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精画是我国民间艺术,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又名“炭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小支流。作为绘画艺术,论其表现形式也属单色绘画范畴。论其独特的块面干粉揉色运笔方法又不完全类同于素描。炭精画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素描所具有的那种线条排铺明暗调子,而且炭精画在写实性上更优于调剂、调水、颜料的表现效果;尤其更强的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等特点,博得更多美术爱好者的好评。炭精画是集艺术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
学习炭画入门十分容易,但能否学好、学精,需要的不仅是精力与时间,更需要老师的亲自指导。现简要地介绍炭精画的画法如下。
第一:选稿
炭精画它是以依赖于摄影艺术为创作手段的一种独特绘画形式。所以,选稿也就是炭精画创作的初步。可以,先用摄影的方法收集素材,以所收集的资料照片起稿、定形,进行绘画。
第二:誊稿和定稿
炭精画是一种精细度很高的绘画形式,所以,起稿必须是一次性完成而且要求绝对准确。事先收集的照片资料在依照片造形的时候,要经过调整之后,确认为最准确,再用透临的方法把稿誊到精细度比较好的绘画纸上。准备上色、“抛光”(炭精画特殊的一种上色方法)进行作画。
第三:上色
1、处理大体明暗关系:为了使画面的整体关系,结构完整统一,在上色的时候先以整体以基础,处理大体的明暗变化。但是,要求初步上色非常轻,逐渐加深,达到理想的效果。
2、传神部分:炭精画是以人物为主要刻画对像的、比较写实的一种绘画形式,所以在传神上要求比较严格,既要考虑到真实性,又要考虑到极为微极的细微部分。因而,把人物五官刻画作为主要部分,当然要和整体关系统一。
3、细部刻画:这里着重处理较素描更为柔和细腻的中间层次。目的在于,刻画对像的真实性,比如:人物面部的细腻、柔和、有弹性;或者动物毛质的柔软、蓬松等等。当然,也应该跟整体关系统一。
4、整体调整:绘画原本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体系。所以,在从整体到局部的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了忽略整体的关系,或者在绘制炭精画的过程中,着意刻画人物神态的时候,而忘记了整体协调的统一性。这时候,应回到整体关系的环节中,来调整一次,使画面的效果和感染力和谐统一。
5、微妙和特殊部分的处理:炭精画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独门画派,其真实性由为重要。所以在,微妙和细微的部分,应表现得更为细致逼真(哪怕是一根头发、一个胡子茬、一根睫毛都应该笔笔到位,丝丝真实)。这是炭精画中最后的一步,是表现技法难度最高的一部分,也是炭精画最有特征性的一步。
第四:去浮色
炭精画是以炭精粉为作画原料的一种干粉擦色画法。所以,在画完炭精画之后,其颜料很容易脱落,不注意会影响整个画面的真实性,为了使画面干净利落,应该事先把最容易脱落的一部分颜料(也称为浮色)处理掉。具体方法应该用橡皮末轻罩画面,再用药棉或者羊毛刷子,由亮到暗均匀扫掉橡皮末。这样,多余的部分颜料就被橡皮末带走。画面的浮色就会被去掉。
第五:保护
炭精画是一种精度很高的画法,所以,绘画结束之后,应该加以保护措施。以防如:颜料继续脱落,或者被其他杂色所弄脏。保护的方法有:冷裱、塑封、装框、上定画液等。
炭精画有不同的作画方法,形式各异,“门派”辈出。至于炭精画艺术的发展和前景,需要我们每一位有志于此的艺术家奋发向上,为炭精画艺术出一份力,用一份心……我们有理由相信,炭精画前景广阔。
中国炭精画世界由祖国各地及海外有志于推进中国炭精画创作、研究、教育的专家及其他形式的参与者自愿组成。欢迎祖国各地及海外有志于中国炭精画创作、研究、教育的朋友加入中国炭精画世界!
