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在人类文化史上有着特定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构成中国文字的 “六书”之“象形”,即是由初始的绘画演化而来。《说文解事》序言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即使在文字出现几千年后的今天,绘画、图像依然在现代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中国画各门类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物画在唐代已臻成熟,而山水、花鸟在唐代才刚开始独立成科。历代以来,人物画家人才辈出,不可胜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宋代的李公麟、梁楷,元代的赵孟頫、刘贯道、颜辉,明清的陈洪绶、崔子忠、曾鲸、丁皋、苏长春、费丹旭等等,都是身负绝艺,彪炳画坛的著名人物画家。近代以来,人物画家们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吸收西法,使人物画坛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状态。
无锡是一个有着悠久绘画传统的地方,从人物画的层面来讲,古代有“六朝三杰”之誉的顾恺之,现代则有对中国美术产生巨大影响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翻阅《“太湖画派”历代名家作品集》等画册书籍,可以看到无锡还有不少优秀的人物画家。本文即对无锡地区的人物画发展历史和风格做一些粗浅梳理。
一、无锡地区的人物画家
从现存的中国画人物作品来看,近现代以前,无锡地区人物画家的成员基本是由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组成,其中职业画家又可分为著名画家和民间画家。现当代的画家群体则以艺术院校教师、画院画师和专业协会会员为主。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代以来最为优秀的画家里面,无锡的顾恺之和倪云林是可以当之无愧地代表他们的那个时代。一个是人物画领域的杰出代表,一个是山水画领域的逸品之冠。
作为“六朝三杰”之一的顾恺之,流传下来的有后人临摹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和《斵琴图》。散见于记载的还有《谢安像》、《恒温像》、《列女仙》、《维摩诘像》、《雪霁望五老峰图》、《荡舟图》、《笋图》、《庐山会图》、《水府图》、《水雁图》、《中朝名士图》等。从这些画题中可以看出顾恺之也画山水、花鸟之类的题材,但最有影响的还是他的人物画,如烩炙人口的南京瓦棺寺画《维摩诘像》故事。此外,在绘画理论上,他留下了《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篇论画著作。
北宋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随着南宋政权的建立而迁移到江南一带,元、明、清三朝,文人画大兴,山水、花鸟题材绘画成为画坛的主流。画家中虽然有擅长人物画的,但表现对象扩展为兼擅山水、花鸟,而山水画家中也有画人物为山水题材作点缀的,如倪云林早年的山水画作品。花鸟画家也有兼擅山水、人物的,如号称明代画竹“国朝第一”的王绂就有高水平的山水画和人物画传世(见上海博物馆藏王绂《观音像》)。
明、清之际,无锡地区的著名画家中善画人物并为我们所知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王绂,还有王问、许仪、严绳孙、华胥、邹显吉、周复、姚仔、华冠、吴宝书、王鼎标、顾应泰、过懋、潘锦等。除了以上列出的名家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画家,以为人绘制肖像为业,如2002年无锡南禅寺古物市场出现的一批清末肖像绘画,是古来传神写照一派。
近现代画家善画人物的有许文熊、吴观岱、过以芳、吴观涛、胡汀鹭等。(这里所说的近现代画家是指清代出生但在民国年间去世的)现当代画家中老一辈的人物画家有王鹤、杨令茀、诸健秋 、贺天健、徐悲鸿、钱松嵒、张天奇、徐风、曹涵美、顾坤伯、陈负苍、孙葆羲、秦古柳、杨建候、周文彬、黄养辉、程及、方召麟、蔡光甫、华君武、尹瘦石、邵雪泥、刘达江、钱绍武、丁雄泉、朱宗之、周卓人、钱剑华、董欣宾等。当代主要为活跃在无锡和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人物画家,供职于各专业院校、院团机构、协会、学会以及相当一部分自由择业者,他们随着年龄的不同,又呈现出一些代际的特征。
约略统计一下,从古至今无锡地区以人物画名世和以其它题材著名于世但也擅长人物画的画家就有七十多人。对比之下可以看出现当代的人物画家在数量上远比古代人物画家为多。由于时代的发展因素,现当代的画家群体比古代的画家群体具有更大的流动性,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和交通的便利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使得画家在异地的工作和居留上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尤其是画家生存的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多元的择业特征,也使得他们在地域选择上更具有自主性和流动性。所以当代无锡籍人物画家有相当一部分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乃至国外发展,也使人物画相比以往更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二、无锡地区人物画的种类
人物画的种类从时间上进行粗分的话就是传统人物和现代人物。人物画的描绘对象不外乎社会上的各式人等,除了现实中的人物,还有人们想象中的人物,如神仙佛道等宗教人物。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些不同于日常所见的对象也是画家们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一个投射。而现实人物的表现既有肖似对象的艺术作品也有画家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浏览无锡历代至今的人物画作品,其种类细分的话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传统人物
1.历史人物:如顾恺之《列女图》,徐悲鸿《九方皋相马图》,华冠《陶渊明像》,钱松嵒《周处斩蛟》,冯远《竹林七贤图》等。
2.表现文学类词赋诗歌的作品,如顾恺之《洛神赋图》。
3.神仙佛道人物。如王绂《观音像》,华胥《织女图》,王鹤《鹿苑谈经》,钱松嵒《钟馗图》,裘国骥《醉八仙》等。
4.文人雅士类:如顾应泰《四才子图》,过懋《设色人物》,吴观岱《秋日行旅》,贺天健《松下读书图》,秦古柳《松荫高士》,杨雨青《谁人探梅过溪桥》等。
5.仕女类:如潘锦、杨令茀、贺天健《仕女图》,吴观岱《采莲图》,胡博综《李清照词意》等。
6.吉祥民俗题材:如王鼎标《三星图》,潘锦《闹元宵》,王鹤《受天百禄》,诸健秋《天保九如》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为全国美展或各专题美展而创作的大型人物画群像作品等。
二、现代人物
1.劳动生活场景:如周文彬《丰收图》,钱松嵒《春耕人物》,程及《蚁民贩米图》,方召麐《齐欢畅》,徐风《积肥图》,秦古柳、刘达江合作的《深山晨早》等。
