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标志电讯(特约记者:叶红)
在海口骑楼老街里,有一个名叫“炭画世家”的店铺。走近店铺,门口放着一张供游人练字的桌子和一些海南的本土饰品。
“炭画世家”店铺面积不大,却放满了各种艺术品,人物画、骑楼风景画、雕塑、书法作品琳琅满目。屋内的两个柜子上放着一些关于海南文化和艺术画作的书籍,正中间放着一个炭画架子,架子上摆着一块橡皮擦、一盒炭精粉,还有几支炭铅笔、擦笔。
炭画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当时照相和冲印技术还不发达且价格相对高,很多人选择以炭画的形式为祖宗画像,但是现在,人们更愿意接受方便快捷的数码拍照。骑楼老街上画炭画的艺人越来越少,但店主韩翠琼却一直坚持着。
韩翠琼从小受着父亲韩冠平的炭画艺术熏陶,回忆起小的时候,她每当放学回家,都要吵着帮父亲画画,渐渐地自己喜欢上了炭画,后来她拿起炭笔,一转眼都过去了42年。现在韩翠琼的儿子叶保龙也在骑楼里画炭画,将炭画艺术传承下去。
韩翠琼作一幅肖像炭画,只需要3—4个小时,但要画一幅生动的肖像炭画,却需要一周的时间。韩翠萍说:“帮别人画画就必须要用心完成,做到精心细致。”
炭画世家声名远扬,不少当地的家长主动带着孩子前来求学画画,韩翠琼也希望能把炭画传承下去,便开始教这一群孩子画炭画。
韩翠琼在网上结交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友,她还建立了一个名叫“世界书画艺术天地”的论坛,供各地的艺术家切磋交流,并组织了一些小画展。
“因为炭画让我认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这是我最开心的事。”韩翠琼说道,同时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炭画、喜欢炭画,将炭画艺术世代传承下去。
贵州都市报(记者:孟子雄)
日前,在贵阳市南明区大南社区的万东桥下一间工作室,王国胜老师完成了悉心久仰的那幅毛泽东主席炭画,栩栩如生的画像生动地释放出他内心对开国领袖的深情与敬爱……
作为从解放前走过来、现年已经72岁高龄的王国胜老师,几十年来对用炭画方式绘画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王老师几个月前就在构思一幅毛泽东主席的画像,以此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王国胜老师是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炭画师,他炉火纯青的炭画技巧,能让每一个珍爱艺术的人能得到一个新的感动、一个新的满足。
王老师炭画功底源于火热的工矿生活,1970年至1998年王国胜在贵阳矿山机械厂做宣传工作时,尽管厂里的宣传范围十分有限,但王国胜总乐于用炭画宣传一线工人,或为热火朝天的厂矿工作场面画些素描什么的。一晃28年过去了,1999年初王国胜退休回到了家中,与炭画有着几十年不解情结的他在家中又操起了画笔,在艺术天堂进行耕耘和追求。他在废旧画刊中搜集到一些伟人的画图,一边整理珍藏,一边用炭粉绘画,一幅幅作品在王老师的二次创作中再现了历史,也受到邻里乡亲或友人的赞誉。不久,王老师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进了贵阳市南明区阳明路花鸟市场,后来因阳明路花鸟市场改造,王老师又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仍然属于大南社区的万东大桥下。如今十年又过去了,王老师说:他每天一开门,他的炭画作品就吸引人们流连忘返。王老师的炭画精细传神,画出了人物的神韵,也勾住了一些绘画爱好者的心灵向往。近十五年来,王老师先后接纳培育了数百名学子,目前他的弟子遍布五湖四海。另外,王老师的炭画作品由于涉及不同人物,还无国界地漂洋过海,先后被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地游客选购收藏,许多作品获奖。
2004年,在建国55周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的两部画册中,王老师的十余幅伟人画作品获金奖。2006年参加全国和谐书画大赛获一等奖,2012年全国著名收藏家收藏了他画的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十幅力作。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王老师悉心创作完成了两幅大型代表作《中国梦》、《龙腾天下》,两部作品气势磅礴,有相当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目前,王老师正在积极筹备一次大型个人炭画精品展,以此向祖国献礼,给关心和喜爱炭画艺术的人们一次回报。
