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禹州城北穿越朱阁镇镇区往北行,路况并不好,几番颠簸之后,继续前行右拐进入石河村,不一会儿,同行友人告诉记者,到了。推开半掩的竹门,沿石阶而下,方才发现别有洞天,让人心情立刻平复下来。牛蹄山下,庭院幽深,翠竹映窗,小鸟啼鸣,奇石遍布,静室明几,69岁的刘水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研理书画,怡然自得。
“村南清清一条河,五龙岗下绕过,北边一弯是窟陀。杏山、犊水在西方,东临煤田吓水河,既有小桥流水,又有山冈陡坡。春天山花烂漫,寒冬银装素裹。到处有牛羊,鹅鸭游清河。山冈果木旺,河畔土肥沃。虽不算是风水宝地,闲居度日倒也十分快乐。”这是刘水成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人生忆往》中所写的场景,读来让人不由得心生向往。引着记者坐在院中的石桌前,泡起清茶,在一阵阵不知名的小鸟鸣叫声中,刘水成笑意盈盈地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经历,也讲述着自己对书画、对摄影等艺术的热爱之情。
动荡的年代,刘水成与其家庭的命运也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波动。“虽然说不上传奇,但我这一生,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刘水成说,年少时期,他跟随父母逃离家园,生过重病,也曾寄居在外婆家中。在外婆的家乡,刘水成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安定下来后,他重新入学。由于辍学一年多,刘水成学习很吃力,分数、小数都没学过。他晚上挑灯夜战,加班加点,期末考试终于取得了好成绩,考入扶沟一中。
入学不久后,学校实行半日制,上午上课,下午到农场劳动。刘水成逐渐情绪消沉,一时看不到前途。14岁那年,刘水成辍学了。“不上学回到家,父亲也没有责怪。从那以后,我就跟着父亲干活儿。老师找我多次,我也没有再回学校。现在想起来还很后悔,年少无知,太孩子气了,如果能坚持下去,可能会改写人生。”如今的刘水成,可以笑着谈论这件事情,虽然还有些许后悔。
18岁那年,刘水成想到外面闯一闯,见一见世面。他报名去白龟山修水库。工作期间,刘水成结了婚,后又去昭平台水库工作。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工地逐渐掀起政治运动高潮。写语录牌、大字报、黑板报,办阶级教育展览室等宣传活动,成了刘水成的专职工作。在水库写写画画,慢慢小有名气,有些艺术爱好者常来找刘水成切磋技艺。“方山营有个李进方,喜欢画画。我们经常在一起畅谈人生,探究画理。后来他率先拿起了照相机,是我摄影的启蒙人。有个来自漯河的朋友,知识很渊博,对书画颇有研究,暗地里给我指点写字要诀。我的书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教诲。还有一个女同志,叫杨永莲,宝丰老官营人,爱画画,带着她的好友专程找我,探讨画画。她画水粉画,也画炭精人像,还现场画了一幅水粉山水画。同乡人孙明春是老牌高中生,也在昭平台水库劳动。他给我提供了一本书《怎样画人像》,作者哈定。这本书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对我以后从事绘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水成说。
得到书以后,刘水成如获至宝,一口气读完。摹呀、临呀、画呀,整整研究了七天,终于学懂点造型、明暗、线条等基础知识。其后他收拾起工具,开始出门正式对外画像。此后,刘水成边学边画,四处求教,逐渐掌握了炭精画技艺,从此走向画像道路。
“时代造就英雄,环境磨炼意志。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看,万事万物都在变。面对逆境时不要自弃,坚定信念,曙光一定会再现。我修水库整整五年时间,从18岁至23岁。这五年使我充分得到了锻炼,学到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护自己,懂得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刘水成说。
“画像技术自古有之。中国画法多以线条为主,双勾平涂,重在传神。自从有了照相术后,画像也追求照片效果,采用多种画法,其中有一种炭精擦画法,讲究明暗层次,有立体感,很受人们喜欢。”刘水成说,那时画像在农村很流行,主要是给老人画纪念像,画一张一元至五元不等,他一天最多画过五张,可以收入十多元。
后来,“三忠于”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刘水成又找着工作了,画毛主席像、写语录,先是在本生产队画,然后在全大队画;再后来跨公社、跨县,到各工厂、各单位画。
1972年,社会形势相对宽松,刘水成来到离家不远处的密县苟堂,开了个工艺门市部,主营印字、印花和其他实用美术。印花的技术,是刘水成在工地上跟鲁山县的印字师傅学到的。由于对照相的偏爱,刘水成经常到照相馆玩。照相师傅王二振给他提供了一本冲印照片的书,对刘水成以后从事摄影给予了很大帮助。