请与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在线QQ)联系。加QQ好友,留言必复!
中国炭精画世界融合“五性”于一体,分别为:
全球性;
专业性;
学术性;
公益性;
互联性。
中国炭精画世界会员待遇:
1、获得官方唯一编号精美会员证。
2、享受中国炭精画世界会员荣誉。
3、独享中国炭精画世界在线资源。
4、专业老师解开学习与创作疑惑。
5、成为作者在官方网站随时投稿。
6、融入中国炭精画创作主流圈子。
7、快速建设人脉关系并轻松创收。
8、优先参加中国炭精画最新活动。
9、第一时间获得学习与创作资讯。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已有157年历史的清代建筑、东莞四大名园之一的道生园被夷为平地了。报道出街的当天,惠州的朋友在微信里问我,可曾有道生园旧照,她想看看遗迹。
我惭愧地说没有,十分懊悔曾经与道生园的擦肩而过。多年前,在莞城老街走访时,同行曾跟我说起,荒草里有一座老宅子。可惜,我没有深入,只是扫了一眼。
与我同样懊悔的有不少人。昨日傍晚时分,在附近工作的两位莞城女子前来“悼念”这百余年的道生园。她们小心翼翼地跨过一堆堆青砖,一名女子口中满是懊悔之词:“当年跟我表弟来时,就应该拍些照片,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夕阳下,让人心生悔意的道生园仅剩当年的红色石门孤零零地矗立在废墟上,令人怜惜。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为道生园的拆除感到震惊。这位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曾去过道生园,在他的印象中园子非常漂亮。何院士不禁想问,这拆除是否征求了当地居民的意见,是否专家论证过呢?
何止是道生园呢?老城区里,巨大的拆字写满了老街的柱子上,振华路早已拆得七零八落,不少骑楼成了弃楼,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红楼门诊)门前的一处颇有岭南风味的建筑也已经拆了一半,破败不堪。
多年来,每一次到老街,那份静谧都让人内心安静,那份历史的味道让人怀念。似乎,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当年繁华,就能耳闻车水马龙之声。如今,更多的是让人想要匆匆过的感觉,满目疮痍,怎忍心多看几眼?
何不让这份历史延续?其实,建设新城不一定非要大拆。老的东西更有味道,适当地改造老城将为新城加分不少。试想一下,修复后道生园与可园遥遥相望,通过可湖连成一片,与莞城老街融为一体。那么这一片区域的文化价值就提升不少,无论是通过三旧改造,还是在周围再起文化项目,文化底蕴有了,其价值注定要升值。
昨晚,我再次走完老街,偶然听到两位路人的感慨。
“道生园也拆了,可惜了。”
“这一片要是好好规划,肯定是个好地方,可惜现在却成了一个梦。”
新华网(记者 傅人意)从上个世纪40年代,炭精画在海口兴起,仅在海口新华路、中山路一带,每天就有十多位画师揽活。到1980年代中期,多达二十几人的画师队伍活跃在一条老街上,炭画行业曾鼎盛一时。如今,在数码相机风靡的冲击下,从事炭画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炭画这门传统技艺正在式微。
然而,炭画的传承之火在韩翠琼这个“炭画世家”中没有熄灭。从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到她的儿子叶保龙,三代人对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术炭画已经守护半个多世纪。
“人生易老相不老,西施当年花容貌。”在海口中山路骑楼老街的炭画工作室里,韩翠琼时常和来买画的街坊、游客说起这句话。在她的理解中,炭画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活儿,还是一种有“人情味”的艺术:它让人追忆岁月这个“小偷”偷走的年少与稚气,它凝聚了青春时光的眉清目秀,它让人遐想藏在眼角里深深浅浅的皱纹中的故事。
11月15日上午,迎着清晨的阳光,韩翠琼像往常一样,从海口新华北路的家中走到中山路骑楼老街新的临时炭画小木屋工作室里,将支架撑开准备迎客。
情感的维系
三代人共同守护炭画
从上个世纪40年代,炭精画在海口兴起,仅在海口新华路、中山路一带,每天就有十多位画师揽活。到1980年代中期,多达二十几人的画师队伍活跃在老街上,炭画行业曾鼎盛一时。如今,在数码相机的冲击下,从事炭画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炭画这门传统技艺日渐式微。
然而,炭画的传承之火在韩翠琼这个“炭画世家”中没有熄灭。从父亲韩冠平,到儿子叶保龙,三代人对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术炭画已经守护半个多世纪。
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曾是海口市工艺厂的职工,早年就在老街以画炭画为生,2005年去世,从事炭画60余年。儋州白马井的吴华老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在海口出差并到访韩冠平的画室。“那时候韩冠平所画的人物像真的是栩栩如生,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女主角王晓棠,画得真的很传神!”