2.少数民族题材:如朱理存《雪山下的果园》、《温暖的毡房》,盖茂森《雪原行》,冯远《逐日图》等。
3.写生类人物:如钱绍武《白描人体》,张见《2002之秋》,黄培杰《石榴花开》等等。
三、肖像类,如清末无锡佚名人物肖像,徐悲鸿《泰戈尔像》,尹瘦石《鲁迅像》,朱宗之《好婆像》,钱剑华《高石农像》,冯远《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等等。
从所列出的人物画种类可以看到,现当代画家的人物画作品在题材上比古代、近现代画家有着更为丰富的题材和视野,创作观念和手法也更为多元和多样。
三、无锡地区人物画的风格
任何绘画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有着一方水土对画家的滋润。人物画和山水、花鸟画一样,画家在不同艺术个性的基础上,其表现会受到绘画传统、时代和地域的影响。
综观无锡地区中国画人物的发展,古代和近代的画家在绘画风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其师承关系也较为明确。顾恺之是六朝时期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风格继承了汉代绘画的特色。画史上记载他师法西晋时大画家卫协,卫协师法三国时期吴地著名画家曹不兴。顾恺之的绘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大,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很多著名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十八描”中的“高古游丝”就是他的典型风格。
宋元之际,文人画兴起,隋唐时兴盛的人物画转向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明清二朝沿袭这条道路,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画坛的主流,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还是有许多画家擅长人物的描绘。通过观察比较无锡地区画家们传承下来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山水画家都善于作点景人物,这固然是画种的需要,而花鸟画家中也有能作人物的,这就不仅是花鸟画的需要,而是能力和兴趣或市场等因素使然了。如上海博物馆藏明代“画竹国手”王绂的《观音像》,水平极为高超,那精致的造型,飘逸的线描,很好地继承了唐宋的优秀传统,加上笔墨精湛的山石墨竹,表现出了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人面目的高雅品格。王绂之后的王问也是一位画人物的高手,笔者见过他的《听琴图》,人物古雅,意境绵远。
清代以来无锡的人物画题材基本上同步于那个时代。著名画家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会通过学生辈发扬广大或有所延续、有所转变。年轻的弟子们在通过老师进入绘画门径的同时也会上下探源,广收博取。所以一个地域往往有大的风貌,但没有统一的风格,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的良好倾向。无锡画家中有明确师承关系的,据我所看到的一些资料显示:“江南老画师”吴观岱早年师从潘锦,诸健秋、秦古柳、吴观涛、杨令茀等人师从吴观岱,钱绍武、董欣宾等师从秦古柳。顾应泰、王鹤师从过懋,孙葆羲、陈负苍、蔡光甫师从王鹤。徐风、黄养辉师从徐悲鸿。
民国以来,中国的教育普遍采用了西洋模式,传统的师徒授课制逐渐淡出了教学平台。现当代的画家中有许多进入美术院校学习,学习的门类也多种多样,比如学国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也会安排素描、色彩课程,选修版画、设计等等内容。毕业后,或者离开家乡告别了启蒙老师,或者到了别的城市发展不再回到家乡。这样的结果是人物画(其实山水、花鸟也是如此)在创作理念上观念多元在风格上形式各异,不再有往昔近距离的相互影响和相对一致的品评标准。这是时代的特色,也为当代人物画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无锡地区的人物画理论
就中国画人物理论而言,对画坛产生很大影响的分别是顾恺之的“传神论”和徐悲鸿的“改良论”。
顾恺之是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他的三篇著作都是由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下来的,《魏晋胜流画赞》是对当时著名画家作品的优劣评论;《论画》主要是谈临摹内容;《画云台山记》是一幅作品的创作文字记录。此外,《晋书》顾恺之传和《世说新语》也记载了他的一些论画语录。首先,顾恺之提出了原则性的“传神论”,认为绘画是以传神为主旨;其次,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阐述了形神之间的关系;其三,他重视人物和环境的主客观因素,指出迁想妙得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另外,他还谈到了构图、用笔、用色等方面,他是画家论画的卓越代表。
徐悲鸿作为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提倡写实主义,他是以法国18、19世纪学院派的素描作为绘画基础,并以此来改良中国画的造型问题。但是徐悲鸿并不是全盘推翻中国画传统,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有论者认为徐悲鸿的以西画改良中国画的主张纠正当时画坛形式主义泛滥的局面,有力救时弊、矫枉就正之价值。也有人认为他的这一主张并不成功。但是就现实而言,徐悲鸿的教学体系在中国的艺术院校中施行了半个多世纪,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五、结语
明清以来,山水、花鸟一直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题材,人物画虽然不是无锡地区中国画的主流,但是千年以来一直绵延不绝,有大师级的画家,有传布于世的名作和影响广泛的理论观点,探究分析无锡地区人物画的脉络,可以发现它的轨迹和状态非常契合或者说代表中国画人物从古至今的发展状况。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提高认识,有助于画家们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并积极创新,创作出独具时代特色的人物画作品。与此同时,我们要对太湖画派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做一些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一方面厘清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探讨绘画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以点带面,以期各绘画门类间有效地相互融通,取长补短,加强画家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能力。
(来源: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作者:吴宇华)
责任编辑:文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