在刘水成的书画创作生涯中,他最难忘的有三位老师。“我一生热爱书画艺术,但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当年书店里只有马列著作和‘红宝书’,美术方面的书甚少,几乎买不到。唯一能求得帮助的,就是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沉落在社会底层的老艺术家们,如朱倪山、王梦仙、郭灏等人,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堪称我学艺道路上的恩师。”刘水成说。
在刘水成的记忆里,朱倪山是他的国画启蒙老师。朱倪山视菊如命,视画如命,由于喜欢倪云林的山水画,便把名字由“宝仙”改为“倪山”,并在倪云林画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画法,古朴典雅,耐人寻味。
王梦仙是刘水成的书法启蒙老师。他精通英语,学识渊博,写得一手欧体小楷,小中见大,气格不凡。刘水成和王梦仙相识是在“文革”期间,他们的谈话内容主要是绘画、书法,后来成了忘年交。
郭璟是禹县高中美术教师,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擅长油画人物、国画,书法也很有造诣。郭璟在禹州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画家,甚至全国也很有知名度,作品曾在多家报刊发表,参加过多次展览并获大奖。郭璟经常画油画毛主席像、画炭精人像,刘水成一有空就去观摩学习,深受教益。
“我经历的时代风云中,农民生活确实困苦。具体到我个人,更是误了学业,误了前程。18岁离开家乡,经过文化大革命特殊年代的磨炼,我走上了业余美术、摄影之路,学会了用一支画笔挥洒心中甘苦,寻找乐趣与安抚。过了不惑之年,我以务实的态度看人生,既要有经济之道,又要有生活兴趣,从此选择以摄影养画画的路线,以照相来养家,以绘画为乐趣。”刘水成说。
2012年,85岁的著名画家靳之林先生考察具茨山,到刘水成家做客,给他许多热情的鼓励。靳之林说:“你现在还画呢。你可以再画20年呢,大有可为!”
在刘水成看来,书画艺术对一个人情操和修养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作用。“书画艺术创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时间长了,自然能从中悟出一定的人生哲理。从古至今,书画艺术都是一个创作者展现其创作思想的方式。”生活在基层的刘水成将他的创作视角聚焦于农村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在他创作的画作中,既有留守儿童,也有孤寡老人;既有附近的山川河水,也有乡间的草木虫鱼。扎根于田野的沃土,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是刘水成创作的灵感,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是刘水成创作的源泉,他通过画作展现农村的乡土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画身边的事,画身边的景,书画艺术能够成为记录时代的绝佳方式。我生活在农村,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老百姓最日常的生活,相对于专业画家偶尔下基层创作,我想我的画作更能够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我们在创作时,不能丢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管是书法还是画画,都应该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刘水成说,他将自己心中的感悟画出下,朴实而不加修饰。农民质朴纯真的心灵、朴实无华的人格,都一一呈现在刘水成的画作之中。
如今的刘水成,喜欢每天都出去走一走,去附近的具茨山里看一看。对他来说,相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时间看,会有不同的感觉。
“我确定把精力放在国画上,将水墨山水作为研究的主题,养心养性,在笔墨之中自娱。平时,我在附近村庄照相,既方便了乡亲,也照顾了老人,经常能到北山写生画画,也非常开心。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是我描绘的对象。我以石泉为别号,就是要像石涧中的泉水一样,清流无碍,自由奔涌。”刘水成说。年近古稀的他依旧充满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来源:中国炭精画世界/作者:安然)
责任编辑:文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