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炭精画官网
07月31日

张鸿然80余幅肖像画献礼建军节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展在苏州图书馆举行。现场展出的八十余幅革命领袖、将军、烈士的肖像画,以中国传统水墨的形式表现,神形兼备中透着浓浓的笔墨意趣。据悉,这些作品均出自姑苏区双塔街道锦帆路社区的年轻画家张鸿然之手。近年来,他凭着手中的画笔,再现历史瞬间,讴歌革命先辈,通过艺术语言,传递时代正能量。

在位于锦帆路社区的张鸿然工作室里,一座毛泽东全身雕塑和一把锈迹斑斑的红军大刀,让人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1972年,张鸿然出生在安徽大别山金寨县的一个革命家庭。“我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玩具,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和小伙伴们模拟当年红军打仗。爷爷当年上阵杀敌时用过的红军大刀是承载我最多童年记忆的东西。”张鸿然说,在战争年代,金寨有10万人参加红军,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骨髓里已融入了满满的红色基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份红色情结愈加浓烈。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张鸿然在创作 炭精画 炭精画学校 炭精画官网 
03月26日

常州85后炭精画女孩陶通:“逆生长”的老技艺慢慢复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在那个照相尚未普及的时代,老人年纪大了,子孙后代们一般都会选择为他们画一张炭精画。万一老人去世,瞻仰炭精画就成为对先辈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如今,数码时代,炭精画早已“盛景”不再,炭精画画师也难觅踪迹。但是,85后女孩陶通,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这一老技艺。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常州85后 炭精画女孩陶通 炭精画 张智华 炭精画官网 中国炭精画 
10月04日

筷子路骑楼:佛山繁华商业的见证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在猛烈的冷风下,筷子路一带的老骑楼更显萧瑟。近日,记者行走过繁华的东方广场,从锦华路北香园进入筷子路,试图寻觅这片历史建筑中的人文情怀与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 佛山骑楼街密布

已有 1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筷子路骑楼 佛山商业 炭精画官网 炭精画像 佛山炭精画 炭精画 
10月04日

文昌“非遗” :唤起人们传统记忆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文昌“非遗”展演现场,欢声笑语,歌声如潮,市民们津津乐道地观看文昌盅盘舞、海南八音合奏,铺前渔歌、竹笠舞、文昌公仔戏、椰壳舞等节目。“炭画世家”传承人韩翠琼、文昌椰雕传承人符史琼、文昌公仔戏传承人林尤盾等现场献艺,众多市民看了后,总舍不得离开。

据介绍,文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历史沧桑感,保留着历史的真实,又具有原生态保存价值,是多代人留下的极其珍贵财富。这次展出的非物质文化成果展,共7大类,20多项,充分展现了文昌市各镇、各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及异彩纷呈的面貌,从不同的角度集中反映了文昌市“非遗”普查、挖掘、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文昌“非遗” 炭精画 炭相 炭像 炭精画像 炭精画官网 
09月02日

无相者得寂静乐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身份

内心的残缺和对历史的求索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无相者 炭精画 炭精画像 炭精画官网 
08月25日

街边老手艺的坚守者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入夏的甜城湖面,波光耀眼。市中区北街,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一位在街边静静作画的艺人格外引人注目,他身后的墙面上挂满了由他创作的炭精画像。

尚礼军,将近不惑之年的他,从事炭精画像已有20多年。

炭精画也叫炭粉画,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在民间流传至今。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街边老手艺 炭精画 炭相 中国炭精画世界 炭精画官网 
07月17日

义乌传统炭精画往昔繁盛 今日寂寥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炭精画,又称“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等特点广泛受到民众喜爱。在部分地区,这一门民间艺术已成为非遗项目。而在义乌,曾经也有过辉煌的篇章。

近日,在赤岸镇朱店村发现一幅民国二十六年的炭精画画像。据发现者之一、赤岸镇政府工作人员徐挚挚称,这是义乌最早的炭精画画像。那么,这幅画像到底是什么来历,有什么故事?炭精画在义乌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义乌传统炭精画 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 炭精画像 画像 炭精画官网 
06月28日