东北网(记者梅云华)
“中国的煤雕、炭画真是太神奇了!”在第二十二届哈洽会上,乌克兰客商对文化、旅游展区内鹤岗展出的炭画、煤雕刻赞不绝口。黑龙江省委常委、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市领导谢宝禄、刘红岩在视察时,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详细询问了生产规模和销售情况,鼓励商家要把特色艺术进行到底。
该届哈洽会文化旅游产业展区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省文化厅等单位共同主办。展会以“文化振兴龙江、旅游助推发展”为主题,以重大企业集团、基地园区、名镇景区、产业项目为支撑,开辟了文化产业展示、旅游产业形象等区域,举办展览展示、招商洽谈、宣传推介、展品评奖、网上博览五项重大文化活动,凸显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交易的鲜明特色。
哈洽会上,哈尔滨市在文化、旅游艺术展区内设立了鹤岗龙江三峡文化旅游集合区,奥兴煤雕玛瑙厂和翰墨轩环保立体书画工作室等单位分别展出了作品和展品。栩栩如生的煤雕像、玛瑙雕件、活性炭环保立体书画已是第三次走进哈洽会了。有着地域特色的煤雕吸引着国内外客商,特别是依据萝北、鹤北天然玛瑙材质开发的雕件,以及活性炭环保立体书画,都以特色文化成为一张城市旅游名牌。获得国家专利产品的炭画是传统书画艺术和现代科技一次完美的结合,不仅具备了艺术美感和收藏价值,同时还具有持久的环保功能,净化美化环境。在世博会、哈洽会等大型展会上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我市松鹤花苑也开辟了50多平方米的展区,展出了根雕、奇石、巴西花梨板等作品。无论是煤雕、根雕还是炭画,都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四海宾朋,并成为推介哈尔滨市旅游的珍贵礼品。
秋千网(记者 若近)炭精画,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长期为炭精画爱好者提供原创炭精画作品、炭精粉、画具、教材,还包括炭精画(素材)照片,及免费辅导,以及炭精画的新鲜资讯。
据悉,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还创建了炭精画QQ交流群(群号:330233164),欢迎祖国各地及海外炭友加群交流。中国炭精画第一人杨君明先生也在该群,为各位炭友专业解答学习疑难。
东南商报(记者 苏钧天)
最近,宁波鼓楼沿有一个特别的画展。展出的是我市聋人画家胡惠昌的38幅炭粉画和18幅油画作品。
炭画是我国绘画中最古老的一个画法,就是用烧炭时没有烧尽的木炭来进行绘画。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用的工具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粉末颜料,因此叫炭粉画。
胡惠昌今年74岁,是我市为数不多的炭粉画传承者。
昨天,他翻开留言簿,一页一页地指给记者看,上面写的都是市民们在看完展览后的感受—“太棒了”、“真了不起”、“您是我们残疾人的骄傲”。
胡惠昌很可爱,看到留言中有一位写的“此画堪称我市一绝”,他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句话评价太高了,要去掉。还有一位退休干部在留言簿中写道,“无声胜有声,草根胜专业”,胡惠昌在草根与专业两个字上比划许久,脸上满是笑容。
“我办画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宁波聋人争光,”他特别把这句话写在了纸上。
胡惠昌还写道,“许多观众起初以为这是黑白照片,当得知是碳粉画时,都非常惊讶。他们难以想象炭粉画居然能这么逼真。”正如一位观展者在留言簿中所写,“人物栩栩如生,仿佛从画中走出来一样。”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胡惠昌21岁曾开过肖像画店,专为人画肖像,可惜只持续了一年。此后他专攻美工,前年才开始钻研炭粉画。近年来,他潜心于创作,多次去古村、古镇采风,在家用2年时间绘画出了60多幅作品,这次在鼓楼展出的作品有炭粉画38幅、油画18幅。
