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admin
08月26日

湖州在线:25年炭画师徒 情深似父子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湖州在线讯(记者 叮当)在湖城衣裳街社区,有一对经营炭画生意的师徒。师傅姚林宝过了年就有68岁了,而徒弟梁美林过了年也有43岁了。25年前,18岁的梁美林遇到了当年也是43岁的姚林宝,从此他们一起在衣裳街上经历了风风雨雨。
  
  上周,记者走进华丰小区梁美林家那间小小的居室兼画室,了解到了这对炭画师徒的近况。师傅姚林宝正坐着用炭精笔画画,一旁的徒弟梁美林刚刚从菜场带回了他爱吃的羊肉,放下购物袋,就在旁边同记者一同观看。
  
  25年来,师徒两人情同父子,当年他们只是“闲话一句”就在德清新市结为师徒,也改变了各自的人生轨迹,从此,梁美林从德清的一个乡村来到了湖城衣裳街,和炭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身有残疾、腿脚不便的姚宝林常常由他推着,在街角摆着画摊。本地人、外地人、甚至老外都请他们画过画。梁美林在师傅的指导下,一点一点地学。如今,师傅年纪大了,他又如同儿子一样,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梁美林画的画跟师傅姚林宝的画一样,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真实感可与照片相媲美。他告诉记者,炭画保存持久,可以保存一百年不变色,而普通照片二三十年就会泛黄,画一张炭画当年曾是湖州人的消费时尚。
  
  姚林宝在网络论坛上被称作“旧时光老人”,他和他的徒弟都没有学过正宗的美术专业,但精湛的炭画技巧为他们吸引了不少主顾。“我19岁就开始画炭画,画到现在都已经有40多年了,我这辈子最大的运气就是有了美林这个徒弟。”由于老手艺与民间艺术,也时常有记者来了解炭画的情况。徒弟梁美林不仅是师傅的腿脚,而且也成了师傅的喉舌和耳朵。比如介绍炭画相关知识,画画用的工具及程序之类,澄清人们通常以为炭画就是遗照的误区,翻出女孩将炭画作为“写真”的作品等等。
  
  梁美林对师傅的大半生了如指掌,言语间非常钦佩师傅。“人家都说他画得好,其实他只跟过吴兴区东林王星记扇子厂的一个娄姓师傅学了20多天,其他都是自学的。”湖城馆驿巷的房子拆迁后,姚林宝暂时住在梁美林家一楼的车库里。多年来的共同生活,两人交流非常有默契。姚林宝与人交谈时需要戴上助听器,但是只要看着徒弟的嘴巴,他就知道在说什么。
  
  闲暇时,姚林宝除了画炭画,还画起了工笔画。前几日,师徒两人刚刚合作完成了一幅松林猛虎图,只见虎目精光四射,虎爪凌厉有势,“徒弟先白描,我再上色修改的”姚林宝告诉记者,他只要一画,就什么事情都不想了,只要美林在身边,就很安心。这些日子以来,虽然师徒两人都觉得前途不太明朗,但他们没有舍弃这点小小的情趣。在他们眼里,画炭画不仅是用来糊口的一门手艺,更是对这个世界的希冀。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画师徒 
08月25日

《天津日报》:炭画绘出美妙人生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天津日报讯(记者潘莹)俗话说“人过30不学艺”,而她却在51岁的时候拿起画笔,开始她的绘画之路,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节目中展出了她结合歌曲《谷穗上的蝈蝈》的歌词所画的炭画,她就是东新街道铁城公寓的炭画爱好者由庆荣。

  

由庆荣年轻时就有很强的好奇心,爱学一些新的东西。用她的话说:“只要是没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我都要学,都要干,年过半百了还是这个脾气。”2006年,退休后的由庆荣和朋友、邻居们唱唱歌、聊聊天,还参加了社区里组织的合唱团。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51岁的由庆荣接触到了炭画,她的生活状态由此发生了改变。经过几年的努力,201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台湾第十七界世界和平书画展中,她的作品《鸳鸯戏水》、《荷花》双双荣获金奖。炭画不仅成为了由庆荣最大的业余爱好,更使她声名远扬。

  

说起由庆荣与炭画的渊源,最应该感谢的是她的邻居炭画山水花鸟鱼虫系列的创始人邓振声,此种画法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但区别于国画和素描。当由庆荣看到只用几支自制的毛笔在纸上能将山水、花鸟鱼虫、动物、侍女等画得活灵活现,很有立体感时,当即决定要拜邓振声为师,从此由庆荣成为了邓振声的徒弟。

  