《海南岛纪事》老街炭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炭画,使用木炭、碳精条等材料绘制作品的绘画方式。而炭精画是使用炭精粉为主要材料,主要以擦、揉为主要技法的绘画方式;一直流行于中国民间。一家三代,70余年,一份职业,一种操守,一项古老的技艺——炭画。水巷口、钟楼在一张张画纸中显现出来,让我们走进韩翠琼老人的生活,感受《老街炭画》无穷魅力。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海南岛纪事》 老街炭画 炭画世家 炭画 炭精像 炭精画像 炭精画官网 
06月14日

相声、曲艺、炭画等走进中式茶楼 一壶茶守望传统文化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一间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两位年轻人身穿长衫,表演起了相声,他们时而嬉笑怒骂,时而哀怨抹泪,说唱功夫了得,“笑果”明显。伴随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台下茶客不仅丰富了味蕾,还被传统文化浸润着……这样的场景,本周日将出现在湖城衣裳街区馆驿河头边,随着这家附带传统表演项目的茶楼开门迎客,湖州人从此又多了一处文化客厅。

昨日,记者来到这个名为“百坦茶楼”的场所,发现茶楼整体设计沿袭中式古典风格,空间设计讲究“礼制”,中国古典元素的饰物在整个茶室中充分体现。比如所有桌椅、板凳均选用传统木质定制家具,镂空雕花,配备红木小件,仿若置身于儒雅文化氛围,感受到淡雅的东方神韵。茶楼中央醒目的舞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位姓潘的负责人介绍,茶楼每月安排不少于6场文艺类助兴表演,除特殊表演活动外,表演时间均安排在晚间,每场约1.5小时至2个小时。每月6场表演中固定2场为相声专场, 1场为曲艺魔术外,其余3场表演形式包含海派脱口秀、单口说历史、中式民谣、评书等。值得一提的是,演艺人员均有较高水准,以相声专场为例,邀请的是“湖口笑声”团队,其是湖州本土发芽的相声社团,由一群湖州名嘴组建,两年来已举办相声专场10余场,单项演出50多次,广受观众好评。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画 炭精画 炭精画创作 炭精画作品 炭精画官网 
05月06日

