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网讯(记者 周桦)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记者了解到,搜搜百科(http://baike.soso.com)收录“炭精画”。搜搜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秋千网讯(记者 周桦)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记者了解到,“炭精画”在互动百科(www.baike.com),被正式收录。互动百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之一,致力于为数亿中文用户免费提供海量、全面、及时的百科信息,并通过全新的维基平台不断改善用户对信息的创作、获取和共享方式。这是一部由全体网民共同撰写的网络百科全书。
老照片网讯(记者 魏巍)炭精画是我国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以炭精粉为主要的颜料。
《福基老伯大人肖像》,系东岺山人绘并题,规格为30x25厘米,画于1903年。非遗像,是为福基老伯大人特地绘制的纪念肖像,是画家在旅居双溪时所绘。
由于炭精画富有立体感,易于保存,而且可以达到和照片相媲美的效果,比照片更容易保存,拥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在照相技术普及之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许多地方都以炭精画取代照片作为遗像使用。一般是以逝者生前的照片为基础,在一个坐标系里用相似形的原理逐格放大绘画,最后就会得到一张与小照片几乎一样的大幅炭精画,这样的炭精画一般不会署上画师名字。
《福基老伯大人肖像》,有题词,也有画师署名,比较少见。
秋千网讯(记者 邱秋)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落户新浪,在新浪开通了中国炭精画研究官方博客。中国炭精画世界的会员争相在新浪建立属于自己的博客,并把中国炭精画研究官方博客加为好友,这样,会员就可以和其他会员交朋友,交流作品了。
记者了解到,各地及海外炭精画爱好者在新浪建立自己的博客,也在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的欢迎之列,同样希望炭精画爱好者将中国炭精画研究官方博客加为好友。
秋千网讯(记者 杨雨桐)炭精画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开通以来,炭迷和网友的访问量都超过了预期效果,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正在努力把这个网站打造成全球规模最大炭精画俱乐部。
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的工作内容包括炭精画官方网站的运营、市场推广、商务开发等环节,也包括及时采编炭精画官方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及各地新闻媒体关于炭精画的内容报道,为炭精画爱好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将长期举办炭精画培训课程,并辅导创作。“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负责人杨太守老师说。
贵州都市报讯(记者 寇启伟)37岁的松桃青年沈社祥高中时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双手掌,在经历绝望的痛苦挣扎后,他振作起来,凭着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画画,并以此为业走上了一条成功之道,如今每月靠给人画像和卖风景油画收入就达1万多元。不久,沈社祥花了60余万元在铜仁城区买了两套复式住宅定居下来,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痛失双掌
13日,记者来到铜仁市中南门古城区沈社祥的画馆,只见他用没有手掌的“双手”夹着画笔正在画一幅人物油画,画馆的三面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作品,画馆外围满了看“稀奇”的行人,大家都对沈社祥没有手掌而能画出高水平的画赞叹不已。