拜师后由庆荣每周都按时到老师家中上课。由于她没有基础,就从最基本的技法开始学起,“排线”、“结构”、“明暗”……这些“外语”渐渐变成了口头语。每天拿着铅笔练习排线,经常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几张大白纸上,除了排出的线条,什么都没有。年龄大了,由庆荣画得时间长了眼睛和身体也渐渐感到不适,每当练习完,脖子和手都很酸痛,有时累得连晚饭都不想吃。即便这样,她硬是坚持下来。过了排线关,她就开始画一些简单的东西,水杯、饮料瓶子……这些在想象里随手就能画的东西,一到笔下却怎么也画不好,结构不准,透视不对,画出的东西总是别别扭扭的。一次画老虎,由庆荣将右手大拇指累的水肿了,就在她一度打退堂鼓的时候,她看到了一段故事:一个男孩严重残疾,四肢只剩下一只脚,但男孩没有放弃自己,用一只脚练习绘画,最终考入美术学院。此后,她又重新拿起画笔。为不影响家里事务,每天凌晨四点趁家人还没醒她就起床练习,晚上等家人都睡了,她又继续练两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庆荣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画出的物品结构越来越逼真。经过4年的学习,由庆荣给邓振声当上了“助教”,辅导一些刚进画室的孩子,和老师一起整理、修改学生们的画作,邮寄到参赛单位。2011年,在第十七届世界和平杯青少年书画大赛中她获得了辅导老师奖和优秀园丁奖。

  

现在,她每星期仍坚持去老师家学习,一有机会还拿着画板去外面写生。5岁的外孙女也拿起画笔和由庆荣学习炭画,并在2012年世界和平杯青少年书画大赛上获得金奖。“我觉得,在绘画这条道路上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会有学完的那一天。”由庆荣说。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天津炭精画 天津炭精粉 天津炭画 
08月24日

《海南经济报》:手中神来笔 纸上画人生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海南经济报讯(记者 陈文剑)白纸斜放,铅笔走动,炭粉涂抹,橡皮轻擦。三个多小时后,一张栩栩如生的人头像炭画就呼之欲出。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炭画师傅陈昌利。陈师傅今年40多岁,接触炭画二十余载,他画摊前的孙中山、周恩来人像以及一些现代画惟妙惟肖,每天都嬴得不少过往客商的赞叹。
  
  炭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绘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只需炭粉、铅笔、毛扫、橡皮擦这四种普通工具,就能让任何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现眼前,真实感可与照片媲美。
  
  最重要的是,炭画可以保存一百多年不变色,而一般的照片经历二十几年就斑驳泛黄了。
  
  “在炭画行业鼎盛时期,在全省各地随处都可以看到画师在城镇的一些老街揽活,如海口市的博爱、中山、新华路都有不少画师。在画人物肖像的同时,画师们还画山画水画鸟兽……一时间,炭粉作画百花齐放。但随着摄像器材和数码产品的普及,炭画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炭画画师也越来越少……”炭画师陈昌利提及历史,感慨万千。
  
  陈昌利在从小就喜欢画画,十几岁的时候,看到一些老先生画炭画,觉得很漂亮,就经常跑去看他们画画,他还拜一位老画家为师,专业学习炭画。不久他就入伍当兵了,由于他绘画好,所在部队的黑板报就由他包下来了,在这段时间,他的绘画水平又得到了提高。1989年,他从部队退伍,分配到电影公司工作,主要是在电影院画年海报。那几年,他一边工作一边坚持画自己喜爱的炭画。电影被承包后他索性出来单干,变成了专业炭画师。
  
  现在的数码相机那么方便,谁还会来画这种色彩单调的炭画呢?记者好奇地问陈师傅。陈师傅说,炭画可以长期保存,又显得很肃穆庄严,特别受老人喜爱,不少人在生前都会找一名好的画师,把画像留下来,一些年轻人由于只有祖先破旧的遗照,也会拿来“复原”,然后悬挂在客厅纪念。在清明、重阳等节日,群众都会拿着祖先们陈旧的遗照前来为祖先换“新容”。
  
  陈师傅说,港澳台人士和外国人对中国这种古老的绘画技术更感兴趣,“只要他们路过炭画摊,都会凑过来观赏,或要求现场作画,或购买现成画像。”琼山龙桥镇有一个台湾的老人,几年前为自己留了一张画像后,现在每年回乡探亲,都会把他在台湾上年纪的亲人的照片拿过来给陈师傅画,然后将这些炭画挂在客厅的墙上,现在客厅差不多都挂满了。
  
  陈师傅近来炭画生意越来越差,一个月也就画十几张,画一张炭画收入在120-200元左右,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快照”也要三个多小时,客人要求高一点的要画一二天,所以说画炭画很艰苦,而每月收才一千多元。“有很多机会干别的工作,但就是舍不得放下自己喜欢的炭画。”陈师傅很平淡又无奈地对记者说。
  
  “我也收过一些学徒,但炭画要长时间坐,比较枯燥,后来都不学了。”陈昌利告诉记者。他的愿望是等攒足钱后,开一间画店,除了画炭画,还制作画框和装裱,条件成熟后,他将会开办炭画培训机构,广招学徒,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海南炭画 
08月24日