炭相:让故人的微笑永不褪色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炭相源于清朝,在中国民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顾名思义,即是用画笔沾着炭粉一笔一笔勾画出个人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手绘的炭相不反光,质感细腻,在不受潮、没虫蛀的情况下,可保存100年不褪色。正因为这个特点,在近代广府地区,炭相主要用于保存故人的音容笑貌,成为后世追忆亲人的精神归属。早些年的广州大新路曾是炭相瓷相一条街,但今天只剩寥寥少数还在继续经营,其中六旬老艺人朱肇荣的“美的”相馆就是其中之一。
  手绘炭相完美再现故人容颜
  在各种五金店和布料店林立的广州大新路,朱肇荣师傅的“美的”相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处外间仅4平方米的铺面摆放着各式炭相和瓷相,以黑白两色为主,在周围的纷繁色彩中显得别有一番沉静。
  “这些炭相、瓷相都出自我手。”朱肇荣将手绘炭相与数码冲印照片并排悬挂在一起,对两者的优劣娓娓道来:“同样是放在玻璃镜框里,灯光照射下手绘炭相不反光,局部明暗对比分明,立体感强,放100年也不褪色;而现在的数码冲印成本低,速度快,但长时间保存容易变色,照片表面会发蓝。”
  在采访期间,陆续有顾客带着故人照片上门,有的照片很小,仅仅一寸,朱肇荣问清尺寸要求后,会将照片扫描并放大,打印出来,对照着在炭化纸上进行手绘。“其实说白了就是工笔画法,只不过作画原料是炭精粉。”朱肇荣解释说,如今的美术学院也有工笔课程,但极少有人画工笔人物画,每根头发丝都得一遍遍细细加工。
  由于炭精粉不像水彩颜料那么好上色,朱肇荣在打好草稿后,需要用毛笔蘸取炭精粉,在纸上一遍遍地刷扫,几十分钟后才缓慢勾勒出人物的大致轮廓。
  有人想为几十年前的故人晒相,但现存的照片已经泛黄、残缺,这种情况数码冲印很难办到,但如果是手绘炭相就没问题。朱肇荣说:“我可以根据经验,加上咨询顾客,帮忙补上残缺的部分,最终让顾客觉得非常像,满意为止。”同样的,对没有保存故人照片的后代来说,对朱肇荣详细讲述故人的面貌特征,他也可以通过多次修改,完整呈现出顾客想要的模样,这叫“追像”。
  十五岁就开始独立接单
  朱肇荣是广州本地人,他的相馆是从父亲手里继承的,算起来已经营了七十多年。老一辈手艺人典型的家庭式传承方式有个好处,即能够在实践经验中千锤百炼。从小到大,朱肇荣没有接受过任何美术训练,全凭观察模仿父亲画画的手艺,再慢慢自己摸索。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些炭相老师傅可以根据旧照片,在纸上打出九宫格,按比例直接下笔画。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晒相技术传入内地,无论顾客拿来的是照片还是胶卷底片,朱肇荣都能直接放大到要求的尺寸,这样对照着画,精确度也能提高不少。
  “从十五岁开始,我就单独接单了。”朱肇荣坦言,那时候会画炭相是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自己家的招牌在大新路的几家相馆中还算比较响亮,虽是少年工匠,生意也不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一个月工资大概二三十元,一张炭相卖几毛钱,瓷相会贵一点,卖到一两块钱。
  改革开放后,瓷相逐渐变得多彩起来,因此消费对象也不再局限,有人愿意为自己制作精美瓷相留念。但总体来看,无论是瓷相还是炭相,定做的人依然越来越少。朱肇荣无奈地说:“现在需求少了,画炭相专用的炭精粉也变难买了。”
  可惜手艺无人继承
  朱肇荣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广东乡下地区的客人都会闻名来到省城,找到“美的”相馆,要求制作炭相瓷相。那时乡下祖屋、祠堂数量多,照例需要挂祖先像,潮汕地区的客人喜欢16寸的炭相大照片,还有一些梅县地区,茂名、湛江的客人,也有客人是外出经商,回家探亲时经过广州,想着顺便带一两幅炭相回去的。
  随着每年清明节到来,朱肇荣的炭相生意会稍微好转,但暂时繁盛的背后掩盖不了行业的落寞。朱肇荣表示,在数码照的冲击下,炭相已日渐式微,如今来做炭画像的人并不多,年轻人更少,主要还是回头客,有时候整整一个月也没几单生意。
  炭相的实际功能已逐渐减弱,如果将它作为艺术品,能否挽救这种衰颓的局面?朱肇荣表示,起码在广府地区,这个可能性不强。“在广东地区却行不通,本地人几乎都是在老人去世之后才会拿着老人生前的照片来做遗像,这种风俗习惯很难改变。”
  如今,朱肇荣没有再收徒,朱家的手绘炭相手艺面临失传。“有点可惜,但也没办法,传承的事只能顺其自然。现在儿子也在电脑软件方面帮我操作,在保留手绘炭相的同时,尽量减轻工作量。”朱肇荣说。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相 炭画 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 炭精画像 炭精画教材 炭精画会员证 炭精画官网 
05月04日

退休教师将画作捐给江淮微公益:希望义卖帮助别人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画得还能看吧。”说起自己的画,72岁的周强很谦虚,退休后,他便开始上老年大学,长期画大写意花鸟,现如今对于自己未来的创作,他也有了不同的想法,“以前画的都是山水大写意,画了13年,我现在就想画画我们的老石桥。”当得知江淮微公益长期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平台时,老先生连忙表示要捐两幅画作,“画得不好,可也画了13年了,你们义卖应该能捐些钱。”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绘画教程 炭精画 炭精画官网 
04月13日

他们眼中的清明:缅怀 尊重 生命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这座一江两岸的城市拥有672375人,生生死死逐日上演。跨江大桥之上散落在地的破旧摩托车,北江边上偶尔被人发现的浮尸,医院内走向生命终点的病人。据统计,清城区2015年死亡3829人,平均每天火化遗体11具,多时接近20具。

