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炭精画像
02月13日

中国炭精画世界佛山俱乐部


分类:俱乐部 | 超过 人围观

中国炭精画世界佛山俱乐部欢迎你!
  
  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炭精画官方QQ交流群(腾讯QQ群号:330233164),欢迎热爱炭精画艺术的朋友踊跃加入!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QQ交流群!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长期选拔地区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证书,并为主任发放工作经费,辅导主任在贵地开拓炭精画市场。
  
  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世界佛山俱乐部!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精画像 中国炭精画 
02月13日

《本溪日报》:姹紫嫣红山如笑引得春风入关东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本溪日报(记者 关月)
  ■在奉天美术专科学校教育系学习期间,李笑如深刻地感悟到了区别于传统民间绘画的艺术之道,为其日后别开生面的艺术创作,培养美术人才打牢了基础。
  ■李笑如先生是本溪第一个从专业美术学院里培养出来的美术教师,擅绘山水、花鸟,人物,尤其是工笔虎,被誉为“奠定当代工笔虎绘画基础第一人。”他的得意弟子,著名画家冯大中,师承李笑如技法,又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创新,终于形成了新的工笔虎风格,终成“一代虎王”。
  ■作为本溪美术的奠基开荒之人,他把传统中国画美丽的种子播撒在了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成就了本溪美术的姹紫嫣红。而他的名字犹如璀璨的北辰,永远闪耀于本溪的艺术天空。
  徐悲鸿曾说:“你要不知道你至少前三代人的经历,你的艺术之路将是荒诞不经的。”同样,要对本溪美术进行一个梳理和盘点,李笑如绝对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作为一代国画大师,李笑如先生在上个世纪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年代里,守得孤独,耐住寂寞,执着于艺术的理想,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而更为难得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本溪画苑培养出一大批英才,成为本溪美术的奠基开荒之人。
  时光荏苒,虽然先生早已乘鹤仙游,但他的身后是一片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成就了英才辈出、佳作不断的“本溪美术现象”。他的名字犹如璀璨的北辰,永远闪耀于本溪的艺术天空。
  拓荒
  李笑如,生于1910年,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人,其父李凤鸣是辽东地区著名的艺人,擅长石雕、神像、壁画等。李笑如很小的时候就在美术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也堪称全才,雕塑、油画、中国画、炭精素描等都十分出色。
  在奉天美术专科学校教育系学习期间,他接受了完整的中西方绘画艺术训练,深刻地感悟到了区别于传统民间绘画的艺术之道,这让李笑如先生融合中西方绘画理论与技法于一身,为其日后别开生面的艺术创作,培养美术人才打牢了基础。
  李笑如先生是本溪第一个从专业美术学院里培养出来的美术教师,在本溪一中执教期间,为本溪美术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先生擅绘山水、花鸟,人物,尤其实工笔虎,被誉为“奠定当代工笔虎绘画基础第一人。”他的学生,著名画家冯大中,师承李笑如技法,又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创新,终于形成了新的工笔虎风格。
  据李笑如的外孙李冶刚回忆,李老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本溪一中执教期间,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课堂上用粉笔画的画,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关注和临摹。经常有一大批喜欢美术的学生跟李老学习绘画,周末上门请教学习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李老也热情地把自己精心收藏的画报、杂志、册页,拿出来给他们观看、研习。和学生们讨论起来常常就是一整天,李老总是细心、耐心地教导他们,从来也不苛责半句,天色已晚,更是留这些学生在家吃饭住宿。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悉心教授、苦心栽培,让他的这些弟子们下定决心,把他的美术事业传承下来,衍生出如今寄情绵邈生机勃勃的本溪美术现象。
  创作
  李笑如先生最为驰名的是他的工笔虎。从草稿的绘制、起形,白描勾线,再到调色,虎毛的反复分染,一张画作至少要一个半月左右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需要画家不断地耐心和细心的创作,才能把这个过程做好,现今欣赏先生的画,仍旧会被他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绘画功力所深深折服。
  先生的素描功底也是了得。认真凝视他的几张素描和炭精画,其中《鲁迅像》和《自画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传神,人物衣着的描绘、质感的把握十分准确;《鲁迅像》用的是炭精这种绘画材料,对人物的表现注重细节的传达,人物的神态生动传神,性格特征准确,绘画手法熟练老道,在气氛的营造上,有种油画的感觉。先生对伟人像、古人像等人物肖像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表达,显示出其深厚的功力。在《自画像》中,几根线条勾勒,阴影、明暗的简洁交代,节奏的把握,不满不堵,随意中彰显着灵气与才华,让人联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经典素描;一张无题的山水画,同样引人入胜。近景中,山石间的急流,拍打石岸形成的浪花,与远山明月间的留白,由动到静,意境高远;线条苍劲有力,水纹的勾勒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苍松白羽》是李笑如先生晚年的画作,从画中可以读出先生晚年的高洁心态,那种经历起落跌宕的人生后的从容淡定,洒脱豁达。在苍松间,一只白羽孔雀,回头在整理着自己洁白美丽的羽毛。灵鸟看重自己的羽毛,正如画家珍视自己的德行与操守一样。
  据了解,现存于李笑如后人手中的先生画作有20多幅,这其中包含了一些绘画教案和制图纸上创作的草稿,博物馆中收藏的作品大致有200余幅,其中,花鸟画多以喜鹊、八哥为主,梅花、荷花、菊花等最多。
  影响
  据李老的弟子姜峰先生回忆,李老喝酒的时候总爱和学生们说:“老师有德,不缺德。”一句幽默的调侃,饱含了自己一辈子对绘画的无限热爱,以及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大德。李笑如先生以毕生的精力孜孜以求地探索国画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十分注重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其画风既尊重传统,又不断传达着新鲜的艺术美感。他在创作上广泛涉猎山水、人物、花鸟等多种题材,无不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尤其对画虎技法的创新,创作出了画虎“择毛之法”,为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美术教育家,李笑如先生传道、授业、解惑,高尚的人格修养及鲜明的艺术个性,影响了几代美术人,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美术创作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山城美术界人才辈出,并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李笑如先生功不可没,他为我市及全国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工作者和艺术人才,著名画家冯大中、姜峰、周晓光、霍福中、蒋景清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可谓桃李满园。而更为深远的影响是,他把传统中国画美丽的种子播撒在了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成就了本溪美术的姹紫嫣红。
  他是本溪美术的开拓者,更是奠基人。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精画像 中国炭精画 
01月27日

