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围着曹家渡长大的孩子。当年曹家渡有许多诸如新华书店、文具店等让我刻骨铭心的商店,但也始终忘不了使我看到“九宫格”的“画像”店,那也是我追寻绘画梦起的地方。
“画像”店铺设在16路电车起点站南货店边上的一条弄堂口,门面很小,大概只有半开间左右。店堂狭狭长长的,里面放了一个工作台,比写字台大,能容下一人在上面工作,其余空间堆放了许多镜框和杂物。店铺没有店名,门口挂一大镜框,框内“画像”两个大字,算是招牌。招牌边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画像,大都是黑白的,个别有一两幅彩色的,其中最大的那张,画的是当时名气很大的电影明星赵丹,还有颜值很高的影星王丹凤等等,我在其他地区看到的“画像”店,门口挂的也是这几个明星,好像他们这个行业开会统一过一样。
“画像”店承接的多半是家中老人去世后需要的“遗像”的活。这种“遗像”因为是手工绘制的,比之照片会更高级一点,且又有“艺术”性,故在当时很时兴,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画像”店门面是玻璃的,站在外面能看见伏案工作的画像者。能把肖像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的人,我是由衷地“服帖”,因为喜欢画画,所以把画像作为了绘画的目标,而画像者就定为崇拜对象,这也是我经常到曹家渡光顾这家“画像”店的缘故。
画像者是用“九宫格”画画的。“九宫格”是一种绘画放大工具,就是两块玻璃,其中一块玻璃上印有红线格子,一张一寸的小方照就夹在两块玻璃当中。边上大画板上也画着淡淡的格子,左上角夹着“九宫格”,“九宫格”上安装了一只能弹开的放大镜,工作台上还放了许多笔,全部的准备工作大概也就这些了。工作中的画像者一会儿看放大镜下夹在“九宫格”中的小照片,一会儿将目光移至画板,手上的铅笔不断地在格子上划动,渐渐地,人像的轮廓出来了,清晰了……我对工作台前作画的人顶礼膜拜,总是认真地看,努力地记,仔细地琢磨每一个过程。因为每次来“画像”店观摩的时间点不同,也看到了不同阶段的效果,慢慢地,我也摸清楚了画像的全部顺序,并悉记在心里。
一天,我伏玻璃看得真切,忽见画像者停笔起身,走出店门,或许是上厕所之类的事情。我逮住机会,一转身溜进画家的工作室。好比谍报人员潜入军统站站长办公室一般,仔细地看一支一支笔,看左上角的放大镜,看搁在一边的炭精粉……让我有了“重大”发现。这里的毛笔是没开过浆的,笔尖是剪平的,还有纸卷成的“笔”,炭笔,炭精粉等等。炭笔和炭精粉我在文具店中见过,不过,当时还不知使用在何处,而笔等工具,都经人工加工制作,一经揭晓,便无奥秘了。此时,我心中暗喜,成为“画家”的日子不远了。
回家后,我找了两块玻璃边角料,求玻璃店划玻璃师傅划整齐,磨去快口,而后,用细钢笔画上红线,自制“九宫格”,又找了一支没开浆的毛笔剪平尖头,自卷纸卷等,开始了如法炮制。无奈自制的“九宫格”不精确,放大时又一环弱于一环,以致每个程序不到位,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心里暗暗思忖,想当画家并不容易,同时,耿耿于怀念想“正宗”的玻璃上刻有红线的“九宫格”。
过了几年,“文革”开始了。因为我具有一点画画的“基础”,街道干部叫我在空墙上画“毛主席宝像”。我提出买工具,材料,第一个想到的是正宗的“九宫格”。凭借前几年的“偷艺”,我熟悉使用“九宫格”的顺序,并成功地在墙上、铁皮上制作了“毛主席宝像”。
又过了好几年,我去了农场,进了大学,最后在美术学院任教,最终也明白了“九宫格”画像与绘画写生的区别。然而,“九宫格”带给我的绘画梦,在我幼小心灵上萌发的兴趣,却使我终身难忘。
(来源:中国炭精画世界/作者:黄阿忠)
责任编辑:文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