中新社:柳州发现“康公有为肖像”炭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中新社(记者 张玲儿)广西柳州市现身一幅粉彩炭画,为康有为肖像,并有徐悲鸿印章,极有可能是国画大师徐悲鸿的真迹。
  
  画主小心翼翼地向记者展示了这幅画。这是一幅粉彩炭画,为康有为肖像,右方题有《康公有为肖像》,落款为“民国五年绘于海上”,并有“徐悲鸿印章”。另外还有“民国三十六年潘伯英收藏印”。整幅画色泽发黄,略有破损,画上康有为神态逼真,特别是脖子上的一颗痣尤为生动。
  
  画主介绍,此画是先祖传下来的。他自称是桂林荔浦人,爷爷曾经营当铺。他还说,这幅画经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看过,但由于廖老身体原因没有表态;后来他又拿给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鉴定,黄让其好好收藏。
  
  据史料记载,徐悲鸿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得到康有为赏识,视其为艺苑奇才,并收为弟子。康有为经常拿出珍藏的中外名画供徐欣赏、借鉴,还请他为自己、亡妻以及朋友画肖像。从时间和两人的关系上看,这幅《康公有为肖像》有可能是徐悲鸿本人所作。
  
  2001年,《徐悲鸿画展》在桂林展出之际,徐夫人廖静文女士曾经透露,在抗战时期,徐悲鸿有七大箱画遗落广西,后虽然找回,但不排除一部分仍遗留在广西民间的可能。依画主的爷爷曾经经营当铺的说法,有可能得到徐悲鸿的真迹。
  
  记者并非此中行家,无从鉴别此画的真伪。前两天,画主携画去深圳了解市值情况,而后他打电话告诉记者,这幅画“百分之百是真迹”,因为已经有人出惊人的高价要买此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柳州炭精画 炭精画像柳州 徐悲鸿炭画 康有为肖像 
08月24日

左立芳


分类:艺人汇 | 超过 人围观

左立芳,女,1967年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民间炭精画师。从小时候就学习画画,在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函授培训一年,走访上海众多炭精画像艺人并探索其艺术的内涵。曾于淮安市清浦区盐河镇上开设画像部。默默地专研炭画的艺术,默默地奉献社会。淮阴日报、淮阴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曾多次报道。在1997年在国际“洋河杯”书画大赛中获三等奖。多年来,一直从事炭画工作。


已有 1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左立芳 淮安炭精画 中国炭画 
08月24日

《今日临安》:一个画了几万张面孔的画像师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今日临安讯(记者 王蓓蓓)在新天地购物广场一隅,有个毫不起眼的“微型画室”,小得只容得下一张桌子和一个人。而画室外面挂着的几幅炭精画像,画中的人逼真堪比照片,常常引来过往路人的注目,并且让人不由得啧啧称奇。在数码照片广泛流行的今天,这个纯手绘画室的生意却依然能够保证画像师每月好几千元的收入。这种炭精画,到底依何生存?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画像师,是什么吸引顾客为求一画从各地赶来临安?
  
  “赵师傅,我的画可以拿了吗?”“这几天画比较多,你那幅我晚上再加工一下,明天过来拿吧。”一位打扮时髦的女士看了下已完成百分之八九十的画像,说了句“真像”便心满意足地走了。画像师赵季良“打发”走这位顾客后,对记者说:“她拿来的那张照片已经很旧了,人影都模糊了,我所做的就是将照片上的人像画下来,相当于还原和放大照片。”这样的画,老赵每个月要绘制几十幅。“我画了几十年的画了。”已近古稀之年的他打开了话匣子,慢慢地说出了他的故事。
  
  3分钟速写后“一举成名”
  
  老赵祖籍嵊州,受母亲影响,从小喜爱画画。中国画、油画、水墨画、肖像画,几乎都是自学成才。24岁开始专门从事画像职业。那个时候,他总是背个画架,游走于杭嘉湖各个风景区,写生风景,然后就在附近村落给人画像谋生计。
  
  1971年,他第一次来到临安,在玲珑山一带写生,原生态的秀美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4年,他从嵊州到余杭一路走走停停,并再一次来到临安,当时经过白水涧村,在村中心的空地上,他看到几个村民在一块儿聊天,他也坐下来,拿起画笔,3分钟时间就给其中一个村民画了幅速写。画完后几个村民围过来一看,不禁对他竖起大拇指:“您画得太像了!”然后几个人前拥后推地把他请到了那个刚当了“模特”的村民的家里,还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村民们闻讯而来,排队求画。这一天,他总共画了17幅肖像画。就这样,老赵“一举成名”。
  
  自那以后,“成名”后的老赵开始在临安长期定居,在横畈、高虹一带摆画摊。因为画得像,人又幽默,老赵很受礼见,每次被村民请到家里作画都是杀鸡杀羊好菜招待。一天,有家种子公司找上门来,请他为公司的产品作画。他当时就将油画与中国画风格相结合,在几米长的画布上绘作各类蔬菜的形象,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幅当时的巨型画被悬挂在村里的白墙上,成了早期的“广告牌”。而后周边地区的很多种子公司,甚至连河南、山东的一些种子公司也特地赶来临安上门求画。
  
