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培训教材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全球第一本炭精画护照

 

会长语录

 

 

中国炭精画高级函授计划

 

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

08月10日

《江门日报》:炭画,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江门日报讯(记者 梁长其)随着数码相机的面世,炭画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正面临失传的危机。在会城的五显冲街,画师赵国鹏仍坚持为人们绘炭画画像。近日,记者采访了老画师赵国鹏。
  
  炭画可百年不褪色
  
  五显冲街地处新会的旧城区,一排摊档将路分隔成两边,在其中一个摊档里,挂着一幅幅黑白炭画,这就是画师赵国鹏的摊位,他几乎每日在这里,用自己的画笔为大众绘画。他画的是炭画,绘画时白纸斜放,铅笔走动,炭粉涂抹,再加上橡皮“修补”,只需要1个多小时,一幅有1寸大的黑白人头照便被放大再现到白纸上,画中人物生动、传神,惹人喜爱。
  
  “炭画可以保存100多年不褪色,而一般的照片经历二十几年就斑驳泛黄了。”赵国鹏说。因为炭画具有保存时间长、立体感强、色调层次分明、细腻逼真等优点,曾很受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喜爱,不少人喜欢叫画师用炭笔为他们画像。赵国鹏说,如今,虽然数码相机已经十分普及,但仍有不少人前来要求画炭画像,也有人拿着一些底片已散失的残旧照片,要求临摹成炭画,以便保存。
  
  绘炭画有讲究
  
  赵国鹏说,他与炭画结缘已有30多年了。他自幼喜欢绘画,13岁那年,他跟一个姓赵的师傅学画画,师傅作画时他就在旁边看,绘画的技艺逐渐提高,慢慢掌握了绘炭画的技巧。
  
  绘画时,他先在照片上划格,然后根据比例,从眼部画起,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人像轮廓,最后用炭粉涂抹。他说,炭粉涂抹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讲究耐性的一步,用来涂抹的毛笔需要仔细清洗,再用蛋清涂在毛笔上,把毛笔放在阳台晾一天才能拿来绘画,这才能显效果。此外,炭画中的光影明暗效果完全要靠炭粉多少来表现,作画时十分费神,一幅画完成后,便已十分疲累。他说,现在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一天最多只能绘3幅画。
  
  期望招徒传手艺
  
  在会城,以前有好几个专门画炭画的,如今这些画师不是去世了,就是转行从事他业,现在会城本地的画师只剩下赵国鹏一人坚持绘炭画。提及历史,赵国鹏不无感慨。在清明、重阳等节日前后,不少人拿着祖先们陈旧的遗照前来为祖先换“新容”,但与以前相比,如今这样的顾客越来越少了,炭画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以前一天有3张左右的生意,现在一个月下来还不够30张。”赵国鹏说,现在,懂得欣赏炭画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一代喜欢快捷方便,喜欢用数码相机拍照,也有部分年青人会光顾,他们拿着父母的相片前来要求画画,但大部分顾客还是老人,他们拿来的多是自己年轻时的照片。
  
  在新会,炭画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为此,赵国鹏十分希望能招收到徒弟,把自己所学的手艺留传给后世。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江门炭精画 炭精画危机 炭精画艺术研究 
08月09日

闫多青


分类:艺人汇 | 超过 人围观


  
  闫多青,男,河南焦作人,出生于1940年,号白衣游仙,从小酷爱绘画,自学成才。现任云山书画院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调研员、中国文明杯诗书画印大奖赛顾问、东方书画家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百杰国画家、中国国画院艺术顾问、中原文化艺术传播中心会员。踏遍祖国名山大川,拜大自然为师,汲取传统艺术精华,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几十年来,带领亲传弟子走遍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698市高等院校讲学,举办各类书画培训班1200余期,培养学员6万余人(次),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学员的称赞,更可喜的是,炭画艺术已传到美国,英国,日本,新西兰,尼泊尔等国家,使我国这朵艺术奇葩走向世界,大放光彩。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画闫多青 焦作炭画 焦作炭精画培训 焦作炭画学院 焦作炭画培训中心 
08月09日

《东江时报》:老街画炭画,一画20年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王少辉一笔一笔勾勒着人物,一丝不苟

 

