

《聊城晚报》:城市里最后的画像人

发布者 : admin | 分类 :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 已有 0 人留下了看法

 

 

聊城晚报(记者 梁营营
  
  在古城区内,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旧房屋,一张床、两张黑色长桌,屋内被塞得满满当当,这就是李金铎的画室,也是他的家。
  
  画室里挂满了李金铎创作的画像,齐白石、李叔同(别名:弘一法师)、吴昌硕……那种黑色留白的半身照,更像一种老照片,散发着一种久远的气息。
  
  然而,随着摄影技术和电脑绘画的普及,画像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民间画像人封笔。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这种费时又费工的画法。
  
  随着岁月的流逝,李金铎成了民间画像这种老技艺的孤独坚守者、城市里最后的画像人。
  
  生计:靠画像养家糊口
  
  李金铎,今年出生在东昌府区郑家镇,自幼喜欢画画。
  
  “那时候没有专门画画用的工具,我就从厨房的锅底下捡烧黑的小木块在墙上画,心里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李金铎说,那时候家里的牛、羊、鸡都是他模仿的对象,没有老师指导照样画得挺像。家里人看到他的“作品”都很惊讶,说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名画家。
  
  1960年,李金铎初中毕业考入一所中专学校,本打算读完中专早日参加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但时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乡遭受严重水灾,学校被迫解散,他就回家务了农。后来,为了有一技之长养家糊口,他专门向道口铺李培端学习炭精画像。
  
  “那时候家里农活忙,画像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很少有时间去请教老师。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去拜访老师,带着自己画的作品,让老师指点一下。”李金铎说,学成之后,1981年冬天,他来到光岳楼东开了一个画像摊,靠画像来养家糊口。
  
  兴衰:上世纪曾经繁华如今很少有人光顾
  
  在李金铎的画室里,记者还看到了他上个世纪80年代画的玻璃画。“那时候玻璃画特别流行,谁家结婚都喜欢在玻璃或镜子上画画。后来,有人听说我画画手艺不错,就专门找来让我给他们画玻璃画。”李金铎说。但没过几年,玻璃画便不流行了,他便把精力都放在炭精画像上。
  
  “先是用铅笔轻轻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用自制的毛笔蘸取炭精粉来描绘明暗层次、质感。”李金铎介绍,画像是一个细活,人的面部轮廓画不准就不像,要掌握好五官的比例,之后还要手工一遍遍上色。要把一个人的面貌形神兼备地画出来,往往要花费一到两天的时间。
  
  提到现在的生意,李金铎告诉记者,现在上门来画像的人很少,单纯地靠画像养家糊口已经不可能了,目前他主要靠接一些手工雕刻的活来维持生计。
  
  坚守:画像作为一种艺术应该传承下去
  
  虽然炭精画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但李金铎认为,作为一项传统的工艺,画像有它存在的优势。
  
  比如保存时间。一般的照片保存十多年就会变样、失色,而炭精画像保存一二百年也如初画成时一样。现在,李金铎接的画单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修补照片”。老人去世了,当初拍的照片越来越变形,有人就会把已经去世的老人的照片拿给李金铎,让李金铎看着照片再画一张更加清晰、原生态的画像。李金铎说,让他修补再画的照片都有残缺,有的角没了,有的中间掉了一块,有的照片上的人像比例失调,但经过他重新画像后,画像会非常完整。为去世的人修成完美的画像,是对生者的安慰。每画成一幅,李金铎都会很欣慰。
  
  据李金铎讲,从事画像这一行业40多年来,他先后收了10多个徒弟,但最终学成的只有两人。
  
  “画像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画画的技法,如果失传了会很可惜。”李金铎说。
  

承接中国炭精画作品制作 >>请加QQ:791541679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必填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炭致广大,精微传神,画美人生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