韩翠琼记忆中的父亲,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借着昏黄的灯光,抽着烟,在卧室里一画就到天亮。第二天,若又有人来买画,父亲就一直躲在房间里埋头画画不出来。
“文革”时期,韩冠平靠着画画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毛主席、雷锋、救人英雄王杰等人的画像都在他的笔下生辉,有时还靠帮忙画琼剧舞台的背景画布、木偶剧背景画布,甚至画一些户外广告补贴家用。
当年看琼剧是老海口人最时尚的消遣。韩冠平就是给琼剧舞台画人工布景的人。韩翠琼说,那时他家住在一间20多平米的平房里,父亲把布景布挂在墙上,架着梯子站在上面画。父亲画素描,她和兄弟姐妹拿着刷子上色,一家人有说有笑。“在海口老街一旦家里有老人贺寿,或逢年过节,也有子女来给家里的老人画张炭画,老街上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挂着炭画。”韩翠琼说。
“但是现在这门生意很不景气,年年都在走下坡。我们家是三代人都画炭画,在街坊邻居中小有一些名气,还能接到一点订单。但是老街这一带的几个画炭画的有的年迈去世,有的已经转行了。”叶保龙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方面家里挂炭画的传统在慢慢消失,买的人少了,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厂家都不再生产炭画的原材料炭精粉,如果靠画炭画维持生计,太艰难了。
的确,这是一个赚快钱的年代。在韩翠琼和叶保龙仍坚持这项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艺的背后,更是一种不愿意舍弃这个手工艺的情感。
在最困难的时候,韩翠琼也动摇过要不要放弃。“但是,我们一家九个姐妹,就靠父亲画炭养活我们,我对这门手艺心存感激。我希望这门手艺能流传下去。”在叶保龙上小学的时候,韩翠琼发现儿子对画画也有一定的天分,便将他送往各地跟随名师学艺,希望这样的一门手艺能薪火相传。
慢工出细活
炭画里的人情味
前年春节,一个美国回来的华侨带着女儿专门来到店里找韩翠琼画画,画完后,和韩翠琼说了句“good”。“他说我的画作代表了海口老街的文化,希望能画出小女孩扎着辫子的活泼模样,这是数码相机所不能体现的。炭画确实是一门有人情味的艺术,是属于手工艺者的艺术。”韩翠琼笑着说。
的确,作一幅炭精肖像,只需要3—4个小时,但要画一幅生动的肖像炭精画,需要一周的时间。
在这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工作室里,一个画夹、一把椅子、一块橡皮擦、一盒炭精粉,还有几支炭铅笔、擦笔,就是韩翠琼作画的全部工具。
“炭画人物脸部的特写最重要,橡皮的作用在这里就凸显了。你看,它可以修线条,调光线,调比例。鼻子是脸部光线最亮的地方,要耐心地在这个地方调光。”韩翠琼介绍,她和父亲的画法都属于传统的九宫格画法。首先在照片上划格,根据比例,从眼部画起,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人像轮廓,最后用炭粉涂抹。
韩翠琼说,炭画造型全过程可分为轮廓造型与明暗造型两大部分,其中轮廓造型主要是整体定位,落笔要轻,然后进入局部深度刻画阶段,揉粉的时候以笔尖粘少许炭精粉,在其它白纸上试过轻重方可落笔,笔含粉的色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大的明暗关系画好后,可以进入最后的深度刻画和整体的调整,调整要用不蘸粉的排笔、蘸粉的排笔和炭铅笔、橡皮等交替灵活运用其间。
紧跟时代潮