沈社祥告诉记者,他出生在松桃自治县冷水溪乡桐子村的一个山沟里,家里8姊妹,他排行第7,家境十分贫寒。18岁那年的夏天,正在读高中的沈社祥和家里的哥哥弟弟们到村中的大鱼泉河里炸鱼,他误将一个已经点燃了的炸弹用双手紧握着,其双手掌当场被炸得粉碎,血肉横飞,当即昏倒在地。一个多月后当他眼睛上的纱布拆下来时,发现自己的一双手掌不见了,感到万分绝望的沈社祥几次欲寻短见,都被家人及时劝阻下来。
面对阵痛
此后的沈社祥完全变了样,一向活泼好动的他从此怕见人,更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尚未念完的高中他也不去读了。亲人们给他找来一些介绍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书籍,他从书中受到了启发,逐渐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沈社祥咬着牙忍着疼痛让家人把竹子分开后一头夹在他的残肢上,另一头则夹上笔学写字,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他就用读过的书页当画纸学画画。由于从小就喜欢画画,他便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全寄托在了绘画上。从此,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山坡上,人们都能看到他用“笨拙的双手”认真地画画。
多彩人生
1992年沈社祥到贵阳准备拜师学画画,当他走到贵阳人民广场看到自己跟别人画的画相差太远时,他自愧不如便返回了老家。他在家里呆了两个月有些不甘心,又跑到贵阳,想拜在人民广场画画的一画师学艺,该画师要收1.5万元的学费才愿意教他,无奈之下沈社祥就天天跑到人民广场去看别人画画,自己暗中学习。之后他回家把分家所得的财产全部变卖后,跑到贵大艺专去学习,校方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免去了他的一切书学费,就这样他在艺专进行了两年的系统学习。
从贵大艺专毕业后,沈社祥回到松桃自治县乌罗镇街上时,身上仅剩下一块五角钱,由于家里儿子生病,这仅有的一块五角钱也用于给儿子买药了。在熟人的帮助下沈社祥到乌罗镇街上赊租了间门面开画馆,当他免费为房东画了一幅像后,因其画得逼真,很快就不断有人来请他画像,凭着画一张20元的收入,第一个月他就收入1000多元,半年就有了1万多元,在乌罗镇两年多时间,他画像挣了5万余元。
渴望深造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沈社祥先后到广州、贵阳和铜仁画画,如今在贵阳和铜仁分别开了一个画馆,给人画像60至600元一幅,画一幅山水风光油画400至2000多元,这10年来他就靠画像和卖画收入了100余万元,不久前,他花了60余万元在铜仁城区买了两套复式住宅定居下来,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然而,沈社祥并未安于现状,采访结束时他告诉记者,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到中央美术学院去深造。
中新网讯(记者 陈艺兰)有“东莞老街”之美称的振华路是莞城著名的老街之一,这里曾是东莞商贸的集散地。与有着千年历史的莞城相比,老街不应言老,但它也已历经近百年岁月。在繁华大都市的包围之下,老街虽然依旧从容淡定,却也透露着几分孤独和寂寞。
历史,在四季的轮转中,有的被彻底遗忘,有的被永远定格,而有的虽历经岁月蹉跎,却也难得一泓生命的清泉,穿着历史的衣衫矗立于现代文明之中。
骑楼:透过建筑触摸历史的痕迹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二十世纪初期,这种集商业与住宅为一体的建筑风靡我国岭南一带。岭南的骑楼,是通过融合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演变而成的。这种骑楼城被认为是岭南文化特征的“活化石”,承载着近代岭南的商业及民俗文化。东莞骑楼是岭南骑楼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今完整保留下来的已经是寥寥无几。
老街两旁的建筑都是具有岭南风格的骑楼式建筑,楼下多为商业所用,跨出界面的骑楼能为前来选购商品的顾客防雨遮阳。这里商铺林立、古色古香,大都伴随着老街一起成长,有东莞第一家新华书店,有经营半个世纪的钟表店,八旬老人守候六十载的古玩行,有五十年历史的小吃店,还有草药店,大量的镜画店、照相馆、画像馆等,形成了东莞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商业街市。
炭精画∶感受民间艺术家笔下的悠然
