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宝仪在为父母亲画像
羊城晚报讯(记者 闫阿莲)不久前,一位美国洛杉机华人返乡,经好友介绍来到江门一家老店,请63岁的彭宝仪画了10幅他家族先人的炭画。他家在开平碉楼内挂的先人炭像已放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完好保留。现在家族在海外开枝散叶,他想将碉楼内先人的炭画请画师重新复制带到海外。
彭宝仪的炭像铺位于江门市区老街新华路上,老街已失当年的熙攘,老店更显冷清。20来平方米的二楼老屋,墙上挂满彭宝仪画的共和国领袖们的炭像,炭像栩栩如生,令人感到庄重肃穆。江门五邑的华侨众多,炭像业一度红火。在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仅新华路上炭像铺就有十多家。过去在五邑各地,炭像铺也比比皆是。但进入21世纪,炭像业受数码技术的冲击已一蹶不振。如今新华路上的炭像师只剩彭宝仪一人。
将军后代以画谋生
伴着战争硝烟在碉楼中出生。彭宝仪特殊的身世引起记者的兴趣。彭宝仪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彭秋平。彭秋平1926年入黄埔军校。参加过中国国民党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跟随叶剑英发动广州公社起义。1931年起在冯玉祥和吉鸿昌的统率下参加过抗日。彭宝仪从小在开平家乡的碉楼里长大。他的炭像画室用家乡的碉楼命名。
彭师傅说,他与画画结缘已有50年了。他自幼喜欢绘画,十多岁起,开平家乡有老师画画,他就在旁边看;帮家里干完农活后,找来图片或人物肖像临摹,慢慢掌握了绘画技巧。1971年,他到海南下乡时画了第一幅自己创作的炭像画,从此每天都带上一盒画具、几张白纸、几幅炭像样板,到各村落的市场、街道摆摊画像,画真人,画相片,或到市民家中去画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早出晚归。“钱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后来他在现在的江门老街里开了这间画室。
后继无人打算收山
炭画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只需炭粉、铅笔、毛扫就能画画。如果不受潮不被虫蛀,炭画可以保存100多年不褪色。彭师傅说,炭画很受老年人的喜爱。但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炭画市场越来越窄。顾客也局限于老年人。老年人拿来的多是自己年轻或结婚时的照片,或在清明、重阳前后拿来先人的照片求炭画。尽管这样,顾客还是越来越少。十年前还每天有人光顾,现在有时一两个星期才画上一幅。一张炭画收入有200-500元,但一画就是几十个小时,很辛苦。近年有些青年找上门来拜师学艺,但都只是贵州、湖南的青年,江门本地一个也没有。
彭宝仪祖上是开平塘口华侨。祖辈曾热心收藏中国历代陶器。彭定仪画室大大小小的陶瓷收藏有数十盒。彭宝仪说,他想收山了,收山之后专心代先辈管好留下的收藏品。
台州日报讯(记者 毛宇)“九宫格”是我国书法史上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用以在练字时对照碑帖的字形和点画安排适当的部位,或用作字体的缩小与放大。九宫格相传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创制,为习字者掌握字的间架结构、重心和笔画的斜正疏密、气势等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向来为书法界所倚重。而温岭人把它用来当作画像的工具并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恐怕是欧阳询先生始料不及的。
