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报(记者 田歌颖)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李沧区的郝学金家中,今年76岁的郝大爷拿出了他的绝活。在书房里,一张低矮的小桌子上铺着一幅未完成的画,只见郝大爷从一堆毛笔里挑了一支没有毛笔尖的笔杆,随后拿笔杆蘸了一点碳粉,在纸上擦了起来,郝大爷用笔头几经擦蹭后,纸上的虎头已经填充出了轮廓。用一支没有笔尖的毛笔作画,这正是郝大爷所说的“擦笔画”。
青岛之最继续招募牛人,如果你本人或者身边有当家的绝活或者无人能及的才能,都可以来秀一秀。
中国网(记者 王惜纯)
一顶旧帽,朴素装着,满身泥土,记者见到于广民时,他正在地里忙活着。眼前的这个人,很难让人与轻灵飘逸、山水如歌的画家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个其貌不扬、脚底板沾着泥土的山东汉子,却把中国擦笔炭精画演绎得惟妙惟肖。
于广民,山东海阳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喜爱美术,先后师从多位绘画大师学习炭精画、中国画和油画。于广民说,第一次见到炭精画时,“遭到异样世界的强烈冲击,也许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他惊诧于那种逼真得竟想用手去摸的栩栩如生。从此,天性倔强、不善言辞的于广民开始迷上炭精画。从画中,他领略“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捕捉“储千里于飓尺,寻万趣于指下”的意境。于是,用过的作业本、课本的空白处、旧挂历等,都成了他画画的好材料。
华商报(记者 高峰):6月13日,在第十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咸阳市公布了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泾阳黄帝铸鼎传说、秦都区的炭精画、武功的馨绣工艺,以及乾县乾州红拳等23个非物质文化项目入选。
12项传统工艺入选
潮州新闻网(记者 毛兰)
从来没有拜过师、上过课,全靠自己30多年来的自学和不断钻研,画出的炭精画细腻逼真,而且还尝试给炭精画“上色”,丰富炭精画的世界。近日,记者走近这位无师自通的5旬炭精画爱好者邱金亮,探寻奇妙的炭精画世界。
炭精画形神兼备
郑曼陀(1888~1961),中国民间擦笔画第一人,民国时最杰出的广告画革新者。原名达,字菊如。生父何地人不知,郑曼陀由原籍安徽歙县的养父抚养成人,亦有认为他幼年被在杭州经商的安徽富商收养。曾在杭州育英书院学习英语,曾师从王姓民间画师学画人像。后到杭州设有画室的二我轩照相馆作画,专门承接人像写真。
他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传统人物技法与从书本中学来的水彩技法结合起来,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画法——擦笔水彩法。先用灰黑色炭精粉作明暗层次,再加上水彩画的淡彩,所以他画的时装仕女,面部立体感强,色彩淡雅宜人,肌肤细腻柔和。
为使画上人物"呼之欲出",郑曼陀特别注意画人物的眼珠,使观众与画中人的视线接触时,产生“眼睛能跟人跑”的效果,顿时名声大振。当时的杭州不及上海繁荣,郑曼陀身怀绝技难以在当地施展,于是决定挟艺来沪谋生。见过上海月份牌中的传统服装仕女形象,郑曼陀觉得他们远不及自己创造的新式时装美女形象那样悦目。人生地不熟的郑曼陀决定到社会名流经常走动的“张园”去试试运气。他在张园挂起四幅用擦笔水彩画成的时装美女画,正巧上海有名的善于经营的大商人黄楚九路过,他以商人特有的敏感发现这些美女形象定能用于商业广告之中,为自己带来商业好处,于是将郑曼陀的四幅美女画悉数买下,用来为他的中法大药房做广告。
民国三年(1914年)他为审美书馆画了第一张月份牌《晚装图》,上面还有岭南派画家高剑父的题诗。后来他应客户的要求,陆续创作了《杨妃出浴图》、《四时娇影》、《醉折花枝》、《舞会》、《在海轮上》、《架上青松聊自娱》等描绘历史人物和摩登女性生活,脂粉气极浓的作品。
初出茅庐便旗开得胜,郑曼陀的兴奋还未消退,便接到不少商家邀画的请求。原来黄楚九从郑曼陀那里觅得新式美女画的消息不胫而走,工商界看重了郑曼陀广告画所能产生巨大推动力,由此新画法一下子风靡上海,香烟公司、保险公司、印刷厂纷纷向他订画,他的约稿定金预收到数年以后。
