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培训教材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全球第一本炭精画护照

 

会长语录

 

 

中国炭精画高级函授计划

 

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

09月28日

《汕头特区晚报》:汕头老伯绘制炭画 创作热情不减当年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汕头特区晚报讯(记者 张烈华)不少老汕头人都知道红砖楼旁有个专业绘制炭画的,门口悬挂着洪妙、姚璇秋、三毛等人像炭画。这位画画的老伯叫李绍明,虽然年近耄耋,但对炭画的创作热情仍然不减。“文革”期间他的数十幅画作被当作封资修产物被红卫兵没收,转而画毛主席像,当年曾经画过一幅高达4米高的毛主席像。如今,林伯宝刀不老,不久前绘制了一幅成龙的炭画惟妙惟肖,一些远在东北、上海、香港等地的人们还特地请李伯为他们的长辈绘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精画老人 中国炭精画 炭精画之乡 
09月27日

《海峡导报》:六旬老人郑德鸿为漳州老行当四处奔走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海峡导报讯(记者 沈华铃)黄昏的老街里,有节奏的嘭嚓声,漫天飞舞的棉絮,这是有人在弹棉花;一根炭笔,一张白纸,画出惟妙惟肖的黑白画,这是有人在画炭精画……这些快要淡出人们视线的老行当,让年近六旬的郑德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年来,他四处奔走,寻找漳州的老行当,又用相机和笔,将一个个老行当拍成照片、写成文字。他向省长信箱和政府部门反映漳州老行当亟待保护的现状,得到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回复,肯定了他的努力。
  
  对此,漳州市图书馆馆长、闽南(漳州)生态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张大伟说:“传统手工技艺的命运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奔走一年寻找漳州老行当
  
  郑德鸿是老漳州人,见识过诸多漳州老行当。但是,有一天当他在与老友们聊天时,却发现,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似乎在瞬间已经无影无踪。
  
  “这些老行当背后,是传承了几百年的漳州民间文化。”去年年底,郑德鸿萌生了寻找漳州老行当的念头,并在媒体开设专栏。今年农历正月,他偶然从中山公园南门路过,发现有人在那里打拳卖膏药,这是他几十年没有见过的,他意识到,这是真正的漳州老行当。
  
  在他不懈的寻找和努力下,一个个漳州老行当浮出水面。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老行当,郑德鸿查找了很多资料,从该行当的历史查起,再到如今的状况,反复核实。
  
  漳州老行当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这一年来,郑德鸿通过报纸、电视报道了三十多个老行当,总共128篇次,分别为:打拳卖膏药、竹器、车木、刻印、打铁、竹编、醮灯、石碑雕刻、弹轧棉被、铁线笊篱、蓑衣、漳绣等等。
  
  郑德鸿高兴地说,这些报道是对漳州老行当的记录,也将为保护这些传统文化提供有力的依据。
  
  面临失传向“省长信箱”求助
  
  郑德鸿说,老行当历史悠久,但因种种原因,如今却面临失传,如何让这些老行当得到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为此,他又写下《漳州部分传统手工技艺面临消失亟待保护》,先后向“省长信箱”及有关政府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漳州正在打造文化古城,但如果没有传统手工艺支撑,必黯然失色。政府应将这些老行当的保护列入日常管理,并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郑德鸿说,“政府可以采取提供场所免租金的方式作为对老艺人的补贴,在旧城区开辟老行当一条街,让这些濒临消失的老行当入驻。始兴北路(府埕)是老街区里较可行的地点,因其历来就是传统小吃的集中地,而目前基本空置。可一半作为传统手工艺制作点,一半作为传统小吃点。这样,外地游客来漳州时,就可领略到漳州传统文化的精彩,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
  
  除了寻求政府保护,郑德鸿对一些老行当传承人提出建议:改变思路、改进包装、提高知名度等等,另外一些特色项目,应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得到保护。
  
  部门回应分析现状,加以保护
  
  郑德鸿反映的情况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回复说:“对于您的反映建议,局领导十分重视,要求工作部门和专家对漳州市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及保护进行分析。”
  
  该回复肯定了郑德鸿的努力:“您对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保护十分关注,投入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并撰写了数十篇有关‘老行当’的报道文章,使许多隐身于市井的‘濒危品种’显现出来,呼唤社会关注。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提供的材料和线索,对于文化工作部门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信息,具有参考价值。”
  