在经济萧条、物资严重匮乏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照相对于台州百姓尤其是来自农村的人家来说,是一项比较奢侈的消费,除了结婚、招工、参军和难得的“全家福”之外,许多人恐怕一辈子也没有照过几回相,即使照了相也不会轻易花钱将照片放大。一旦家中有人辞世需要摆设大照片祭奠用,便要找画师画大照片。这是因为找画师画大照片的好处有三,一是花费要比去照相馆便宜些;二是底片没有了或者坏了,或者照片已经破损不堪、照相馆无法重拍而画师能行;三是如果对象脸上有缺陷需要修正照相馆无能为力而画师可以做到。画像这个行当在当时虽然算不上热门,但比一般人的收入要高出不少,所以在各区镇都有好多职业画师出现。
画像画像,必须要画得像,否则,客户便会紧捂口袋和你理论起来。其后果,轻者要你重新画过,重者则为你作“免费”广告,让其他人不再上你处来画,断了你的生计。画师们很清楚,要想画得像,九宫格就是件简明实用的非常可以信赖的道具。有了它,便可轻松判断出对象是属于“国字脸”还是“申字脸”,是“甲字脸”还是“田字脸”,便可对对象的五官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画师画大照片时先把九宫格覆在用来作范本的小照片上,然后一边用放大镜透过九宫格仔细地观察每一个细节,一边在8开或者16开的铅画纸上描摹。有经验的画师往往不必先用铅笔勾勒打稿,而直接以改制的毛笔蘸上碳精粉在纸上轻描淡写,纵涂横抹。画师画的时候很是认真,特别是在嘴巴、眼睛这些“传神”的重要部位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
最早的九宫格,又叫“九方格”,是在大方框内分出九个小方格,是名副其实的“九个方格”,中间一小格称为“中宫”,上面三格称为“上三宫”,下面三格称为“下三宫”,左右两格分别称为“左宫”和“右宫”。而画师用的九宫格,则在内容与形式上已经有所变化,它可能全部是小方格,也有可能由大小方格共同组成,还有的比较简单,像个“丰”字,这都是画师根据实践灵活应用的结果,虽然它不再是“九个方格”,但画师门依然叫它九宫格。九宫格有用玻璃做的,也有用塑料板做的,画师门则喜欢自己找片废胶片用针尖划出格子,这样的九宫格又薄又透明,不易走样。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画师随着画像这个行当的凋敝,早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而画像九宫格这个曾经是人们“写真”的重要工具,也许早已落满灰尘被遗弃在某个角落里呢。
如何辨别中国炭精画纸的“正面”与“反面”?
辨别中国炭精画专用纸的“正面”与“反面”,其方式有两种:
1、用手直接去触摸:
正面显得光滑细腻;
反面略微粗糙。
2、用橡皮在纸面上擦:
起毛的一面,为反面;反之,就是正面。
注意:作画时,不能用纸的反面画,纸的反面很难上炭精粉,又容易起毛,画出的画效果较差;记住一定要在纸的正面作画。
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中国炭精画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于2013年7月28日创建了中国炭精画世界会员QQ交流群!请各地炭精画研究者、艺人、爱好者踊跃加入。
中国炭精画世界会员QQ交流群-简介:
炭精画,濒临绝迹!为此创建中国炭精画世界会员QQ交流群,欢迎各地炭精画研究者、艺人、爱好者踊跃加入!
中国炭精画世界会员QQ交流群-公告:
中国炭精画世界会员QQ交流群——欢迎您加入!请即刻修改成员名称!格式:所在城市+真实姓名,不修改者请“出”。
中国炭精画世界会员QQ交流群-群号:
群名:炭精画
群号:330233164(姗姗,灵儿,姗姗,邀牛试)
释义:姗姗(而来),灵(感点点)儿,姗姗(而来)……(真诚)邀(请)——牛(刀小)试!
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将在“会员QQ交流群”长期选拔地区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证书,并为主任发放工作经费,辅导主任在贵地开拓炭精画市场。
让我们相聚在中国炭精画世界!