中国炭精画世界永州俱乐部


分类:俱乐部 | 超过 人围观

中国炭精画世界永州俱乐部欢迎你!
  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炭精画官方QQ交流群(腾讯QQ群号:330233164),欢迎热爱炭精画艺术的朋友踊跃加入!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QQ交流群!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长期选拔地区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证书,并为主任发放工作经费,辅导主任在贵地开拓炭精画市场。
  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世界永州俱乐部!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永州炭精画 炭精画像 中国炭精画学校 炭精画官网 炭精画 
11月15日

新新网:娄底农民画师心中的“雷锋精神”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新新网(作者:钟健民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每一次想起雷锋,我就想起这一段话。尽管在我们的身边,好像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淡忘,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雷锋精神仍然在乡村、在学校、在人们身边发光、发热,雷锋精神已成为人们大众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那个年代,那个雷锋,我看到一个农民画师康葮苍,尽管他出生和成长在娄底市双峰县蛇形山镇泉山村的一个农村家里,但他从毛主席号召人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始,他就学着“雷锋同志”的画像走家串户,一边为他人画像,一边向人们宣讲和传颂雷锋精神,几十年如一日,他以雷锋精神为榜样,努力去实现一个中囯农民应有的人生价值。
  那一年,早稻插完后的一个下雨天,康葭苍就在家画了一个雷锋的半截像片,在像的下面写上“雷锋同志”四个大字,在字的下面又写上“炭精画像、永不褪色”的一行小字,在字与画像的中间贴着雷锋的原始照片,并把它装在一个长方形的镜框内以作招牌,去外画像谋生。在一个夜晚,他帶着这个画像去见大队书记,书记一见此像大喜,夸奖小康的绘画技术,当葭苍说明来意,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带着雷锋画像去画像,就必须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并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啦!”他笑着点头称是。
  他怀着好奇、不停地沿路挨家挨户叫喊画像,想不到走到离家5公里多的古塘大队已是上午11点多钟了,还未找到生意,正当他举足不定的时候,突然在田野中有一青年妇女看见他揹着雷锋同志的画像,就过来看,这时又来了一大群人,雷锋这像画得多好,说:“给我画张像,不过你要学习雷锋做好事呵,行不?”他一口就答应了。她说是要给她已故的母亲画张像作为留念,可她母亲的底照片早已经模糊,可她又怕他不好画,才说出学雷锋的话来,尽管那妇女对学雷锋的精神不那么透沏,但毕竞那时雷锋的形象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他很为难,尽管照片模糊,也只能硬着皮头画下去,大约画了1个多小时,只见那妇女站在他身后不停地哽咽着,忙说:“画得真像,我娘年仅五十多岁就病故了,我还未来得及孝敬她点什么。”说后,她的泪珠刷刷落下。午餐后,一张与原照完全一模一样的大画像挂在她家厅屋墙上,她仰望着画像,并感谢不尽地付给报酬,可他没接,因为这是他握着这支笔,平生第一次为别人画像,第一次亲见别人为他所画的遗像而流泪;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尊祖敬祖的美德,他用这支笔为人民带来方便,而受群众赞美,从此也为他以此笔作为生计而开了个好头。
  初次外出画像竟尝到了甜头,在那上万人的洪山煤矿区里为许多已退休的工人师傅画了10多天像,并在矿里结识了好几位美术爱好青年,从而更让他感到人生的乐趣,鞭策他细心地去精益求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外出画像常常随夜随宿,每天所接触到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做手艺按当时的人币价值取得报酬,每当他遇到家境困难或孤独老人、空巢老人,凭着雷锋画象背在肩上,雷锋精神怀在心中,还主动为他们挑水、劈柴、挑粪,他们感激万分地说:“康师傅你实在太好了呀,真是活雷锋呵!”老人们除了有佳肴招待外,晚上还围着火炉笑谈家常。
  康葭苍告诉我,雷锋6年做了200多件好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来,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舎己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要素。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他向我讲述他在画像中发生的几件事:
  远在1980年的春天,他在远离家乡百余里的石牛乔亭公社山区的一农户家画像,其主人因农活繁忙,为他泡来一碗浓茶后即干活去了。正当他画得入神之时,只听屋外传来一位长老的呼救声:他本能地丟下画笔,纵身走出门外,只见一个小孩正在那桃树下的塘中拼命地挣扎,两只手在水中乱划,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他走向塘边,顾不得脱鞋,一跃塘中,一手将小孩举出水面,一手划水,迅速靠近塘岸,这时闻讯赶来的村民忙把小孩接上塘岸,他虽冻得全身发抖,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1995年的一个秋天,他在一村画像时,村里的人正忙于收割庄稼,一青年男子和母亲为家事争吵,一气之下吃了杀虫双农药,青年男子个子高大武力过人,又生性火爆,众人劝解都不听;加之他母亲说:“吃了桐油呕生漆,不碍事。”康葭苍一边说服那服毒青年,一边大声向外呼救,恰巧门外路过几位从煤矿下班的青年,他们听到呼救声,立即将那青年抬送医院。经过救治,终于脱离危险。最后,医师说:“此人是服了慢性发作的杀虫双农药。如不及时救治,就会命归西天。”
  1997年的深夏,天气炎热,村民正忙于搞双抢,康葭苍正在家画像,大约上午八时左右,一个在坪上晒谷的妇女惊奇地告诉他,本组曾新秀买了一瓶甲铵磷农药在此路过,观她脸色不对,两眼通红……一听此话,康葭苍联想到曾新秀无非是有什么想不通的事,不然双抢刚开始,又怎么要去买农药治虫呢?一想到这里,他立即尾随而去。果然曾新秀进了自家大厅门,左手将那瓶农药放在床边,右手已打开瓶盖,正准备服药,说时迟,那时快,康葭苍纵身跃入床边去夺取农药,苦心相劝,绝不能以死去面对现实……
  在康葭苍的本子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要学会怎样做人,而不仅是学会怎样学雷锋。”现在他年老了,也不出去画像了,执着的他,还要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是组上修路或村里建校、还是邻家小孩读书或村里人急病、空巢老人多难或五保老人多愁……康葭苍简直成了雷锋的代言人,在他家大厅之中挂着的那张20世纪70年代画的雷锋画象,虽然画像早已陈旧,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代人继续走下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娄底炭精画 炭精画像 炭精画 
11月01日