在振华路老街两旁,沿路走去,可以发现这里有很多照相馆和画相馆,大都历史悠久,成了老街一道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风景。尤其是炭精画,在这个信息技术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一种全手工作画,极其耗时耗神的艺术创作还依然在这里活跃,总会引起几分激动的情绪,或是自然地对作画人产生几分敬仰。
狭窄的店铺门口,一位年近花甲的老画师,手执毛笔,时而蘸取炭粉,时而凝神注视照片,正在认真作画。据介绍,画师作画的对象大都是已故的老人,孩子在自己的长者离去之后,会请画师画一幅黑白炭画以供纪念之用。偶尔也有不少欣赏炭画艺术的青年人带着自己的照片前来求画。
“往日老街的人流比现在多,找我作画的人也多。”看老街的今天,忆起这里的往昔,画师流露出几分无奈。虽然现在老街的人流渐渐变少,生意不及以前,但他依然早上七八点开门作画,傍晚五六点关门回家,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对这份职业的执著坚持。
古玩店:历经六十年岁月的洗礼
生活在老街的人们,几乎都知道在振华路72号,有着一个年过八旬却还异常矫健的老人,还有他苦心经营六十年的红光古董老店。也有很多人知道,他的祖先是蒙古人,他姓祁。
老人的店面大概有六七平方米大小,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古老的玉坠、手镯等玉器。已经不那么光亮的玻璃橱柜里面还有一些老式的钟表、铜制器皿、陶瓷摆设、各式眼镜。橱柜上一部老式的收音机声音依旧响亮。一个算盘,黑色的珠子几经磨损,依稀能看见岁月留下的印迹。老人家亲自用粉笔在红色布块上写上“红光老店,各种商品又平又好,勿失良机”,是红光老店的招牌宣传。
解放初,祁老便创立了自己的红光古董店,扎根在老街将近六十年,尽管年岁已高,还是亲力亲为打理店面的生意。“除非这双腿走不了,就不做了。”祁老半开玩笑地拍拍自己的双腿说。
老街人物∶无法割舍的恋恋情怀
生活在老街一带的人们,尤其是老人家,大都在这里居住了一辈子。尽管这里不比对岸繁华,甚至日渐冷清,但他们仍对老街怀着恋恋情怀。
初冬的午后,老街两边商铺的门前总会有三三两两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大都是一些已经退休的老人,闲暇之余看看街市,晒晒太阳、聊聊茶余饭后的话题。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老人表示,一辈子生活在老街,对老街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时间一久,便离不开这里。
东莞老街,就是这样令人难以释怀,让人在现实的喧嚣中获得一份宁静和温馨。
贵州日报讯(记者 陈晓君)15年前,他18岁,正是挥洒青春、爱做梦的年龄。然而就在这一年,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双掌。对于一个没有手掌的人来说,生存的困难可想而知,更别说实现梦想发家致富了。
谁能想到,15年后,他不仅没有就此消沉,相反,他凭着惊人的毅力挑战自我,用那双光秃秃的手腕绘出了百万财富!一个没有手掌的残疾青年,偏偏去学画画,并且还创下百万财富,令人惊叹敬佩!
他成功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近无掌画家沈社祥,去品味他成功后的喜悦,体味他那一路走来的艰辛吧——
一声巨响
一双手掌不翼而飞
1991年正月16日,松桃苗族自治县冷水乡桐籽坝村沉浸在浓浓的春节气氛中。正读高一的沈社祥这天心情特别好,吃完午饭就兴冲冲地邀约哥哥和弟弟到家门口前的大鱼泉河炸鱼。来到河边,看着眼前一片碧波,沈社祥一时心血来潮,从哥哥手中抢过装上炸药和雷管的墨水瓶就跑到河面投炸。因为导火绳受潮,他连续点了两次都没有点燃。就在他准备将导火绳的外壳剥开再点时,突然,“轰隆——”一声巨响,顿时,他感到眼前一片红光,整个人像一张薄纸飘了起来,最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三天后,他终于从昏迷中醒过来。双眼被严重炸伤,蒙着厚厚的一层纱,他只听见哥哥说,随着那一声巨响,他一头扎下10米高的悬崖掉入河中,鲜血顿时把河面染红了一大片。等他们跑过去救他时,他已用那双血肉模糊的手爬上悬崖后,就昏迷不醒了。听哥哥这一说,,他有意识地动了动双手,因双手缠着厚厚的纱布,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手掌已经被炸掉了。
在医院里住了20天的院,他眼上的纱布终于解开了,他眯着双眼,看见自己光秃秃的手腕,他两眼一黑,晕了过去。醒来后,他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没有了双手,以后如何谋生?