于广民,男。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璀璨艺术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组委会特邀专家委员,中华杰出华人书画大赛组委会理事。自幼喜爱绘画艺术,16岁正式拜师学习中国擦笔炭精画,系统学习国画书法及油画,1990年后随师在烟台青岛等地办中国擦笔炭精画学习班,1994年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聘任为龙口分校常务副校长,几十年的不断创新与追求,从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经常跋涉在野水山涧、求索于黄昏老夜,数十年寒来暑往、又几度雪雨风霜,作品先后被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先后在《中国科学报新闻》《中国商报》《中国质量报》《中华妇女基金会画刊》《北京卫视这里是北京》《北京新闻这里是北京》《北京卫视海外版》等著名媒体多次大篇幅新闻报道,2013年1月被世界杰出华人联盟授予文化艺术项目组银奖,作品先后在莱芜艺术博览会,北京士东国际名人书画院,北京朝阳商会文化创意,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展出,作品得到了业内外知名人士的认可并收藏,被誉为“当代中国擦笔炭精画技法突破的第一人”。
有一种精神叫做平凡,然而在简单的平凡中往往却孕育着伟大。在中国的绘画领域里,于广民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画家,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在炭精画创作领域中耕耘。
于广民是山东海阳人,现居北京,自幼喜爱美术,先后师从多位绘画大师学习炭精画、中国画和油画,全方位的学习不仅锻炼了他的基本功,也使他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他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看到炭精画时的震撼,栩栩如生的画作,逼真得让人情不自禁地想用手去摸。“从未有过的来自艺术的强烈冲击,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此后,不善言辞,但是天性倔强的于广民开始自学炭精画,用过的作业本、课本的空白处、旧挂历,到处都是他的画。至今,在于广民的家中,仍保留着部分他幼年初学画画时候的手稿。于广民笑着说,当时什么基础都没有,完全是凭着想像和感觉在画,那是真正从无到有的一种创作。
传承隽永情迷炭精画派
炭精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擦笔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支流,源于国画。炭精画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无论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炭精画艺术的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如新,这些特点是其他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无法比拟的,也正是这些因素,赋予了炭精画这一艺术形态极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中,于广民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学习绘画技法,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几乎每天都蹲在白菜地里,仔细观察白菜生长的情景,在菜叶交错的绿色海洋里,摸索大白菜形式美的规律和生命的脉络。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于广民不断探索着炭精画的民族化和水墨画的现代化。
艺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自然就是美,朴素最伟大。在于广民的笔下,总有着涉猎不完的写生对象和景物,有着抒发不尽的情感和语言,那显现在宣纸上的,只是寥寥几笔,却会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想像。挥洒自如,跃然纸上的那一条条刚劲、锋利的线条,把自然界的万物都演绎得充满诗情画意。他画的《百财图》,垂挂的菜叶,在似像非像间映入眼帘,激荡心中,令人心旷神怡,更具凝聚力,回味无穷。
炭精画作为一种独门画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于广民创作的大白菜、山水、花鸟等作品,不仅璀璨夺目,卓越多姿,而且画绩宏富。他的炭精擦笔画形象逼真,色彩细腻,作品中有本土化的艺术气息且带有独特的艺术标签,既精致典雅,同时又让人感受到富丽淳朴和东方文化的深沉内敛。
勤勉执着研习炭精技法
于广民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素描所常有的那种线条排铺的明暗调子,加之炭精画在写实性上更优于调剂、调水颜料的表现效果,使其作品拥有更强的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等特点。于广民画老虎、狮子,反对古板,提倡创新,不论是笔法的变化还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他都力求新颖。他用变幻莫测的线条来抒发蕴藉深厚的胸中丘壑,所画的老虎、狮子既有汹涌奔腾的威武之气,又有舒卷柔情之态。
炭精画毕竟是独立的画法,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尚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基于这一点,于广民开始积极探索画派结合的新方式,从小学习过国画的他开始尝试将国画的绘画技巧与炭精画的特点相结合。炭精画的主要原料——炭精粉的性状决定了其在绘画的过程中有别于其他颜料的使用方法和绘制技巧,创造了以揉色为主的技法,配合橡皮的使用,能产生特有的质感和画面效果。在表现如头发、胡须、动物皮毛、眼睛等部分时尤为细腻逼真,宛如黑白照片的画作,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魅力。