王少辉一笔一笔勾勒着人物,一丝不苟。

  
  东江时报讯(记者 憨驼)相比热闹繁华的淡水新城区,淡水老城区已渐渐趋向宁静,不少店铺生意平淡。在横头街街头,有一间显眼的画室,画室的主人叫王少辉,13岁开始离开清远老家以画画谋生,20年前在淡水停止了漂泊。随后,他在淡水老街画炭画,一画就是20年,同行一个个或转行或离去,他成了淡水老街惟一一名炭画师。
  
  他说,炭画还有一定的市场,为了生活,他会继续画下去。
  
  工作:一幅炭画最少要画半天
  
  “每幅人像都是不一样的,每条皱纹和皮肤纹理都必须用不同的手法来画。一幅人像炭画画下来,必须勾勒成千上万次。”
  
  王少辉的画室很小,不足3平方米,室外悬挂着七八张炭画。在一张铺满粗细不一的铅笔的画桌前,王少辉正在一笔一划地勾勒一位老者的头像。他仔细地用一支细炭笔勾勒着人物鼻翼的阴影部分;不久,换上一支粗笔,在头发部位进行反复加工;随后,往人物的脸上涂抹炭粉;最后,他拿出一把专门的小毛刷,轻轻地将画像上的浮炭扫去,一张栩栩如生的人像大功告成了。
  
  王少辉说,一幅炭画最少要画半天,一笔一画都容不得偷工减料。“画炭画不仅费时间,需用到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王少辉打开一个陈旧的工具箱,里面放着一排画笔。“有炭笔、排笔、水彩笔、毛笔……”他介绍,炭画最重要的工具炭笔有好多种,笔的粗细和坚硬程度不同,作用也不一样,用于勾勒或粗或细的线条。
  
  入行:13岁开始以画炭画谋生
  
  “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为减轻父母的负担,我背着画夹去流浪,沿途靠给人画肖像维持生计。”
  
  从13岁开始以画画谋生,王少辉就这样走过了30年。
  
  他老家在清远。12岁那年,他和哥哥一起跟随以画炭画为生的伯父学习画画。王少辉说,他小时候喜欢看漫画书,觉得画画好玩。当时原材料缺乏,他和哥哥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画。没有炭笔,他们用烧过的火柴灰在纸上画画。由于对画画兴趣浓厚且勤于练习,王少辉半年就学会了炭画。
  
  13岁那年,贫困的家庭再也无法供他读书,他辍学了。他到过中山、江门、广州等地谋生,一张肖像画在5角到2元钱间。比起技艺精湛、有专门店铺画画的炭画师,沿街摆档的王少辉生意额非常有限,每天的收入只够吃两顿饭。
  
  王少辉回忆,那段时间,有些路人以为他是在卖艺乞讨,向他施舍钱物,让年少的他尴尬不已。
  
  守业:同行转行他却坚持下来
  
  “我生于农村,年少时选择画画是兴趣,现在选择画画是无奈之举,纯粹是为了生活。”
  
  1989年,流浪多年的王少辉背着画夹到了惠阳淡水,不久后便安定下来,并娶妻生子。“有了家庭,我再也不能在外面流浪了。”婚后,他在淡水开了一间画室,一开就是20年。
  
  王少辉说,当年他到淡水时,淡水老城区无比繁华,刻章、写对联、看风水、打铁锅、画画等行业生意红火,其中画炭画为生的加上自己有5个人,还有不少外来画师来揽活。20年过去,如今许多老街旧行业已经式微,画画也幸免,整个淡水画炭画的只剩下王少辉一人。
  
  几年前,当身边的同行纷纷转行时,他曾犹豫过,但为了养家糊口,他坚持了下来。
  
  困境:想收学徒但没有愿学的
  
  “我也想收学徒,把手艺传下去,但还没遇到愿学的。现在的人都认为学炭画辛苦,经济收入又不高。”
  
  现在,王少辉每隔两天能接到一单生意,一幅人物画像价格在200~300元不等,但生意已远远比不上前些年。“现在画的人像多是老人或子女为先人画的,顾客拿着一些底片或者残旧的照片,要求临摹成炭画,以便保存。”
  
