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 1872)是晚清时期颇具影响的政治家和文人。他,字涤生,号伯涵,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 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关于他的政绩及其在学术、文学上的成就,已有不少学者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但对于颇具收藏与观赏价值的曾国藩肖像画,则较少有人关注。
一、“国博本”《曾国藩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一件《曾国藩画像》(以下简称“国博本”),所绘为曾国藩半身像,身着长衫,秃头,虬髯飘逸,左手垂下,右手拈着胡须,双面炯炯有神,凝视着前方。画上并无作者款印,但有黎庶昌(1837 1898)题写的像赞及题跋:“赠太傅一等毅勇曾文正公小像,光绪二年七月门下 黎庶昌赞。毅勇堂堂,虬髯飘扬。属任大重,哲惟显皇。帝之基元,群盗弛张。六师讨伐,经营方。公拯太难,起搤 贼亢。六朝旧都,逆竖居之。曰荆吴大国,孰予敢掊。楚师既东,包汉与江。濯征十载,遂临海邦。擒王扫穴,兵威。若火日之烈烈,乱贼息灭。天实命我,祚我圣相。皇奋其威,高视霸王。有宣兴周,著列方虎。炎汉再绍,葛亮继武。亦有汾阳,再缵唐绪。公隆厥声,伯仲伊吕。同治七年,扬州监生马铸在金陵节署为公写小照,一时幕府诸君争出金钱属马君重影,而余亦适得其一,颇觉神似,后携至椅花池厘局,毁于火,踰年复假马君旧影,令他工貌之,仅存大略云,庶昌又记”,钤朱文方印“莼斋”。
同治七年为公元 1868 年,时年曾国藩 58 岁,乃其盛年写照。从黎庶昌题跋可知,在同治七年,由扬州画家马铸为曾国藩画像,当时曾国藩的幕府中人均出资请马氏一像多画,而黎庶昌亦获得其中一幅。后来因为毁于火,遂再请别的画工按照马铸所画的旧影重新摹绘了一件,现在所见“国博本”即是重摹本,但此画工的姓名在黎庶昌题跋中并未提及。题跋中的像赞,见于黎庶昌所撰的《曾太傅毅勇侯别传》,但部分文字略有不同,“哲惟”为“唯哲”,“弛”为“披”,“居之”为“居诸”,“霸王”为“伯王”,“葛亮”为“诸葛”,印本对照此像,正可互为校勘。
关于马铸为曾国藩画像之事,曾国藩在同治七年二月三日的日记中也有记载:“午刻,张石朋带来之扬州监生马铸,字蓉汀,善画小照。余平生未画过一次,因命之画。马与余对坐,张石朋与王子云陪坐。约半个时辰画毕,持与家人,以为颇肖也。”这段记载正好与黎庶昌的题跋相互印证。由日记可知,马铸是为曾国藩画像的第一人,而且画像是对景写生,在画好之后,包括曾国藩家人在内,都“以为颇肖也”,说明马铸所画曾国藩像是最接近其本尊的。
二、“南博本”《曾文正公象》
在南京博物院也收藏了一件与“国博本”相近的曾国藩小像(以下简称“南博本”),其人物造型与“国博本”相似度极高,是由吴新铭所绘。作者题识曰:“曾文正公象。通经博古之才,旋乾转坤之手,议礼而陈谠言,至今犹传人口。勒鼎钟而铭旂常,其斯为中兴之元臣,而楚材之称首。壬申冬月大雪前一日,南兰吴新铭题并制赞,时客邗江”,钤朱文方印“辛名手迹”和白文方印“吴木安”。吴新铭生平事迹不详,当与马铸一样,为晚清时期职业肖像画家,此画最原始的母本,当与“国博本”的母本一致,即均系源自于马铸所绘。
虽然“国博本”和“南博本”曾国藩小像所据母本一致,且造型也相类,但细究起来,两画还是有少许不同:“国博本”表情严峻,威严有加而亲善不足,“南博本”面带微笑,和善有余而威严不足;“国博本”面颊偏修长,而“南博本”面颊略逊之;“国博本”胡须稀疏而颜色偏淡,而“南博本”胡须浓密而颜色偏浓。在人物的衣纹线条方面,“国博本”既以粗笔勾勒线条,亦有细笔作为辅笔,而“南博本”的线条并无明显的粗细之分。
三、他本曾国藩像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收藏有曾国藩的另一件小像(以下简称“国博副本”),为曾国藩半身胸像,其造型为“国博本”和“南博本”的近景版。但相比较“国博本”和“南博本”,此图所绘曾国藩较为瘦削,两颊凹陷,颧骨凸出,额头布满皱纹,且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交合在一起(而“国博本”和“南博本”中两指分开),胡须密而色淡,衣纹为浓墨所绘,画风颇类“海上画派”。此图并无任何题识,其构图当为册页模式,与今天所见的证件照相类。
四、结语
曾国藩在任时,屡建奇功,尤其是平定洪杨之乱,故在朝野上下,深众望。在其生前身后收藏画像,膜拜或纪念,已成一时之风尚。“公在时,门生故吏慕仰之甚者,率图形去藏之”⑥ ,在其身后,这种状态依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曾国藩的画像在清代同治以降直到民国早期,不仅在其弟子和故吏圈中受到追捧,更在收藏界和知识界中得到垂注,这些像赞连同传世的诸本曾国藩画像,成为我们了解晚清时期像曾国藩这样的明星官员和个性文人的珍贵图像资料。
(来源: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作者:朱万章)
责任编辑:文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