此后,沈社祥整天呆在家里。因为自卑,他不敢与人相见,连自杀的念头都有。为了防止儿子寻短见,父母让侄儿整天陪伴在他的身边。在乡镇中学教书的大姐还把家里的收音机带来给他解闷。从此,沈社祥整天抱着收音机收听广播,情绪慢慢地好起来。
一天,沈社祥偶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关于残疾人创造奇迹的节目。这一听,他就入了迷。从此,每周一下午他都会准时收听。了解到许多比他还要伤残严重的人自强不息创奇迹的事。那些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给了沈社祥极大的动力!渐渐地,他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摆脱心里阴影的沈社祥首先想到的就是练习写字。他先试着用嘴咬着笔写,用脚夹着笔写,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用橡皮筋和竹片将笔绑在右手腕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忍着剧痛终于写出了一行字,却见那字迹如鸡爪。他没有放弃,更加苦练起来。手腕上新长的嫩皮肤被磨破,他就用胶布缠上后又开始练,常常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后来,他又改用双手腕夹着笔练习写字。
“爸,去卖些鸡、鸭来我放吧,也帮着家里增加些收入。”
听了沈社祥的要求,父亲非常高兴,给他买200多只小鸡小鸭和10多头猪。从此,他每天把鸡、鸭、猪赶到村后边的荒坡上,自己坐在一旁练习写字。一天天过去了,他终于看到自己那久违了的刚劲的字迹。
每天练字累了时,他就凝神注视着家乡美丽的山水,他多想把他画下来呀!一天,他随意在习字的本子上画了几笔,一幅生动飘逸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他越看越高兴,从此,他每天不是写字就是画画。没有画纸就用自己和哥哥弟弟多年的课本封面来画,这一画就是两年。
父亲问他:“社祥呀,你天天写写画画的,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呀?”他不语,仍然每天坚持绘画写生。父亲不知,他心中已萌生了一个大胆而绮丽的梦想:当画家!
1993年的一天,沈社祥从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挑了几幅拿到县残联。县残联的领导看后,对他的绘画技巧大加赞赏。鼓动他去考武汉一大学正在招收的特教生。沈社祥高兴地报了名,由于家乡地处偏远,等他收到通知时,考试时间早已过了。
卖掉房屋
毅然踏上求学路
1994年4月,通过努力,沈社祥成为县残联服务公司的一名推销员。每天一大早,他扛着百货赶车到乡场,晚上又扛着货赶车回县城。在乡场上,没人买货时,他就坐在摊子前画画。一个月后,领导考虑他搬运货物不方便,就让他到冷水乡的场镇守门市部。在那里的一年时间里,他认识了一农村女青年,并很快与她相恋结婚。从此,他将门市部交给妻子管理,自己仍然坚持练画,小日子过得十分和美。
谁知好景不长。1995年8月的一天,沈社祥去单位结账时,公司财务人员对他说:“你还差4万元的货款呢!”
“什么,差4万元。每次我都是交清了呀?”沈社祥很不解地问。
“你交给谁的?”
“我交给经理的。”
“经理没有来销账,账还得算在你头上。”
财务人员的行为让沈社祥很生气,他马上去找经理,然而经理却不认账。沈社祥简直欲哭无泪!因找不出依据,公司很快将所剩货物全部拉走。一时间,沈社祥夫妻俩的生活陷入困境。妻子不堪其苦,在家呆了一年后,丢下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娇娇外出广州打工去了。
此时,做了父亲的沈社祥真正感到生活的沉重。夜深人静,他一次次问自己:“将来怎么办?真的能靠绘画求生么?”反反复复想了许久,他决定再搏一次。他收好画笔来到贵阳,想走卖画求生之路。在贵阳的画廊里,他看到了自己作品的拙劣,转了两天准备打道回府。就在他路过人民广场时,看见广场一角摆满炭精画,看着那些逼真的人像,他久久不愿离去。一打听,画一张那种像收费50元,他大吃一惊:就算一天50元,一月就是1500,一笔可观的收入呀!