在传承中创新
“父亲总是说,我画的人物水肿一样,像风像雾又像雨,我画了20多年了,还是画不好。”韩翠琼说,自幼她就在海口工艺美术室里看父亲画画,父亲说,这个活儿不是谁都能做的,你给别人画像,画得不像就是不行,要耐心,不求快。在韩翠琼的眼里,用炭精粉画的人物肖像,黑白分明,柔和细腻,层次丰富、色泽持久,也是炭精粉画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
但是今年32岁的叶保龙,对于炭画的传承与创新又有着新的看法。“炭画要画得像,是过去外公和妈妈这一代人的看法和喜好,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喜欢这样的风格。”
“苹果手机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用?因为乔布斯在创新。我时常和妈妈讲,我们不能坐着等,要主动创新。”叶保龙已开始在行动了。叶保龙将炭画与素描结合,以速写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打破了原有炭画的呆板,让人物肖像更有活力。
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有一张画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一个棕色长发女孩,双眼含情地望着远方,嘴角上扬的一抹淡红张扬着青春的气息。这是一个国外女孩来海口老街旅游时,叶保龙用新画法给女孩画的画,但是因为行程紧凑女孩没有来取画。“倒是放在工作室里展示后,不少年轻游客都问能不能给自己也画一张这样的画。”叶保龙笑着说,“现在看来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我的画法。未来希望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做出既能传承技艺又符合时代潮流的炭画。”
“我不打算以画炭画来维持生计,实在太艰难了。但是赚钱不赚钱是其次,我们只是希望这个手工艺传承下来,让大家知道,海口骑楼老街有这样的一门老手艺。”叶保龙说。
新华网(记者 杜宇摄)今年77岁的陈德年老人,是安徽省合肥市一名退休美工。1993年退休后,他开始尝试用炭精在丝绒上作画,而创作的主题只有一个——毛主席。
在陈德年与老伴居住的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有一间近20平方米的客厅,储藏着他20年来创作的200多幅毛主席的肖像画。
闲暇之余陈德年还会创作以毛主席为主题的版画,“画到今年我已经完成了120幅版画。”
给炭精画官网投稿的好处:
A:与人分享、交流思想,当属人生一大乐事。人生中有许多快乐的事情,源于我们去创造。发表文章,就是创造快乐。
b:您的文章是对您个人品牌的提升,形象的推广,也是创收的基础,会为您带去更多社会大众的关注。关注就是机会。
c:最具特色的是:我们每月会依据点击量与评论量,评选出本月最受欢迎的1-3篇会员原创文章,依次给相应作者以800、500、300元的奖励。年底我们会再从当年的最受欢迎的原创文章中评选出“炭之星”,予以重复奖励1000元!也就是说,一篇能造成口碑的原创文章,哪怕只有数百字,可以最多得到1800元。
对于会员推荐的文章,我们每周也会评一篇推荐奖,奖金为200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奖项是有可能空缺的。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某周只有一篇或者两篇投稿,且点击量平平,我们是很难评出奖来的,对吧?
