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培训教材 中国炭精画艺术课题组(tanjinghua.com)全球门户网站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画之声 - 他们眼中的清明:缅怀 尊重 生命
04月13日

他们眼中的清明:缅怀 尊重 生命

发布者 : admin | 分类 :画之声 | 超过 人围观 | 已有 0 人留下了看法

这座一江两岸的城市拥有672375人,生生死死逐日上演。跨江大桥之上散落在地的破旧摩托车,北江边上偶尔被人发现的浮尸,医院内走向生命终点的病人。据统计,清城区2015年死亡3829人,平均每天火化遗体11具,多时接近20具。

画遗像的姐妹:24年画像一万多幅
  南门街巷子内,挂着写有“画像”二字的炭画,这是谭小琼的档口。谭小琼和她的双胞胎妹妹在此摆摊24年,这些年来,每人每年约画300幅画像,共画像7200幅,两人共画11400多幅,其中遗像占据80%。
  她们离悲伤很近,重现逝去之人的容颜,留住在世之人的回忆。
  来画像的多数为老人
  上个月中旬,一位身材高大、打扮得体、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四川老人来清远参加婚宴,闲逛时看到“画像”的档口,便想着给他的父母画张像。因为老人要赶路,凭着一张年代久远的大合照,姐妹俩合力,花了一天,把两个老人的合照画完。经过几次修改,老人把照片发给身在海南的侄子,确认“神似”后,又让她多画一张,给侄子寄去。
  父母的形象重现,老人很是感激。末了,还请谭小琼吃饭。这令她印象深刻:这是第一个请她吃饭的顾客。
  像四川老人一样,为父母“补张照片”的老人不在少数,“算是一种心理安慰,寻求心灵的慰藉。”
  来让她们画像最多的还是老人。也有老人特意在画像后面加句留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人感叹,年轻时打拼没有报答父母,只能现在缅怀一下。
  也有凭借后代模样为亲人画像。中年男人要为抗日烈士的爷爷画相,家中只有他最像爷爷,于是将自己照片作为参考。
  “有不少老人没有照片,或照片掉色、模糊不清。只能靠他们的孩子描述,或者找到最像他的人照片参考。”潭小琼说,只能从描述中理解,也要多番拼凑、修改。
  见证那些生与死的故事
  画像本是谭小琼父亲的爱好,长大后跟随父亲学习,成为姐妹俩的谋生之道。20多年来,帮各种人画像,也留住过一场场生命的记忆。
  一名70多岁的妇女,拿着老公年轻时的照片,请求画合影。谭小琼便把妇女处理得年轻一些,画中男人画得年长一些。对于要画合影的,谭小琼还是会多嘴提醒一句,“还是建议在生的和过世的分开画再拼在一起,或者再画一张单人照。”
  画遗像的除了老人,还有意外死亡的小孩子。谭小琼说,最小画过7岁的小孩,这样年轻的孩子有三个。一个是车祸死亡、两个是溺死的,照片多由帮忙处理后事的亲友带来,只有这样身份的人过来,跟谭小琼聊上两句,她才会知道背后的故事。
  她也极少过问像中之人的事情。“不问死亡,不问缘由,只管画画。”有一些顾客看到画照片流眼泪,遇到一些心情特别沉重的顾客,更是不敢多言。
  曾经遇到过伤心至极的老妇来给两个儿子画像,谭小琼只开口问了一句“这是你的儿子吗?”老妇便大哭起来。不会安慰人的谭小琼手足无措,幸亏旁人不停安慰,她才得知老人的两个儿子,一个尚未结婚,一个儿子6岁,或因病、意外而去世,老人独自一人带着孙子过活。
  年轻人找“代笔”
  也有60多岁两夫妻为自己准备遗像,她也不问原因。大多数人提的要求是画得慈祥、包容一些。如果露齿严重的、皱纹多,还会美化修饰一下。遇到赶时间的,两姐妹合力,快的话两个小时就可以完工一幅。
  除了老人、名人,谭小琼画的还有一些娱乐明星。一些学美术的小男生,想送给自己喜欢的女生,功力不够,就来找到谭小琼“代笔”,还嘱咐“不要画得像遗照哦。”所以她的手机上保存着画过的TFBOY、花千骨的画像,还有年轻小女孩的画像,画完,便给小男生寄过去。
  虽然现在的影印技术已经很先进,但谭小琼认为,炭画这样的民间艺术更具有艺术感和时代感。她说,炭画最大的优点是长时间不褪色,保管得好越放越好看。“炭画保存时间长,人工操作,比起冲印技术,无论是成像还是保存都更胜一筹。”
  “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放炭相在家里,一般放在祠堂或旧房子。”因此生意比以前差了些。谭小琼回忆道,八十年代时,南门街不少人作画,形成“三足鼎立”的画面。而如今只剩下她和妹妹在作画了。
  面对生老病死的众多“人像”,看到年轻人的遗像她也会感到惋惜,谭小琼感悟:人是按一个个算的,并不是按年轻算的,身体健康就最重要。

