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时许,正午的暑气尚未散去,江北老街“唐师炭画像”的店主唐柏豪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雕琢他的炭精画。已被炭精粉染得漆黑的桌面上,老花眼镜、放大镜、各式各样的画笔、一小盒炭精粉、一张榜纸是他作画的重要工具。依靠这几样工具,唐师傅一画便是40年。
在拍一张相片相对奢侈的年代,炭画是人们“留影”的折衷选择。炭精画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俗称“炭画”、“炭像”。炭画长于写实,色泽牢固,适合长时间保留。随着相机和手机的普及,这项传统艺术日渐式微,至今仍以此为业的已寥寥无几,唐柏豪便是其中一员。
记者 张柳青
十年游走各地 将炭画带入乡间
“唐师炭画像”的店门口挂放着毛泽东、周恩来、齐白石等名人和一些普通民众的炭画像,吸引着街上人来人往的目光。这些炭画像虽以肖像画为主,却呈现着人物的不同神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些炭画像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如今看来依旧保持着光亮的色泽。“炭画和相片最大的区别就是持久性,放100多年都不会褪色,反而时间越久,炭画的色泽越牢固,画像看起来也越自然。这是相片无法比拟的。”唐柏豪说。
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唐柏豪仍旧喜欢身着衬衫、西裤,他的头发用发蜡打理得一丝不苟,已50多岁的唐师傅把生活经营得如他的画般精致。
唐柏豪出生于1960年,从小热爱美术的他,在17岁那年高考落榜后,就开始跟着老师学炭画。他也曾学过国画、水彩画等画种,却不曾想,执起炭画笔就未曾放下过,这项传统艺术伴随了他半辈子。
已有绘画基础的唐柏豪对炭画上手很快,仅学习了1年的时间,便可出师。当时城市里已遍布炭画像馆,而农村几乎难以见到炭画师傅,但农村对此需求量却很大。由于当时手头上缺乏开店铺的资金,在与家人商量后,18岁的唐柏豪将绘画工具装进箱子,背起行囊游走于乡村田野间。
“那时候主要靠一家一户介绍。通常是我到了一家农户家为他们作画,他们给我提供食宿,画完后,那家人还会给我介绍下家。”唐柏豪说,他的画受到雇主们的青睐,几乎每到一家他们都会为他介绍下家。在他做“行走”画家的那十多年间,他走遍了梅州各个县(市、区),足迹甚至到了福建、江西等省份中与梅州相邻的城市。“那时候人们很热情,我喜欢四处游走,看看各地风景的同时,也与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说起过往的经历,唐师傅滔滔不绝,游走各地作画成为他宝贵的人生经历。
在那个时代,画炭画是一门能养活全家还有余钱的手艺。在单位工作的人每月50元左右的工资,但唐柏豪画一幅画便可收到3—5元,每天可画两幅画,一个月下来至少也能赚到60元。
时间锤炼技巧 画中传达故事
存够了一笔钱后,1990年,已育有儿女的唐柏豪不再外出作画,而是在梅城江北老街租用了一家店铺,从事炭画生意。
从事这项手艺近40年以来,唐柏豪也记不清自己画过多少幅画了,但每一幅画他必精心对待,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炭画讲求写实,细节不到位,就不能够传神。你看这些画,远看与黑白照片几乎无差别,每下一笔都十分有讲究。”唐柏豪说。
唐柏豪不到10平方米的画室里,摆放着一部老式的放歌机,占据了屋内很大一块面积。他作画时,喜欢听着悠扬的音乐来放松心情。“我一般喜欢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歌曲,它们更有味道,节奏更舒缓。”此外,唐柏豪作画时要拿报纸垫在画上也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因为炭精粉容易脱落,垫着以防弄脏衣服和手臂。”
对于炭画,唐柏豪有着自己的坚持。为保证画像的真实度,在制作画像前,他都会先在榜纸上绘出九宫格,再用铅笔勾画出人像的轮廓。“如果是对着照片来画,我会用尺子量好尺寸,这样人像比例比较精确。如果是写生,我的眼睛就是一把精准的量尺,直接把人物‘复印’在纸上。”
唐柏豪的工作台上放着超过30多支画笔,每支画笔的大小和笔尖形状都不尽相同。他说,炭画使用的毛笔并不需要开笔,只需用笔尖填扫炭精粉即可。根据每幅画的尺寸,选择的画笔也有所不同。画到细节处,唐柏豪都要拿起放大镜,用小尺寸的画笔全神贯注地描绘。“把画像从上下左右任何角度观察,炭精粉分布均匀,那一幅作品就差不多完工了。”唐柏豪说,炭精粉需要时间慢慢渗透在纸张里面,存放的时间越久,炭画越有味道。
画作的技艺经过时间的沉淀越发深厚,唐柏豪说,他不愿意回看早期的画作,虽然基本要素具备,画作中规中矩,外行人看来是一幅好作品,但唐师傅知道,画里缺乏故事。“真正好的画作,是会讲故事的,人物神态能表现出他的性格。通过画作,人们可以读出被画者的经历。”
炭画日渐式微 梅州城区仅余4家炭画馆
随着物价上涨,唐柏豪炭画像的价格与30年前也有了较大的区别。一幅16寸的作品大约需要350元,20寸的作品需要450元,24寸的则需要550元。“我如今年龄大了,作画不如以前快,完成一幅作品也差不多需要一天。”
唐柏豪曾收过两批徒弟,每批十多人,早年间也曾跟随他游走于各地为人们画画。但大部分徒弟都耐不住性子,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炭画上手很容易,但学精非常难。因为炭画写实,要求就非常高,每一步都十分讲究。年轻人没有耐心去学习。”他的子女如今都在珠三角工作,无一人继承他的炭画事业。“我的孩子都不喜欢画画。不过我带出的徒弟现在也有人在开店画画,也算是后继有人吧。”
在江北老街定点开店后,来找唐柏豪作画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梅州市内的一些顾客,远在上海、澳门的人也会将照片寄来让他作画,此外一些外国游客在他这里拿走画作后,回到家乡还会推荐其他人过来。有一次有个泰国旅行团的游客经过店铺,发现炭画十分有意思,就让唐柏豪帮他画一幅肖像。这位泰国游客收到画像后十分满意,回到旅馆将画作展示给其他人看,其他游客第二天也纷纷来到店里要唐柏豪画画。“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些泰国游客来让我画画,他说是朋友来梅州旅游后介绍的。这样的事例非常多。”
但在2004年以后,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手机照相功能的开发应用,每家每户都可拥有一部相机,每个人人手一部手机,拍照片的成本越来越低,炭画行业也就逐渐走向衰落。如今唐柏豪的店面冷冷清清,与以前画炭画的人群覆盖各个年龄层不同,现在来找他画画的人多为老年人。作炭画已难糊口,但唐柏豪仍在坚持。“30年前,炭画馆在梅州城区随处可见,现在我知道的只剩下4家了。还好子女都已成家立业,我挣的够我们夫妻生活就行了。”
对于未来,唐柏豪并无更多打算,他想一直画画直到老眼昏花为止。“从开始画画那天,就没想过如果不画画会怎么样。”他说,无论处在什么时代,传统都不能丢。
(来源:中国炭精画世界/作者:张柳青)
责任编辑:文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