  1993年,老赵开始定居锦城。一天,有人来找老赵,却并非要老赵为他自己作画,而是神神秘秘地让老赵画他的一个家人。看不见人怎么画?这位顾客只能略微口述家人的外貌特征,老赵通过“推理”,几经修改,才完成了这项任务。老赵后来才知道,他所画的是一名走丢的残障者,因没有照片,他的家人才特地在老赵这里求得一幅肖像画制作成了寻人启事。
  
  炭精画三大优势占市场
  
  说起老赵的画像生意,很多人觉得“想不通”。如今是电脑时代,翻拍、扫描、电脑制作成为时尚,数码照相产品日新月异,照相馆、影楼比比皆是,这种纯手绘、费时费力的炭精画怎么还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老赵说“想不通”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炭精画。炭精绘画艺术是一门能真实反映作品对象的独特艺术,一种特殊的民间绘画形式。由于炭精画富有立体感,易于保存,而且可以达到和照片相媲美的效果,因此在照相技术普及之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许多地方都以炭精画取代照片作为遗像使用。而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炭精画艺术的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这些特点又是其它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无法比拟的。
  
  据老赵介绍,炭精画之所以能跟照片“抢饭碗”,具体有三个显著优势。第一,照片会与光、氧气等产生化学作用,时间一长便会褪色泛黄,而炭精画使用的炭精原料具有不易褪色、永久保存的特性;第二,通过电脑扫描、修复等方式并不能做到完美翻新旧照片,而哪怕旧照片破损严重,炭精画也能够制造出比原照片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的影像效果;第三,小照片、微照片通过电脑软件放大再打印出来图像会失真,视界会模糊,而哪怕是从旧集体照中圈出来的芝麻大的头像,炭精画也能通过“推理”和“塑造”来放大并保持清晰度。“并且,炭精画和照片的表达方式其实不一样,所以炭精画暂时还不会退出舞台。”
  
  然而放眼整个市场,曾经的同行大部分还是走上了改行的道路。老赵坦言,前几年数码照片铺天盖地流行起来的时候,炭精画行业确实萧条过,最近两年又开始复苏。“一个新生事物,总会经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高潮,然后又适度回落的阶段;一个旧事物,也有可能在社会发展速度冲击下跌到谷底,却又因其某种不可替代性而缓慢回升。这都是正常现象。”老赵说,“另外,炭精画能否生存,与画像师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画像师们不精于此道,永远只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喜欢和需要炭精画的人会越来越少。其实炭精画本身是门民间艺术,应该一直传承下去。”
  
  没有人或照片参考也能画
  
  定居临安以后,老赵一直以画肖像画为主,而前期的肖像画主要是写生类。有顾客间隔20年遇到他,仍然会对他说:“您20年前给我画的画像,我一直都保存着,比照片还要真实、耐看。”有顾客从念小学一直到工作、退休,每个人生重要阶段都要请他为其作画。还有顾客对老赵“不满”和“抱怨”:“眼睛画得实在是太活了,自己看着都有点怕。”
  
  老赵说,写生炭精画有点类似于素描,很多人总以为这种写生就是要顾客像模特一样保持一个姿势纹丝不动,其实不是。老赵最怕的就是死板的模特,作画的时候,他会鼓励对方尽量随意、轻松地看报、喝茶,甚至聊天。“这是为了抓取神态,只有这样才能画得像而且生动。”
  
  如果不对着人或照片画,还能画得像吗?老赵能“推理”和“塑造”。所谓塑造,就是根据顾客口述对象面貌特征来进行“推理”,然后完成一个见不到面又没有照片供参考,或者照片辨识不清的人物的肖像。10年前,一位上海顾客慕名而来,想请老赵为其过世的父亲画张画像。其父生前没有任何照片,他就想以画像代替照片以作纪念。老赵先确定了这位“隐形顾客”的脸型和五官大致特征,实施第一轮塑造,然后让其众多亲戚在第一轮塑造好的草稿上画出不像之处,并提意见,再实施第二轮塑造。最后经过几轮的塑造和修改,画像终于定稿,这位上海顾客以及他的老母亲,连连夸像,激动得不停抹眼泪。
  
  当然,这是老赵所有“业务”里面最难的一种,这样的能耐也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加上细心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你才能通过‘蛛丝马迹’来‘塑造’人物肖像。”老赵一边用炭笔在纸上描画,一边给记者“授课”,“人的面貌特征其实也是有规律的,虽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但却是画画的一个技巧。肖像画追求形神兼备,重视对传达人物神情的五官刻画。像小孩的五官是比较紧凑的,老人最能体现老的就是人中比年轻人要长。而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原因,不同地方的人的长相也不一样,长相特征的明显区别可以说就是我们塑造的前提。作为一个画匠,这些是必须要了解的。”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临安炭画 
08月23日