月份牌广告本身就是老上海的一种广告方式,郑曼陀擦笔水彩画法的出现更加促使它的迅速发展流行,因此吸引了不少画家从事月份牌画创作。这些画家都有一套原来的本领,有的是从画中国画过来的,他们就用勾线加色彩来画月份牌,这方面有周慕桥、丁云先等。有的原来画水彩画,他们就用水彩画名胜古迹风景月份牌,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徐咏青。只从杭稚英破译了郑曼陀新画法后,众多画家也都先后采用此法来画月份牌,只有胡伯翔等少数画家,仍坚持以水彩色层层渲染的方法画月份牌。
郑曼陀还与水彩画家徐泳青合作画过一些作品,如两人在民国13年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画的《秋色横空人玉立》,曾被评论者认为是早期月份牌画中较好的一件作品。中国早期擦笔水彩月份牌画家还有周柏生、丁云先、倪耕野等人,而郑曼陀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合肥在线(记者 鲁橹):
在省城寿春路附近的一个小巷子里,有一个简陋的画像室毫不起眼地隐身其中。画像室主人孙斌是一名殡葬画师,他和这个特殊的行业一道踏踏实实地度过了近三十个春秋。在如今这个数码产品大行其道的时代,殡葬画师这个行业正在慢慢地退出市场。但孙斌却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虽然生意已不像以前那么好,但他仍一心想把这门手艺坚持下去。
委身棚子一画30年
见到孙斌时他正在门口的桌子边坐着画像,表情肃穆而专注。与其他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室不同,他的画室还摆满了许多殡葬用品。同样与其他画者不同,他描摹的对象不是石膏而是一张小小的照片。“这个叫做炭精画。”他说,他的画面是黑白的,以人物的肖像为主,逼真而富有层次感。
“我做这一行快有三十年了。”孙斌今年48岁,老家在巢湖。不善言谈的他,说话时透着憨厚与朴实。“画像是一个传统行业,在没有照片的时候,画像是很风靡的。”
十六七岁的时候,孙斌一次外出办事,恰巧路过一家画像店,当时就觉得这个生意他也能做。于是他就进到店里想向老板买些画画的工具。
“你也会画画?”老板问,并且还当场就让孙斌画一幅出来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凭着以前画画的功底,老板当场就要收他为徒,而且让他就在自己的店里工作。当然老板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为了防止他学会了之后会撒手单干,要求必须干满三年并先交三百块钱押金。
“那个时候三百可不是个小数目,城里人的平均工资也就四五十块,但为了手艺,家里人硬是卖了粮食让我学习。”孙斌说。
孙斌学徒没到半个月,师傅就敢撒手让他单独干活了。那时一幅画像通常卖8块钱,而他能分到2块。因为家里缺钱,3年中他也一直想着能够出来单干。“后来才知道,单干也不容易。”
孙斌把挣的钱全部都给了家里,等他学满出来,手上是一穷二白。于是出来后他开始给别人写广告字赚钱,“后来一个修鞋店的老板同意把一间棚子租给我做画室,从此我吃住都在这个棚子里。”由于开始时手上分文没有,他只有依靠朋友出钱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就四个大字“孙斌画像”。
曾是家里的摇钱树
“所幸的是牌子一挂就有生意了,由于没有桌子,我开始在椅子上画像。”孙斌说。直到大约半年后,他才凭着手艺渐渐稳住了生意,并辞去了写广告字的工作,专门从事画像。
后来适逢道路改造,他不得不搬离赖以栖身的棚子。这时附近一个专做殡仪服务的美术工艺厂看他手艺不错,于是便请他加入,在那里他依然专职画像,如此又呆了四五年,直到后来工艺厂拆迁,他便搬到了如今寿春路边的巷子里。
虽然经常倒腾地方,孙斌的画像生意却也还算顺畅。在他看来自己的路子算是没有选错,凭着画像的本事,他的收入一直不错。
“我的画终于也可以卖到8块钱一张了。”孙斌回想起20多年前的情景,脸上仍闪耀出自豪。“一天平均能画2幅,收入还是很不错的。”他说,“而那时一般人的收入在40-60元之间。”虽然收入可观,但他始终牵挂着家里的父母,更忘不了家里人卖粮助他学画的一幕,每月都要把挣的钱寄回家。在农村,孙斌有哥哥妹妹,后来他们陆续成家时,孙斌的钱帮了不少的忙。因此,孙斌的母亲戏称他为“家里的摇钱树”。