秋千网:“中国炭精画”被广泛认可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记者:安之)记者了解到,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在“百度”、“360”、“谷歌”等各大搜索引擎,均有全新的收录和全面的展示,推动了炭精画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炭精画”正在被广泛认可。
  据悉,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记者获悉,“中国炭精画”是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画家、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创始人张智华老师在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张智华老师为了普及这门濒临绝迹的民间艺术,曾经拜访三省六个村庄的民间艺人,还专门参加了中国炭精画第一人杨君明老师的炭精画培训班。后来,张智华老师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和助理设计师为美术爱好者们设计出来“中国炭精画世界”网站,于2010年4月28日注册“炭精画”域名(www.tanjinghua.com),并全面上线;给热爱炭精画的朋友带来了艺术的希望,也让这一民间美术焕发出新的春天。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中国炭精画 炭精画 炭精画像 炭精画教材 杨君明炭精画 
08月07日

《实用美术报》:民国高希莲绘炭画肖像至今不褪色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实用美术报(记者 杨子)日前,记者有幸欣赏民国高希莲绘炭画肖像,该作品长40厘米,宽30厘米,保存完好,无褪色,专家称“具有较高收藏价值,是一件不多见的炭精画作品”。
  
  据悉,“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又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实用美术报 高希莲绘炭画 炭精画像 
07月26日

《江门日报》:三埠永富路有位白发苍苍的炭画师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江门日报(记者:何传贵
  
  一张简陋的桌子,一个装炭精粉的木盒,装着几十支画笔的笔筒,一块放大镜,几幅栩栩如生的名人画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三埠街道新昌永富路一骑楼下,过往行人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这是一个炭画摊档,主人是一位名叫周健暖的老人。从1978年至今,周健暖以给人画像为生,已有30多个年头。
  
  为了看画展饭都不吃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周健暖的摊档前看到,他正坐在画桌边上看报纸。临街的一根铁丝上挂着他的几幅作品,画的是齐白石、周恩来、孙中山、李连杰等,这几幅人物画像非常逼真,孙中山的威严、周恩来的微笑、李连杰年轻时的青涩都表现得非常到位,甚至连齐白石的胡须都能一根一根数出来。
  
  得知记者来意,周健暖放下手中的报纸,侃侃而谈。他是马冈镇上郭村人,从小喜欢画画,包括水彩画、素描画等,尤其喜欢人物素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一位亲戚会画炭画,而且画得很好,他很感兴趣,于是跟着学了一年多。周健暖的这位师傅只比他年长两岁,现在在国外生活。
  
  “我20岁就到广州船厂当工人,做苦力活,一干就是10多年。”这10年多年间,每逢广州有画展,周健暖都会抽空去看,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在看画展期间,他认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也看过很多大师的作品,其中最喜欢的就是马山月和黎雄才这两位岭南画派名家的作品。
  
  炭画生意今不如昔
  
  在广州船厂打工期间,受一些朋友的影响,加上经常去看画展,周健暖对国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到开平,迫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放弃了学习国画,决定以画炭画为生。
  
  现在有人来找周健暖画像的话,一般都是拿着照片。而他的画桌上有一个放大镜,他边画边透过放大镜看照片。“现在的生意不好,一个月能画十幅就不错了。”周健暖感慨道。1978年,刚开始摆档时,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找他画像,生意很不错。30多年了,画一幅炭画像的价钱从最初的8元、12元涨到了现在的300元。
  
  “时代发展,科技发达了,现在的人都去拍照了。虽然我的生意冷清了很多,但还是会有人过来找我画像,他们觉得我画得不错,同时也很喜欢炭画的感觉。”周健暖说。
  
  不过,不得不承认,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少人会选择到街头画像了。今年70岁的周健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画摊上看报纸,有时候好几天也没人来找他画像。
  
  周健暖曾教过儿子画炭画,也收过一个徒弟,但是他们现在基本都不画了。他的孙女今年10岁了,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周健暖说:“如果孙女以后对炭画有兴趣的话,我会教她。”
  
  不过,周健暖表示,炭画并不容易学,也很难学好,学的过程十分枯燥,一般人坚持不下来。“我不轻易收徒弟,但是,如果遇到有天赋并且愿意学的人,我也愿意教。”周健暖表示,如果画炭画这门手艺失传,太可惜了。
  
  

已有 1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江门炭画师 炭精画像 
07月24日

炭精画像中的细节包括哪些?


分类:问学堂 | 超过 人围观

在整幅作品中,比较细小的部位,叫做细节。
  
  画人像,如:眼仁、上下眼皮、双眼皮、眼睫毛、眉毛、鼻孔和鼻孔周围的轮廓线揉出来的立体感,嘴角、上下嘴唇的形状和立体阴影,耳朵及耳内的轮廓和立体感,还有脸形的边线及细节的名暗处理。衣服部位的钮扣、钢笔、纪念章、帽徽等都属于细节部分。
  
  以上提到的这些细节部分,都会被大多数学员忽略,认为总的可以就行了,要知道画好每一个细节部位就是在为整个画面添砖加瓦,整幅画才会更加完整好看,认真画好每一个细节就会认真画好整幅画的全部。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像教材 炭精画像 美感局部处理 画像教材 杨君明画像 
07月24日

如何处理炭精画的层次?


分类:问学堂 | 超过 人围观

请输入中国炭精画艺术高级函授计划内部密码查看内容及评论. 成功输入密码后, 可以直接点击查看内容, 直到关闭浏览器。进入全站学习仅需年费3000元!天天学习!马上咨询0717-6911566!
此内容需要中国炭精画艺术高级函授计划内部密码!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层次分明 中国炭精画 炭精画像 炭精画像教材 
07月13日

《东方今报》:怀念“平乐牡丹画第一人”郭泰安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东方今报(记者 张姗姗
  
  【人物介绍】
  
  郭泰安,1937年出生于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生前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汉园书画院院长、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终身荣誉院长、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理事。毕业于洛阳师范学校(今洛阳师范学院)艺术系,在孟津县平乐镇中心小学从事美术教育三十余年。其画独具风格,山水、人物、花鸟俱佳,尤擅画牡丹,被称作“牡丹王”、“平乐牡丹画第一人”,是平乐牡丹画产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2014年5月15日20时因病去世,享年77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5月15日,被誉为“平乐牡丹画第一人”的画家郭泰安去世。前来追悼他的人,一度堵塞了当地交通。
  
  郭泰安自幼学画,酷爱丹青,20世纪80年代开创平乐牡丹画,最终造就“中国牡丹画第一村”。他一生教授众多弟子,带领着一群农民画家笔下淘金、脱贫致富,用底层艺术者的方式表述着自己的生活。
  