人物名片:
胡惠昌,男,宁波人,1940年出生。三岁因病致聋,1962年考入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美术系读书,后因病辍学。1978年调入宁波水表厂工作,从事水表零件图示和表明设计,1989年获得市政府颁发的工艺美术师证书,2000年从宁波水表厂退休。曾任宁波市第一、二、三届市聋人协会主席。
大河报(记者 刘瑞朝)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焦裕禄纪念园,将焦裕禄精神和前来观瞻的人群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里,焦裕禄精神成为人们心中的图腾。
三人合作一幅画 描绘焦裕禄精神
远方,身后,几棵新栽的泡桐枝繁叶茂。焦裕禄右肩扛着铁锹,从画面深处走来,从树叶下走来,笑容洋溢在他的脸上。
“根扎沙丘叶迎太阳成长无限希望,情系兰考胸装百姓铸就永恒榜样”,焦裕禄这幅画像两侧的对联,则定格了这一瞬间,这个腾升在艺术家脑海里的瞬间。
这幅画是由三个人共同完成的。一人作图,一人作对联,一人书写对联。这幅画挂在焦裕禄纪念园的纪念馆中,引来很多人驻足欣赏。
昨日下午,纪念馆里,焦裕禄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图片、影像和遗物呈现在人们面前。压轴的仍然是人民日报的通讯,和焦裕禄生前留下的《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被雕镂在纪念园的白墙上。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在福州晚报上发表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报纸版样,被放大后挂在纪念馆墙上,无数瞻仰焦裕禄的人们,最后都在这里驻足长留,默读着这篇词作。
参观者众多 讲解员一天要讲20场
沃野麦田转黄,桐花落英缤纷,再过一周,就是焦裕禄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焦裕禄纪念园里,前来参观的人们,或者组团,或者三五成群,无一不是面容肃穆,缓步前行。
一位来自陕西的老先生,从家里骑自行车四天来到兰考,只想和焦裕禄来一场精神上的“零距离”对视。他是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的,用这样一场别致的兰考之行,解开他的焦裕禄情结。
兰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主任陈百行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焦裕禄纪念馆接待了无数参观者。他们有的来自河南,有的来自陕西、山西、河北、安徽、上海、北京、浙江等省份和直辖市,天南海北的人聚集于此。
讲解员肖变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她和另外十几个同事,一到周末,每天每人都要讲20场左右。她说,无论是组团来的,还是四五个人的散客,在听讲解时,无一不凝神静气,听得特别仔细、认真。
纪念馆内、纪念册上,前来瞻仰的人中,不少人用笔迹留下了他们的声音。不少人热泪盈眶。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相互交谈,他们都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学习焦裕禄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亲民爱民,凡事都要依靠群众,在平常的工作实践中,更加务实,多为老百姓着想。
一幅1967年的画作 画出年轻焦裕禄
还有一些人远道而来,为兰考带来了自己眼中的“焦裕禄”。
有的是书法,有的是画作。他们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画家和书法家,或书法、绘画爱好者,有的甚至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记者在众多捐赠画作中,发现一幅作于1967年的炭画。这是一幅焦裕禄肖像,和其他肖像不同,焦裕禄在画上显得很年轻。郑州的王书民老人是这幅画的作者。作这幅画时,他还是25岁的年轻小伙,现在他已经儿孙满堂。