医生:让患者带着尊严离开

原市人医感染科四楼,楼道内挂着成年人、小孩子的衣服,各通道的门上贴着污染区、潜在污染区等牌子,并没有医院常见的拥挤。
  电梯旁3个蓝色凳子,一对60多岁的夫妇安静地坐着。女人低着头,脸几乎埋进膝盖,不理四周的匆忙。
  一旁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男人右腿耷拉着,左腿蜷在凳子上,胳膊顺势环住弓起的膝盖,另一只手托着下巴,面色黝黑的他盯着地面不到2分钟,忽地捂着嘴哭,用力克制着情绪,发出呜呜两声便硬是止住了。
  他们刚送一位亲人进入“潜在污染区”。感染科室包括感染性疾病和安宁照护两个项目,潜在污染区未挂任何科室铭牌,这里是安宁照护区,14张床位满员,住着即将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病人。
  安宁照护
  医院ICU、脑外科、烧伤科、康复科等科室内,通过放化疗、综合治疗后,对病情无法产生较大影响病人,医生将会在征求家属、病人同意情况下,将告知安宁照护病房的存在。
  安宁照护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理念。2014年,感染科主任钟备引入该理念,取代2006年即在此挂牌的临终关怀科。
  对于两者之间的不同,钟备解释的格外详细。10年前初设临终关怀科,仅有4张床位,主要接收一些剩余约20天生命的病人,或者仅剩1天,大多直面死亡。只是做一些临终关怀。
  病人并非在临终时才需要类似关怀。钟备说,人多对死亡恐惧,将其视作终止。对于临终关怀四字有所介怀。引入安宁照护理念,也即安静、照顾的之意。不使用医学的方法打断疾病相对合理的理智的死亡过程,减轻病人的各种躯体疼痛和不适,给病人一个死亡的尊严。经过安宁照护,病人或许可短暂回归社会、家庭,安然离开。
  “不仅仅是濒临死亡的病人,也包括还剩余10个月左右的。”钟备说,他曾到天津、新加坡、美国等医院考察,老年人越来越多,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病会逐渐减少,安宁照护将会成为科室存在的价值所在,这也是钟备引入安宁照护理念的初衷。
  电梯对面是钟备的办公室,家属不停进出着。
  “医生,你们这里还有床位吗?我妈妈乳腺癌晚期,口中全是脓,吃不下任何东西。全身都痛的在床上打滚。”3月31日下午3时,从北门街赶来的红衣女性一口气对着正在办公的钟备说,肿瘤科的医生告诉她,这里会为她母亲提供最后一程的帮助。
  钟备上午也接到医院烧伤科对床位的询问。“我也很纠结,你看下护士站贴的图,早就不能加床了。”
  红衣女性依旧不放弃,在一旁带着哭腔说着:妈妈87岁了,如果不打下针的话,怕她熬不过晚上,吃了三片止痛药也没用,实在没办法了。“要过节了,清明期间说不定会有人走,你明早再来看下。”钟备只能以此来安慰,并将自己号码写给红衣女性,“你可以到周边的小诊所先挂些氨基酸之类的,明早再来看一下。”
  如果乳腺癌晚期病人来到安宁照护病房,医生、护士可帮其插胃管,解决无法进食的问题。病人有权利要求减轻自身疼痛,可通过药物、神经阻断、注射、静脉麻痹等方式,维护其尊严。
  医生、护士首先通过3至6天时间,缓慢渐进地告诉患者其真实病情,若接受程度较好,视其病情,病人或将会转去普通病房。
  解决躯体疼痛
  对于死亡,同患者接触较多的钟备发现,他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结果,而是死亡过程中的痛苦的状态。
  对于死亡的恐惧,很多时候被患者自己的想象,或是周围亲人的反应所放大。而实际案例中,病人如果能够掌握自己病情,正视死亡过程,最终安静且带着尊严,并有意义地走完最后一程,大多数病人的坚强超乎常人的想象。
  钟备记得,数年前,一位尚未满60岁的肝癌晚期患者,刚住进病房,医生尚未开始对他进行照护,转身从四楼跳下。
  “也有肝癌患者接受照护后在家中微笑离世。我们如实告诉他,也许你的生命真的就剩3个多月了。”钟备说,曾有肝癌晚期患者被病痛所折磨,医生减轻其躯体疼痛后,他像普通人一样出院回家,在家中某个开心时刻,因肝破裂死亡。
