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齐白石》这幅人像作品,说起来还有一段小故事。
1934年11月1日,郑景康曾在北平举办过个人影展,为了给影展增辉,郑景康想拍到国画家齐白石的影像,并托朋友找到白石先生,白石先生碍于朋友面子不好拒绝。
在白石先生家里,郑景康用格莱弗莱单镜头反光相机,一连拍了十几张底片。为了表达谢意,郑景康又放大一张巨幅照片送到齐宅,白石先生认为照片拍的不错,一时兴起,随手把自己刚刚画的《水墨虾图》回赠给郑景康。
此事说来也巧,没过多久,又有一位叫周维善的画家也给白石先生画了一幅肖像画,白石先生不愿意欠人情,又回赠了周维善一幅《东方朔偷桃》。
来回馈赠、迎来送往,让白石先生感到既费心又劳神,更主要的是打搅了自己心境和作画,思来想后,白石先生便在客厅的显眼处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上几个大字“双方不合算”,以此来婉言谢绝别人为他画像或拍照。
1955年,郑景康第二次萌生了为白石先生拍摄肖像的念头,他怕遭到白石老人的回绝,便以请吃饭为由,哄着94岁的白石老小孩到位于王府井的新华社人像摄影室来。
影室内各项准备工作早已就绪,郑景康请白石老人参观一下自己的影室,歇歇脚喝点茶,然后再到东安市场找一家名餐馆吃饭。白石老人被安排在预备好的座位上,影室灯光刚一打开,老人马上意识到吃饭要有附加条件,内心的不悦迅速传递到脸上,神情中略带不爽,郑景康手疾眼快,及时用相机捕捉到白石老人的影像。
这幅作品采用低角度拍摄,适当的掩饰了白石老人毛发不多的头顶。
为了把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白石老人的面部上,郑景康用较暗的背景,反衬出老人脸上肌肤的质感,并烘托出老人的银白色的胡须。
白石老人生前不会想到,就因为自己的不情愿和不配合,在自己饱经苍桑的脸上,所留露出那深沉而锐利的目光,却永远定格在后人们的记忆中。
《国画家齐白石》(郑景康/摄)
《齐白石先生像》(炭精画)
(来源:中国炭精画研究总课题组/作者:橙黄)
责任编辑:文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