北京客人慕名求画
“画像通常都是对着照片临摹,它使用自己的工具,比如放大镜和九宫格,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将照片上的图像按照要求的尺寸放大。”他说。
凭着近三十年的从业经历,“孙斌画像”在合肥的画像界里也是一个老字号了,他的画像通常都令客人十分满意,更有人从北京专程慕名而来请其画像。
“画像并不仅仅只是对着照片画,还有一种叫做诉说画像。”孙斌说。“比如要画一个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的人,他的亲属就可以通过诉说讲出这个人的样子,一边讲一边画,只要讲得细致画得就好,最终画出来的往往跟客人描述的相符。”
“还有一种画像叫做修谱画像,就是人们修家谱时用的画像。虽然也是要用嘴告诉说怎么画,但是却还有其他的要求。修谱画像一般都是大半身或者全身,还分文像和武像。文像就是表现得文质彬彬像个官员或者读书人,武像一般都是骑大马挎大刀。”孙斌笑着说。
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诉说画像和修谱脸谱,这可是他的绝活。“曾经有一个北京客人专门找到我,让我给他画一份修谱画像,那就是一幅武像,样子先按照他说的画了出来,然后还配了一匹大马和一把大刀,客人看了非常高兴,说不愧是名不虚传,不枉我从北京专门赶来。”
继续坚持画像之路
数码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画像生意带来巨大的冲击。虽然现在已经被逼委身狭窄的巷子里,孙斌觉得自己的这条路还是要一直走下去。
“现在人们要画像直接就到冲印店,很少送到这里来了。”孙斌的妻子说。她告诉记者,摄影技术冲击了手工画像,很多人拿着照片想要画像,往往也会首先询问冲印店,冲印店这时就把单子接下来,然后再交给孙斌这样的画像师来做。
经冲印店转接过来的定单,显然要比自己直接接单挣得少些。
现在孙斌画一幅像大约200来块钱,“明显没有以前好了。”孙斌说。
城市经济的发展早已让这份依靠手工技艺的传统行业显露疲惫。但是孙斌依然相信他的手艺不能被完全取代。
“画像永不褪色能够永久保存,还有一些不能修复的照片也要靠画像来实现。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他说,“这个干了几十年的手艺也总不能说丢就丢了。”
福州日报讯(记者 丁胜华)
在连江百凤花园一间单元房内,黄舒达侧卧在床上,右手紧紧握住画笔,一笔一笔地勾画着一只猛虎。画纸上的老虎体格强壮,矫健凶猛。谁能想到,这个胸部以下都没有知觉的高位截瘫残疾人,硬是自学炭精画长达四十多年年。
12岁高位截瘫为生计学画
1957年,黄舒达出生在连江县东南街道。12岁时,他与伙伴玩游戏,被人一掌打到脊柱,家人赶紧将他送往医院救治。由于医生误诊导致脊椎受损,推出手术室时,黄舒达陷入了昏迷。在鬼门关徘徊过几次,他甚至被医生断言活不了一个月。后来他被抢救过来,然而胸部以下彻底失去了知觉,高位截瘫,只能卧床。
长期卧床的黄舒达除了要忍受疼痛的折磨,更要忍受寂寞的煎熬。瘫痪后不久,有一次母亲的同事来看望他,顺便劝他为日后生计考虑,学一门手艺,炭精画只需要一些炭粉、几支画笔,比较适合他。黄舒达从未接触过这门技艺,但他牢记了这个建议。
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找来照片,用铅笔临摹,但怎么画也不像。他便让弟弟去看看人家的炭笔是怎么做的,还让家人弄一张炭精画回来,看看到底是什么画。之后,他学着别人,用棉线把毛笔扎起来,露出尖尖的一小撮毛,蘸着炭粉在纸上比划,又拿着别人的成品,推敲作画的过程、笔触轻重等。慢慢的,他入门了。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他浑然忘记了生活的苦难。
从黑白画到彩色画,从人物画到景观动物画,黄舒达开始不断探索炭精画的奥妙。这一画,就是四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几次生死考验,但只要拿起画笔,他就觉得人生充满希望。
家人给他撑起一片天
从瘫痪起,黄妈妈就一直照顾儿子。黄妈妈年纪大了后,这个接力棒又被黄舒达的姐姐、弟弟、弟媳妇、侄子们接过。
“为了让弟弟活下去,我们前后找了10多家医院,给他针灸、按摩。”姐姐黄宜萍说。长期卧床后,黄舒达身上长了褥疮,也是妈妈、姐姐帮他长期上药、擦洗。为了让病人有舒适干净的环境,弟媳杨秀芳经常要钻到床底,趴着把地板拖干净。