看到了绘画的希望,回到家的沈社祥决定开店卖画。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卖掉父母给他的老木屋,到贵阳拜师学艺。
“你疯了哟!把房子卖了去学画?到时画没学成,房子也没住的了,怎么办呀?”父亲听了他的打算,坚决不同意。
见他执意要卖掉房子外出学艺,母亲抹着泪去找他哥哥商量,要他哥哥先买下他的房子,他若将来有钱了,再从哥哥手里买回来。就这样,他将自己惟一的家产以6000元卖给了哥哥。
1996年,沈社祥揣着6000元钱,带着女儿娇娇来到贵阳。
然而,当他向那画师提出拜师学艺时,那画师看着他那光秃秃的手腕说:“学艺可以,先交两万元学费。”
沈社祥愣住了,去哪里找两万元钱呢?希望又一次落空。走投无路之际,一个朋友提出与他合股养鸡,劝他“等赚钱了再去学艺”。于是,他们买了3000多只鸡,在贵阳郊区办起了养鸡场。每天,他早早起床,将鸡喂好后,把还不能走路的女儿喂饱,用砖头圈在养鸡场一角,就赶到人民广场,躲在一个角落偷偷学画师绘画。上午11点,又赶回鸡场喂鸡。许多时候,他回到鸡场时,见女儿已带着一脸泪水睡去,睡梦中仍止不住伤心。他抱起女儿,泪水默默地流了一脸。但是为了尽快地学会炭精画,早日开店卖画赚钱,让女儿过上安稳的日子,他硬着心肠,简单弄些东西吃了,又赶到人民广场偷学技艺。
一天,他从广场回家,见几只鸡莫名其妙地死了。他想可能是自己忘了给水,渴死的。哪知第二天一早死了一大片。他慌了神,忙找朋友,朋友说是鸡瘟。由于没有及时控制,3000多只鸡竟死了近2000只!赶紧把所剩的1000多只鸡卖了,才算收回一些本钱。
没了钱,拜师学艺的打算彻底落空了。他整天在贵阳大街小巷游荡仍找不到一份事做。一天,他从贵州大学艺术系的大门前走过,因为好奇走进校园,看见许多学生在写生,他好生羡慕。第二天,他壮着胆子来到贵州大学学生处,向学校领导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校领导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免费录取他为艺术系的旁听生。回到朋友的住处,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女儿见他疯狂的样子,吓得哇哇大哭。于是,他就将女儿送回老家父母照看,自己来到贵大学习绘画。
贵大两年,虽然生活艰苦,但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因为他终于进了大学校门,系统地学习绘画技巧。别的学生一天吃三餐,他吃两餐,常常是两个馒头填饱肚子了事。课余时间,他就去做家教,挣钱寄给父母帮他养育女儿。
白手起家
秃手绘出100万人生
1998年7月,沈社祥从贵州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回家时,在冷水乡场上遇见前来赶场的父亲。日渐苍老的父亲提着一只母鸡,正呆呆地站在鸡行里等买主,他禁不住泪水潸潸地往下掉。父亲说:“娇娇病了,家里没钱买药,才把下蛋母鸡捉来卖。”沈社祥问清女儿只是一般的感冒后,要父亲别再卖鸡了,留着下蛋挣盐巴钱。他用身上仅有的一块五角钱给女儿买了药。回到家时,女儿已认不得他了。看着父母日渐苍老的身影,看着缺少母爱的女儿孤苦伶丁的样子,沈社祥心如刀绞。
第二天一早,他就步行到乌罗镇,找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借了100元,买了些画和纸,在朋友帮助下,赊了一间门面。
5天后,他的画室开业了。听说他画的像比相片还逼真,赶场的人们看了看他那双没手掌的手,不相信:“手掌都没有,还能画得比相片还逼真?吹牛!”
几天过去了,没有一人愿请他画像。沈社祥守着冷清的店子,心急如焚。一天,他看见房东家挂有一张老人像,就说免费帮他画。房东说那是他母亲的像,正想拿到照相馆放大哩。他花了一个晚上就将那老人的像画出来了。房东见了,惊叹不已,连声问他是怎么画的,真的比相片还生动。赶场天,他向房东请求,希望借他母亲的画像做一下广告。房东爽快地答应了。他把老人的照片和画像同时摆在门口的大街上,赶场的人见了,疑惑地问房东:真是他画的?房东说:“那还有假,他一个晚上就画好了!”
一个老人挤过人群说:“我没有照片,能看着我这人画么?”