  王少辉说,炭画立体感强、色调层次分明、细腻逼真,如果不受潮、不被虫蛀,可以保存100多年不褪色,就算纸质霉烂、受潮或被虫蛀了,色泽也不会变,他就看过一幅清朝乾隆年间的人像炭画,人物依旧栩栩如生。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炭画离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远,“现在的年轻人都会用数码相机,拍一张照片很快就可以冲洗出来。学习炭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王少辉说,为了生活,他依旧会在淡水老街坚持画下去,直到自己画不动。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东江炭精画 淡水炭精画 炭精画店 炭精画老店 
08月09日

《湛江日报》:炭画的守望者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湛江日报讯(记者 刘政国)在霞山民治路东风市场附近,嘈杂的闹市中有一位年届六旬的炭画师傅,这位老人叫李中华,从事炭画人像近40年了。他画摊前的孙中山、周恩来人像以及一些现代画惟妙惟肖,每天都赢得得不少过往行人的赞叹。
  
  兴趣是他最好的老师
  
  1952年,李中华出生在化州山区一个小村。小时候,家人发现他在画画方面具有超常的表现力,一再鼓励和指导。画画,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和向往。
  
  那时,家里没钱买画笔和颜料,他就用木棍画,用自制画笔画。在农村中学读书时,他就懂得“勒紧裤带”买来便宜的颜料学素描。尽管家境贫穷,李中华仍倔犟地延续着自己的梦。
  
  李中华说,他小时候看到一些老先生画炭画,觉得很漂亮,就经常跑去看他们画。那个年代炭画很兴盛,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炭画街”,炭画师的收入也不错。为改善家庭经济,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中华独自一人跑去炭画知名度较高的吴川,四处拜师学艺。上世纪70年代中,乡村兴办起了粤剧团,剧团领导看中了李中华,让他画布景,在这段时间,他的绘画水平又得到了提高。
  
  1977年,不甘心于小天地的李中华闯到了粤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湛江市区,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在赤坎民主路街头摆起画摊。两年后,李中华又转到霞山最为繁华的民治路,在那里一画就是三十几年,成为了民治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用画笔记录逝去的历史
  
  因为他态度好,绘画逼真又讲诚信,来找他画画的人越来越多,画也越来越成熟。
  
  走近李中华,发现他的整个家当可谓“简陋”:一张陈旧的木板小托架,托架上摆放二三十支毛笔,其中有眼笔、眼线笔、肌肉笔和供扫描阴影的大小扫笔等,浅凹的圆坑内是由上等木料熏烤至木炭后研成的碳粉末。坐下托架旁的小木凳,膝盖上放着木板,将被画者的相片或白纸家在木板上——炭画师正式“开工”。记者看到,李中华在画像之前,首先勾勒出人像的大致轮廓,然后靠不断蘸碳精粉上阴影,通过光合影的烘托浮凸出肌肉的生动感和立体感。
  
  “眼神是整张像的灵魂。”李中华说,他接的活一般都是顾客提供人物的小照片,让他放大画成大画像。照片大都老旧破损,难度极大。“我曾接过难度更大的活。好几次,有顾客想画他们先祖的遗像,但先祖生前又没留下什么相片,只能依顾客的描述下手,幸好画出来顾客十分满意。”
  
  现在的数码相机那么方便,谁还会来画这种色彩单调的炭画呢?记者好奇地问李中华。李中华说,炭画可以长期保存,又显得很肃穆庄严,有立体感强、色调层次分明、细腻逼真等优点,特别受老人喜爱,不少人在生前都会找一名好的画师,把画像留下来,一些年轻人由于只有祖先破旧的遗照,也会拿来“复原”,然后悬挂在特定地方纪念。在清明、重阳等节日,群众都会拿着祖先们陈旧的遗照前来为祖先换“新容”。
  
  李中华回忆,霞山海头某村的纪念馆负责人曾找他为一名革命烈士画像,但由于烈士的头颅被敌人砍了,只能依靠描述。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还专门翻查历史资料。当把作品交给顾客时,一位烈士的亲属失声叫“真像”。“能够为革命先烈们做点贡献,内心感到很自豪”。早些年,台湾名人彭令占先生也专程来湛江拜访李中华,请他为其仙逝的亲人作画,这画,仅凭口述画出来,让彭先生拍手称赞。
  