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黄舒达一直和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
在黄舒达床前有一张桌子。这既是他的画桌,也是一家人的饭桌、麻将桌。怕哥哥感觉冷落,一家人都围在黄舒达的床前吃饭。弟弟黄宜恒带朋友回来搓麻,也会拉上黄舒达一起酣战。
“家人对我很好。”一路被家人保护着,黄舒达没有病人的阴郁,笑起来也十分开怀。在亲情的滋养中,他心无杂念地在艺术的殿堂中徜徉。尽管当初为生计学画,但他现今都没有卖过一幅画,最后都送了人。
最小的侄子在黄舒达的画桌边长大,耳濡目染下也对美术发生了兴趣。在他的指点下,小侄子从小就在各类书画大赛中获奖,并于去年考上了中国美院。
希望炭精画得到传承
黄舒达早期专攻黑白炭精画,渐渐涉及风景、花鸟,后来又转向彩色炭精画,所用的炭笔也越来越丰富。刚涉及彩色炭笔画时,他常把握不准炭粉用量,经常用色过厚,他就多放一点或少放一点,一点点慢慢试验。
黄舒达的炭精画渐渐在连江小城里有了些名气……
2010年的元宵,黄舒达的炭精画参加了福州残疾人手工艺品展示公益活动,他的一幅名为《虎啸山林》的炭精画被省市领导表扬,他的画作因此渐渐为人所熟识,并让人们重新注意到炭精画这个生僻的画种。
“姐姐,你也去学吧。”得到别人的认可后,黄舒达更起劲了,不断怂恿姐姐学画,希望能把这门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
虽然当初别人说他活不过一个月,但黄舒达硬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对绘画的不懈追求活过了40多年,黄舒达和炭精画之间,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
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杰)海口炭画名家,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精心创作了习大大和彭麻麻的肖像画。她告诉记者,能够应邀参加博鳌年会上的海口骑风情街各项活动,并现场展示自己的炭画技巧,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为此,事先她花了两个月时间,创作了习近平及其夫人彭丽媛的肖像炭画,并带到了博鳌年会上。
秋千网讯(作者:若近)
1、关于杨君明与毕节炭精画
享有贵州“毕节一绝”的“毕节炭精画”,形成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老馆长杨君明先生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不仅创下炭精画最高售价,还拥有遍及世界各地的学员。杨君明先生主要作品有:《八仙图》、《红楼十二钗》、《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虎娃》、《外国小男孩》、《可爱的小姑娘》、《何仙姑》、《敦煌舞乐图》、《贾宝玉与林黛玉》、《母子美人鱼》等;其先后在人民大会堂、深圳香密湖度假村、台湾高雄新星际画廊,等地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作品刊载于《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润格》、《中国美术书法届名人作品博览》、《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毕节炭精画,因此享誉各地及海外。
2、关于杨君明主编教材
杨君明主编教材,是为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函授部专门编写的内部教材,主要用于函授和面授教学。该套教材包括《怎样画炭精像》、《古代人物及仕女炭精画技法》、《人物肖像、古代仕女彩色炭精画技法》,共3本,配图讲解,通俗易懂。与教材配套有近百种示范作品,均以传统照相工艺技术复制,完全接近原作,画面精美,齿边精致。受到各地学生欢迎。
3、关于杨君明结缘宜昌