《南充日报》:南充群众热捧七旬农民个人画展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南充日报讯(记者 母丹)45岁时,他迷上了炭精画,从此潜心钻研;1993年到2009年,他“南征北战”,到100多所院校义务讲学。年届七旬,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举办了个人画展;他,就是“农民画家”林肇泽。
  
  “大家快来看,这些画画得好好看哟。”“这是都京坝村的林肇泽画的。”“了不起,一个农民办画展。”7月28日,被称作“农民画家”的林肇泽在高坪区都京镇六和集团操场上,举办了个人画展,吸引了不少群众观赏。
  
  林肇泽现年73岁,高坪区都京镇都京坝村人。45岁自学绘画,短短几年时间,其炭精画在国内外走红,他还自费到100余所院校义务讲学。
  
  1985年,已经45岁的林肇泽接触到了炭精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潜心研究,把素描法则与炭精画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使自己的作品摆脱了传统“工匠画”的路子。
  
  学画不到一年,林肇泽开始为顾客画像。因其作品风格独特,他经常受邀参加一些大型画展。1989年国庆节,林肇泽带着作品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光彩杯”书画摄影展,获得省级三等奖。2005年12月,林肇泽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大展,获得特别纪念奖,主办方授予他“世界和平文化使者”荣誉称号。2010年,他的炭精画入选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993年至2009年,林肇泽带着妻儿“南征北战”,自费巡回讲学。先后到100多所院校讲学。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南充炭精画 南充炭精画像 
08月22日

新华网:即将消失的画技——炭精作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新华网讯(记者 赵启瑞)家住淮安市区的于宪龙先生,今年77岁,虽然年逾古稀,但他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于宪龙1958年完小毕业,后去南京学艺,学成后回到淮阴,便以画炭精人物画为生,含辛茹苦笔耕不辍。迄今为止,于宪龙画过的人像逾18000张。炭精画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小分支,它源于国画,又区别于国画。炭精画有较强的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和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不变形、易保存、不褪色。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于宪龙如今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做一些受损严重、数码扫描无法复原的老照片业务,重复着他早已习惯并清淡的画像人生,不折不挠地坚守着。他说:“我没有其他爱好,只要一天有事做,就说明我还有用,要尽力为别人挽留一些记忆。”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技法 中华炭精画 
08月22日

《羊城晚报》:炭精画小店"盛景"不再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羊城晚报讯(记者 常思雯)东莞振华路老街,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狭长的街道一眼是望不尽的,信步于老街,沿路有很多照相馆和画相馆,大多历史悠久,成为老街独特的风景。时光流逝,这个东莞曾经的商贸聚集地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有一位炭精画师傅的小店位于老街深处,仅几平方米但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炭精画,令路过小店的人不禁驻足停留。今年是杨师傅入行的第20个年头,提起心爱的炭精画,他的心头五味杂陈。
  
  “见过炭精画,老外来找我”
  
  一个放大镜,一盒炭精粉,毛笔数支再加上一张素描纸,这是杨师傅作画时的全部“行头”。他告诉记者,从事炭精画之前,他是个素描好手,1988年在下乡的日子里一本画册走天涯,村民们搬着凳子、伸长脖子排队等着被杨师傅画。1990年杨师傅自学炭精画,将小店开在了振华路老街,一住就是20年。
  
  在画相馆的墙壁上,一幅幅人物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彩色的,更多的是黑白的。杨师傅称,这些都是模拟相片画出来的。记者拿着照片和炭精画仔细对比,虽然照片和画相上的人物几乎一模一样,但再看,后者感觉更舒服、更柔和。杨师傅很得意,称这就是炭精画的精妙之处。炭精画保存时间之长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杨师傅说一般顾客拿来的相片至少都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相片发黄退色,而炭精画只要保护妥当,100年都不会变样。
  
  在杨师傅的众多顾客中,也有对于炭精画艺术很钟爱的国际友人,他们中有巴西、美国、俄罗斯、日本等来东莞旅游或者洽谈公事的外国人。“老外见到炭精画都很惊讶,我虽然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很多见过炭精画的老外过不久都会拿着自己或者朋友的相片来找我,要我作画。有的老外很可爱,还会跟我讲价钱。”
  
  “以前数十人,就剩我坚持”
  
  据杨师傅介绍,炭精画本是一项民间艺术活,在清朝时非常流行。现在的炭精画主要用于还原、放大旧照片和人物特写。在他的印象中,1993年到2000年东莞还很盛行炭精画,在当时拿着相片找杨师傅画画的人络绎不绝,一张五寸的炭精画都能卖上百来块钱,大一些的画相卖到上千元都有。但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人们已更多地依赖电脑保存相片,炭精画事业也由此走向衰落。“现在很多人图方便,都用电脑扫描照片,生意没以前好做了,以前一天可以接几单生意,现在可能几天才有一单,身边的一些炭精画师傅也收摊改行了,现在就剩下我坚持这份事业。”在杨师傅的印象中,炭精画盛行的上世纪90年代东莞从事炭精画行业的师傅有数十个,现在在东莞应该不超过五个。
  