“行,只是耽搁你一段时间。”沈社祥让老人坐好后,就用两只光秃秃的手腕夹着笔在画夹上画起来。只见他几笔一勾画,老人的神态就跃然纸上。顿时,赶场的人都围过来看热闹,把他的店面围得水泄不通。
很快,“无掌画家”沈社祥的消息在方圆数百里传开了。最初,他每张画收20元。后来涨到25元、30元,前来找他画像的人仍然络绎不绝。第一个月,他就收入1000多元。一年后,他已有了3万多元的积蓄。他再次来到贵阳拜师学艺。在人民广场,他找到当年的那位画师,诚诚恳恳地提出拜他为师,并当场把2万元学费递给他。画师无论如何也不肯收那学费。他说:“当初是看见你双手残疾,以为你学画是一时心血来潮,我就有意抬高学费,好让你死心。”
两个月后,他再回到乌罗重新开店时,朋友见了他画的作品果然进步不小。“哪里不一样?”他问朋友。“说不清楚,总感觉现在画的人表情要生动一些。”朋友端详着面前的一幅画说道。很快,他的名声传开了,有的人为了请他画像,特意赶几十里路来到乌罗。
两年后,沈社祥就挣了10多万元,同时招收了10个学生。他到贵阳拜谢画师。画师问起他生意上的事,他说每月可挣四五千。画师说,你不如来贵阳,保证你一月轻松挣一万元。在画师的启发下,他将乌罗的画店让一个学生管理,自己在贵阳另开一画店,果然生意火爆。
随后,沈社祥考察了铜仁炭精画市场,发现铜仁炭精画店的画师虽然技术不怎么好,生意特别红火,他敏锐地感到铜仁炭精画市场潜力很大。于是,他将贵阳的画店交给另一学生打理,自己来到铜仁又开了家分店。
短短几年时间,沈社祥已在贵阳、铜仁和湖南的怀化、吉首、凤凰以及重庆的秀山等地开起了分店。从苦难中走过来的沈社祥由于对人诚恳,对学生毫不保守,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炭精画的学生。而今的沈社祥走出山乡,走过贫穷,已安居铜仁,拥有上百万的家产,成了真正的城市人。
谈起10多年来的感受,沈社祥说:“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当年自己在昏迷中,用那双血肉模糊的秃手爬上10米悬崖的一幕。我相信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世上没有趟不过去的河!”
凯迪社区(作者/天芳六弟)
从记事开始,就知道父亲会画画。父亲的画既不是国画连环画,更不是油画,而是现在已经退出江湖的那种炭精画。
炭精画是在一张八开大小的铅画纸上作的黑白画,很多农村老房子的中堂上面,往往用木框子装了老人的画像,静静地挂在正中,那种大多都是炭精画。听说炭精画能保留很多年,农村的人老了或者是快老了的时候,都希望炭精画师给他们画一张炭精画,过世后好给子子孙孙留下一个容颜,做一个传念。
父亲被错划成右派全家下放到农村的十八年间,为了对付一家人的肚子问题,农闲时会偷偷地向生产队队长请个假,把笔、纸、九宫格、放大镜等等东西装在一个布袋子里,稍稍在方园二三十里的山村里走动,上门为老乡们画炭精画。也有少数农民老大妈会主动把自己的或是老伴的小照片送到家里来画的。有些人送来的照片发烂发黄模糊不清,还有个别的是在人死了以后拍的,眼睛紧闭,要求父亲把这个死人眼睛复原。记得有一次,一个老农的老伴死了已经下葬,忽然想起要给老伴留一张像的,硬是把父亲拉去打开棺材看了一眼遗容,就要父亲回家作画。父亲总是能根据他们的要求和描述,进行创造性的画画。
听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最有名的专业炭精画师艺名叫半癫,浙江人,为很多当时的名人作过炭精画,那时的收费就要五块大洋。父亲给乡亲画画,工钱是随意的,一毛两毛一张,吃一顿便饭,人家给点萝卜青菜都是感激不尽的。
记得父亲对我说过,画一张炭精画要整整一天,如果遇到长胡子的、或者是穿毛衣的,要花的时间更多。
有时候父亲会叫我到他的小书房看他画画。画是画在一张八开纸大小的铅画纸上面,开始时铅画纸上打满了四个平方厘米大小的方格,然后把人家送来的照片夹在玻璃九宫格的夹子里,用放大镜对着看,然后依据九宫格的定位再放大到纸上。父亲总是把他的近视眼镜取下来,紧紧地眯起左眼,睁大右眼在放大镜里仔细观察照片,然后很认真地拿起毛笔,把炭精粉小心地往铅画纸上涂。如果遇到画胡子、毛衣之类,更是一丝不苟,好象非要把胡子画活一样,有时候突然会说:要是张大千的胡子要我画,肯定要画好几天。
我一直到十八岁出去工作时才拍了人生的第一张照片,那也是为了在表格上贴上自己的那个我,好让要人的单位分得清男女,分得清是谁。记得在我七岁的那一年,受到了邻居小朋友上小学拍照片的影响,要求母亲带我去镇上拍一张照片,母亲显得非常为难,因为那时到镇上拍一张照片要三毛钱,看我妈当时的神情,要拿出三毛钱给我拍照是不可能的,也许家里家根本没有三毛钱。父亲从田里割草回来知道了这件事,放下农具就拿来炭精画工具,叫我认认真真地坐到小书桌前不要动,还在我的头上戴了一顶小军帽。大概一个多小时的样子,父亲说你来看看,小伙子好漂亮。我看到父亲已经把一个小孩子的头像画在铅画纸上了,我当时高兴得直乐,还傻问这就是我吗?为什么不把我也夹在九宫格里用放大镜来看呢?还是母亲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儿子的图谱装在父亲的心里,心就是九宫格。