前段时间在搬家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这幅47年前的画作。当年还是美术老师的他,比照着当时出版的《县委书记好榜样》图书封皮上的焦裕禄画像,描摹出一幅“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好书记”焦裕禄的肖像。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焦裕禄再次成为学习榜样,王书民就萌生了来兰考的念头。他在女儿的陪同下,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圆了自己的兰考梦,并把这幅画作捐给纪念园。
更多的还是捐赠的书法作品。陈百行说,他们已经收到三十多幅书法作品,大多是书写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奴娇》词作。而捐赠登记簿上显示的一位来自中国军事博物馆书画院的“李院长”,除了捐赠墨宝外,还准备在兰考建立一项助学基金,帮助兰考贫困大学生。
焦裕禄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就要到了,陈百行考虑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为这些捐赠书画作品办一个临时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书画里永远年轻的焦裕禄,感悟永不褪色的焦裕禄精神。
信息时报(记者 望红)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建筑师大卫·福斯特因病提前退休,但他并没有提笼架鸟,反而凭自己在建筑业培养的技能玩起了艺术:用钉子钉出名人肖像画,比如英国女王、玛莉莲·梦露、列侬等,每幅画都非常传神逼真。他的作品在网上发布后人气爆棚,目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幅画能卖2千到4万英镑。
钉画大象迎开门红
福斯特的第一件作品是《钉床上的大象》。他说,一开始只是尝试着在做,心里没什么底,可是在钉到一半时,就意识到了作品的价值。当时,他请了一个师傅来帮忙修热水壶,师傅离画有点远,还以为是炭画;走近之后才发现是用钉子做的,惊讶得合不拢嘴。后来,福斯特饶有兴趣地钉了一幅又一幅画,有自然风景的,更多的是名人肖像画。他的画发到网上之后,引来了很多粉丝,渐渐成了知名艺术家。其后更是从网上走到现实中,饱受欢迎。除了在英国,他的作品还在美国、比利时、巴基斯坦等地热卖。每幅作品的价格高达数万英镑。
每幅画用3万枚钉子
福斯特说,平均每幅钉画要用3万枚钉子,他说,工作室里现在备有50万枚钉子。每一幅要花大约三周的时间。为了达到很好的效果,画作的尺寸都比较大,大约有1米多高。福斯特用锤子“砸”出了许多名人,比如披头士乐队、大卫·鲍威、纳尔逊·曼德拉、玛莉莲·梦露等。
他的作品已经在英国多个美术馆展出。他说,“我现在正忙着赶做两幅新的梦露画像,很快要在伦敦格雷厄姆美术馆展出。我根据1961年塞西尔·比顿拍的女王照片做的肖像钉画也会参展。”
网友评论:
这个想法真聪明,他真是个天才。
这才是艺术!太惊人了。
是的,而且我还注意到他都是自己钉的,而不是搞一个团队替他砸!
真是了不起的工作。女王的像太完美了。
这是我第一次由衷地感觉到艺术的魅力!真把我震住了。
艺术家心声
创作过程“很兴奋”
今年52岁的大卫·福斯特家住英国柴郡。他本来是个建筑师,49岁那年因病退休。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导致他部分神经受损。医生担心会导致他瘫痪,所以建议保守治疗,没做手术。他后来慢慢恢复了,不过仍有一些后遗症,比如背疼、左腿肌肉萎缩等。“当我恢复得差不多时,觉得能开始画画了,我就意识到我才49岁,应该再努力一下,在艺术领域尝试一下。”他利用自己的老本行手艺,在家里搞了个工作室,而工具就是锤子和钉子。由于在建筑行业工作了20年,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精确绘图,所以他的画功本来就了得,“我的手艺是慢慢锻炼出来的。"他说,“整个创作过程让我很兴奋,只有一把锤子和一盒钉子,把他们变成艺术品,非常神奇。我的作品是根据原有的照片来做的,这是很精细的触觉艺术,观众总是忍不住想摸一下。”
秋千网(记者 若近)近日,记者从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获悉,目前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来自台湾和香港、澳门IP流量直线上升,受到强烈关注。