杨君明先生偶然联系到学生张智华,于2013年7月9日来到宜昌。受学生张智华之邀,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宜昌风光,其间与张智华重温20年前的师生之情,也对炭精画做了深入分享,包括炭精画简史与发展、中国炭精画概念、炭精画官网及官方教材、炭精画精品创作技巧、炭精画与少儿绘画入门、炭精画高级培训、炭精画工具及专用纸等。短短半月,弹指一挥,师生举杯,其乐融融。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杨君明先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张智华与杨君明的师生情,燃起来炭精画的熊熊发展之火,更加照亮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的发展之路。
燕赵都市报讯(记者 安之):月份牌是一种集月历、广告、美术于一身的年画,它在传统国画和木版年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绘画的艺术手法,即把西方的水彩、水粉画加以利用和创新,从而成为中国年画史上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品种。因其印刷精美、题材多样,而又极富有时代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份牌如今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藏品。
据推算,月份牌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上海,是一种商品广告画,用擦笔画和水彩画两种技法结合而成。它的诞生及盛行与当时中国门户洞开、国外资本的输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以及西方现代彩印技术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洋货的涌入,许多外国商人都印刷了西方的广告画来推销自己的商品,但都收效甚微。后来他们改用中国传统年画制版,雇佣中国画家为他们指定的题材作画,然后配上月历牌和商品广告,随商品发放给顾客,因为这种广告画有月历,为生活所需,所以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最初画月份牌者为晚年的周慕桥,他所作的月份牌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如《长坂坡》、《华容道》等,当时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但他采用的画法,多是单线平涂,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擦笔画。奠定擦笔水彩技法,并用时装美女做月份牌的“第一人”是郑曼陀。郑曼陀1914年到上海张园出售仕女图时被上海大商人黄楚九看中,应黄楚九之邀画了一幅《贵妃出浴图》,他在画稿上先用炭精粉揉擦出阴影再敷色,半透明的水彩颜色下面隐约透出炭精画的擦痕,形成细腻柔润的肌肤感和立体效果,使得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他也因此而声名鹊起。
此后,其他画家也纷纷仿效,郑曼陀的擦笔水彩画就成了当时月份牌年画的流行样式,至今仍是魅力犹存。时下,在上海的茶坊、饭店、娱乐场所里,挂月份牌画的也是越来越多。在收藏市场,曾经铺天盖地的月份牌现在也成了紧俏货,得之殊难,且价格不菲。此类画若是当年的旧版原画少说也得几百元一张,名家原稿则价格更高,精品均在万元以上,而且绝对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许多月份牌年画画家并不被主流画坛所认可,还把“月份牌画”作为贬义的代名词。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了收藏本身,许多收藏爱好者都喜欢跟风去收藏热门,但热门藏品中的精品多数早已是花落旁家了,收藏不易不说,付出的代价也会相对较高。我常常想,搞收藏有时不妨也学学郑曼陀,与其跟在别人后面,还不如自己另选一条道路,说不定这还会是自己成名成家的一条捷径呢。
人民网(记者 依然)