父亲在闲下的时候也会画一些杨子荣、江水英之类的英雄人物,但挂在他床前的,却是一张他认为画得最好的也是最最喜欢的代表作——拿着钉钯的猪八戒。
福州晚报讯(记者 刘文利)12日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2日,一场名为“心手相连,情暖榕城”的京榕残疾人书画、手工艺术作品展在台江万达广场举行,吸引众多市民观看。
福州残疾朋友身残志更坚
此次活动由福州市肢残人协会主办,北京市残疾人书画家协会、北京市东城区肢残人协会、福建谷雨公益服务中心协办。
2日上午,记者在手工艺术作品展区看到,展台上摆着众多精美作品,有剪纸、编织、寿山石雕、漆线雕、十字绣等。
来自福州的残疾朋友张敏,带来了自己的十字绣作品和手工编织作品。张敏原先在医院工作,2000年产后因高烧致残,高位截瘫,2005年学习十字绣,并在团市委、省肢协、福建YBC办的帮助下开设商店,走上创业之路。在现场,张敏坐在轮椅上穿针引线,展示十字绣的制作过程。
在书画展区,一幅幅作品旁写着创作者的名字和经历,让人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残疾朋友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
来自福建南平建瓯的郑华梅,自小双臂僵直,手部残疾,但她经过自己的努力,用脚作画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现场,她用脚趾夹着毛笔,创作字画作品,而她带来的梅花图,更是吸引众多市民的眼球。
展区的一组炭精画作品,同样吸引众多市民关注。画中人物惟妙惟肖,风景气韵深远,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憧憬与追求。这组作品的作者是来自连江的黄舒达。在他12岁的时候,因医生误诊,脊椎受损,导致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卧床40余年。截瘫卧床期间,他一边忍受病痛折磨,一边自学炭精画。
北京残疾朋友带来30件作品
在活动现场,来自北京的4位残疾人书画家也受到关注。
北京市残疾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孙成义说,此次来榕,他带来北京15位残疾人书画家的作品,共计30件。在展会上,他参观了福州残疾朋友的书画和手工艺术作品,每一件优秀作品都让他兴奋不已。
孙成义带来北京无臂书画家刘京生的作品。1978年,刘京生在工作中被高压电击伤,双臂高位截肢,遂发奋以书法求新生。他1985年入北京市书法家协会,1987年加入世界口足画家协会,1994年入北京画院进修,1999年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学习。他的作品曾在美国、日本、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展出。
在现场,北京的书画家和福州的书画家同台切磋技艺,互相留赠作品。孙成义说,京榕两地残疾人书法、绘画、剪纸、编织等工艺作品同台展出,既展现他们的精巧作品,又展现作品蕴含的精神价值,同时让他们真正认识自我,拓宽就业渠道。
当天下午,残疾人艺术团、聋哑学校、动起来轮椅俱乐部、市盲人太极拳队、市聋协腰鼓队、福州志愿者等,共同登台互动演出。此外,现场还举行两地名家及残疾人手工艺作品义拍活动。
人民网讯(记者 陈晨)在霞山逸仙路段,有一处被市民称为“炭画街”的地方,最多时竟有六七个专为群众画炭画的业主。其中,有一位年近50多岁的老人叫李中华,他自小喜爱艺术精于炭精画制作。
据李老说,他来自于化州区新安镇,自小喜爱艺术,受几代家人的传统影响,尤其钟情于炭画艺术。在农村读中学时,面对贫穷的家境他就懂得勒紧裤腰带用节衣素食的钱买来便宜的颜料学素描。而当他得知我市吴川的炭画知名度颇高、家家都有老人的炭画相时,就独自一人跑去拜师。高中毕业后,有志的他一边在农村劳动,一边坚持每晚在煤油灯下学炭画。春来秋去,年复一年,他从未放弃对炭画艺术的热衷。
学有成就
执着的追求,终使他学有成就。七十年代中,乡村兴办起了粤剧团,剧团领导看中了他这位有志的青年,让他画布景。这可是让乡下人羡慕的有本事的活啊!可他,仍未甘于这块小天地,他闯到了当时的粤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湛江市区,先是在赤坎区的民主路、南华广场等处为人画相谋生,1979年就转到了当时霞山最繁华、最热闹的民治路,20多年里,都在那里为人画像。