炭精画: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美术!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炭精画俱乐部”,长期为炭精画爱好者提供原创炭精画作品、炭精粉、画具、教材,还包括炭精画(素材)照片,及免费辅导,以及炭精画的新鲜资讯。
商报讯(记者 吴涯)近日,记者从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获悉,目前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在台湾和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69家华文学校受到孩子们和老师的青睐。
炭精画: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美术!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炭精画俱乐部”,长期为炭精画爱好者提供原创炭精画作品、炭精粉、画具、教材,还包括炭精画(素材)照片,及免费辅导,以及炭精画的新鲜资讯。
实用美术报(记者 杨子)日前,记者有幸欣赏民国高希莲绘炭画肖像,该作品长40厘米,宽30厘米,保存完好,无褪色,专家称“具有较高收藏价值,是一件不多见的炭精画作品”。
据悉,“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又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江门日报(记者:何传贵)
一张简陋的桌子,一个装炭精粉的木盒,装着几十支画笔的笔筒,一块放大镜,几幅栩栩如生的名人画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三埠街道新昌永富路一骑楼下,过往行人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这是一个炭画摊档,主人是一位名叫周健暖的老人。从1978年至今,周健暖以给人画像为生,已有30多个年头。
为了看画展饭都不吃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周健暖的摊档前看到,他正坐在画桌边上看报纸。临街的一根铁丝上挂着他的几幅作品,画的是齐白石、周恩来、孙中山、李连杰等,这几幅人物画像非常逼真,孙中山的威严、周恩来的微笑、李连杰年轻时的青涩都表现得非常到位,甚至连齐白石的胡须都能一根一根数出来。
得知记者来意,周健暖放下手中的报纸,侃侃而谈。他是马冈镇上郭村人,从小喜欢画画,包括水彩画、素描画等,尤其喜欢人物素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一位亲戚会画炭画,而且画得很好,他很感兴趣,于是跟着学了一年多。周健暖的这位师傅只比他年长两岁,现在在国外生活。
“我20岁就到广州船厂当工人,做苦力活,一干就是10多年。”这10年多年间,每逢广州有画展,周健暖都会抽空去看,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在看画展期间,他认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也看过很多大师的作品,其中最喜欢的就是马山月和黎雄才这两位岭南画派名家的作品。
炭画生意今不如昔
在广州船厂打工期间,受一些朋友的影响,加上经常去看画展,周健暖对国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到开平,迫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放弃了学习国画,决定以画炭画为生。
现在有人来找周健暖画像的话,一般都是拿着照片。而他的画桌上有一个放大镜,他边画边透过放大镜看照片。“现在的生意不好,一个月能画十幅就不错了。”周健暖感慨道。1978年,刚开始摆档时,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找他画像,生意很不错。30多年了,画一幅炭画像的价钱从最初的8元、12元涨到了现在的300元。
“时代发展,科技发达了,现在的人都去拍照了。虽然我的生意冷清了很多,但还是会有人过来找我画像,他们觉得我画得不错,同时也很喜欢炭画的感觉。”周健暖说。
不过,不得不承认,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少人会选择到街头画像了。今年70岁的周健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画摊上看报纸,有时候好几天也没人来找他画像。