  回复还称,这些老行当手工艺,大部分属于非遗,理应得到保护,只要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履行必须的程序,可以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
  
  漳州市图书馆馆长、闽南(漳州)生态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张大伟还专门为郑德鸿所反映的漳州老行当写了一篇文章——《春风中的期待》。
  
  “传统手工技艺有以实用为主的生产技能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可供欣赏之用的工艺美术价值,它独特的工艺和艺术魅力能否继续存活于民间,不仅受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也取决于现代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和作为。”张大伟在文中说,随着一个个老行当被报道出来,他相信推进漳州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工作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09月26日

《深圳晚报》:肖像画师何礼云的梦想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深圳晚报讯(记者 刘琨亚)何礼云1999年就来到罗湖商业城,是第一个进驻这里的民间艺术家,提到这些,他的神情中有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当时,整个罗湖商业城就只有我一个人做这门生意,后来商业城发展文化事业,民间手工艺人才慢慢多了起来。”
  
  今年48岁的何礼云从小就喜欢绘画,他曾经师从著名画家周祖铭,学习了一年的素描和油画。“在老家天门的时候,我就曾经办过画展了。”他说,他曾经四川自费游三峡,费用全部靠在路上为人画肖像赚取。
  
  1994年就来到深圳,在华侨城的一家电子厂做产品造型设计,收入不低。但他的心并不安分,一直希望寻找机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1996年,他就放弃了这份别人眼中不错的收入,在民俗村租了一个档口,专门从事肖像画的创作。随后他先后在世界之窗、东门都开过档。他告诉记者,在2003年以前,生意一直很不错,但非典之后,生意明显清淡了很多。
  
  在旁人眼中,何礼云可能只是一个以给别人画点肖像的小贩,但在他自己的心目中,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
  
  “我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创作能够有所突破,因此,即便在为客户画图的时候,我也力求能够加上一些自己的创意,有一些创新。对于这种创新,有人理解,也有人不满。”何礼云说,有些慕名而来的客户觉得他画得不像,不太满意。“我认为,艺术创作肯定是有想象的空间,如果你要一模一样的效果,那还不如去照相。”
  
  正是有着这种执着,他的作品多次获奖,还曾经代表深圳受邀到新加坡等地从事文化艺术交流。他说,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到一些大型的美术馆去办个人画展,自己的作品不再被人们看做是街边小贩的即兴之作。
  
  “我现在主攻的方向是抽象的肖像画,这种画一般的客户都不会接受,所以要想专心搞艺术,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我还要在这里坚持一段时间。”何礼云表示,他在这里做生意主要是为了积累一些原始资本,等到正在深大外语系的孩子毕业,自己身上的担子轻松一点以后,他会考虑去进修,力求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可能在旁人的眼中,像他这样的年龄进修似乎太迟了点。不过他坚信,只要心中有梦,就一定会有实现的一天……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深圳炭精画像馆 
09月25日

《海口晚报》:海口老街炭笔画顾客盈门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海口晚报讯(记者 史瑞丽)穿过海口新华北路一道狭窄的楼梯间,在二楼一个房间里,韩翠琼戴着眼镜,正用炭笔细心地作画。画笔下是位温柔贤淑的女子,用笔轻轻涂抹在女子的唇上,呈现出黑白分明的光影,画中人顿时显得熠熠生辉,刹那间生动起来。
  
  在海口新华北路街边,人们会偶见摆放着人物素描、“代写书联、画像”、“画像请上二楼”等广告,这昭示着楼房主人家的生意行当。
  
  在海南,许多人家还保留着要为自己画幅炭精画的习惯。炭精画是我国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以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而闻名,是集艺术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1945年,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开始在海口开设画馆作画。作为第二代传人的韩翠琼传承了这项技艺,她的儿子如今已是第三代传人,这家店也已经在老街上有60多年历史了。在第三代传人叶保龙身上,这门技术不但得到了传承,而且进行了创新,小伙子如今结合电脑技术作起画来功夫不减,但效率更高。
  
  在叶保龙的工作表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记录的订单已经到了六月份。他告诉我们,有些华侨专门找上门来求画。前年,一位美国游客还慕名而来,看到韩女士画好的作品不由伸出大拇指连说“Good!”。
  
  “这是一门传统作画手艺,希望能保留下来这项传统文化。”叶保龙说。海南不少人保留着这种习俗,正是这种市场需求,炭画这种传统技艺在海南得以生存下来。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海口炭精画像 炭精画老街 
09月24日