尹金发,字怡康,号墨合斋。山东高密人,1949年6月生。中共党员,当过兵,干过售货员,门市部经理,棉花站长,棉花加工厂业务股股长、棉纺科长、经营厂长、工会主席等。2009年退休。自幼酷爱绘画。1987年结业于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函授部。从1997年开始自学国画,在画风上学古重今,曾摹习过宋、元、明、清等诸代大家的作品,习作过现代画家吴湖帆、董希源等经典画作,特别崇尚王中年教授的画艺,并悉心阅读其所著《新编芥子圆画传》,从中汲取了诸多画技真谛,受益颇深。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大展赛,并屡获特等、金、银大奖。多幅作品已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墨迹宝典》,《中国艺术家大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家大典》,《全国书画家精品集》,《中国书画家墨迹典藏》,《2009年第16届国际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集》等书。50幅作品在中华人民美术网展示并收录《2012年书画家个性台历》、《精典生活杂志》和《中国书画双百人物》特刊。多幅作品在中华美术网和中国书法大家网名家在线展示。2007年三次举办个人画展,接受过维坊晚报和高密电视台的采访和报道。被国家和有关单位授予“爱我神州书画家”、“中华文化和谐使者”、“共和国杰出艺术家”、“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庆祝建国60周年60位最具影响力书画家”、“盛世中华2010年全国时代文艺家”等资格称号。
现为中国艺术名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香港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一级美术师),东方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创作院理事,中国庐山白鹿洞书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家),中华人民美术网特约书画家、理事,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华夏艺术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维坊市书画家联谊会会员,高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2014年12月“向企业重点推荐的百强书画家”在权威网络媒体上进行报道。2015年3月中国企业报道特邀为“最受欢迎的人民书画家献礼全国两会”,并由中国百家权威网络媒体联合报道。
京九晚报(记者 叶红)
相机没有出现,乃至照相还是奢侈性消费的时候,人们对自己、亲人“音容笑貌”的复制,全赖民间画师走街串巷,带着笔墨纸砚,为百姓创造美丽和回忆。
当现代成像技术和印刷技术出现后,民间画师的生存空间轰然倒塌,一个个传统的民间绘画技艺接连销声匿迹。刘智中就是位经历过辉煌与衰败的民间画师。更不幸的是,他已经被时代的大潮冲淋过两次,变换过两次手艺。
书画融合花鸟字
天很冷,72岁的刘智中穿着厚厚的棉袄,守在南湖景区的小摊子前。
刘智中来自梁园区水池铺乡尚楼村。他是位民间画师,已经吃了50多年的手艺饭。听说是采访,刘智中笔走龙蛇,现场为《文化商丘》栏目创作了一幅色彩丰富的花鸟字。字中夹带花鸟,主要的笔画全部用花卉虫鸟来替代,寓字于画,画里藏字,画字相融,字画一体。
花鸟字,这是刘智中现在最得意的手艺,也是他现在最被市场认可的手艺。创作《文化商丘》作品时,刘智中手中宽宽画笔的每一次划动,都带来了长帛飘然的动画感。路过的行人一次次驻足,好奇、惊讶地欣赏花鸟字作品的诞生,并跃跃欲试,想要留下一幅属于自己的作品。
据刘智中自述,他绘画花鸟字已有15年的历史。15年前,他在庙会上见到这种远看是画近看是字的艺术后,专程跑到开封学艺,得来了这拿手的技艺。
据说,花鸟字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东汉蔡邕所创的飞白书。花鸟字的名字也很多,藏字画、鬼画符、借笔字等,现在比较文雅的说法是民间美术字。