周健暖曾教过儿子画炭画,也收过一个徒弟,但是他们现在基本都不画了。他的孙女今年10岁了,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周健暖说:“如果孙女以后对炭画有兴趣的话,我会教她。”
不过,周健暖表示,炭画并不容易学,也很难学好,学的过程十分枯燥,一般人坚持不下来。“我不轻易收徒弟,但是,如果遇到有天赋并且愿意学的人,我也愿意教。”周健暖表示,如果画炭画这门手艺失传,太可惜了。
南方日报讯(记者:蔡捷)
下午3时许,正午的暑气尚未完全散去,新华路街边巷口“肥佬画像”的摊主还在雕琢他的素炭画。老花镜、放大镜、画笔、相纸这是他工作台上最重要的工具。依靠这几样东西,这位手艺人守住了50年的炭画技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因身形肥胖,因以为号焉。”手艺人“肥佬”每天都在西南街道的巷口摆摊,许多人只知道他是“西南画像肥佬”,却不知道他姓甚名谁,其实,肥佬姓叶,名支源,广西灵山县人,今年69岁,年近古稀,依然看上去精神抖擞。在靠近摊位的墙上,挂着叶伯最自豪的杰作,一幅齐白石的画像,栩栩如生,与黑白照片的逼真度不相上下,齐白石也是他最喜欢的人物,甚至作为一股精神力量潜行在体内,鼓舞着他对绘画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
漂泊二十载根落三水
在照相机还是稀罕物的年代,拥有一张自己的画像可真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儿。儿时的叶伯就希冀自己能有绘画的能力,用笔头就能把容貌真实的反映出来,“那时几乎对绘画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叶伯说,小时候经常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自学画画,那时家里给的生活费,叶伯都舍不得乱花,把钱省下来买书,《怎样画人像》、《头像素描剖析》等这些书差不多快被他翻烂了,按照书上的讲义,儿时的叶伯依样画葫芦学着描摹,从此踏上了绘画人像的道路。
在讲述这过往的经历,叶伯依然觉得那些岁月真是令人回味,渴望绘画成为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所以在后来,有年轻人向叶伯讨教绘画的“秘诀”时,他往往强调兴趣二字,“兴趣是根基啊。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动力不断去提升绘画的技巧。”
作为自学成才的叶伯,面对书上的理论,他打趣地搬出毛主席的语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而这种实践也贯穿了叶伯的整个人生。叶伯说,从拿起绘画笔的那个时候开始,因缘际会,不曾料到一种兴趣爱好竟成为整个人生的主轴线。
“那个时候,除了种田,有一条其他的谋生路可不容易啊。”因为各种原因,叶伯不得不离开家乡,“十七八岁就得自找生路。”从广西的家乡出发,挑着绘画的工具箱,挨个镇挨个村地为别人画,希望能多赚点路费。那个时候,大家对画像这个“新职业”抱着新奇态度,叶伯每来到一个村,都会有一些年轻人来求教,但由于还要赶往下一个村,能逗留的时间不长,“只能给年轻人指点一二。”
永远行走在路上,这种生活环境让叶伯也有了安定的想法,“在外行走了二十多年,就这样漂泊着来到了三水,”叶伯说三水以前是个很小的县,“三水,山好水好人也好,就想着先暂时留下来吧。”叶伯这句话有半开玩笑的意味,但他没想到这一留竟是三十余年。叶伯是改革开放后,三水快速变化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三水以前只有一条主路通往广州,如果现在要我开车去,肯定去不了。”他回忆,其实当时留在三水的主要原因是“有更多人找我画画”。叶伯笑道。
7张画像3年后终迎得主
在三水,西南附近的街坊都知道他有个出了名的绰号。“肥佬,给我画个像咯。”来找叶伯画炭画的顾客都喜欢这么喊。“肥佬”这个名字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有“西南画像肥佬”,却不知道真实名字姓叶,他解释,年轻的时候很胖,起码有一百六十多斤重,从此,便得了“肥佬”这个绰号。
由于画功扎实,在文革时期,叶伯还被单位邀请去画过毛主席像。“5米高3米宽,搭个架子,高空作业。”叶伯回忆,这是他画得最大的一幅画,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幅。“当时站在架子上,一个人连续画了四五天才完成”,画墙画比平时在纸上画难度要大许多,叶伯表示,画的时候眼睛只能看到局部,如何保证整体的效果逼真,十分考验功底。