  “坚持到无法动笔”
  
  随着数码产品和电脑的普及,前来找他绘制炭画人像的市民越来越少。“现在湛江像我一样画炭画人像的人已经很少了,一些同行选择了放弃,改做其他行业了。十几年前,霞山民治路最多时有六七位炭画师。在我眼里,画炭画人像不仅是养家糊口的手艺,也是一门艺术,我画炭画40年了,想放弃还真的舍不得啊。”李中华说。
  
  多年来,李中华靠画炭画养活了妻子、孩子等5口之家,现在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经济压力也小了,孩子们都劝他收笔养老,过清闲的日子。但李中华可不这么想,他想的是让自己的炭画技术能得到下一代人的传承,可遗憾的是三个孩子中没有一个人对炭画感兴趣。所幸的是,他的两个个儿子受父亲影响,如今也走上了美术之路。
  
  李中华早年曾收过一个徒弟,但现已过世。上世纪80年代,许多人上门找他学画炭画,到了90年代人越来越少,2000年后就没有人感兴趣了。“炭画要长时间坐,比较枯燥,加上炭画业日渐式微,年轻人多不愿意学,再收徒弟也怕耽误别人前程。”
  
  李中华说,画炭画是他最大的乐趣,坐上一整天也不觉累,“我会坚持下去,直到无法动笔”。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湛江炭精画 湛江画像 湛江炭画 炭精画湛江 湛江老艺人 湛江炭精画像 
08月09日

《淮海晚报》:600米东大街仅存一处旧景 画像馆老人追忆往日繁盛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于宪龙先生的画像馆

 

 

淮海晚报讯(记者 何剑锋)黑白色调,总是很容易将人拉入到回忆之中。在东大街东头,靠近牌坊处不远,有一个小小门面,被黑白色的画像簇拥,与周围现代化的景象有些格格不入。记者现场走访发现,除了这个画像馆外,600米东大街已无一处旧时景。
  
  老街坊都不在了
  
  画像馆的主人名叫于宪龙,年逾七旬,1958年在东大街上开了这家画像馆,画炭精画。2002年东大街改造后,他用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钱,在原址上买了十来平方门面,继续以画为生。老人说,鼎盛时期的东大街上,有三四家画像馆,当时整个淮阴地区都没几家。但东大街改造之后,这些同行都没回来。
  
  和东大街改造一起消失的不仅是画像馆,还有很多老人的老街坊。“当时全淮阴市响当当的老字号如胜利饭店、淮园饭店、百货公司、幸福池等,东大街改造后都不在了,这些以前一起做生意的老相识,现在大多都‘走了’,更加不会回来了。”老人说。
  
  这时,老人突然指着斜对面的工人影楼说:“这家的老板以前就是在工人照相馆工作。后来工人照相馆倒闭了,东大街改造后,他就在这里开了这家工人影楼。不过前两年,老板也走了,现在由老板娘继续经营,还能勉强算是‘老街坊’吧!”
  
  旧时东大街吃喝玩一条龙
  
  在老人的记忆中,那时的东大街不宽,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住家户,沿街多是二层或一层半青砖小瓦梁柱结构的明清式建筑,商户就是住户,一家挨一家。门是活动木门板,白天做生意时,很多店主就把木门板下下来,放在门口的街道上,用凳子一字排开,放些商品,将东大街挤得满满当当。四面八方的顾客纷拥而至,整条街热闹非凡。
  
  与东大街相交的环城路上也有很多小摊小贩,衣服、剪刀、缝纫修补、日杂百货应有尽有,生意同样红火。两道街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生意兴隆,“每天都像看大戏刚散场一样!”老人笑眯眯地说。
  
  不仅商业发达,服务业、娱乐业同样兴盛。老人说,那时的东大街是市区唯一一个吃喝玩一条龙的街道,现在他还记得胜利饭店有个大厨叫张万选,“那个菜烧得是一绝!”工人文化宫在北边的河堤上,里面有工人电影院。过了里运河,对面有家和平剧院。去工人电影院看电影,就要经过东大街。每逢有好电影、新电影,几乎整个市区的人都跑过来看,东大街也就更加拥挤。“那时候,交通也不发达,清浦的想要过河去和平看戏、看电影,也都要经过东大街,走若飞桥过去。”
  