  郭泰安曾说:“我不聪明,也不伶俐,但我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对翰墨的执着求索,愿富贵的种子撒遍千家万户,愿洛阳牡丹的芳香飘向四面八方……”
  
  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正因如此,他走了,多数人也愿把他装在心中。
  
  今日,我们不受任何机构、组织或个人的委托,以此特刊的方式,追思郭泰安先生生平,致以我们对生活在基层的文化艺术家们,最淳朴的尊重和敬意。
  
  然而斯人已逝,郭泰安先生的生平经历仅能从他人的讲述中窥见点滴,我们多方求证,力求接近最真实的过去。如有细节、细微时间差异,还望读者海涵。
  
  为生活奔波他是陇海线上的画像人
  
  2014年5月末,夏至虽未至,明晃晃的太阳已经高悬在头顶,35℃+的温度,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在横贯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的东西大街上,行人个个都有些急色匆匆,恨不能把高温甩在身后。道路两侧密集的牡丹画室,大多也门可罗雀,早早地闭了门,旁边的树也热得耷拉下脑袋。
  
  只有64路公交车还照常在马路上“突突”地奔走。这情景,似乎与以往的每一个初夏都一样,人们已经不再谈论数日前发生在64路公交车“平乐西”站台处的那场大堵塞。堵塞的原因是当地一位老人的追悼会,他叫郭泰安,被称作“平乐牡丹画第一人”、牡丹画奠基者。他的家门口,就是64路公交车“平乐西”站。5月15日,郭泰安因病逝世,第三天的追悼会上,闻讯前来吊唁、怀念的人近千,一度让交通几近瘫痪。
  
  郭泰安是土生土长的平乐人,村里老一辈的人喜欢叫他“黑秀才”,或者“鸠山”。
  
  “鸠山”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的头号反面人物,一名侵华日本军官的姓氏。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排戏,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黑秀才”郭泰安就被推选出饰演鸠山这个角色,因为演得好、深入人心,也便得了这个外号。当然,推选他来扮演这样一个在当时被人人唾弃的角色,还有个原因是他是名“右派分子”。
  
  郭泰安出生在普通而又贫穷的农耕家庭,老宅子里除了他们家,还住着其他几位堂叔伯。在长辈和同辈兄弟的眼中,郭泰安从小就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尤其喜欢画画。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考进当时的洛阳师范学校(即洛阳师范学院前身)艺术系学习美术,主攻方向是人物画。
  
  平乐村历史悠久,据考证,因东汉明帝迎接西域入贡“马踏飞燕”筑“平乐观”而得名,是汉魏洛阳城外的一座皇家后花园。西汉第一个皇帝刘邦以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众多皇帝,都经常光顾这里。这里也是文人骚客流连的地方,曹植就曾留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诗千”的诗作,也有说法李白诗《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的平乐也指此处。
  
  平乐的文化氛围自古就有,书画之风也源远流长,近现代画坛中颇具名气的郭漪山、郭祝山便出自平乐。生在这里的孩子,自小都爱涂鸦几笔。郭泰安当时也是村里凤毛麟角的几名高才生之一,成为村里的骄傲。
  
  然而1958年,出身农家的他被划为“右派”,遣送回家。
  
  回到村子里的郭泰安依旧受人欢迎。村里要搞一个反映“解放前十年、解放后十年和展望未来十年”的书画展,艺术科班出身的郭泰安自然被推举为组织者。凭着自己的绘画功底和艺术天分,这次书画展办得异常成功,吸引了河南省内外的很多地区跑来学习办展经验。
  
  除了画画这个专业,郭泰安还会拉二胡、板胡,能吹小号,懂雕刻,会演戏,还写得一手好字。斗争年代里,农村的板报、壁画、展览等基本上被他一手包办了。因为皮肤黑,村里人还送他一个称号——黑秀才。
  
  但是在最艰苦的年代,郭泰安也没忘了自己的主业,画画。每天去农田里劳动挣工分,郭泰安也不忘在裤腰带上别一卷速写纸,忙里偷闲时就比着正在劳作的乡亲们画上几笔速写。
  
  学校开始停课,村里不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郭泰安就更加受欢迎,他又多了个“工作”,就是手把手教这些小伙伴画画,还由此产生了平乐村第一个绘画7人小组。平乐村第一批画牡丹的人也就从此产生,当然,这是后话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泰安还和一起画画的几个伙伴参加了在洛阳的一个国画培训班,师从知名画家冯霞笙。在几个小伙伴中,就属他还有同村另一名画家郭丙均(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退休教授)成绩最好,也是其他人公认的老师。
  
  困难时期,郭泰安家吃不上饭,他开始背着纸和笔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走。那时候还不流行照相,尤其在农村,很多人一生也留不下一张影像。郭泰安为有需求的人画像,每画一张能挣五毛钱。五毛钱,在当时算得上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壮劳力6个劳动日所得。自己可以吃饱肚子,还可以贴补给家里。一同画画的几个人大都做过这样的事情,从东到西,从西到东,为了生存奔波在路上。
  
  若有人问平乐村第一批牡丹画家最初是如何提高画技的,他们大约都会回答:画领袖像。郭泰安有美术功底,又在村里办了多次革命艺术展览,也算是小有名气,经常会有村镇单位来请他去画壁画。郭泰安就带着其他人,俩俩做伴,四处为人画领袖像。
  
  郭泰安还懂得“好评”的力量,走到哪都带着一个本子,每次画完都会让负责单位帮他写几句好的评语,这样再有人请他画像时,就相当于有了推荐信,更容易被对方接受。这个招数屡试不爽,为他们招揽了不少“生意”。
  
  能画画、能靠画画挣钱,按说郭泰安的日子应该过得比很多人都便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郭泰安的妻子有心脏病,每每积攒些家底,总是要投到医药上去,依旧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经常靠别人接济。
  
  卖画中发现商机他带牡丹画走出洛阳
  
  外界评价平乐的牡丹画“花多、色艳、喜庆”,画风以中国传统写意绘画技法为主,饰以醇厚色彩,花朵雍容艳丽,枝叶生动洒脱。这多多少少也都带了郭泰安的风格。郭泰安被称作“平乐牡丹画第一人”,在平乐,画牡丹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到他的影响。
  
  郭泰安摘掉“右派”帽子的时候是1979年,这时候洛阳的旅游业已经开始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白马寺经历了一次重修,负责雕塑、绘画的工匠,有多位出自平乐村,其中自然也包括郭泰安。重修后的白马寺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其中包含很多外宾。
  