红袖添香:画匠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红袖添香(www.hongxiu.com),作者:张才富
  
  提起人像,人们很自然地想起相机。快门一按,咔嚓一声,人的相貌就被定格了下来。而在相机没有普及的时候,很多人想留下自己的影子都要找画匠(师)。画像是一种艺术,它闪耀着一种艺术美。
  
  炭精粉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绝技,这种传统画像技艺因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竟然一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中国最早的画像技术是用柳树枝子画的。先将柳树枝子烧成炭,然后再画。后来发展到先用笔画,再涂锅底灰。上世纪画像大多采用炭精画法,画匠一般用毛笔,排笔当工具,炭粉为原料。画像能保存一二百年不会变色走样。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炭精画艺术的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
  
  画像首先要勾勒出被画者的轮廓,再去涂炭精粉。画像能真实反映作品对象的独特艺术;尤以其特有的形象真实准确,光线自然柔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画像还可以传神。画像师通过画笔,给被画像人赋予神韵。眼前的人是面黄肌瘦,神志模糊,双目无神。画匠通过艺术手段还原以前的样子,画上的人,精神饱满,双目炯炯有神,健康硬朗。
  
  画像还有一个独有的特点。就是按照求画人的语言描述如眼睛,嘴巴,额头,身材……照着描述,画匠精心,细致地完成画像。
  
  这些都是照相机所做不到的。
  
  沔阳一带,老人过世都用炭精画作遗像。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画匠一般是以逝者生前的照片为基础,在一个坐标系里用相似形的原理逐格放大绘画,最后就会得到一张与小照片几乎一样的大幅炭精画。不过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少能在农村,丧葬用品店里看到炭精画的民间艺人。
  
  画像是一种艺术,有其独特而隽永的魅力。炭精画则是集艺术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在我的故乡,当年画匠描画出的那些炭精画,肯定还有幸存于某座老屋之中的,只是真正热爱它们的人少而又少了。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不由发出一声叹息!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博客 红袖添香炭精画 
09月23日

东南网:泉州炭粉画 失落的手艺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东南网讯(记者 张帆)家住伍堡街豆生巷的孙顺泰家里,至今仍收藏着数张上个世纪70年代的炭粉画。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孙顺泰本人。
  
  虽历经近40载光阴,可这些画依然亮丽如新——扛枪的解放军和民兵威武帅气、天真烂漫的小娃噙着泪花、陕北农民喜迎丰收……每一张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跟照片似的。
  
  “这些都是我一二十岁时画的,已经很久没再画了!”孙顺泰今年已经56岁,他的右手小时候意外致残,所以都是左手作画,比起常人,更加不易。孙顺泰说,兴趣使然,他自初中起便自学素描。到了高中,他便开始画当时很流行的炭粉画,靠临摹许多电影明星练习。学画期间,他还师从过泉州已故名画家李硕卿和黄紫霞,作画的水平得以提高。
  
  高中毕业后,孙顺泰在街头以卖画为生,在街头给人画肖像炭粉画,画一张4。5元,通常得画大半天。“我记得当时有的人一天才挣1元,一幅炭粉画算挺贵的,不过画这个比较吃力,眼神要很好”,孙顺泰说,画炭粉画基本都是照着1寸、2寸照来画,头像五官的比例、神态、明暗都要拿捏精准到位,否则就四不像了。由于当时的很多照相馆里都不能放大冲印照片,遇到家中长辈过世,想要弄一幅大点的照片用作遗照,就只能找会画炭粉画的师傅来画,所以在上个世纪约50~80年代之间,炭粉画很风靡。
  
  “我们那个时候的文化生活哪有现在这么丰富,所以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画画,常常是下了课,两三个同学便拿着画夹到泉州郊外写生,像是现在的北门、田安路一带……”孙顺泰回忆说,直到后来他到造纸厂工作,依然发挥着会画画的长处,每周厂里出的黑板报都是由他来完成的。“当时还有朋友让我帮他家里的老人画炭粉画,可后来因为照相的人多了,就不再画了。”
  
  孙顺泰说,他十年间画了几百张炭粉画,后来自己留了20多张,有的被朋友借走没有归还,如今只剩下几张作为收藏。他说,泉州现在会画炭粉画的人很少了。孙顺泰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炭粉画会逐渐没落,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少人知晓的艺术。
  