  安宁照护为患者提供一个短暂回归社会的时间,他可以去处理一些事情,回家看一下自己的房间,同家人相处,或到亲人坟前祭拜,哪怕只有一分钟。
  “让病人和家属用科学理智的方法接受死亡。”钟备解释道,2015年5月之后,安宁照护病房床位开始紧张。
  据钟备统计,安宁照护科收治的病人逐年增加。2013年,共收治80多位病人,其中死亡6人,不少患者选择在临终前出院;2014年,共收治110多位病人,死亡约38人;2015年,共收治158人,死亡约51人。
  医生、护士私下不会提到“死”字,用“走”代替。感染科共有6位医生、22位护士,每人都会轮值安宁照护病房。在科室内工作6年多的罗护士,每天尽量保持乐观心态,以保证更好与患者沟通。
  “说话语气轻柔一些,多点沟通。不过有时候,病人和家属并不愿意过多与医护人员聊天。”罗护士说,她遇到过最年轻的安宁照护病人仅两个月,患有先天性疾病,家人不忍心看孩子被饿死,在病房内插胃管、打点滴,最后慢慢走向死亡,对家人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最近,越来越多人前来寻找床位,他们不想看着亲人在最后一段时光内痛苦挣扎,也不愿残忍地告诉亲人无法治愈的事实,呆在医院成为彼此的安慰。
  钟备正在思考安宁照护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商业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安宁照护持续下去。
交警N先生:一场死亡,毁灭的往往是两个家
  “早知道当时就不要……坚守基层多年的交警N先生,在接触死亡交通时,听到幸存者或者出事者亲友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句。早知道当时就不该让他喝酒;早知道当时就应该更坚决地拦下他;早知道当时就不该让孩子骑“飞机仔”;早知道当时就不要超速……
  车祸后,死者家属的反应最使人心痛
  奋战在交警一线多年,接触过许多死亡交通事故,N先生始终无法坦然面对那些生离死别的情景:死者已矣,而生者的伤痛,却久久的无法释怀。
  2014年,大学城附近,四个学生乘坐“飞机仔”,车辆失控撞上了路边的树木,两人当场死亡,两人重伤。家属没有出现在车祸现场,而后在得知死讯,到交警部门处理后续事情时,满场都是极凄厉的哭声。也就在近几年,石角镇某个村子,一名小朋友骑自行车横过马路,被途经的大货车当场碾压致死。家长奔出来,哭声里的悲痛像是一把钝刀割着听者的心,“都是该死的树,挡住了视线!”情绪濒临崩溃的家长认为是树挡住了车辆的视线,也让他们无法及时发现孩子身处险境,村民聚集在一起,将道路两边的绿化树全部砍光。
  N先生的印象里,事故发生后最高频出现的话语,便是,“如果当时……就好了”“早知道当时就不要……”
  前些年,酒驾还比较多,他便遇到过几起酒驾致死的交通事故。一位车主跟朋友约酒局,喝完硬要开车回家,朋友劝阻无果,任其自行离去,途间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朋友知道后,拼命地重复,“要是当时拦住他就好了”。几位朋友喝完酒开车返家,其中一台车直接开进了北江,同样醉酒的兄弟在车旁边不愿意相信事实,拦着现场不让处理。还有车开进了北江,人被救起来时还醉醺醺的,嚷着“我不要喝了,喝不动了”。
  “明知开车还喝酒,肯定不是好朋友,这句话说得确实很在理!”N先生说,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故,自己心中也会怕,警觉性比较高,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不劝酒的习惯。
  战友死亡,无法忘却的怀念