  “以前热热闹闹的全是人,哪像现在这么冷清。开店的换了一茬又一茬,都待不住。”于宪龙老人不禁长长叹了口气。
  
  石桥变木桥最后变没了
  
  于宪龙老人的店面,就在环城河上。环城河作为一条排水河,从东大街贯穿而过,流入里运河。东大街改造前,老人的店面门前有座小型石拱桥叫朱公桥,横跨东大街。
  
  于宪龙老人向记者讲述了朱公桥的来历。“很久以前,东大街上住着一位姓朱的老公公,以挑水卖为生。到老了不行的时候,就把生前剩下来的钱全捐了出来,修建了这座桥。桥建好后,周围的百姓为了纪念朱老公公的义举,便把这座桥叫做‘朱公桥’。”上世纪80年代,政府出资对朱公桥进行过一次修缮。到东大街改造时,朱公桥就被原址西边一座木头拱桥所取代。于宪龙回忆说,当时那座木头拱桥也叫朱公桥,但几年前不知什么部门又将木头拱桥撤除了,朱公桥也就彻底消失了。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淮海炭精画 淮海炭精画像技法 
08月09日

龙虎网:炭精画第一人杨君明老师盛赞秋千网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龙虎网讯(记者 刘涛)“秋千网帮助我们找回了美好的童年,艺术也好,文学也好,要有童趣;秋千网是我见到的最有特色的文学网站。”昨日,著名画家、中国炭精画第一人杨君明老师在美丽的贵州,登录了“秋千网”,当杨老师谈及“童趣”时充分肯定了“秋千网”的频道研发和功能。
  
  杨君明老师,贵州毕节人,原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馆长,作品遍及世界,在新加坡、俄罗斯、泰国、加拿大等国家,香港、台湾等地区皆有学员,多年的创作和教学中,还创造性地研制了“神奇绘画模具”,被报纸杂志等媒体誉为“世界级画家”;现虽已年逾古稀,却对“网事”见解独特。“网站是一个社会,一个真实的和谐社会缩影。秋千网为富有童心的大小孩子们打造了如此美好的互动平台,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了颇有意义的事情。”杨老师边说边点击秋千网旗下频道,10多个频道100多个栏目几乎一一进入了杨老师的眼帘。
  
  当杨老师得知,“秋千网”目前日访问量已经达到两万IP时,随即查看了“秋千网”的全球流量统计和来访城市分布图,感叹说,“秋千网”定位为“中国第一文学教育门户”非常准确,非常好。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第一人 贵阳炭精画 毕节炭精画 
08月08日

阳光巢:炭精画是什么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周洁画像

 

 

阳光巢讯(记者 杜鸿)记者打开电脑输入网址“www.tanjinghua.com”,来到“中国炭精画世界”。
  
  中国炭精画世界显示: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是炭精画官方网站,日均独立ip近两万。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教室 炭精画培训教材 炭精画教程 炭精画研究所 炭精画艺人汇 
08月07日

阳光巢:“炭精画研究”问世宜昌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炭精画研究”问世宜昌

“炭精画研究”问世宜昌


  
  阳光巢讯(记者 刘冰)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炭精画研究”问世宜昌,填补了这一空白。“炭精画研究”的问世,对炭精画的发展将产生重大意义。该研究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至目前为止,全球未有“炭精画研究”机构,炭精画濒临绝迹,‘炭精画研究’的问世,必将推动炭精画艺术的发展。”记者获悉,“炭精画研究”机构还开通了炭精画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目前日均流量达到1.5万ip以上。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研究 炭精画宜昌 炭精画三峡 宜昌步行街 步行街画像 
08月07日

中国炭精画师“超级装备”:质量最好!数量最多!工具最全!


分类:画材行 | 超过 人围观

请输入中国炭精画艺术高级函授计划内部密码查看内容及评论. 成功输入密码后, 可以直接点击查看内容, 直到关闭浏览器。进入全站学习仅需年费3000元!天天学习!马上咨询0717-6911566!
此内容需要中国炭精画艺术高级函授计划内部密码!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超级装备 炭精画师超级装备 装备 画具套装 实惠而划算 
08月07日

炭精画教材:《中国炭精画技法》


分类:画材行 | 超过 人围观

请输入中国炭精画艺术高级函授计划内部密码查看内容及评论. 成功输入密码后, 可以直接点击查看内容, 直到关闭浏览器。进入全站学习仅需年费3000元!天天学习!马上咨询0717-6911566!
此内容需要中国炭精画艺术高级函授计划内部密码!