传统国画讲求“以形写神”,同时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性,其中的写意技法更是强调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对象的形神,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讲求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国画与炭精画在于广民的笔下结合得甚为巧妙,一虚一实,一粗一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于广民的艺术作品具有多元的审美态势和浓重厚实的艺术表现力。他所创作的老虎画作,虎头部分采用炭精画技法,将老虎的眼睛、胡须勾勒得颇为生动,整个画面顿时显现出霸气外露之韵。背景中的群山则采用国画技巧亦近亦远,使人想靠近又望而却步。此外,他凭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做的狮子图,也展现了朦胧又不乏理性的意境。
于广民的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大度平和、乐观稳重之气,他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和对中国传统道德与美学内涵的继承和理解相当深刻。炭精画是全手工作画,是极其耗时、耗神的艺术创作,它能真实反映对象的独特,所追求的是形象的真实准确,层次分明,强调立体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于广民正是凭借着在炭精画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创作,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炭精画大师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探索了中国花鸟、山水、人物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当今画坛为数不多的炭精画大家,作品被众多国内外收藏家及爱好者收藏并深受好评,还多次捐献给中国妇女基金会等慈善机构。
创新求变彰显炭精神韵
于广民重视对传统炭精画法的研究,同时在造型特点的把握上也力求完美,他的画作不是一味地模仿和追求前辈的技法,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创新,从而形成超越前辈的独特风格。所谓“画虎难画骨”,为了将狮子和老虎表现得更为逼真传神,于广民在其骨骼结构、生活习性、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画的《百财聚来》也十分生动形象,舒展大气,脉络清晰,明暗有秩,构图极简洁。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细心地观察才能下笔如有神,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于广民还在其作品中融入了我国古老的哲学《易经》、《奇门遁甲》等,使画作更具有文化内涵,更具可观性。
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更迭中,有的被遗忘,有的被定格,有的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本色不改,穿着现代文明的外衣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追求艺术的道路并不平坦,于广民依然决心走下去,淡泊平和的他总说:“画画对于我来说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使炭精画能够被大众认识并认可,最终在艺术的长廊里留下绚烂的一笔。
于宪龙在画室作画。
现年77岁的于宪龙家住江苏省淮安市,他1958年到南京学习炭精作画,学成回来后便以画炭精人物画为生。
迄今为止,于宪龙画过的人像作品达1.8万余张。据于宪龙介绍,虽然现在业务少了,但他还是以画室为家,重复着早已习惯的画像人生。他说,“我没有其他爱好,不打牌、不赌博,一天有事做,就说明我还有用,尽力为别人挽留一些记忆。”
炭精画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小支流,源于国画,又区别于国画。炭精画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素描所具有的线条排铺明暗调子,且有更强的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具有不变形、不褪色、易保存等特点,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炭精画这一艺术瑰宝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林慧燕正在修整画像。
闽南日报讯(记者 王俊人 通讯员 郑德鸿)在芗城区延安南路137号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画室里面,老板林慧燕正专心致志地用炭精粉作画。铺在画桌上的是一幅装在镜框里的人物肖像画,由于被渗漏的雨水长期浸渍,人物右侧的半边脸早已模糊不清。但是经过林慧燕数天来的精心修补,残缺的脸谱在新的炭精画中已经得到基本复原。“简直就像是用相机拍出来的一样。”前来取画的顾客低声惊呼道。
今年62岁的林慧燕出生在画像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林成寿学画。她的曾祖父与祖父、父亲,都是漳州早期的画师,传到林慧燕已是第四代。1939年,林慧燕的父亲林成寿即在延安南路153号开了家南燕画室。1956年合作化时加入工艺美术社,林成寿任社主任。在他的带领下,画室增加到16家。因画像多年,常有人上门求教,门徒多达两三百人。作为美术世家,林慧燕还有四个兄弟姐妹,均会画炭精画,并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建树,此外她的小女儿也是大学美术教师;而在孙辈里还有3人在当教师,均与美术相关。
林慧燕对记者介绍道,炭精画又名炭画,为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它来源于国画,又区别于国画,其独特的块面干粉揉色运笔方法又不完全类同于素描。除了极富写实性外,突出的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也是炭精画的特点。
在延安南路的这间小画室里,林慧燕已经画了21年。林慧燕告诉记者,前来找她画画的有很多是因为相片保管不善变得模糊不清,或者是当时拍摄的效果不佳,但经她画出来的炭精画,会再现人物的本来面貌。画了这么多年人物画,林慧燕告诉记者,干这一行眼力很重要。即使顾客拿来的照片模糊不清,但是一个人的轮廓神态摆在那里,只要功夫够好,经验够丰富,画出来的人物画大体八九不离十。