我们知道,很多会员愿意分享、愿意投稿,并不是看上这点薄酬。但我们之所以推出这样的激励措施,是想强调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在内容参差泛滥的互联网上的一个主张:好的内容,应该被付费,优秀作者辛勤的工作,应该被感谢。
秋千网讯(记者 叶红)您了解炭精画吗?作为“中国民间美术”,很少有人了解这门艺术。为此,记者采访了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
“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张智华老师说,“‘民间美术’与‘工艺美术’组成‘民间造型艺术’,即‘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讲,‘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搞清楚了概念,就能明白‘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
“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民间美术”与“工艺美术”组成“民间造型艺术”,即“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讲,“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搞清楚了概念,就能明白“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
具体说来,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等各种表现形式。按照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炭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
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
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趋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如果从功能上细分,按照其不同的功用和使用场合及在民俗活动中的使用情况,则可以将它分为六个种类:
(1)建筑装饰类
建筑、民居及其装饰艺术包括的主要品类有戏台、宗祠、祖庙、神庙、民居、各种楼台亭阁、牌楼、墓碑、拴马桩、城门、村口建筑装饰、各类镇物、河边桥头的桥梁、染坊、井台、石雕等。城市城池建筑、店铺的装饰、招幌、牌匾等都可以纳入其中。飞檐斗拱、瓦当、门楼、牌匾、砖雕、门鼓、门饰、影壁、照壁、风水楼、神龛、花墙、花窗、门楣等、上马石、拴马桩、门蹲狮、院中其他雕刻装饰等多种建筑构件,通过排列、组合、装饰与美化,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
(2)日常器物类
生产生活用品和器物包括了如农具、出行车马、纺车、工匠用具、服饰、日用摆设和使用品,如编织品、纺织类(兰印花布、扎染、蜡染、土布、织锦等)、服装服饰、首饰佩饰;日常生活器皿如家具、灯具、刺绣装饰品、妆盒、陶瓷盛具、饮具、食具、烟具等。它们是美用合一的产物,即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器物。
(3)节俗礼仪类
这类民间艺术品包含了各种节日庆典和人生礼仪、社会礼仪所需的造型艺术。它们不是平日使用的民间艺术品,而是适时而用,按需择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和礼仪的装饰性物品。如人生礼仪中的诞生礼、成人礼和寿礼、葬礼等使用的辅助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都是表达情感和情绪的载体,是各类节俗礼仪中的必需品。如各种表演用的兵器、节日和仪式中使用的道具、服饰、佩饰、面塑礼模、用于婚庆仪式的提盒、食具、礼盒等也属于此类。
(4)祭祀供奉类
这类民间艺术主要是指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有关的装饰艺术品,有的直接就是由巫术的道具和祭祀的神像演变而来的,如各类神像、祖先像、祭拜的各类偶像、陪葬品和祭祀类物品。我们熟悉的「娃娃大哥」乞子道具、天师像、钟馗像、灶王像、水陆画等都属于这一类。
(5)观赏把玩类
观赏类的民间艺术品往往是那些以审美和装饰为目的,满足精神需求的比较纯粹的美术类艺术品,如年画、剪纸、刻纸、花灯(灯方画)、扇面画、炕围画、屏风、铁画、烙画、彩绘泥塑、面塑、装饰性摆件、各种装饰画、装饰挂件等。玩赏类的艺术如各类民间传统玩具,以愉悦人们性情为宗旨的小巧的可玩于股掌之间的「玩意儿」也可归入此类。这类民间工艺美术品具有超越物用的功利性特点,主要用于「精神的实用」,满足精神和心理诉求。
(6)游艺表演类
这类艺术品包括了用于武术和竞技、庙会和花会表演、游街彩车使用的道具、器械、乐器、装饰品等。这类艺术的特点是要借助人的参与如张贴、舞动、悬挂、穿戴等才能体现其功能。如皮影戏、木偶戏、风筝放飞、民间玩具如九连环、空竹、风车的耍弄等都属于这类表演。
这六类民间艺术的功能可以互相转换的,当皮影完成了表演,挂在室内欣赏时,它又变成了观赏性的艺术。花灯、木偶和一些道具也是如此。另外,原本是祭祀供奉的作品,在民间也常被用来观赏和装饰。民间艺术的功能主要看它在民俗活动中的何种场所使用、如何使用。每一种功能的发挥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从而规定了民间艺术的功能归属。
如果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下面的基本类别:
(1)、印染织绣
印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等几大类别。
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
刺绣则包括了四大名绣、各地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等。四大名绣有湘绣、苏绣、蜀绣、粤绣,各地民族民间刺绣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绣、土族刺绣、满族枕顶绣(绣于枕头两端)、湖北挑花和陕西、山西、河南民间手绣。
