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晚报讯(记者 何剑锋)黑白色调,总是很容易将人拉入到回忆之中。在东大街东头,靠近牌坊处不远,有一个小小门面,被黑白色的画像簇拥,与周围现代化的景象有些格格不入。记者现场走访发现,除了这个画像馆外,600米东大街已无一处旧时景。
老街坊都不在了
画像馆的主人名叫于宪龙,年逾七旬,1958年在东大街上开了这家画像馆,画炭精画。2002年东大街改造后,他用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钱,在原址上买了十来平方门面,继续以画为生。老人说,鼎盛时期的东大街上,有三四家画像馆,当时整个淮阴地区都没几家。但东大街改造之后,这些同行都没回来。
和东大街改造一起消失的不仅是画像馆,还有很多老人的老街坊。“当时全淮阴市响当当的老字号如胜利饭店、淮园饭店、百货公司、幸福池等,东大街改造后都不在了,这些以前一起做生意的老相识,现在大多都‘走了’,更加不会回来了。”老人说。
这时,老人突然指着斜对面的工人影楼说:“这家的老板以前就是在工人照相馆工作。后来工人照相馆倒闭了,东大街改造后,他就在这里开了这家工人影楼。不过前两年,老板也走了,现在由老板娘继续经营,还能勉强算是‘老街坊’吧!”
旧时东大街吃喝玩一条龙
在老人的记忆中,那时的东大街不宽,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住家户,沿街多是二层或一层半青砖小瓦梁柱结构的明清式建筑,商户就是住户,一家挨一家。门是活动木门板,白天做生意时,很多店主就把木门板下下来,放在门口的街道上,用凳子一字排开,放些商品,将东大街挤得满满当当。四面八方的顾客纷拥而至,整条街热闹非凡。
与东大街相交的环城路上也有很多小摊小贩,衣服、剪刀、缝纫修补、日杂百货应有尽有,生意同样红火。两道街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生意兴隆,“每天都像看大戏刚散场一样!”老人笑眯眯地说。
不仅商业发达,服务业、娱乐业同样兴盛。老人说,那时的东大街是市区唯一一个吃喝玩一条龙的街道,现在他还记得胜利饭店有个大厨叫张万选,“那个菜烧得是一绝!”工人文化宫在北边的河堤上,里面有工人电影院。过了里运河,对面有家和平剧院。去工人电影院看电影,就要经过东大街。每逢有好电影、新电影,几乎整个市区的人都跑过来看,东大街也就更加拥挤。“那时候,交通也不发达,清浦的想要过河去和平看戏、看电影,也都要经过东大街,走若飞桥过去。”
“以前热热闹闹的全是人,哪像现在这么冷清。开店的换了一茬又一茬,都待不住。”于宪龙老人不禁长长叹了口气。
石桥变木桥最后变没了
于宪龙老人的店面,就在环城河上。环城河作为一条排水河,从东大街贯穿而过,流入里运河。东大街改造前,老人的店面门前有座小型石拱桥叫朱公桥,横跨东大街。
于宪龙老人向记者讲述了朱公桥的来历。“很久以前,东大街上住着一位姓朱的老公公,以挑水卖为生。到老了不行的时候,就把生前剩下来的钱全捐了出来,修建了这座桥。桥建好后,周围的百姓为了纪念朱老公公的义举,便把这座桥叫做‘朱公桥’。”上世纪80年代,政府出资对朱公桥进行过一次修缮。到东大街改造时,朱公桥就被原址西边一座木头拱桥所取代。于宪龙回忆说,当时那座木头拱桥也叫朱公桥,但几年前不知什么部门又将木头拱桥撤除了,朱公桥也就彻底消失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