  从此,郭泰安看到了卖画的商机。
  
  这时候他已经平了反,被安排到孟津县的学校当老师。趁着闲暇工夫,他画了许多一尺见方的作品,有竹子、老虎、熊猫,还有白马寺的山门、齐云塔等,每周末都有一天半的假期,他就带着画摆在白马寺门口卖给外宾,当然,和他一起卖画的,还有他的学生们,那时候一幅画一般可以卖两三块钱,已经很客观。
  
  1983年,洛阳举办第一届牡丹花会,百万游人接踵而来,雍容华贵的牡丹应和着时代变革的节奏开得异常热闹,深得人们喜爱。郭泰安此时经常到龙门石窟、洛阳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等景点门口卖画。天天面对着美丽的牡丹,偶尔也会画一些牡丹写生练练手。一次,郭泰安随手画了一幅牡丹画,没想到很快就引来几个游人询问价格,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郭泰安又发现了商机,一幅牡丹画可以卖5块钱左右,比其他画价钱高,而且卖得也快。郭泰安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所有画画的朋友和学生,让大家都学着画牡丹。他自己也从此开始专攻牡丹画,后来索性在王城公园门口摆起画摊,专卖牡丹画。
  
  曾经有很多年,在西安的许多画廊都可以看到郭泰安的牡丹画作品,甚至在陕西机场大厅里,也悬挂了一幅郭泰安创作的巨幅牡丹画。据说,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就因在机场看到这幅作品,后来专门托人向郭泰安求了两幅牡丹画。
  
  当然,这也是后话,郭泰安最初把牡丹画打向西安市场的过程并不轻松。
  
  他的一名女弟子孙红霞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过这样一段故事:上世纪80年代,名不见经传的郭泰安背着牡丹画去敲西安一家画廊的门。主人开了门上下打量他一眼,赶紧把他堵在门外,并有些不屑地问道:“一个农民能画个什么画?”哄他离开。郭泰安就站在门口,操着浓重的河南方言,苦苦请对方看一眼他的画。最后,画一打开,对方就挪不开眼,赶紧把他请进了门。自此,郭泰安的牡丹画才渐渐地在西安各家画廊中站稳脚跟。
  
  随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访问日本时,曾将郭泰安的一幅牡丹画作品《中国牡丹》作为礼品赠送给了日本佛教界名人古室进荣。这幅画深受对方喜爱,并在之后三次邀请郭泰安到日本进行文化交流。而他的作品也开始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展并获奖,被国家领导人、海内外名流及书画爱好者收藏。郭泰安在画坛的地位也已今非昔比,人们提及牡丹画,必提郭泰安,更有人给他封了个“牡丹王”的称号。
  
  为了方便平乐画师互相切磋,也为了让大家出门交流时能有个“响当当”的名号,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郭泰安牵头,由多位平乐画家组成了“平乐汉园书画院”,取平乐的由来“汉室皇家后花园”之意。书画院将画家们更好地连接在一起,大家定期碰头,互相切磋技艺、相互提高。
  
  看着每年牡丹花会郭泰安都带着画师们去洛阳卖牡丹画,而且收益不错,一些村民开始向他求教。有一次,一位同村人在西安一家画廊看到一幅署名为郭泰安、标价为4000多元的“天价”牡丹画,更是惊呆了,回到家便奔走相告。众人不禁惊叹,原来画笔下也可以蕴藏如此大的经济效益。许多有绘画基础的村民开始学习牡丹画,纷纷向郭泰安等人拜师学艺。
  
  1997年,郭泰安年满六十,正式从教师岗位上退休。退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平乐画家们办了一次书画展。第一次展览的地点在平乐镇政府,由于平乐牡丹画已经在外销售多年,小有名气,很多爱画者慕名前来参观,随后郭泰安又在村支部展出了一次。
  
  展览结束后,郭泰安倡议汉园书画院在当地开办一个学习班。所有愿意学习牡丹画的人,只用出100元购置基本的画具,就可以免费进班学习。由郭泰安、郭肖伟、郭聚良等老一辈画家轮流执教。
  
  郭泰安画了一辈子画,也当了一辈子美术老师,对于学习班中年龄参差不齐、男女老幼更是拿出了当年教学生的要求。所有的学员都是从头教起,从画素描、打底稿开始,按照自己当年在学校的科班教学模式,一点点传授画技。第一期学习班,“毕业”了近60位画家,而他们,也成为后来平乐牡丹画产业中的中坚力量。
  
  到后来,外界评价平乐的牡丹画“花多、色艳、喜庆”,画风以中国传统写意绘画技法为主,饰以醇厚色彩,花朵雍容艳丽,枝叶生动洒脱。这多多少少也都带了郭泰安的风格。师从郭泰安,如今已经是知名牡丹画家的郭肖伟说,郭泰安教人画画,从不要求大家死板临摹,更多是强调让每一个人都创造自己的画风,而且要求极为严格,往往一笔画错,便要撕掉重来,这正因此,他和其他牡丹画家,才能在牡丹画的道路上各自走到今天。
  
  放弃城里生活他创办平乐牡丹画院
  
  “一幅画,一亩粮,挥毫牡丹奔小康”,这句话在平乐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很多人因为学牡丹画真的奔向了小康,因为卖画,年收入从二三万甚至到二三十万不等,让很多农民彻底甩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走进画室,拿起画笔。
  
  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郭泰安。
  
  平乐村的牡丹画家郭聚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借由郭泰安走进了绘画的世界,跟着他学画,从此和郭泰安做了一辈子“伙计”。用他的话形容,郭泰安是“受了大半生的症”,这是句当地话,大意是命途坎坷、受苦较多。
  
  郭泰安前半生一直在努力挣钱,却一直没翻了经济的身,然而就在他最穷的时候,看到郭聚良家没钱买油盐,还是立马从家里拿了一块钱给他。郭聚良说,就为这一块钱,他感激郭泰安一辈子,也把他当成值得尊敬的老师、兄长。
  
  郭泰安不仅是郭聚良的老师,也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平乐村所有画牡丹画人的老师。在生前,他的唯一一份工作也是老师——在平乐镇中心小学教美术。1979年,郭泰安得以“摘帽”,并被安排到孟津县一所实验小学教书。然而在这里教了五六年书后,郭泰安就要求调回平乐镇中心小学任教。
  
  这个时候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学校根本从未有过专业的美术老师,美术课也是名不副实的摆设。但郭泰安还是坚持回来了,成为平乐镇第一个美术老师。
  