织锦主要有三大锦,还有少数民族丰富的织锦。三大锦即云锦、蜀锦、宋锦。少数民族织锦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壮锦、傣锦、土家锦(也称「西兰卡普」)、苗锦、黎锦等。
(2)、传统刺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差别,分为民间刺绣和四大名绣。
民间刺绣是相对于具有宫廷文化风格和文人画风格的「四大名绣」而言的、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中国传统刺绣历史悠久,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就已经成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装饰手段。两千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刺绣已经有了丰富的不同针法。可见当时刺绣工艺已经出现了不同针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艺。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图案,形神兼备,绚丽多彩。
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诗句。汉末、六朝时期,剌绣题材中出现了人物形象,为后来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唐、宋时期,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画稿的设计,文人画所表现的诗词境界、书法和绘画的雅致,影响到民间刺绣的创作,刺绣开始向精致化和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刺绣几乎成为妇女的女红手艺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项,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绣创作,更使刺绣工艺臻于精细绝妙。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刺绣商业作坊。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现了「露香园绣」这样绣工精细,用针巧妙的以个人风格著称的“顾绣”,并专门刺绣花鸟走兽画幅、画页、手卷等陈设品,表明中国传统刺绣从附属在服饰上的装饰手段,成为独立欣赏的艺术品。清代开始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刺绣艺术流派,如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称誉的四大名绣。
清代后期,各地都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艺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但是长期以来,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对各地出现的民间刺绣工艺极少关注,更谈不上记录和评介。民间刺绣基本上处于与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艺”的地位,但是正是这种生活的艺术,才使得民间刺绣一代代自发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艺术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品类。
(3)、塑作类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气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苏惠山的“手捏戏文”、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汤、面人郎的作品等;纳模玩具如泥饽饽、泥玩具中的耍货“阿福”、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中秋月饼、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类民间艺术。一些民间脸谱和器物采用纸浆拍塑而成,而玻璃类、糖人等则采用吹塑方法,趁热边吹边塑形,也属于塑作类艺术。
(4)、雕镌类
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们常见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还有与塑形结合的雕塑艺术品等。雕和镌往往都是在硬质界面和半干状态的固态界面上进行的,而塑需要在软质材料上进行,这是雕镌和塑作不同之处。我们熟悉的这类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笔筒、玉石首饰和摆设、金属首饰、芜湖铁画、在砖上雕刻的砖雕、石雕作品等。雕镌类作品创作中常使用刀子、凿子、钻子及一些辅助性工具。
(5)、绘画类
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距今约万年前的原始先民创作的岩画,民间绘画是相对于文人画、宫廷画、宗教画和现代的学院派绘画而言的。民间画的源头来自远古的岩画、彩陶装饰画等原始艺术。我们通常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水陆画、影像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炭精画,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都纳入到民间绘画之中。
(6)、编织类