由于林慧燕画技高超,声名远播,许多外地的顾客慕名而至,甚至有台湾的游客一次就带来十多张照片,专程来店里请她画。经常也有一些外国友人来漳州旅游途经她的小店时,干脆坐在店门口请她画像。连当年南山寺的住持传年法师圆寂后,也是寺里专程派人找上门来请她作画。
林慧燕说,炭精画不易褪色,易保存,而且可以达到和照片相媲美的效果。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炭精画艺术的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这些特点都是其它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无法比拟的。
虽然炭精画具有相片难以比拟的优点,但因为现在冲洗复印放大技术的提高,时间快,价格低,导致炭精画市场萎缩。目前在市区仅延安南路存有三家炭精画室,但生意一直不好,前景并不乐观。对此,林慧燕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多年的作画已使她后背微驼,但现在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偶尔上门求教的又多是玩票性质的,学过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也许这一老行当过了不久也就会消失吧。”林慧燕惋惜地说道。
长沙晚报讯(记者 冯欣)宽阔的额头、深邃的眼神、刀凿斧刻般的皱纹、毛衣上的纹理似可触可抚……走进开福区望麓园街道水风井社区居民凌受祥的家,墙上挂着的爱因斯坦“照片”十分抢眼,让人几欲与之对话。如果不是主人指点,几乎不会有人看出这幅“照片”竟是画作!这就是93岁的凌受祥老人毕生引以为傲的炭精画。
日前,从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来消息,由开福区文化馆申报的炭精画,被列入长沙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凌受祥老人就是长沙市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炭精画艺人之一。
炭精画曾遍布城市乡村
在上个世纪早、中期,炭精画曾经遍布城市和乡村。
“在照相技术还没有普及之前,炭精画就像年画一样,家家都有。”说着,凌受祥向记者展示了炭精画的流程:先用铅笔轻轻勾勒出任务的轮廓,再用自制的毛笔蘸取各色炭精粉来描绘明暗层次、精神面貌、质感……一幅层次丰富、质感强烈的“照片”渐渐显现。
上世纪初,安徽人郑曼陀采用炭精画方法,绘制的时装美女风俗人物极为生动传神,成为月份牌画(即现在的挂历)的创始人。由于颜料中的碳元素稳定性极强,炭精画可以保存几百年不褪色。
抗日战争中,凌受祥四处漂泊,开始自学炭精画。廉价而又能长久保存的先人炭精画,安慰了无数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伤痛的心。
画作被国外大学收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凌受祥开办的华光画像馆是长沙最具规模的炭精画画像馆。不少老长沙都知道蔡锷路的这家画像馆,外地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求画。当时长沙城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的领袖画像也大半出自凌受祥之手。
上世纪70年代末,凌受祥不再接业务,而是潜心在家研究炭精画的技法。他用近10年的时间,绘有世界名人像80多幅,特别是彩色炭精画,不仅堪比照片,还能画出油画、水彩画的艺术效果。他画的爱因斯坦肖像,被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迈阿密大学、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购买收藏。
炭精画传承面临考验
然而,有些残酷的现实是:由于数码相机及电脑打印的普及,炭精画似乎成为多余的“奢侈品”,无人传承的问题也日渐突出。由于炭精画这门技术只在民间流行,历来以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所以只被少数人所掌握。
凌受祥的儿子凌生智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慕名前来向父亲求学的很多,而现在,不是年轻人愿不愿意学的问题,而是几乎没有人知晓炭精画这门传统美术了。现在,凌受祥老人一身的炭精画技艺,代表性的传承人仅有身为退休教师的大女儿——凌伟异。
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艺术效果非常奇妙,不仅细腻动人,而且永不褪色,广泛适用于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特别是绘制巨幅作品,独具艺术美感,令观赏者久久驻足。文学教育工作者、中国作文教育专家与先行者——新阳光作文教育(zw100)创始人、《中国炭精画技法》作者、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张智华老师为了普及这门濒临绝迹的民间美术,在宜昌市成功少年文化专修学校,成立了“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专业从事中国炭精画研究、创作、教学与推广。第一期“少儿炭精画入门班”受到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同时注册并创建了中国炭精画研究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不仅填补了书画界又一项空白,更为视觉艺术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炭精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炭致广大,
精微传神!
画美人生,
像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Powered By www.tanjinghua.com ,Theme By 中国炭精画世界 Please respect the author to keep this link。
www.tanjinghua.com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资讯爆料QQ:791541679 | 关于我们 | 内容说明 | 作者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