  很多人都说,郭泰安从城里回来是因为他恋家情结比较重,不放心老婆孩子留在农村,希望能就近照顾。也有人说,郭泰安曾经提过,他想回到家乡,帮家乡的孩子提高艺术文化水平。这两个理由似乎都有可能,但单独来看,似乎又不能成立。如今当事人已经不在,这个原因也许永远都没人能说得清了。
  
  似乎是为了验证,如今在洛阳工作的平乐人郑乾栋就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就是师从郭泰安。那是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家长并不支持孩子学习文化课以外的东西。然而在学校里,所有美术课需要用的纸笔,都是郭泰安自掏腰包给学生买。
  
  虽然此时郭泰安的画已经销路很好,经济上超出了同村人很多,而且一个孩子一年用的纸笔也花不了几毛钱,但对于整个学校的上千名学生来说,这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然而郭泰安的儿子听到这事后,却感到茫然,他竟从未听说过!但是仔细一回想,他又觉得这事很正常。
  
  村里有一户与郭泰安并不熟悉的人家,有一年农田里收成不好,家里揭不开锅。郭泰安跟别人聊闲话时无意间得知,就趁人不注意扛了50斤小麦送过去;村里有个退休工人需要去北京办手续,却捉襟见肘掏不出路费,郭泰安知道也是二话不说就帮对方垫上。这样的事例,有后来被大家彼此知晓的、也有仅当事人或少数人才知道的,数不胜数。
  
  村里、镇里很多人都知道,郭泰安组织了一个唢呐军乐队,趁着自己去洛阳卖画的机会,就给乐队招揽一些婚丧嫁娶的生意,每演完一场,乐队的成员可以得到一些辛苦费。然而只有郭泰安的家人知道,他自己从来没从中分一毛钱。
  
  所以在平乐街头提到郭泰安,几乎所有人都认得他。却并非因为他的画技,说的更多的是他人缘好。上世纪八十年代时,64路公交车从洛阳通到了平乐村里,终点站就在郭泰安家门口。村里人有事去洛阳或去孟津县城,都是骑自行车到郭泰安家门口坐公交。郭泰安的儿子记得,那个时候,他们家就是个自行车停车场。每天都有很多自称认得郭泰安的人,把车子寄存在他们家的院子里。
  
  在郭泰安的学生郭肖伟心目中,郭泰安就是个不计较、不保守、不藏私的人。特殊年代里的两个外号“鸠山”、“黑秀才”,其实听来都让人不那么舒服。但郭泰安自己却不在意,无论什么时候有人这么叫他,他都乐呵呵地接受了,就跟听到自己真正的名字一样。
  
  郭泰安这种不计较的脾气,外界喜欢称郭泰安为“农民牡丹画家”,他的学生和子女都觉得有“偏颇”——郭泰安出身艺术专业,属于科班,且他山水、花鸟、人物画皆通,并非专一只画牡丹。而且,郭泰安一生都在三尺讲堂上执教,实在不能被归到“农民画家”行列。郭肖伟觉得,自己和其他跟随郭泰安学画的人被称作农民无可厚非,但郭泰安并不应该有这个称号。可无论身边人说什么,郭泰安自己从没提过这事,就当个外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郭泰安在画坛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然而在亲友的印象中,多年来,无论是谁上门求技,他都是倾囊相授。曾经有一位来自渑池的美术爱好者,每次找上门来都要停留两三个月,吃住都在郭泰安家里,郭泰安义务传技,却分文不取,很多人管这叫“白吃白住白学”。
  
  2007年,平乐在原来的汉园书画院基础上正式注册成立了洛阳第一个农民画院——平乐牡丹画院。所有人都请郭泰安出面继续担任院长,然而已经70岁的郭泰安推辞了,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以后有些工作应该交给年轻人去操心,而他,就想清清静静画几年画。
  
  他成就了一个产业
  
  2008年,平乐镇曾做过一次统计,当年,该村可以销售牡丹画超80000幅,为画师们带来直接经济收益500万元以上。数年间,平乐牡丹画迅速崛起,并且在画坛大放异彩,形成了书画、装裱一条龙的产业链服务体系。“平乐牡丹画”也已经成为平乐一块金光闪闪的招牌。
  
  这一切,可以说实现了郭泰安“愿富贵的种子撒遍千家万户,愿洛阳牡丹的芳香飘向四面八方”的心愿,然而他自己却未能亲自见证。
  
  如今的平乐街头,林林立立的画室有数十家,从事牡丹画创作的有800余人,其中称得上专业级的就有150人左右。当地政府部门曾做过粗略统计,一个家庭每年可以靠画画收入2到3万元,画技较高的画师则可能突破20万元!当地百姓从七八岁的少儿,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都能画上几笔。除了作画,装裱、销售等一条龙的书画服务体系也早已形成。牡丹画在平乐,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其实,牡丹画产业的兴起,应该从2007年算起。
  
  2007年,郭泰安在原来的汉园书画院基础上正式注册成立了洛阳第一个农民画院——平乐牡丹画院。在他的悉心传授和村民的相互传、帮、带下,当地绘画队伍不断扩大,平乐村渐渐发展300多名村民具备了独自作画的能力。这一年,平乐村先后被文化部、民政部、省文化厅授予“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等荣誉称号,有了“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的称号。
  
  随着国家加大对文化产业和三农经济的重视,2008年,河南省、洛阳市前后提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而平乐这里农民画牡丹致富的现象也得到政府的关注。
  
  尤其在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期间,洛阳举行了一次“千人画牡丹”申报吉尼斯纪录活动,仅平乐村就出动了一百多位画家参与,并且表现优异。
  
  平乐牡丹画一炮而红。
  
  2008年起,政府开始介入平乐牡丹画的推介与培养发展,由平乐镇政府出面,为画师们寻找提供培训、创作的空间,并开始在各级主流媒体上大力推介平乐牡丹画。洛阳市政府也组织了洛阳市美术家协会的画家们来给村民培训。每年的七至九月,王绣、文柳川等著名画家会专门集中地为村民上课,使得平乐牡丹画更具备专业水准。
  
  郭泰安一生爱画,却很少留下文字性的表述。在他的一本牡丹画册中,有这样寥寥数语:我不聪明,也不伶俐,但我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对翰墨的执着求索,愿富贵的种子撒遍千家万户,愿洛阳牡丹的芳香飘向四面八方……
  
  平乐村村委会主任郭玉灿本身也是一名师从郭泰安的牡丹画师,2008年,他回村竞选了村委会主任。此时,平乐牡丹画已经发展得生机勃勃,从事牡丹画创作的人也已有数百人。然而平乐村却缺乏一个场地,可以集中展示、销售画师们的作品。郭玉灿萌生了建立牡丹画产业园区的想法,也是跟随老师郭泰安的脚步,带着平乐牡丹画产业越走越远。
  