在画完毛主席的画像后,叶伯的画功再次被认可,远近闻名,大家都知道是“肥佬”完成了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其实,闻名的不只是“肥佬”和“墙画”两个词,更是“信誉”二字。叶伯告诉笔者,有一次一位顾客来访,留下一张家里老人家的相片,要求一模一样地画七张,留给七个兄弟姐妹做纪念,并表示过些天来取。叶伯在规定的时间内加班加点,如期完成了画像。然而一个月过去了,顾客都没有出现,甚至三年来,叶伯都不见其经过画摊。
这期间,叶伯有空的时候也会把画像拿出来继续完善,确保画像保持最好的状态。妻子也曾多次劝他把画像扔掉,“那位顾客不会要了”。“万一顾客回来了呢,我相信那位顾客还是会回来取的。”叶伯认为既然跟顾客保证了画好画像,等对方来取,那么就要说到做到。
三年后,这样的承诺得以实现,顾客依循原来的路来到摊位前找到叶伯,取走了他需要的画像,“没想到七张画依然保管得很好,特别感谢。”顾客的一句简单的感谢让叶伯觉得这些年的等待都变得有意义。“那位失联的顾客是因为突然去了马来西亚三年,才没按时回来取画。”道出顾客当年没回来取画的原因时,叶伯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理解的微笑。
据了解,找叶伯画过炭画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一些从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归来的华侨,他们特意找叶伯还原那些受潮的老旧照片,希望能拾回对故人容颜的记忆。也因为这样,叶伯的炭画连同家乡的味道一起随着华侨们漂洋过海。
“想出本书,把这门艺术流传下去”
叶伯带笔者参观他的画室。“看这是谁?这又是谁?”他从柜子里拿出许多伟人的炭画肖像来“考”笔者。这些画都被玻璃框装裱,整整齐齐地放置着。“这些全是以前的招牌画,但现在不会轻易摆出去。因为没有多少人仍然喜欢炭画了。”在一番失落言语之后,叶伯最后拿出的一张画像时,对着光线,细细摩挲,笔者看着画像上陌生的面孔,一阵疑惑,“这是年轻时候的我啊,看不出来吧。”叶伯为他的“小计谋”得逞而换上一张微笑的面孔。“这种炭画能够保存百年之久,很多老旧照片却保存不了这么长时间。”叶伯望着自己的画像,感慨绘画陪他走过的岁月。只可惜这门技艺却难以传承。
叶伯的大女儿学的环境艺术设计,大儿子学的也是设计,二女儿在房地产,唯独小儿子大学后有学炭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个。”叶伯有些无奈地说。
“来看这幅,是我外孙女画的。”叶伯指着墙上的画对笔者说。所谓“画”,其实只是用彩色纸片粘贴拼成的向日葵,也是玻璃框装裱的,被叶伯挂在进入画室最显眼的位置。叶伯的画室空间很小,摆放下各种画炭画用的工具和材料后,站两个人还宽松,要是站三个人就显得很拥挤,会有些转不过身来。叶伯站在外孙女的作品前,“肯定要传给她,不过她还小,刚读完一年级,长大些会要教她。”说起外孙女,叶伯有几分得意和欢喜。
除了想把炭画传承外孙女,叶伯还有意出一本这方面的书籍。“想出一本书,把这门艺术流传下去。”叶伯告诉笔者,市场上虽有些炭画方面的书,但介绍都不详细,想出版一本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书名设想为《怎样画炭画》。谈到出书,叶伯神情有些激动,或许他真的太想出这本书了。“现在老了,没有那么多精力了。”叶伯说,出这类书工程量庞大,要起稿,要制作插图,还要配文字,心里很想出书,由于年纪太大,有心无力。
然而他能做的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初一,每天都到这三十年来的老地方摆摊。对照着老旧照片,拿着放大镜在纸上擦了又画,画了又擦,细细雕琢的叶伯俨然成为巷口的一道风景。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炭致广大,
精微传神!
画美人生,
像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Powered By www.tanjinghua.com ,Theme By 中国炭精画世界 Please respect the author to keep this link。
www.tanjinghua.com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资讯爆料QQ:791541679 | 关于我们 | 内容说明 | 作者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