在这条路上,他在风雨交加之中磨练自己的艺术,诚诚恳恳地为无以计数的市民作画。据他说,平时,在找他画像的顾客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家人特别是老人别世了,需画遗像而来找他的。但他都急人所急、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满足顾客的需求,从不推辞。20多年来,他平均每天不少于画一幅,尺寸从两寸到36寸不等。他的画,不仅形似、逼真,更绝的是,他经常根据顾客的描述(无实物对照)画出令顾客满意的画像。因而,请他画像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
名人港台人士请他画像
前些年,广东电视台拍摄吴川籍的民主革命时期张炎将军的电视剧,经人推荐,找到他请他为电视剧作画张将军之像,还请他画蒋介石之像。
台湾地位显赫的彭令占他先生,早闻他的炭画不错,莅临湛后专门拜访了他,并请他为其仙逝老人作画。这画,是凭口述画出来的,让彭先生拍案称绝!
1987年,一位香港中年男子到湛江旅游,发现他的炭画手艺不差,就请他为想像中的已不在人世的老父画像。面对着就要离湛的香港同胞,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解项“任务”,让这位同胞不知如何感谢为好,只有拿出比原先讲定的多出10倍的港币给他,但他没多收。第二年,这位同胞又专程带夫人到湛找到画了夫妇俩的相。
生命不息画不止
作为游子,他如今已定居湛江市,妻子和孩子也都入户湛江。他的画艺精神,已感染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如今就读于郑州纺织学院,学美术设计专业;而就读于市20中的小儿子,所作的画获得了全国少年展银奖。
笔者都询问了不少求他画画的顾客,他们都说他的炭画工艺好,价钱合理,为人诚恳;而一些外地人说,他们是慕名到湛江来找他的。
李中华,一位农民的儿子,凭着对画艺的钟爱和从不放弃的对中国民间工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已成了湛江市知名的炭画专业工作者。笔者问他准备画到何时方休,他答道:炭画,我国民间画艺的宝贵的遗产,既然我钟情于她了,除非我拿不起笔了,否则,我要一直画下去。”正是这位酷爱艺术精于炭精画的老人一路艰苦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即将被消失的炭画文化。
贵州农经网讯(记者 甘勇坤)“毕节炭精画”出自1993年荣获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艺术部“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杨君明之手。
杨君明先生从事炭精画创作近40年,炭精画具有细腻逼真,画面柔和,立体感强,永不褪色等特点。
1990年至1994年,杨君明先生创作的《八仙图》《红楼十二钗》《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等作品,先后在人民大会堂、深圳香密湖度假村、台湾高雄新星国际画廊等地展出,受到中央领导及海内外来宾的高度评价,其作品《虎娃》《外国小男孩》《可爱的小姑娘》《何仙姑》《敦煌舞乐图》《贾宝玉与林黛玉》等分别刊载于《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润格》《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作品博览》《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等大型典籍,部分作品被中外画家收藏,有的价值高达几万元一幅。
杨君明先生创作的炭精画作为艺术珍品而驰名海内外,堪称“毕节一绝”。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炭致广大,
精微传神!
画美人生,
像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Powered By www.tanjinghua.com ,Theme By 中国炭精画世界 Please respect the author to keep this link。
www.tanjinghua.com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资讯爆料QQ:791541679 | 关于我们 | 内容说明 | 作者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