  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的进行很顺利,从国家到省、市主管部门,都给予了园区极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10年动工,次年4月,一期占地一百亩、投资3848万元的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建成投用,并举办了首届全国农民画展。
  
  2010年两会期间,30名平乐村的牡丹画师受邀到北京798艺术区做画展,出自基层农民手中的牡丹画作,也登上了首都的大雅之堂。“一幅画,一亩粮,挥毫牡丹奔小康”,这句话已然成为现实。
  
  郭玉灿说,画画对平乐村的改变,不仅仅是农民经济收益的增加,更多是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现在的平乐街头,几乎看不到打牌赌博、滋事闹事的现象。平乐村的街道变宽了,楼房也高了,很多村民都有了私家车,而这些都是平乐10年前看不到的景象。而平乐的牡丹画,也是对这一现状的写照,就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对平乐牡丹画的评价:“给人向上的、美好的、希望的力量。”
  
  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建成后,以此为平台开始将牡丹画产业市场化运行,使得当地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画家们的收入也随之提高。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牡丹画产业更多是为画师个人带来经济收益,属于“富民阶段”。
  
  去年起,平乐镇提出“文化旅游创品牌”的目标,透露出将单一文化产业转向旅游业发展的信号。
  
  在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的背后,已经流转出了近万亩土地。眼下,在一区间内的花卉苗木已经栽植,水电网路也通了进去。这里一面毗邻佛教圣地白马寺,一面背靠着汉魏故城平乐镇,未来的方向是要打造一座“汉魏风情园”,将作为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
  
  这一规划的目的,是要借助平乐牡丹画这块金字招牌,让单一的文化产业带动整个平乐镇旅游业的发展,将“富民”最终变成“强镇”。
  
  平乐镇距离洛阳城区仅15公里,自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兼具文物、遗址、宗教、绘画等多种文化元素,可以说是洛阳近郊游的一块理想地。
  
  按照平乐镇政府部门规划,在3至5年内,将可以看到平乐镇转型后的样子。由郭泰安开始,积淀了近三十的牡丹画产业,终将喷薄爆发。
  
  然而,这一切郭泰安本人已经无法见证。2009年元旦前后,郭泰安患上脑梗死,随后逐渐失去记忆、意识。在平乐牡丹画产业快速发展的这几年里,郭泰安大部分时间已经忘记自己是一名画家,也忘记了平乐牡丹画和自己的关系。而当年他请辞平乐牡丹书画院院长时那“清清静静画几年画”的心愿也未曾实现。
  
  他是永远的良师益友
  
  郭泰安的儿子郭运周说,父亲在作品上的落款时间,永远定格在了2008年。因2009年元旦发病后郭泰安就再也不能握笔。
  
  而郭泰安的老朋友寇永建也在回忆录中写道:“(郭泰安)2014年5月15日20时,安然逝世。”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怀念着郭泰安。
  
  一生简朴的郭泰安,除了散落四海的画作,几乎没留下什么可供人怀念的物件,唯有那一句话留在了人们的心里:我不聪明,也不伶俐,但我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对翰墨的执著求索,愿富贵的种子撒遍千家万户,愿洛阳牡丹的芳香飘向四面八方……
  
  郭泰安的家中有两块烫金字的横匾,一块悬在他的长子郭运才家中,写着“艺德可风”,一块悬挂在他生病前居住的家里,写的是“德艺双馨”。
  
  郭运才说,第一块匾是父亲过花甲大寿时,村里的画师们自己对钱挂的,“艺德可风”旁边,还有几行小字:“德馨艺粹、益友良师、翰墨情缘、悬匾誌贺。”第二块也是大家自发为郭泰安悬挂的,在他70岁生日那天。
  
  很多郭泰安的学生还想着,等到郭泰安八十大寿的时候,一定要帮老师好好地操办操办,再给他悬一块匾在堂前,然而那一天却再也不会来了。
  
  到今天,还有很多郭泰安的老朋友并不知道他去世的消息。
  
  郭家老二郭运周说,父亲一生为人低调,不喜欢张扬,因此父亲去世后,他们延续了父亲的风格,只告知了平乐镇上的一些亲友。
  
  “画为次,先做人”这是郭运周从父亲这里受到的最大影响。郭运周小时候也爱画画,但身为画师的父亲郭泰安却并不赞同他小小年纪将心思全然放在绘画上。为了画画,郭运周还和父亲打过“游击”,每晚等父亲睡着后,偷偷点着煤油灯练画,到第二天照镜子一看,往往两个鼻孔都熏成了黑色。
  
  郭运周知道,父亲对自己偷偷练画是知情的,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是他一贯的风格——不强迫、民主。郭泰安的子孙中,只有郭运周一直坚持着画画,但他从未要求过子孙沿袭他的道路。
  
  5月15日晚,郭平安第一时间接到了郭泰安去世的消息,电话未挂,郭平安就已哭了出来。在很多郭泰安的学生心中,他们失去的,是一位终生的良师益友。
  
  郭泰安生病之前,家中除了画和画画的工具,最多的就是美术专业报刊。郭泰安订了很多报刊,家里摆的到处都是,这些都是郭泰安的学习对象。郭泰安在生活中是一个很传统的家长,但是在画画的技法上,却讲求“师古人师今人更师造化”。他学画,不拘泥派别、风格,提倡博采众长。很多时候和其他画师们一起观摩画作时,大伙都觉得这幅画很一般,无甚可取之处,郭泰安却总会说“你看人家的麻雀画得多好”、“这一处色彩运用得很不错”……他总能找到可学之处。
  
  就为此,郭肖伟、郭平安等人都特别佩服他,觉得他无法超越,就是因为他一直在点点滴滴地学习着。
  
  平乐村村委主任郭玉灿也是师从郭泰安,学过几年的炭精画。他记得小的时候,郭泰安在那里画,他在旁边看,回家以后再揣摩学习。郭泰安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一笔拿捏不到位,宁可撕掉重新画。
  