  杨师傅最近很清闲,手头上刚接的活也快做完了。每天,他都早早地到铺子里,稍作收拾,就坐在那把椅子上,左手拿放大镜,右手执笔开始一天的活计。他说现在生意平淡,就可以更加专心地作画,这样不被打扰的日子简单又快乐。杨师傅曾经收过几个徒弟,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杨师傅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和他同样对炭精画热忱的年轻人,让这门手艺一直流传下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羊城炭精画 羊城炭精画像 
08月21日

《清远日报》:谭氏父女的炭画情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清远日报讯(记者 成谕福 黄昱茜)近年来,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数码摄影的迅猛发展,摄影从一种“少数人”的专属而走进“寻常百姓家”,伴随而来的传统画像行业也日渐式微,会画炭精人像的画师更是少之又少。
  
  坚守画像“阵地”的父女
  
  在人流熙攘的清城区南门街,不少市民会发现,这里还仅存三家炭精画摊坚守传统画像“阵地”,而且画摊主人之间来往“密切”,仔细一打听,才发现三个档主是父女关系,一档是父亲———谭桂明,另外两档是双胞胎女儿———谭少琼、谭少平。
  
  谭桂明是龙塘人,读初中的时候,偶然在街上看到了从广州来画炭精画的师傅画人物肖像,“用几枝秃笔和一盒炭粉,炭精人像跃然纸上”,画师的神奇画技使他着了迷,从那以后他买来颜料,自制了画笔也学着画了起来,经过努力钻研,最终“无师自通”学会了炭精画。
  
  在民间,炭精画又叫炭画,以炭精粉为绘画颜料,以炭铅笔、擦笔、药棉和橡皮为绘画工具。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皆因用炭精粉画的人物肖像,黑白分明,柔和细腻,层次丰富、色泽持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画肖像更是如此,谭桂明的作画工具基本上都是根据他画画的操作习惯而特制的,所以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以前有特质的画炭精画的素描笔的,如今较难买到,所以自己买回其他画笔再改良加工。先是用鸡蛋清将笔毛糊一下,使笔毛硬一点,因为画像的线条有大有小,所以笔也应该有大有小,按照自己喜好而改造,或尖,或扁。尖笔用来画线条,如发丝和纹路,粗笔用来涂阴影,这样一来,画出来的人物肖像才更逼真。”谭桂明告诉记者。
  
  据介绍,炭精画的造型的全过程可分为轮廓造型与明暗造型两大部分,其中轮廓造型主要是整体定位,落笔要轻,然后进入局部深度刻画阶段,揉粉的时候以笔尖粘少许炭精粉,在其它白纸上试过轻重方可落笔,笔含粉的色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大的明暗关系画好后,可以进入最后的深度刻画和整体的调整,在整个调整阶段,用不蘸粉的排笔,蘸粉的排笔和炭铅笔,橡皮等交替灵活运用其间。
  
  学会画炭精肖像画后,谭桂明就经常利用闲暇给人画肖像,由于他画的炭精肖像画造型精致,层次分明,所以找他画像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告诉记者,高中毕业后他一直在龙塘一间学校当老师,教数学退休后才把画摊摆上街头。
  
  姐妹承父业
  
  退休之后谭桂明衣食无忧,如今又步入古稀之年,每天清晨,他会早早地起床,吃了早餐,洗漱完毕,搬出桌子和作画工具,在显眼处悬挂自己颇为得意的画作,开始一天的摆摊,招揽客人。
  
  生于70年代的谭少琼和谭少平,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升学,妹妹谭少平去了深圳工厂打工,由于工厂劳动强度大收入又低,做了没多久,打电话回来跟老爸诉苦,想回来学画画,谭桂明欣然应允。于是,姐妹俩就都回到了家里跟父亲学画,并以此为业。
  
  姐姐谭少琼说:“出去打工,倒不如自己学一门手艺,学画画。”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两姐妹都觉得要画好炭精画难度比较大,曾经想过放弃,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谭少琼凭着刻苦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了父亲传授的炭精画绘画技法。她还利用油画等绘画技法,在画炭精画的时候,将其融合其间,并且能够快速准确画好一幅作品。她说:“一般两三个小时就能画好给顾客拿走,如果简单的只需要两个小时,如果较大张的则需要三个小时。”妹妹谭少平在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每一幅画都要给父亲修改,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习惯,就算现在摆摊立了门户,她给顾客画的每一幅画,都要拿给父亲过目,这样每幅画经过父女二人的共同把关,客人都比较满意。但是,妹妹谭少平的这种习惯,在姐姐谭少琼眼里却是一种依赖的表现。谭少琼说,在生存的挑战面前,相对独立,减少依赖,才能经得起竞争的考验。
  