画遗像的姐妹:24年画像一万多幅
  南门街巷子内,挂着写有“画像”二字的炭画,这是谭小琼的档口。谭小琼和她的双胞胎妹妹在此摆摊24年,这些年来,每人每年约画300幅画像,共画像7200幅,两人共画11400多幅,其中遗像占据80%。
  她们离悲伤很近,重现逝去之人的容颜,留住在世之人的回忆。
  来画像的多数为老人
  上个月中旬,一位身材高大、打扮得体、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四川老人来清远参加婚宴,闲逛时看到“画像”的档口,便想着给他的父母画张像。因为老人要赶路,凭着一张年代久远的大合照,姐妹俩合力,花了一天,把两个老人的合照画完。经过几次修改,老人把照片发给身在海南的侄子,确认“神似”后,又让她多画一张,给侄子寄去。
  父母的形象重现,老人很是感激。末了,还请谭小琼吃饭。这令她印象深刻:这是第一个请她吃饭的顾客。
  像四川老人一样,为父母“补张照片”的老人不在少数,“算是一种心理安慰,寻求心灵的慰藉。”
  来让她们画像最多的还是老人。也有老人特意在画像后面加句留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人感叹,年轻时打拼没有报答父母,只能现在缅怀一下。
  也有凭借后代模样为亲人画像。中年男人要为抗日烈士的爷爷画相,家中只有他最像爷爷,于是将自己照片作为参考。
  “有不少老人没有照片,或照片掉色、模糊不清。只能靠他们的孩子描述,或者找到最像他的人照片参考。”潭小琼说,只能从描述中理解,也要多番拼凑、修改。
  见证那些生与死的故事
  画像本是谭小琼父亲的爱好,长大后跟随父亲学习,成为姐妹俩的谋生之道。20多年来,帮各种人画像,也留住过一场场生命的记忆。
  一名70多岁的妇女,拿着老公年轻时的照片,请求画合影。谭小琼便把妇女处理得年轻一些,画中男人画得年长一些。对于要画合影的,谭小琼还是会多嘴提醒一句,“还是建议在生的和过世的分开画再拼在一起,或者再画一张单人照。”
  画遗像的除了老人,还有意外死亡的小孩子。谭小琼说,最小画过7岁的小孩,这样年轻的孩子有三个。一个是车祸死亡、两个是溺死的,照片多由帮忙处理后事的亲友带来,只有这样身份的人过来,跟谭小琼聊上两句,她才会知道背后的故事。
  她也极少过问像中之人的事情。“不问死亡,不问缘由,只管画画。”有一些顾客看到画照片流眼泪,遇到一些心情特别沉重的顾客,更是不敢多言。
  曾经遇到过伤心至极的老妇来给两个儿子画像,谭小琼只开口问了一句“这是你的儿子吗?”老妇便大哭起来。不会安慰人的谭小琼手足无措,幸亏旁人不停安慰,她才得知老人的两个儿子,一个尚未结婚,一个儿子6岁,或因病、意外而去世,老人独自一人带着孙子过活。
  年轻人找“代笔”
  也有60多岁两夫妻为自己准备遗像,她也不问原因。大多数人提的要求是画得慈祥、包容一些。如果露齿严重的、皱纹多,还会美化修饰一下。遇到赶时间的,两姐妹合力,快的话两个小时就可以完工一幅。
  除了老人、名人,谭小琼画的还有一些娱乐明星。一些学美术的小男生,想送给自己喜欢的女生,功力不够,就来找到谭小琼“代笔”,还嘱咐“不要画得像遗照哦。”所以她的手机上保存着画过的TFBOY、花千骨的画像,还有年轻小女孩的画像,画完,便给小男生寄过去。
  虽然现在的影印技术已经很先进,但谭小琼认为,炭画这样的民间艺术更具有艺术感和时代感。她说,炭画最大的优点是长时间不褪色,保管得好越放越好看。“炭画保存时间长,人工操作,比起冲印技术,无论是成像还是保存都更胜一筹。”
  “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放炭相在家里,一般放在祠堂或旧房子。”因此生意比以前差了些。谭小琼回忆道,八十年代时,南门街不少人作画,形成“三足鼎立”的画面。而如今只剩下她和妹妹在作画了。
  面对生老病死的众多“人像”,看到年轻人的遗像她也会感到惋惜,谭小琼感悟:人是按一个个算的,并不是按年轻算的,身体健康就最重要。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清明节 炭精画 画像 炭画 中国炭精画学校 炭精画官网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