  说汝知影
  
  炭粉画,是用炭精粉为主要的绘画材料,辅之以炭铅笔而成的一个画种,也叫做炭精画、擦笔画,是一种民间流传至今的艺术。
  
  炭精粉是一种原料,它的特点就是永不褪色,保存时间极长。由于炭精性状稳定,有较强的附着力,画出来的人像具有强的艺术性,黑白分明,光线柔和,画面细腻逼真,永不变色因此能够长时间保存。在上个世纪,多用于人物肖像画,如遗照等。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东南炭精画像 
09月22日

新乡网:民间技艺炭精画的传承者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新乡网讯(记者 杜娟)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又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4年前,原本已经放弃炭精画多年的刘福顺,重拾画笔,决定将这门几乎失传的技艺传承下去。
  
  12月21日,记者来到新乡县大召营镇刘大召村,见到了民间艺术家刘福顺。走进刘福顺的家,记者马上被墙上挂的多幅炭精画所吸引。《猛虎下山》、《雄鹰展翅》,每幅画都都栩栩如生。
  
  刘福顺今年75岁了,说起画画,刘福顺自豪地说:“我好像就有这种天赋,一学就会。”16岁那年,刘福顺去城里赶会,看到闹市上有个老师傅比照着小照片,用炭粉在纸上作画,画像堪比照片。顾客取画时,支付了5元钱的报酬。看到画画也能赚钱,刘福顺有了学画念头,便虚心向老师傅求教。回到家中,刘福顺购买了画笔和炭粉,仅用了一星期时间,他就学会了给别人画像。
  
  随后,刘福顺就决定去焦作凭画画的技艺谋生。“一般3个多小时能画出一幅,能赚3块钱。”刘福顺说,那时候的3元钱可不得了,算是高收入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改善了不少。
  
  1960年,四处闹饥荒,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刘福顺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当时村里的生产队不让劳动力外出,刘福顺不得不放下画笔,回村劳动。这一中断,就是49年。这中间,他当过电工、大队会计、食堂司务长,还干了两任村长。分到土地后,又是种地,又是养牛喂猪,虽然心中常常挂念自己的炭精画,但是却没有闲情坐下去安心作画。
  
  直到2009年,儿子担心父亲年纪大了,身体受不了,强烈要求父亲在家好好休息。清闲下来后,刘福顺终于有机会重拾画笔。
  
  中断作画近50年,刘福顺仍宝刀不老。第二年,他的炭精画作品《猛虎下山》在中国书画百幅作品香港展中就获得了铜奖。之后,他的《忠犬护主》、《大鹏展翅》等作品多次在国内书画作品大赛中获奖。另外,刘福顺还受邀到“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王公庄村讲授炭精画技巧。
  
  刘福顺说,炭精画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作为绘画工具的一种特殊民间绘画形式,用炭精画出的画可以保存几百年不褪色,但是对作画人的功底要求非常高,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
  
  如今,很多朋友将孩子送到他这里学习炭精画,他也很乐意去传授。“也许这一老行当不久以后就会消失,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刘福顺说。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新乡炭精画 
09月21日

《闽西日报》:人物炭精画——一道靓丽的风景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王秀峰在展示她的作品:小龙女画像。


  
  闽西日报(记者 黄启元)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人物炭精画一直受到市民的青睐。据了解,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长汀城里开炭精画店的只有两家,现在却发展到四家。其中有两个“才女”,一个叫王秀峰,一个叫范美珍,她俩开的画室,已然成为长汀古街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王秀峰与范美珍同年,是好姐妹,两人都从小爱好绘画。1991年,王秀峰从策武中学初中毕业,一毕业她就师从民间画师邱光汉学人物炭精画,掌握了炭精画的技巧。1994年,王秀峰开了一家炭精画室,至今已近20年了。王秀峰主要从事画人物炭精画,一般每天至少画一幅,除了人物炭精画,还画国画。
  
  从小爱好绘画的范美珍原先学厨师,开了10多年的美食店,很辛苦。她看到王秀峰开了画室,收入高,又不辛苦,于是她改行,也从事人物炭精画。有良好的绘画基础,范美珍经过王秀峰等人的指点,很快掌握了炭精画的技巧,2009年她也开了一间画室,生意一直很好。
  