  谭桂明表示,谭少琼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着色很准,在画出基本的形体结构之后,她就能很快速地利用炭精画的主要技法揉粉来做大面积的着色,短时间内就可以将画中人物的明暗比例描绘出来,看起来有速写的感觉。
  
  如今,对父亲而言,画炭精画就是爱好,是宁静和快乐。对女儿来说,画炭精画是谋生手段,是生存的保障。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清远炭精画 清远炭精画像 
08月21日

《南国今报》:炭精画艺术的坚守者——梁德明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南国今报讯(记者 刘山)随着电脑和数码相机的普及,炭精画像摊在柳州街头已经很难看到。但是,在连塘路一家银行门口,56岁的艺人梁德明至今仍在坚持。他绘制的炭精画,常常引来过往路人的注目。在数码照片流行的今天,炭精画将如何生存?昨日,在画摊前,回忆起入行20年来的经历,梁德明心头五味杂陈。
  
  10元钱在“河南天桥”起家
  
  帮人画炭精画像之前,梁德明在一家工厂任美工,帮工厂绘制广告画、搞产品设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各种原因,梁德明离开了工厂。
  
  梁德明急需找到一份工作来解决生活问题。他先是到楼梯山考了一本驾照,打算帮人开车。后来他发现,很少有单位愿意请还拿着实习驾照的司机。
  
  心情苦闷的梁德明在河南桥头天桥一带徘徊,那时路边有很多帮人画炭精像的摊点。炭精画色调层次丰富、细腻逼真,引起他的兴趣。
  
  在照相技术还不普及的年代,炭精画像生意还不错。而画炭精像成本低,一管炭精粉才8分钱,再加上几支擦笔、一团药棉、一块橡皮就可以出摊了。梁德明花10元钱,购置了绘画原料。不久,河南天桥下多了一个炭精画摊点。
  
  常面对生活阴郁的一面
  
  不过,炭精画在民间多是取代照片,作为遗像使用。跟炭精画师傅打交道的,大都是家中有变故的事主。画师面对的,往往是生活中沉默、阴郁,甚至晦暗的一面。
  
  入行不久,梁德明碰上一单生意。一户人家到河南桥头找人画像,这家人出价300元,但条件是画师上门,为在家中病故的老人画像。
  
  平常帮人画遗像,多是对着照片临摹。许多画师都嫌到事主家画死人阴气太重,没人愿接。那时,帮人画一幅炭精画可以收入15元,300元相当于画了20幅像。穷困潦倒的梁德明一咬牙,接下了这个活。
  
  事主家住在马鞍山脚一带的民房里,房间里光线幽暗。为了还原老人的面相,梁德明只能俯身近看遗容。房间里弥漫着浓浓的香火烟气,阴森压抑,梁德明在这样的环境里呆了两个多小时,直至绘制出令事主满意的照片。
  
  近20年来,梁德明为公安机关绘制过嫌犯人像,帮交通事故、凶杀案逝者,以及各种意外身亡的死者绘制过炭精画像。
  
  传统手艺面临失传
  
  入行不久,梁德明感觉到,柳州炭精画像的竞争十分残酷,同行之间几乎不做交流。
  
  许多老炭精画师傅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天桥曾发生一起刑事案。这起惨剧,更增添了行业内的纠结。梁回忆说,当时有位“天桥画师”收下一个徒弟。不料,徒弟出师后,就在师傅对面开了一个画摊,并以低于行价近半的价格招揽生意。徒弟的行为令师傅大为光火,两人发生争吵。
  
  最后的结果是徒弟殒命街头、师傅进了班房。此后,柳州炭精画行内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再招收学徒。
  
  画炭精画是冷门,2000年的时候,柳州大约有十多位画师。如今,只有寥寥数人还在努力支撑。梁德明认为,懂画炭精画的人越来越少,跟没有人愿意将这门手艺传下去有一定关系。
  
  眼看这门民间手艺在柳州街头渐渐消失,梁德明心有隐痛。他告诉记者,有生之年,他打算办一个班,招收几名弟子,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敢与电脑抢饭碗
  
  在生意兴旺的年代,一个“天桥”画师一天能接五六单生意。现在,同样在闹市街头开摊,常常一天只能等到一两个顾客上门。除了少有人传承手艺,数码时代的来临给这个传统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感到生意明显减少是在2002年以后,距离梁德明摊点不远处,一家电脑画像点开张了。听说电脑画像分把钟就能搞掂,老梁特意跑去观摩。回来后,他惴惴不安,担忧有一天饭碗被电脑抢走。
  
  不过,坚持到今天,梁德明的观念有些改变,“电脑并不是万能的,许多特殊照片,最终还是要由炭精画来完成。”
  