  在郭泰安的追悼会上,郭玉灿念诵了自己写的悼词:泰安先生是位好画家、好教师,是平乐的杰出村民,是郭氏家族争气争光的儿孙……
  
  5月17日,郭家依照农村的俗礼,在家门口为郭泰安举办了低调的追悼会。虽然告知的人不多,但是陆陆续续,还是有很多人闻讯赶来,上千人聚集在郭泰安的灵堂前,为他送行。
  
  平乐镇的一位干部说,郭泰安作为平乐牡丹画的创始人和领头人,在平乐绘画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开创了牡丹画,并且将这一技艺教给了众多人,还把平乐牡丹画带出了洛阳、带出了国门,甚至可以说平乐牡丹画产业也是在郭泰安的启发和带动下形成的。在平乐人心中,郭泰安就是平乐牡丹画的“地标”。而如今地标已经不在了,平乐镇正打算收集郭泰安生前的作品,希望能再为他办一次展览。也希望“郭泰安”能够成为平乐的一个符号,引领出更多的领军人物。
  
  然而事实上,郭泰安虽然画了一辈子画,自己却未留下多少作品。人们能见到的,不过是几幅挂在他家中厅堂中的几幅牡丹,还有一幅早期的钟馗画像。
  
  5月24日,郭泰安已经离世快十天,天气燥热,平乐街头的许多画室都闭了门。
  
  寇永建的门却半掩着,他正伏在案上勾勒一片艳丽的牡丹花瓣,表情却是凝重的。身边的案几上一摞书籍的最上层,放着他平时写东西的小册子。
  
  寇永建本就是平乐人,和郭泰安认识已经60年。寇永建的大半生都在外活动,几年前因年纪大了退休回到平乐,本想着回到老家能和老伙计常伴,没想到老友却病倒、离世。郭泰安去世后,寇永建难以释怀,连日的夜晚,他伴着灯光一字一句回忆着郭泰安的一生。某年某月某天,郭泰安……
  
  整整14页纸,写满了寇永建说不出口的怀念,也道尽了郭泰安的一生。“2014年5月15日20时,安然逝世”,这是这篇回忆录的最后一句话,也为这位“中国牡丹画第一人”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东方牡丹画 牡丹郭泰安 画像人 炭精画像 
04月20日

《南充晚报》:45岁才学炭精画农夫成功转型为画家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南充晚报(记者林晓丽)
  
  45岁自学炭精画
  
  林肇泽1940年出生在都京坝村,从小天资聪颖,毕业于南充高中,因多种原因未能走进大学校园,后回到农村,重复父辈们的足迹。拉过船、抬过石头、干过灶匠、当过木工、修过机械……干的几乎都是体力活,但家庭经济条件并没有明显改善。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85年。
  
  当年村里准备修建面粉厂,派人外出考察,林肇泽是其中一员。路过自贡时,林肇泽被路边一位给别人画肖像画的师傅吸引,只见师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肖像外形,然后用毛笔蘸上炭精绘粉画,不一会儿,一张肖像画就完成了。更让他吃惊的是,这幅肖像画竟然能卖到6元钱。当时林肇泽一个月的工资才20元。
  
  回到家里,林肇泽开始摸索着用炭精绘画,“当时城里有用炭精绘画的人,南充城内也有。”经过1个多月的摸索,林肇泽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幅画。当他拿着这幅画到自贡时,那位师傅对林肇泽的绘画技艺赞不绝口,坚定了林肇泽到城里摆摊绘画挣钱的决心。说干就干,林肇泽来到顺庆城内摆起了摊。
  
  一周过去了,画作无人问津,但林肇泽没有放弃,一周后,他终于迎来第一笔生意,从这笔生意中他赚了2元钱。林肇泽一边画画一边摸索,水平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南充城内知名的绘画人。1989年,林肇泽的作品《肖像》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光彩杯”书画摄影展,获得省级三等奖。2000年,四川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他“一级民间艺术家(炭精画)”证书。随后,他在南充街头摆起了画摊,专为别人画像,这一画就是8年。
  
  农民画家给大学生讲课
  
  在此之后,林肇泽偶遇他生命中的“贵人”,画作的影响力随即走出南充。1991年的一天,成都一名高级经济师到南充出差,经过林肇泽的画摊,被林肇泽高超的绘画水平吸引,力劝林肇泽到成都发展。当时的林肇泽内心很矛盾,他既想到成都闯一闯,但对现状又有些许满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林肇泽最终奔赴成都,在这名高级经济师的帮助下,在成都摆摊设点。很快,林肇泽的炭精画吸引了成都市民的青睐,多家媒体对他进行采访报道,林肇泽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解到林肇泽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中年涉足炭精画并技巧高超,不少人希望他能走进高校,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让我去给大学生上课,我当时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一个高中毕业生,哪够资格进高校讲课。”林肇泽想也不敢想,但越来越多的人建议他拓展自己的专长,促成他最终决定到大学校园看看。
  
  到高校义务办画展、开讲座,林肇泽对艺术的热爱、高超的绘画技艺,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反响相当好。林肇泽一边探索一边总结,写成了《炭精画和彩粉画速成技法》。从1993年7月到2009年间,他带上妻儿,开始了他的自费巡回讲学和演讲。先后走进了包括四川美术学院在内的上百所大专院校。一位教授在听了林肇泽的演讲后,当场写下评语:“传统、创新、时代感!让师生们开了眼界。”
  
  儿女们都会炭精画
  
  林肇泽拿出《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家全集》,书中称,林肇泽“借鉴了伦勃朗的素描画,他探索创造出炭精画抛光技艺,他的作品经过抛光后,可以用水擦洗,可以在上面泼墨,轻轻擦掉而无污渍。达到了‘无色胜有色’的艺术境地,其系列炭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出。”另外,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电视部、法国新闻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曾报道过林肇泽的作品。
  
  “绘画这么多年也有不少收入,但基本上都用于展出和讲座了。”林肇泽说,现在由于身体原因已很少作画。记者采访时,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作品,并现场作画。林肇泽创作的人物画像栩栩如生,眼神格外传神。作画的工具基本上都是自制的。
  
  林肇泽育有2儿1女,他们都会炭精画,在父亲的指导下,子女们在绘画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炭精画市场逐步缩小,绘画带来的经济收益有限,为了维持生活,林肇泽的子女们不得不选择了其他工作。2010年4月,他的炭精画工艺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也给炭精画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采访中,林肇泽8岁的小孙女林晨说,“我们家的人都会画,我也要跟着爷爷学画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南充炭精画 农夫成功转型 炭精画像 抛光炭精画 
11月13日

秋千网:不褪色的炭精画像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若近)炭精画像是我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炭精画像的原料主要是炭精粉,炭精粉的主要成分是碳,由于化学元素碳在常温下其性质稳定,碳里面没有含水,不会同空气中的化学成分其化学反应。因此炭精画像长期悬挂也不会变色、褪色、脱色,最适合于人们制作画像留念。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像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