  据介绍,炭精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小支流,源于国画,又区别于国画。它是一门反映人物对象的独特艺术,以其形象逼真、光线自然柔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等优点而独为一体。它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的一种特殊民间绘画形式。这些特点都是其它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无法比拟的。由于炭精画富有立体感,易于保存,而且不褪色,所以一直受到市民的喜爱。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闽西炭精画 闽西炭精画像 
09月20日

秋千网:寂寞的炭精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徐立文)坊巷纵横的漳州老街,铺面林立,为数不多的几间传统老店就聚集在这里。打铁、画像、修钟表钢笔……有了老店的点缀,老街才有这般古朴风情。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行当正逐渐退出百姓生活,老店老行当该如何创新、传承,这是一个问题。
  
  午后,阳光微曛,延安南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陈松年的画像店依旧冷清。
  
  陈松年坐在伟人、故人、娱乐明星的画像中间沉静地泡着茶。对于记者的到来,他一点也不感到诧异。这两年,访问小店的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记者们所好奇的恰恰是他所烦恼的。看到记者举起相机,他淡淡地说:“拍这个没用,这门手工艺已经赚不到钱了。”
  
  陈松年的父亲曾是漳州工艺美术厂的职工。画像店原本是漳州工艺美术厂的一个营业部,后来工艺美术厂倒闭了,画像店就由公家单位转为私人经营。陈松年算是子承父业,但他一开始并不愿意从事这行。“我以前是漳州玻璃厂的工人,1996年工厂倒闭,我下岗了。有段时间也四处打工,但是赚不到什么钱。后来我父亲就让我跟他学这行,好歹也能把这间店继续开下去。”
  
  炭精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重在写实,具有形象真实准确、光线自然柔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等优点。在以前主要功用是遗照放大和旧照修复。从前在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把先人的遗像挂在厅堂上,寄托哀思,以示孝敬。那个时候照相馆还很少,细腻逼真的炭精画成了照片放大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城里人已不时兴在家中显眼处挂先人的遗像,再加上照相机、照相馆的普及,拍照越来越方便,炭精画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陈松年告诉记者,现在来光顾生意的主要是乡下人。画一幅炭精画,要两天时间,画像加相框才收几十块钱。有时一星期都等不到一个客人。单靠画画是维持不了生活的,所以小店还兼营复印、扫描、晒图等业务。“一个月的收入刚刚够生活开销。”陈松年的爱人原本是漳州工艺美术厂做棉花画的,早几年也下岗了。陈松年感慨万分:“现在做手工艺的都吃不饱。”
  
  陈松年闲时常画些肖像练练笔,此时他的案头放着的是尚未完成的孙中山先生肖像。只见他把样稿(台湾某品牌香烟烟壳)夹进特制的放大镜中准备作画。陈松年解释说,炭精画最重要的是精确,所以要用放大镜明察秋毫。“画得不像就没人要了。”说着,他对照放大镜,在稿子上涂抹起来。不一会儿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就跃然于纸上,双目炯炯有神,领口笔挺,透着一股威严。陈松年虽是半路出家,但他觉得炭画并不难学,只要有耐心坐得住,细描慢绘,很快就学会了。可是,陈松年没打算把这门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学这个没用。学国画、油画什么的还有点前途。”对于画像店的未来,陈松年也没有长远的打算:“现在这店面是自家的,不用付店租,勉强撑得下去。等到这儿折迁了,我就不做这行了,租不起店面。”
  
  陈松年七十六岁的老父亲至今还期待着这门手工艺能够发扬光大。但直到记者采访结束离去,画像店除了三两个来复印的外,再没有其他顾客了。
  
  传统手工艺注定是寂寞的,生活早已改变了模样。某一天,当我们只能在回忆中追寻这些古老画面时,是否会留下一声叹息?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09月19日

秋千网:炭精画广受人民群众喜爱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若近)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记者了解到,炭精画,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粉画 
09月18日

秋千网: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广受网友青睐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若近)炭精画是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美术。炭精画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应运而生。该网站自上线以来,各地网友来访ip量与日俱增,据百度统计、我要啦(51.la)等数据显示,日均ip高达7000以上,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
  
  “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资讯 
09月17日

阳光巢:炭精画官方网站受台湾网友青睐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阳光巢讯(记者 李政)炭精画,是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美术。炭精画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应运而生;上线以来,台湾网友来访与日俱增,据百度统计、我要啦(51.la)等数据显示,台湾地区网友ip高达300以上。
  
  “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台湾炭精画 

 

炭精画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