  前几天,他刚刚接到一单生意。一位顾客要为爷爷画像,这位顾客的爷爷多年前故去,生前没有留下照片。为了达成心愿,这位顾客带着姑婆、六叔的照片找到梁德明,希望老梁能为他“合成”爷爷的容貌。
  
  “额头是六叔的,神态要像姑婆……”顾客提出诸多要求。画像草图已经出来,这两天,梁德明正在根据顾客意见进行修改。
  
  用姐姐的照片为父亲画像,把指甲大小的人像照片复原成大幅画像,根据顾客的口述描画画像,这些活梁德明都接过。讲到这里,梁德明颇为自得。他拿出一张顾客提供的照片,画面中,老人身着汗衫,面呈老态,眼袋下垂,脸上布满皱纹和老人斑。
  
  “像这样的照片,电脑不敢接,因为无论怎么修,都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梁德明的笔下,老者理着平头,身着唐装,五官清晰,神采奕奕。
  
  把炭精画当做一门艺术
  
  老市民都喜欢把炭精画师傅叫做“炭画佬”,妻子和儿子对这门手艺一直不以为然,但梁德明在心中坚信,自己搞的也是一门艺术。
  
  梁德明的炭精画像透视感强,找他画画的顾客都说,他的画像神态捕捉得好,而且很有立体感。老梁的画有艺术功底,这是在今天,他仍受到顾客喜爱的一个原因。
  
  平常没有接到画的时候,梁德明就拿出速写本,对着街景、行人画速写。收摊回到家,他有时拉拉二胡,有时对着石膏像练素描。他告诉记者,要想把炭精画这个传统艺术传下去,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绘画基本功不能丢。
  
  为了提高画像的质量,梁德明还购买了相机、相片冲洗装备,以及相片放大装置。力求在画像时,精确画出人物五官比例。
  
  梁德明拜专业老师学过素描,他觉得画炭精像挺适合自己,他要把炭精画艺术一直做下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南国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艺术 民间炭像 
08月21日

《内江晚报》:“穷孩子”的奋斗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江晚报讯(记者 唐璜)他是农村里出来的,过去家里很穷,但他吃得苦,自学得一手好画,这也为他赢得了好口碑。他还无私帮助他人,带动下岗女职工在十字绣艺术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日前,记者在东兴区西林大道一十字绣装裱店内见到了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他向记者讲述了他曲折的人生经历。
  
  1
  
  他叫王利,今年42岁,老家在东兴区平坦乡。虽然在偏僻的农村长大,但他与同龄伙伴不一样的是,他天生爱画画。
  
  他回忆说:“小时候读书时,我就爱画画,开始不懂画画还是门艺术,但运气好的是,我家附近就有位美术老师,我就跟他学画素描及炭画。由于父母没有文化,他们认为我成天画画是‘不走正道’”。面对家人的不理解,王利内心很苦闷,“虽然家穷,但我天生心气高,不愿放弃理想,我应该继续学画画,有了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怕。”就这样,他便利用一切有利时间,瞒着父母跟老师学画画。
  
  初中辍学后,王利开始外出打工,但因为穷别人瞧不起他,加之他个性强,便辞掉工作,一个人怀揣着画笔,身上带着借来的200元现金,背井离乡来到云南,开始了摆摊画像的创业生涯,那年他20岁。
  
  2
  
  “刚开始摆摊现场画像,大家都图稀奇,引来不少过客。”王利回忆说,那阵炭画对许多老百姓是件新鲜事物,每天围着看画画的人很多,有些人挤不进来,还爬上树来观看。正是这段时间,他认识了一位同行师兄,也是画炭画像的,两人经常走在一起,一高一矮,常常引来不少回头客。
  
  王利说,起初生意好了一阵,大家看稀奇看够了,后来慢慢就冷下来了。他思考后认为,造成生意冷清的关键原因还是技术不过硬。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又拜师学炭精画半年时间。之后,他又到云南摆摊画像,生意越来越红火,“生意好时,每天能接三至四张画,后来开店专门画炭精画像,这一画就是整整16年。”
  
  3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挡不住归家的愿望。有一年,王利回到老家内江,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心把自己的炭画技术展现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之后,他开始在内江画炭画及附带装裱。让王利意外的是,来画像的人很少,而找他装裱十字绣的顾客则非常多。
  
  一次,一位客户无意间建议说:“你画画技术这么好,还不如在十字绣上创业,免费教我们大家来学和裱画。”一句话,让王利茅塞顿开,调整了创业走向,从此跨入十字绣领域,用一针一线串起自己对色彩、构图的独特审美,同时赢得爱好者们的赞赏。一位摆烟摊的下岗女工在王利指导下,她的一幅十字绣作品在网上获得大家赞赏的同时,也为她下岗自谋生路打开了渠道。
  
  王利的创业路越走越宽,从一个穷孩子到个体老板,从漂泊他乡到回归故里,从中走过的路无论怎样艰辛,在他内心有个信念始终支撑着他:“一个人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技术、文化,这样才有生存立足之地。”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内江炭精画像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