已有 2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教材 
08月06日

《民主与法制》:奇妙的炭精画艺术——记炭精画家翁大榜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民主与法制》讯(记者 汪洋)头发、胡子的丝丝飘逸,整个脸部的立体塑造、活灵活现地把老一代画家“齐白石”,奇妙地呈现在画纸上……这些绘画作品我们都听说过、见过,但每个画家都有不一样的寻常艺术路。这位来自福建南安的画家翁大榜,就给我们带来了全国少之又少的炭精绘画艺术。铺纸、备炭精粉、提笔构思,短短的5分钟时间,画家翁大榜就为大家现场创作了幅人物速写,那么简练的几笔线条,一位美女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如果不是你在当场看到,你会认为是一幅写意国画作品;同时打开他随身带来的一幅花鸟画,名为《天鹰》,借用画中那只翱翔于天边的鹰,表述了他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其实,炭精画以前是专门用来画老人家的肖像,以备百年之用。由于照相业的高速发展,炭精画已经面临失传。炭精画的创作题材比较少,主要以黑色来表现人物形象,画面只有黑白二色;后来,也有生产彩色的炭精粉,只是运用的较少。而将炭精画的创作题材推广开,是在八十、九十年代的时期比较多,他们不以画老人肖像为生,而是为了艺术创作。当时他们所创作一批作品,水准很高,以精细度来达到非常逼真的效果,反响程度空前。如:毛泽东主席,电影戏剧里面的演员、歌星,时代的英雄人物,中外的名胜古迹等,广受欢迎。因此,翁大榜就以其他题材作为创作,厚积薄发,硕果累累。
  
  初中时期就开始学习美术的翁大榜,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绘画。区别于那些从事画老人肖像为生的画师,区别于靠师傅的单传,区别于只会炭精绘画老人家的肖像;翁大榜专门在读书的暑假,去专业的美术培训学校学习炭精绘画专业,进行专业的训练。翁大榜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勤学苦练,故绘画技艺逐步提高;加上他对文学的喜爱,研究艺术文章比较有心得。这些对他的艺术创作,很有帮助。少年时的翁大榜,每年的寒暑假,他也会画老人家的肖像,赚取劳动工资,用来购买学习材料。因亲戚朋友的介绍,画像的价格优惠、炭精绘画技艺高,取得不少业务。从开始为老人画像,人们不相信他有这个技术,到给同学、朋友的画像,一张张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熟悉的面容,形神兼备;很多老人家称不到二十岁的他为‘榜师’,并且声名远扬。
  
  后来的所有炭精画作品,都是非盈利性质,赠送给同学友人;小部分被一些政府官员、企事业老板、画廊等收藏。在他看来,炭精画是一项中国古老传统的艺术,在画画的同时,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几年来,他通过捐赠炭精绘画,就是公益慈善的活动,帮助了不少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这更突显了他对这门艺术的尊敬与热爱。
  
  踏上我们中国艺术的大舞台,他更大的愿望是将炭精画发扬光大,并就此寻找传人,将炭精画传承下去。在这里也祝福翁大榜画家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功传承这一奇妙的中国民间美术。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民间美术 炭画世界 
08月06日

阳光巢:炭精画(tanjinghua.com)在宜昌受到中小学生热捧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阳光巢讯(记者 李珊珊)日前,第二期“少儿炭精画入门班”在宜昌成功少年学校开班,受到了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
  
  记者了解到,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我校将长期开办少儿炭精画入门班,在炭精画推广上,这次以短信形式向城区家庭宣传炭精画官方网站www.tanjinghua.com就达10万条。”该校杨老师告诉记者,“炭精画,濒临绝迹,开设‘少儿炭精画入门班’是为‘传承民间美术,弘扬中国文化’,让炭精画这一中国民间美术真正走进民间,走进更多家庭。”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少儿炭精画入门班 中国民间美术 美术入门 美术培训 

 

炭精画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