  N先生还曾经历了自己战友的死亡。2003年10月28日晚9时10分,钟钧在清广大道小市中队附近路段勘查交通事故现场时,一辆小客车失魂般径直冲来,千钧一发之际,钟钧迅速将身旁拉皮尺的群众推开,同时向前方约10米远正在测量的群众大呼“闪开”,自己却被肇事车辆狠狠撞飞10米远,送院抢救无效牺牲,年仅25岁。一场交通事故,一条年轻的生命从此消逝,后来,钟钧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而对于失独的父母而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却一直无法平息。每到清明,N先生总会想起钟钧,交警系统也会有人去看望钟钧父母,然而再多的慰问、悼念,他觉得也不如一起安静地吃顿饭、聊聊天的日子。
  “对于父母而言,肯定更希望孩子可以一直安然陪在身边,哪怕他一直平凡。”他说。
  一场死亡,毁灭的往往是两个家
  对于那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死亡,N先生总是难以释怀。
  “一场死亡,毁灭的往往是两个家。”这是N先生对于交通事故中的死亡最深的感触。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死者的家庭要承受剜心之痛,而肇事方,可能面临巨额赔偿,家里从此一蹶不振;即使责任全在死者一方,另一方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谁能够对在自己眼前消逝的生命无动于衷呢?也许还是会一生心中难以安宁。
  “作为一名交警,其实我最大的希望是没有交通事故发生。”N先生说,虽然知道这不可能,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遵守交通规则,谨慎行车,将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

链接

清城区城乡居民7项殡葬基本服务免费

去年10月至今年2月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1764宗,免除费用总额198万元

根据省政府《关于强化全省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的意见》(粤府〔2011〕67号)和省、市《关于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清城区制定了《清远市清城区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从2015年10月1日起,全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7项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

根据方案,在清城辖区或异地死亡且遗体实行火化的清城区户籍居民,其遗体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火化(普通火化炉)、消毒、存放冷藏防腐(3天以内),以及租用遗体告别厅(小型告别厅)、骨灰盒(盅)(简易标准型)、骨灰寄存(1年以内)七项服务免费。据统计,2015年10至今年2月,清城区共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1764宗,免除费用总额198万元。

除此之外,清城区户籍居民在市区指定公墓内(孖龙山陵园、益圆陵园),采取生态节地葬法(树葬、花葬、草坪葬)安置逝者骨灰的,对参加生态节地葬法的逝者,除免除安葬费用外(含可降解骨灰盒、树葬、花葬、草坪葬纪念石碑刻字等费),再给予逝者家属500元的奖励。

(来源:中国炭精画世界/作者:黄培)

责任编辑:文禾 

承接中国炭精画作品制作 >>请加QQ:791541679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必填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尽精微,致广大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