刘智中创作花鸟字时使用的笔,全是自己制作。这种宽而扁的画笔,一般选用绒布、丝布等布料,折叠几层后用塑料板夹紧做笔头。这种画笔吸水性强,可以蓄存不同的墨色与颜料;运用起来,便于在纸上翻转写画,流畅柔顺,笔画可宽可窄,或气势磅礴,或缥缈若丝。
花鸟字的作品结构也很有讲究,一般是四字横批,内容多为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福禄寿喜这类四字吉祥语。刘智中说,以前农村条件不好,逢年过节都要在家挂上幅花鸟字,一是起到装饰作用,二是图个吉利。现在花鸟字的主要销售对象已是城市里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很多追求个性,会要求根据他们的名字或者值得纪念的话创作作品。
特征鲜明的花鸟字现在比较受欢迎,一到假期,刘智中就有忙不完的活。据介绍,现在想要学习花鸟字的人很多,刘智中已经收了33个徒弟。他的这些徒弟,现在地处南北,均以画笔为生。
与电脑抢饭碗的炭精画
刘智中是个有故事的人,在学习花鸟字之前,他已经经历过炭精画、“大画”的两次辉煌。
刘智中自小喜欢画画,一直自学绘画。23岁那年,一名睢县的炭精画师傅走到了刘智中门口。见过画师的高超水平后,刘智中有了拜师学艺的念头。50年前,手艺人拜师学艺还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为了拜师,刘智中先拜了引荐师;由引荐师推荐又拜了保送师(担保能够学好的师傅);在引荐师、保送师的一同推荐下,刘智中才正式磕头拜了正式的师傅。
炭精画主要画人像,可以照着真人或照片创作。绘画时,画师先通过“九宫格”打格子,等比例放大;然后用铅笔构线,画出五官轮廓;最后再用毛笔蘸着炭精填涂。炭精画与现在的素描画只是看上去很像,其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炭精独特的材质,可以保证画作至少百年以上不褪色。
学艺一年半后,刘智中艺成出师。刘智中说,学炭精画要有基础,要有天赋,还要坐得住。“画一幅画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半天或一天,蹲不住绝对不行。”刘智中说,就是因为限制条件比较多,在当时,他是师傅9个徒弟中唯一一个学成并继承了这门手艺的人。
因为喜欢画画,也是为了多一门手艺,到了28岁那年,刘智中又随舅父学习画“大画”。刘智中所说的“大画”其实就是国画,因为常常绘制尺寸较大的中堂画,所以才有了“大画”之名。
学成炭精画,又会画“大画”,刘智中立刻成了红人,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找他作画。那时候,他甚至已到了不用出门找活,村民自己找上门的活已让他应接不暇。因为生意好,刘智中当时的收入也非常可观,他说:“画一幅收3块钱,一天画两幅就是6块钱。我一天挣的钱顶上一个十八级干部一个月挣的钱。”
时间走到上世纪80年代,照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照相费用越来越低,现代印刷技术也带来了精美漂亮的印制画像。很快,效果更逼真,价钱更便宜,选择性更广的现代技术打垮了刘智中的传统手艺。他的炭精画、“大画”越来越少人问津。
现在,刘智中的“大画”技术已基本“待岗”,创作炭精画也是偶尔为之。少有的几次动笔是为已故老人制作遗像,或是对比旧照片进行放大创作,或是通过亲人照片对已故老人容貌进行“复原”“合成”。可以说,刘智中现在的炭精画是在与电脑技术抢饭碗,靠完成现代科技还不能完成的任务来生存。
炭精画、“大画”技术的传承也出了问题,虽说时不时仍会有些人好奇地询问,表示想学习,但刘智中还是没有收到一个这方面的徒弟。刘智中也看得很透:“这些画不好学,现在又不挣钱,搁谁那都得荒了……以后这些画、这手艺该咋样,谁也没办法。”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炭致广大,
精微传神!
画美人生,
像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Powered By www.tanjinghua.com ,Theme By 中国炭精画世界 Please respect the author to keep this link。
www.tanjinghua.com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资讯爆料QQ:791541679 | 关于我们 | 内容说明 | 作者申请 |