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相如画室”的一家小店内,挂满了各式逼真的人像画……这家画室,在泉州老城区的中山南路。每天清早,65岁的画室主人胡立人打开店门,搬出画板和凳子,备齐了炭精画所需的材料,聚精会神地对着照片,时而深思,时而提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相如画室有故事。1935年,胡立人的父亲胡迈从新加坡归来,带着自学的炭精画手艺,在中山南路大上海理发厅旁边,开设相如画室。炭精画以“层次丰富、细腻逼真、永不褪色”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制作人物、花鸟、山水画等领域。在当时的泉州,人们没有多余的闲钱买画自娱,而是把这种永不褪色的画作,用在了一辈子最后一张照片——遗像上。老人年纪大了,到画室画一张自己满意的肖像画;突然离世的人,则由家人带着照片,到画室寻一张郑重的画作。
可是,这份父子俩坚守了一辈子的行当,最初给胡立人带来的只有煎熬。胡家8个兄弟姐妹,年长胡立人12岁的哥哥自小喜欢画画,长大后先后在多地辗转求学,后来到香港定居,终身与画结缘。作为幼子,胡立人对画画并无兴趣,幼时多次学画,均无疾而终。“直到20岁那年,我发现必须定下来,寻一份谋生的职业了。父亲告诉我,学好这门手艺,就一辈子不用为生计发愁。”胡立人这才决定正式学画。 没想到,就在胡立人入行半年后,父亲去世了。“那个时候,我的技术还是‘半桶水’,父亲走了,来往的客人丢失了不少。”“父亲没有告诉我为什么取名‘相如’,后来我猜想,这是不是来自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寓意要诚实守信?”
从画室拿出去的作品,一定不能丢了父亲的脸——抱着这样的信念,胡立人潜心琢磨画技,无人教授,他就闭着眼睛琢磨父亲和哥哥作画时的样子,花了两三年的时间,终于把自己逼出了师。 胡立人专精于人物肖像炭精画40多年,技术早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细细端详他的画,无论是光影对比,还是人物细节把握,无不尽力做到逼真。若不细看,竟难以分辨出哪张是照片,哪张是他的炭精画。常常有游客被画室的作品吸引,要求胡立人为自己作画,这其中,甚至有不少外国朋友。
“我画技达到最顶峰的时候,一张画只需45分钟就能完成。”而比看着照片和真人画画更考验人的,是“无中生有”作画。曾有人拿着残缺的照片找上门,要求复原一张逝者的画像。胡立人让对方找到一张脸型相近的照片用来参与,根据描述,抠着细节慢慢修改,最后的成品,让曾见过逝者的人无不惊叹:“怎么这么像!”
随着照片打印技术的普及,炭精画的市场越来越小。最少的时候,胡立人一个月只画两张画。不得已,10年前,他自学修图技术,在店里兼做起了打印照片的生意。 比起市场缩小更让人无奈的是这门手艺后继无人。
如今的泉州市区,已经从鼎盛时期的10多家炭精画室,缩减至凤毛鳞角。坚持将画室开下去的胡立人,眼看同行一个个离去。
“学画需要时间,也要天赋。没有人愿意花好几年学艺,最终无法出师;更没有人愿意把它作为一门行当坚持下去。”想到这里,胡立人有点难过,几年前中风后,他的作画速度大不如前,已处于半退休状态:“哪天我画不动了,这间画室也就关门了。”
(来源:中国炭精画总会/作者:叶红)
责任编辑:文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