中国的竹、草、藤、柳、棕麻编织工艺品像其他工艺品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有苇、竹等类的。1973年至1977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以二经二纬法编织的苇席残片。1934年在浙江余杭县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二百多件竹器,上有一经一纬,二经二苇,多经多苇法编的人字及菱形花格等纹样,尤其产生了梅花眼、辫子口等较复杂的编织技法。藤至少在氏族社会时已用于编织胄和盾牌。柳编则在新疆曾出土的唐代“线柳编长方盒”中,可以了解到柳编工艺在唐以前就已很发达。葵、棕、柳、麻编织也有悠久的历史。
(7)、扎糊类
扎糊,是指以竹、木、铁丝等为骨架,以丝绸、纸等外面,通过扎结、扣榫、糊裱等方法制作工艺品的方法,也是民间艺术中纸扎(又称扎作、糊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彩灯、风筝、扇子等一类以扎糊方法制作的艺术品的总称。除了彩灯、风筝等自称一体的艺术品类外,扎糊一般主要指的是纸扎类的作品。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人物、戏文、风筝、灯彩等项。狭义的纸扎,主要是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可用来焚烧的纸制品。
(8)、表演类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内容都是通过人的舞动、戏耍、操作、歌唱等形式来完成的,与这种表现方式有关的艺术门类都可称为表演类艺术。其特点是:以部分民间艺术品、器械、工具等为道具或装饰手段,突出展现人的歌舞、演奏和绝技等天赋和表演技能。如皮影戏是通过铁枝将皮影连接后,根据剧情需要,利用灯光的投射效果,舞动皮影,将影人的动态映射到银幕上,形成了一出出剧情完整、有唱、有耍、有演奏的皮影戏。其他还有木偶戏、杂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间社火、各地小戏、秧歌、锣鼓、旱船、竞技等体育项目等,都属于表演类艺术。
(9)、其他门类
民间艺术的种类繁多,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难以一一细说。除以上门类外,还有更多其他类别都值得一谈,如果细心留意,你会发觉身边到处是民间艺术的范畴,例如建筑装饰、脸谱、面具、民间玩具、陶瓷等,这里且略说一二。
民间艺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因社会发展、文明转型等种种原因,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濒危局面,但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在当代继续传承和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朴实的文化因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血脉,早已随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融汇进了我们的身心之中,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离开它,就不能称其为中华民族了。
民间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标志,永远地储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和心里。如同华夏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一样,中国人的性格和基因中已经脱离不开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命印记。基于此,民间艺术作为表现民族身份的标识,就有了生活的土壤和传承下去的薪火。在政府高度重视下,一批老艺人和传统手艺得到了保护和继承,这正是民间艺术延续的证明。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即将出台,以及全国各级保护名录的建立,民间艺术将得到进一步的抢救和保护,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正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炭精画官网(tanjinghua.com)全称“中国炭精画世界”,是全球最大炭精画俱乐部!若果你喜欢,请加收藏,也请告诉你身边的朋友们!
网站于2010年4月28日编写完成,经过多次调试后,已经实现了会员注册、在线撰稿、图片上传、互动留言等基础功能。未来将会扩展更多服务,希望多多支持,你有任何好的建议或发现网站BUG,都欢迎给我们邮件(791541679@qq.com)。你也可以申请成为会员,独享在线资源,还可以让大家看到你的才华!
中国炭精画世界,期待你的加入!
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始创于2010年4月28日!英文名称:China Carbon Painting World (缩写:CCPW),总部设在美丽而神奇的三峡宜昌。中国炭精画世界由祖国各地及海外有志于推进中国炭精画创作、研究、教育的专家及其他形式的参与者自愿组成,融合“全球性、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互联性”于一体;旨在“弘扬中国民间美术,传承民族文化之根魂,推动中国炭精画艺术的发展,繁荣中国炭精画艺术创作,加强理论研究,培养中国炭精画艺术人才,探索中国炭精画现代发展规律,为中国炭精画艺术跻身世界艺术之林而助跑。”欢迎祖国各地及海外有志于中国炭精画创作、研究、教育的朋友加入中国炭精画世界!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炭致广大,
精微传神!
画美人生,
像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Powered By www.tanjinghua.com ,Theme By 中国炭精画世界 Please respect the author to keep this link。
www.tanjinghua.com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资讯爆料QQ:791541679 | 关于我们 | 内容说明 | 作者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